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高考“联想类”阅读与写作指导

高考“联想类”阅读与写作指导

时间:2021-11-01 09:11:16

相关推荐

高考“联想类”阅读与写作指导

高考“联想类”阅读写作专题(湖南版)

一、遥望星空——“思接千载”之阅读

阅读前言

作为新时代的高考学生,应该关心我们的社会和身边的事件,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要广泛阅读,欣赏各种文学艺术,在艺术规律中探寻生活的哲理;要学会把握作者开阔的视野与独特的视角,提升自我的鉴别和赏析能力。明白了这个目标,我们就会明白命题者的选题策略,才能高屋建瓴,在应试中具有鸟瞰全局的能力。

以探寻艺术规律或生活哲理的文学作品,考查重点涉及八个方面:一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三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四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五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六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七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八是鉴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作为湖南考生,应该特别关注由文学作品阅读题生发出来的文章赏析题。湖南考生对文章赏析并不陌生,但从高考阅卷情况来看,不少考生并没有真正领会命题者的意图。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地视为“小作文”或“简答题”。说它不是小作文,因为它不要求有完整的谋篇布局,写作形式比较自由,考核重点不是写作能力;说它不是简答题,因为作答时必须含有赏析的成分,要符合赏析的基本要求。当然,目前湖南高考卷的文章赏析还停留在“直觉的评论”、“心底的赞叹”这样的低层次上,一般只要求考生在积累相关写作理论的基础上,对一篇文学作品的某一个点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简要赏析。

阅读,注定离不开对文章题材、结构的认知和把握,更离不开对文章主旨的探究。面对成文的作品,探寻作者的构思,既能获得美的体验,又能给自己的作文树立鲜活的参照物,高考现代文阅读无法回避。

名作共赏

谈静

◆朱光潜

高考湖南卷

(正文略)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17.第一段说“感受”的“含义极广”。请根据文意,说明“含义极广”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18.下面是两个推论句,但作者省略了推论的中间环节。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分别补写出句中所省略的内容。(4分)

答:你的心界愈空灵,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

你的心界愈空灵,____________________,你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19.比较第五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点。(5分)

20.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1)~(3)为第一部分,(4)~(5)为第二部分,(6)为第三部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每处2个字),概括出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4分)

六、文章赏析(14分)

21.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1)从主题思想的角度赏析《谈静》(2)从说理技巧的角度赏析《谈静》

阅读突破策略

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整体脉络之后,我们还需根据作品的特征从微观上去答题。在阅读文艺性较强的文章时,注重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事及理的阅读方法尤为重要。

一、由词句到语境的开掘。一个词语或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含义不同。词语除了它的基本含义之外,还可能有比喻义、隐含义、临时义、概括义等,因而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有着多义性、含蓄性、情感化等特点。这就需要由词语本身这个“点”推及语境这个“面”,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挖掘它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以湖南卷第19题为例,题目要求考生“比较第五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点”。我们先来看看原文:

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这里已不只是分析诗句本身,而是要洞察作者援例说明的用意,要求考生实现从语句到语境的开掘。考生一般都可以得出答案中的三个要素之一:“都表现为一种幽美的情境。”细心的考生,则可从“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等句子进一步得到启发,找到答案的另外两个要素:①都是静观寻常事物中妙悟到的另一种景象;②都能从中看出诗人悠然自得、空灵的心境。

二、由事例到理性的思考。在偏重议论与说理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丰富的事例,来探寻艺术或生命的规律。这些规律,有时作者会在文章中明确揭示,有时会在收束时自然总结,有时也会让它们蕴含于字里行间,让读者自己去品味。比较而言,三种情况中的后一种情形,往往会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虽然命题者没有提供参考材料,也不加注解,但考生应该具备这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够通过文章中的某些信息,达到理解语句或主旨的目的。如湖南卷第17题:“第一段说‘感受’的‘含义极广’。请根据文意,说明‘含义极广’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先来看看文段: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

