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连载)《荆州散记》(四十四)石首范蠡墓 绣林景外景︱余大中

(连载)《荆州散记》(四十四)石首范蠡墓 绣林景外景︱余大中

时间:2023-10-15 23:44:22

相关推荐

(连载)《荆州散记》(四十四)石首范蠡墓 绣林景外景︱余大中

石首范蠡墓,绣林景外景

◇余大中

绣林,湖北省石首市人民政府驻地。“绣林十景”又称“绣林十锦”,是历史上石首风景名胜的十张烫金名片。随着时代的变迁,关于“绣林十景”具体景点的说法也不尽相同,目前至少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绣林十景”是:范蠡墓、饮马池、调弦亭、绣林山、刘郎浦、三义寺、绣林亭、望夫台、照影桥、玉田寺。另一种说法,认为“绣林十景”是:调弦亭、刘郎浦、马鞍山、龙盖山、照影桥、八仙洞、望夫台、万石湾、锦帻亭、绣林亭。其中,范蠡墓的地理位置并不在绣林,而是位于石首市桃花山镇鹿角头村,距离绣林数十公里。所以,笔者谓之:石首范蠡墓,绣林景外景。

按照第一种说法,范蠡墓、饮马池,都与范蠡相关。饮马池,也位于石首市桃花山镇鹿角头村,传说范蠡曾经在此隐居避世、饮马井池。石首范蠡墓,究竟是埋葬范蠡遗骸的墓,还是范蠡的衣冠冢呢?笔者没有查到相关的史料。一般来说,衣冠冢分为两类:一类是墓中有主人遗物的带象征性的墓葬;另外一类,是墓中则连衣冠也没有的纯属象征性的墓葬。笔者认为,无论范蠡墓属于哪种类型的墓葬,都说明一个历史事实,就是范蠡确实有过在石首生活的经历,而且范蠡受到石首民众的爱戴和尊崇。所以,石首民众不仅将范蠡墓、饮马池作为人文景点,口口相传、代代相传,同时还建筑了可能是连衣冠也没有的纯属象征性的范蠡墓。从“绣林十景”的名录也可以看出,范蠡给石首百姓留下了美好的民间传说。

范蠡(前536—前448年),字少伯,号鸱夷子皮。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他著有《计然篇》《陶朱公生意经》《卢氏本草经》等作品。后人尊称范蠡为“商圣”、“陶朱公”、“文财神”和“道商鼻祖”。千百年来,许多生意人都供奉范蠡像。范蠡夫人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国美女,出生于浙江诸暨,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于首位。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在《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中写道:“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司马迁赞誉范蠡:“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这是对范蠡事迹的精辟总结和高度评价。

范蠡一迁:忠以为国、敢作敢为,认清时务、勇做俊杰。范蠡虽然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他认为越王勾践能够成就大事,于是便与至交好友——楚宛令文种一起,毅然决然投奔勾践,“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范蠡和文种,协助越王勾践成就了霸业,勾践对其感激不尽,誉范蠡为上将军,许诺“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此时,范蠡则认为:“大名之下,难于久居。”于是,范蠡向越王勾践辞官隐退,挽西施、带家人,驾扁舟、泛东海,来到齐国,更名鸱夷子皮。而文种的结局则截然不同。文种曾经给越王勾践献“伐吴七术”,因此自觉功高,继续留下为臣。范蠡不忍,自齐国写信给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读过范蠡来信之后,便称病不再上朝,但却被人诬陷,说他有谋反之心,越王勾践便赐剑给文种:“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其大意是,你文种教给我“伐吴七术”,我只用“三术”就打败吴国,剩下的“四术”还在你手里,现在请你替我到先王面前去尝试一下那余留的计策吧。文种自知为勾践所不容,便自刎而死。

