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论文赏析:手机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培育探究

论文赏析:手机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培育探究

时间:2022-10-31 06:06:55

相关推荐

论文赏析:手机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培育探究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既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文化价值观的现实需要,又是增强大学生文化强国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时代要求。一、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必要性文化自觉与自信是一种文化价值观。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取向[1];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在当前全球化和网络化的环境下,面对良莠不齐的文化,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文化辨别和选择的迷茫,特别是受西方文化霸权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民族文化自卑心理。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只有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才能帮助他们正确分析中西方文化冲突,客观看待中西文化的优势与不足,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文化和低俗文化,坚定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能对外来文化以理性的态度进行辨识,有选择的借鉴、吸纳,从而使他们逐步树立起科学的文化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文化自觉与自信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强大动力。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各条战线的生力军,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不仅对实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实现我国文化强国意义重大。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和自信教育,促使其正确认识民族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让大学生在中外文化的对比中,了解到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文化的光辉灿烂,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非凡魅力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进而主动地承担起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责任和庄严使命。二、手机媒体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可行性手机媒体是移动的互联网,具有良好的便携性和互动性等特点,是集拍照、摄影和录音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自媒体,深受大学生群体喜爱,也日益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阅读方式。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两小时以上的占 80.0%,娱乐消遣(68.3%)、 获 取 新 闻 信 息 (57.5%)、 交 流 沟 通(57.2%) 和学习 (49.0%) 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使用微博、微信等信息交流平台的大学生占 88.9%,92.0%的大学生借此浏览动态、了解信息、发表观点和更新状态[3]。

手机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生活、交流和学习方式,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方式大多是微博和微信等。因此,利用手机媒体优势,在大学生中开展民族文化自我教育,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大都是单向度的灌输,交流互动不够,信息量有限,而新兴的手机媒体作为文化教育载体,知识传授是多向度的,具有充分互动交流、信息量大等优势,这是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所不可比拟的。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4]。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培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手机媒体完全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本功能,我们可以借用这一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觉与自信教育:第一,手机媒体承载和传导着大量国内外文化方面的新闻、资讯等文化教育因素,这些教育因素可以作为文化自觉与自信培育的素材,并为高校师生所把握;第二,以手机媒体自身的媒体优势,如微博、微信和 QQ 等媒介载体,可为高校师生进行有效的文化交流互动等创造良好条件。

三、手机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培育的路径选择早在 年 12 月 15 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利用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载体,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5]手机媒体为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培育开拓了新的空间。手机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觉和自信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自身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引导教育,发挥手机媒体优势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同时联合地方政府,支持大学生参与地方民族文化建设实践,以此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一)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引导教育,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目前,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认知不足,产生民族文化自卑心理,对民族文化全盘否定,对外来文化顶礼膜拜,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忽视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引导教育。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学校在师资、资金和场地等方面相对短缺,迫于大学生就业的巨大压力,比较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存在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思想,认为学好专业是“实在的”,只有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才有可能找到好工作,而对于传统文化,他们认为比较“虚”“不太实用”,因而难以引起足够重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