要写出本题的前两个信息点比较容易。文中“这两个字含义极广”后,紧承有“……是感受”和“……也是感受”的直接解说。问题是,一些考生就到此止步了,没有注意到后面作者特意用“比方”来说明“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的观点。其实,我们要学会对这些具体化的现象进行分类或总结,要透过“比方”、“再比方”等事例或现象,从理论上或思想上提炼出观点。按这种思路考虑,我们就不难发现“含义极广”的表现:“①感知到对象;②对象引起的人的心灵的反应;③不同个体的反应有差异。”

三、由内容到主旨的体味。文学作品里,作者常常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喜怒哀乐,通过这种情感倾向的宣泄来表达文章的主旨。在答题过程中,通过对内容的体味来把握文章的主旨,是有效的阅读方式。高考中,这种命题方式也屡有出现。如湖南卷第18题,要求考生看两个推论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分别补写出句中所省略的内容。原文是: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湖南卷设计的这道考题,颇为新颖别致。形式上是补充推论的省略环节,实际上考查的还是文章的主旨。本题解答既要细读文中出现的这两个推论句段落,也要通观全篇,领略作者整体的观点态度。通观全文,为什么会“愈不觉得物界沉寂”呢?当然是心界空灵而感受敏锐;同样,“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是因为心界空灵而不受(少受)物界的影响。于是我们就找到了答案:“你的心界愈空灵,对物界的感受愈敏锐,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你的心界愈空灵,物界对心界的影响愈小,心灵愈能领略趣味,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运用这种方法,我们也不难找到第20题“感受、静趣、裨益”的答案。

相关资讯:

[考点纵横]高考“个性类”阅读与写作指导

[考点纵横]高考“文化类”阅读与写作指导

[考点纵横]高考“思想类”阅读与写作指导

[考点纵横]高考“情感类”阅读与写作指导

[NextPage]

阅读突破集训一

流浪的二胡

◆陈荣力

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它就是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地诗意和绵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

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律。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的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掸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个人,它的流浪被无端地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那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洇漫,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病中吟》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良宵》的节拍如思念浓浓笼罩,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更是一种彻骨的沧桑。二胡流浪着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灵魂的流浪,一方水土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心灵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

在我的故乡,四岁失明,自幼父母双亡的孙文明,十二岁时便从故乡的曹娥江边出发漂泊江南,颠沛流离中,他的二胡声响彻了大半个江南。《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心安》,使他由一个民间流浪艺人,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讲授二胡的讲台。而流浪了一辈子的孙文明,最终还是积劳成疾地客死于异乡上海。从阿炳到孙文明,到江南市肆和乡野里众多生生灭灭的流浪的灵魂,都体现了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我伤感地承认,在江南的丝竹中,二胡也许最具有悲剧性格。

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

1.文章在第2、3自然段,分别写到了马头琴、唢呐、二胡和琵琶,其作用是什么?(4分)

2.文章第6自然段说,“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请结合文意,说说“流浪的花”与“极致”分别是什么意思。(4分)

【突破题型】

3.二胡本是一种普通的乐器,经过作者的铺陈渲染,它成了特定文化和情感的载体。请结合全文,简要地谈谈你对“流浪的二胡”的理解。(5分)

4.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

(1)简析本文的修辞特色

(2)简析本文的用词特色

参考答案:

1.一方水土和风情,孕育着一方乐器的生长。(或“器乐具有地域性或地方性”)

2.“流浪的花”是“因二胡而出名的流浪艺人”,“极致”是说“阿炳是众多因二胡而出名的流浪艺人中最出色的”。

3.二胡的流传和发扬光大其实是和中国下层劳动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胡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实际上也是中国下层劳动人民命运的写照和不屈抗争精神的体现。二胡的“流浪”是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更是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

4.【赏析提示】(1)作者在语言表达上运用了多种表达手法,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排比和比喻。(2)一是语句空灵优美,如行云流水,自然清新,朗朗上口。如开篇“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中的“漂泊”“清冷”,十分流畅,用词新颖。二是词语极富江南特色,文章使用了大量表示江南式意象的词语,形象地概括了江南的历史底蕴。[NextPage]

阅读突破集训二

鸿沟,历史的裂痕

◆王剑冰

古人有话:生于苏杭,葬于北邙。

在邙山莽莽黄土之上,到处布满了高高低低的墓群。这些墓群依次排列开去,似在诉说着那些尘埋的历史。在黄河岸边,邙山之巅,横向里现出一条沟壑,像谁猛舞利刃,在历史的深处划出一道裂痕,这就是鸿沟,曾经搅乱历史风云的鸿沟,让人发无数联想的鸿沟。