范蠡二迁:智以保身、能屈能伸,相机而变、急流勇退。范蠡带领全家老小,在齐国大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过几年时间,便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贤明能干,为人友善,得到齐国百姓的尊敬和官方的赏识,齐王亲自出面相邀,把范蠡请进齐国国都临淄(今属山东淄博市),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范蠡提出“农末俱利”的价格政策,解决了“谷贱伤民、谷贵伤末”的问题。范蠡提出“平粜齐物”的经济主张,走出了丰收年大量储备粮食、歉收年平价粜粮的路子。范蠡有着丰富的治国理财的实际经验,在相国职位上工作得心应手,朝野之间好评如潮。但是,对于自己面临的处境,范蠡不以为喜,反以为忧,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达到极致。如果长久享受尊名,恐怕不是什么吉祥的征兆。”因此,仅仅在相国位置上干了三年时间,范蠡再次急流勇退,诚恳地向齐王归还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好友和齐国父老乡亲,悄悄地率领家人离开了齐国。

范蠡三迁:商以致富、啥干啥成,重义轻利、自强不息。从此之后,一身布衣的范蠡第三次迁徙,来到陶地(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西北),并与家人定居于此。陶地古名陶丘,为华夏部落活动的核心区域,因为尧又称为“陶唐氏”,陶地遂得名为陶丘,尧舜时期为古陶国。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经商佳地,范蠡把握有利时机,掌握市场规律,摸清供需行情,研判“三八价格”,形成“积着理论”,根据时节气候,顺应民情风俗,采取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营策略,运用顺其自然、待机而动的经营方针,没出几年时间,范蠡经商再次大获成功,又积累资金成为巨商富贾。范蠡不仅自己商以致富,还带领当地民众共同致富,受到广大百姓的爱戴和尊崇。从此,民间皆敬“陶朱公”为“文财神”,范蠡因而成为“商圣”和“道商鼻祖”,是为奇迹。

据石首民间传说,范蠡与西施确实是终老于石首桃花山。范蠡和西施在桃花山上牧羊、养马、烧窑,在桃花山下五大湖泊泛舟、捕鱼、垂钓,过着神仙般的生活。桃花山,古名东山,相传是西施吃桃子将桃核丢在山坡上,几年后长成桃树,开花结果,飘香十里,人们便将东山更名为桃花山。这里不仅有范蠡墓、饮马池等“绣林十景”所囊括的景点,而且还有范蠡庙、拴马石等历史遗迹。至于范蠡庙,解放后尚存,1958年被毁。据传,明代兵部尚书、湖南华容人刘大夏曾为石首范蠡庙写过碑文,并著有《鹿角山隐居记》,介绍范蠡在石首桃花山的生活情景。自从石首建县之时开始,历代省志、府志、县志中都载有石首桃花山范蠡墓的史实,吸引许多文人墨客前来凭吊游览,留下不少美妙的诗词文章,其中,北宋诗人陈师道《范蠡墓》写道:“千篇奏牍漫多知,百战收功未出奇。名下难居身可辱,却将湖海换西施。”《石首神话故事》记载,范蠡在石首桃花山所养的一匹领头马,已经达到通人性的地步。范蠡去世时,这匹马痛不欲生,狂奔到石首与湖南华容交界的长江边,投江溺水而亡。据当下网络所传,有一副野丁题石首范蠡墓的对联:“应怨大树招风,高功见疑,陶朱事业原无奈;赢得红颜知己,青史传美,烟水生涯聊可误。”

另据文献介绍,全国不仅仅只是石首有范蠡的墓葬,除了石首范蠡墓,还有山东定陶范蠡墓、山东肥城范蠡墓、湖南华容范蠡墓、安徽涡阳范蠡墓。这说明,范蠡不仅仅受到石首民众的爱戴和尊崇,也受到全国各地百姓的纪念和缅怀。

进入平台的“专栏作家”系统阅读余大中先生的《荆州散记》

关于作者

余大中 湖北荆州人。

制作:王利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