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时间:2023-11-17 06:00:04

相关推荐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道与一、二、三解

汪梦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宇宙观的基本思想,历来颇受研究者重视。然而何以《老子》不直言“道生万物”,而是不厌其烦历数一、二、三,则又众说纷纭,莫得其理。小子不揣浅陋,拟结合现代物理学别作一解。野狐之禅,聊博方家一哂。

《老子》中的“道”,是自然的法则、世界的本原,先天地而生,也是后来一切的决定因素,它无法描述,也永恒不变。这里的“天地”就是现代的“宇宙”概念,那么“道”就是宇宙创生之前的状态。现代宇宙学认为,宇宙起源于大爆炸,而在此之前,时间、空间都尚未产生,因而显然也无法描述其状态,正具有“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由此观之,老子谓道之不可描述,并非由于语言或感觉之不足以描述,实则由于根本不可知故而不可描述);大爆炸的初始条件则是后来宇宙演化的决定因素,正是“御今之有”。两相对照是如此吻合,所以我们不妨认为,“道”即是指大爆炸的初始条件。“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庄子·天下》亦谓“道”即“无”;中国后来又产生了一个极富哲学意味的名称“无极”,周敦颐《太极图说》:“[自]无极而[为]太极”,或以为无极即太极,而以前句按之,似觉无极应在太极之前。则无极即宇宙未生时之“道”可知矣。

“道生一”,无极生太极。道为“无”,而“一”则是“有”之始,宇宙既生,即“有”也,太极是宇宙初生之混沌状态,然则太极即一也。大爆炸产生了宇宙,但这只是现象,其内在的规律又是什么呢?现代物理学认为,这一规律即是所谓的宇宙“终极理论”,它决定于大爆炸的初始条件,而它自身则是简单的、和谐的,能够统一现在所知的四种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的作用,宇宙就在这种基本规律的支配下运作。由此看来,“一”即是我们正在苦苦追寻的所谓“终极理论”,它是物质世界的统一的、根本的规律,也就是“太极”。太者,至也,最也,太极非“终极理论”而何?

“一生二”,“万物负阴而抱阳”。《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二者,即是两仪,“一生二”亦即太极生两仪。然则“两仪”在现代物理学中对应何物?曰“对称性”。须知“对称性”乃是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是宇宙和谐和美的源泉。从理论上说,对称性意味着守恒:宇称守恒、能量守恒、时间反演守恒,这三者统称为CPT守恒,它是宇宙中不可违反的原则;从现象来看,基本粒子有电荷或自旋对称,DNA分子结构有双螺旋对称,植物、动物有结构和性别对称,物性有相生相克,数有奇偶之分:可以说自然界中的对称性无处不在,即“万物负阴而抱阳”。所以,“二”即是“对称性”。

“二生三,三生万物”。二为偶,三为奇,二如何生出三来?这也许是最令研究者迷惑的了,历来人们不是回避了它,就是解释不清,总之是不得要领。其实,若是联系现代物理学理论,这是再明白不过的了:“三”即是物理学中那条极为重要的规律:自发对称性破缺。前面说过,对称性是宇宙的基本法则,然而如果仅仅是按照这一点来演化,即按对称的原则一分为二,那么就只能是二生四、四生八……宇宙就只能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宇宙,甚至会因为物质——反物质的对称而湮灭于无形。宇宙能向复杂化方向发展达到今天,就是因为突破了这个框框,产生了自发对称性破缺。简而言之,对称性破缺是宇宙复杂性的根源,所以说“三生万物”。对称性破缺相应地造成不守恒,自杨振宁、李政道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后,人们又发现,在量子理论中,能量也可以短暂地不守恒,而在生物学上,人们也发现了所谓“右手征”的不对称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不对称甚至更为常见。然而,所有这些并不是说对称性丧失了,须知对称性乃是不对称的基础,任何不对称中总有更基本的对称。同样地,守恒也仍然存在,即CPT总量守恒。人们还推断,既然C、P对称都有破缺,而CPT总量守恒,则T对称(时间反演对称)也应该有破缺,尽管这种现象至今还没观察到。由对称生出不对称,正是自然界由简单而复杂的变异机制,就如同围棋,规则极其简单,但是变化无穷。

再回到《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阴、一阳,共二,阴加阳又生一(“和”),是为三;万物都是阴阳冲济(对称——不对称)的产物,是为和,故万物又可自分阴、阳,亦合“三生万物”之义。三之为数,不可谓不重要。例如,中国古代有天、地、人“三才”之说,天为阳,地为阴,人为和。在这里,“天”实指“地”外之宇宙,至广至大,为阳刚之象;“地”即人类所居,至近至亲,有阴柔之性;人乃天地间至灵至巧之物,仰观天、俯察地、中穷物理,非人者不能。故宇宙万物之性,至于人而后方得明焉,人之贵以此。远取诸天,近取诸地,质之于物,归之于己,人之参天地,不亦宜乎!故《老子》有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老子》论道之演化,至于“三”而后泛言之,盖“三”出而世界之基本规律已尽,再论必及乎有形有质之物与人。夫物与人之性,各有异同,虽内犹含道之理,而外已臻道之末矣。而物态人事芜杂纷繁,去道已远,非大智者不能察,非言明不能为众人识,故老子强作五千言以解之。老子岂好言道哉?老子不得已也!

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与数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把“无”(即“道”)转换为数学上的零,则自零至九,皆有其对应的概念,至于其中是否有内在的联系,则有待识者证之

(原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