这道沟,原口宽有800米,深达200米,原名叫广武涧,是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引黄济田的水利工程。当时的场景今人难以想象:鸿沟的北面是滔滔的黄河,西南面则群山万壑。沟中滚滚的黄河水深不可测,沟的四周万木丛生,百兽哀鸣。其地势险峻,是东西向的咽喉要塞。有人说,当取天下之日,中原在所必争。古往今来,中原多少战事如烟云过眼,唯鸿沟引出的故事成千古绝唱。

鸿门宴与鸿沟都是鸿字起头,本没有自然的联系,但总让人感到有某种天然的巧合。鸿门宴之时,项羽大军40万,刘邦仅有10万。项羽若依范增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便不会再有后面的鸿沟之争。偏偏项羽自恃高强而犹豫不定,失去了重要的一次机会,以致放虎归山,使之形成与项羽抗衡的军事阵营。鸿门宴是项羽的一个败笔,鸿沟亦然。项羽失去了最后的机会。其时是公元前202年,鸿沟西侧是刘邦的汉王城,东侧筑起项羽的霸王城。项羽势强,两军对垒,可还是让刘邦滑了过去。

两个“鸿”字,让项羽有了终生的遗憾,最终自刎乌江。项羽毕竟是项羽,其如果过江而去,汲取教训,重整旗鼓,历史还不定如何写就。但项羽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以这样的结局塑造自己的形象。多少年后,一个忧惋的女子在一个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想起项将军,依然感叹不已:“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氏之类女子心目中的英雄,于刘项之间,非项莫属。成者英雄败者贼,这贼的骂名,怎么也安不到项羽身上。

在两军对垒,楚军久攻汉军无果的时候,项羽支起了一口大锅,欲把刘邦的老父煮了。而刘邦却耍起了无赖,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不知太史公如何得知血肉横飞的战场上,这等糅和着残忍与机诡的情节。项羽太要了名声和体面,人家的老爹没有杀掉,还和刘邦在鸿沟平分了天下。这在项羽来说可能是无奈之举,两年半的争斗中,刘邦已渐渐缓过劲来;而对于刘邦,则是一种缓兵之策。其一旦羽翼丰满,便想遮蔽整个中国了。野心乘势,要比项羽来得十二分的凶猛。最终导演了一场历史上最有感染力的话剧,这场“霸王别姬”,让天地为之动容。当虞姬拔剑起舞,血别项羽,正是四面楚歌唱响之时。“力拔山兮

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与美人,刀剑与热血,在那个凄惋之夜形成鲜明的对立。

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这一笔是最有说服力的警言妙语。有人要将长江变成第二个鸿沟时,毛泽东没听那一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一警觉与历史紧密相连。刘氏建立汉朝之后,恐怕没有故地重游。这里说不上是他的光荣呢,还是耻辱。倒是多少年以后,一个叫做阮籍的人信马由缰,来到这里,看着早已是断壁残垣的古战场,不禁仰天长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声叹息由着狂舞的涧风,飞扬了数千年,对其的认识却莫衷一是。那是个产生故事的时代,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

历史总是要向前发展的,不管是秦始皇精心修造的长城,还是刘邦与项羽利用的这条鸿沟,都不能阻挡住历史的风雨。这风雨可以使长城颓毁,也可以将鸿沟填平。现在,它们早已不再是深不可测,无法逾越了。鸿沟看上去是那么普通,就像一条干涸的河道,完全没有当年的险要。甚至让人想不出,这样的一条沟是如何能够将两支兵马分而拒之。

黄土漫漫,芳草萋萋,顺黄河而来的风,腾挪漫卷,似搅起阵阵马蹄和喊杀的烟尘。

【突破题型】

1.文章在写项羽和刘邦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时,选取了刘项之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等事件来评说。文章回放历史,把鸿沟定格在浓墨重彩之处。从写法的角度上看,其用意在于。(4分)

2.请结合原文,说说“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的含义。(4分)

3.文章开篇与结尾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说说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4分)

4.文章说,“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请联系全文,说说后人从鸿沟的有关故事中“品味”出了哪些内容。(5分)

5.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

(1)鸿沟,浓缩的历史

——谈谈《鸿沟,历史的裂痕》的写作技巧

(2)不可沽名学霸王

——谈谈《鸿沟,历史的裂痕》的深刻主旨

参考答案:

1.鸿门宴、鸿沟对垒、四面楚歌(或自刎乌江、霸王别姬);借古鉴今。

2.鸿沟只是历史上演绎过刘项之争的一处历史遗迹,却“曾经搅乱历史风云”,“让人发无数联想”。

3.①前者意在引出作者对鸿沟的思考和联想。②后者则给读者一种沉浸于历史而回味无穷的感觉。

4.①虽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项羽自身的缺陷(疏于城府、自视甚高)决定了他最终会被排斥在古代帝王的名册之外。②真正的英雄是能弃历史的缺陷、接受历史的教训、推动历史前进的人。

5.【赏析提示】(1)从表达方式上看,文章以述为主,议论点到为止,主旨水到渠成。从构思技巧上看,文章撷取刘项之争中的几个关键场景,把对历史经验的述评蕴含于历史场景的回放之中,借古鉴今。(2)借古鉴今是本文的目的。刘项之争给后世留下了太多的思考与借鉴,虽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项羽自身的缺陷(疏于城府、自视甚高)决定了他最终会被排斥在古代帝王的名册之外。真正的英雄是能弃历史的缺陷、接受历史的教训、推动历史前进的人。当历史出现惊人的相似,有人想把长江变成第二个鸿沟,提出划江而治的时候,毛泽东一语破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是刘项之争给后世留下的教训和警示。 [NextPage]

阅读突破集训三

音乐是水

我的旁边,应该说离手最近的地方,是一杯新沏的春茶。好像是受了音乐的感染,这些在南方的山上,曾经舞蹈了一个春天的嫩叶,就是身陷水中,还保持着在野的动态。你看,它们以温柔之唇,似乎有意要告诉我——一位心并不在茶的饮者,面对这杯音乐一样的茶,能忍心饮下吗?

此刻,仰视天空的深处,已不见天空,而是一张不停地旋转着的光盘。

我问自己:你听到了什么?

我回答我:听到了莫扎特。

是呵,在我崇尚诗意的日常生活中,莫扎特,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音乐早茶。我一天的精神,都要靠你的凝固了音乐的符号来唤起。这不,又是那曲从诗人维兰德的童话中飞出的《魔笛》,把我身体里沉睡了一夜的每一个部分,一下子激活了。我已走出昨夜残梦,像一位精神上的行者,走进生命的又一片风景里,一路寻找,那些曾经覆盖着我的祖先的森林。

事实告诉我,森林已经残败了。残败的像一些稀疏的头发,盖不住任何一方水土。只有在大地痛苦流失的过程中,站得更加枯萎和孤寂。因此我说,那片茂密如处女的森林,已在地球上消失了,作为后来人,我和我的子孙们,再也享受不到它的浓荫的沐浴了。这是人类自己制造的悲哀呵。我惶恐,在这场集体无意识的大戕害还在断续中,我的善良和美丽的亲人,能否超越物质的诱惑?我想问天:有没有一种东西,能帮助还在进化途程上的人类,去消解血液里,那些带有破坏性的基因?

我想莫扎特的音乐,是能让我们弃恶扬善的。

你听,那些从你以抚摸巴伐利亚的山水,代替抚摸亲人的指缝里,天然地流淌出来的音乐,无一不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在你创造的所有旋律里,能听到高山流水,能闻到鸟语花香,能看到美丽奴羊。热爱生命,是你对世界的全部忠告和浩叹。此刻,我在云朵汇集出的涡状天体里,几乎见到所有消失前的森林。它们原始,它们庞大,它们神秘,它们以天然的形态,构造了一个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为神话的森林世界。或许,我甘愿相信它还是那个曾经的真实,至于把它当成森林化石,当成音乐的虚幻,那是别人的事情。你看,那座站在《魔笛》里的岩石山,到处都是茂盛的林木,它是人类最初的家园呵,莫扎特,它在你的幻想里,永远亲历一切地站着。

让我从《魔笛》里,请他庄严地出场。

因为这个世界,漫长地流落到今天,太需要一种爱心和力量的保护了。

依我说,早在二百多年前,莫扎特就看出地球上的河流山川、草木万物,最需要的就是保护。保护它,是保护人类的衣食,是保护人类的住所,也是保护人类的脸面和尊严。所以,深处北方高高的黄土坡上,我祈祷你的音乐,是早晨的太阳和野风,是傍晚的月亮和露珠。

弹奏吧,用自然女神的手指,把今早的情景弹出来。今早,我能从你握满欢乐的手中,接过那根魔笛吗?西方和东方,欧洲和亚洲,都会为你不朽的音乐,在每个因爱而跳动的心里,建造一座富丽堂皇的音乐殿堂。而我,还要替我不到四岁的小女儿,建造一座更精美的,让她从小,就住在音乐的童话里。

莫扎特,望着这杯被霞光雾化得十分清香的音乐早茶,我想,坐在这间充满着音乐的屋子里,我也变成了一枚春茶,正在日日夜夜,接受你音乐的浸泡。

1.为什么说“莫扎特,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音乐早茶”?(4分)

【突破题型】

2.结合原文,说说文中用数字标记的三处“魔笛”分别是什么意思。(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纵观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5分)

4.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

(1)简析本文的联想艺术

(2)简析本文的构思特点

参考答案:

1.音乐凝固了符号,能够唤起我们的精神,它能让我们弃恶扬善。

2.(1)《魔笛》是维兰德童话中的音乐;(2)《魔笛》是莫扎特可清洗灵魂的如水的音乐;(3)《魔笛》是创新美妙音乐的技巧。

3.从内容上看,这段文字是对“莫扎特音乐”(或音乐)的礼赞,是文章情感的一种升华;从结构上看,一方面总结全文,另一方面与第一段形成呼应之势。

4.【赏析提示】(1)文章由一杯春茶联想到了音乐,由音乐联想到了莫扎特,接着由《魔笛》引导我们寻找森林的痕迹,继而联想到森林里曾经的风景,思路极为开阔,内容异彩纷呈。(2)一是首尾呼应,开篇在春茶中引出音乐,收束时在音乐中融入情感,全文由浅入深,浑然一体;二是联想丰富,具体内容可以借鉴上面的赏析提示。 [NextPage]

二、张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思接千载”之写作

写作前言

高考作文“基础等级”要求“内容充实”,“发展等级”在“丰富”中要求“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内容充实”是对作文的基本要求,即所谓“言之有物”。“材料丰富,论据充实”,主要是针对议论文而言,议论文写作要求广征博引,纵横开阖,如果能够做到“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就可以得到发展分。“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则主要是针对记叙文而言,记叙文要叙事写人、描写景物:叙事要善于选材,巧妙构思,做到曲折有致,情节富于变化,引人入胜,避免平铺直叙;写人要能够刻画形象,描写具体逼真,细节生动典型,丰满可感;景物描写能够很好地为主题服务,或创造氛围,或衬托渲染,或寓意象征,或意境深远,都能以佳景真情取胜。

考场议论文在材料运用方面的弊病之一就是“论据单一、内容空洞化”。议论文的论据可以是事实,可以是道理,可以引用名言警语,可以列举数字,可以是社会、自然科学理论,也可以是权威人士的言论,只有拿出足够的论据来,才能让读者口服心服,但不少学生只知道运用事实论据,有的通篇只是罗列几个“老得掉了牙”的事例,有的堆砌几个缺乏典型性的生活现象,让人读来毫无新鲜感,也就缺乏说服力。如,有考生在论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有的人在追求中作出了伟大的奉献”这一论点时,主要选择了雷锋和董存瑞两人的具体材料来论证,虽然符合题意,也基本符合文体要求,但只有事例论据,并且材料陈旧不堪,因而让人读来毫无新鲜之感。

论据应做到真实、典型、充分,材料必须是客观存在具体可靠令人可信的,必须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代表性,只有所选材料是必要且足够的,才能够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有的考生泛泛而谈,硬凑字数,让人读来不知所云,有的考生干脆开篇提出论点后,简要议论几句便草草煞尾,字数不足。因此,议论文写作中如果缺少必要的论据材料,停留于空洞的“说理”,或选材不严,牵强附会,胡拼乱凑,敷衍充数,都不能很好地论证观点,也就很难使人信服。

考场记叙文写作中最常见的失误之一就是“意境浅显”,具体表现为:一是表达方式单一。记叙文写作要避免“意境浅显”,做到“意境深远”,就应该注意多种表达方法和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如描写具体逼真,叙事曲折有致,象征贴切有意蕴,这样才能使写作的对象和抒发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二是语言枯燥无味。“意境”就是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中蕴涵的或者体现出的含义隽永的境界,要做到意境深远,就要注意情景交融,含意幽远,这就要求语言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蕴含哲理情趣,真正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事实上,在考场紧张的气氛中,不少考生一看到作文题目,首先会有一种“无话可说”的感觉,这并不是记忆仓库中没有材料,而是不能“思接千里,浮想联翩”,不能由题目或材料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人、事、物及其所含的道理。其实,世上万事万物都有许许多多的联系点,关键是要张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找到恰当的联系点,打开记忆的闸门,让丰富甚至独特的题材呈现在自己眼前,让自己的描写或记叙情景交融、含意幽远。

佳作共赏

远近焦距

人生路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我们要随时调好恰当焦距,以最好角度游目骋怀,行走大地。

禅宗有句话:“眼肉有尘三界窄,心中无事一床宽。”一个人眼界开阔与否决定了他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态度。而眼界开阔又由你看事物的距离决定。

生活中,我们常常为许多事烦恼,这只是因为你对生活还有太多执着、痴迷。“用力看,就是盲。”当你站到一定高度时,眼前那一切就如“蜗角名利”般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你还会不开心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学习也有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当你太拘泥于课文篇章时,反而不能真切体会,死抓每个词理解时,又如何能看清文章脉络、走向,把握深义?经历这个苦苦跋涉阶段,你的思路会走向开阔;这时需要你跳出思维桎梏,用博大眼界统领全书,宏观把握。你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

乱石堆里小孩一心读书,因为他们怀着对都市繁华的向往,城市里的小孩却想回归心灵的湖畔,找寻生命本初的质朴、清贫。对于自己拥有的东西,物质的、亲情的,天天沉浸其中,就像密罐里的糖,感受不到拥有的美好、珍贵,却自认为生活太忙、无趣。只有跳出来,才会明白生命中的美好。

清醒总附丽于距离,美感也就出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启示我们不仅要跳出苦难,乐观地面对一切,更要超脱美好,感恩地面对你拥有的一切。春天迷人,走近它却害羞消失,海水蔚蓝,亲抚一泉,它只是纯净无色。

李叔同一代才俊,本可锦衣玉食,却散尽家才,剃发归佛门。很多人不理解他,只有他自己知道:人生百味,各有自己味道。看破红尘,“五色而目迷”,他有了高出一般眼界,终成一代宗师。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走在自己生命路上,有时很难看清自己是否走了弯路。不妨跳出来,调准焦距,才能照出最好生活。

点评:

文章围绕“调准焦距,才能照出最好生活”这个观点来组材,作者视野开阔,联想丰富,文章所用材料既有课堂所学到的知识,也有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既有古诗词名句,也有现代名言俗语,作者信手拈来连缀成文,使文章材料丰富,内容充实。

文章将诗词名句有机地融进到自己的论述之中,不仅拓宽了行文的思路,而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不少语段用词生动贴切,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语句,色彩鲜明,意境深远。 [NextPage]

诗意地生活

这是个下着小雨的清晨,我们行走在泥泞的山路上。山不高,有溪水流淌而去,寒风扑面。

小雨。雨在空中回旋飘飞,密密地打在脸上,冰凉冰凉的。这沥沥稀稀的雨,向着远处延伸,终于成了一帘白幕,把天地万物遮挡得严严实实。我们在雨中前进,任这上天赐予的甘霖湿透全身每一个角落,从头到脚,由嘴到心,那心里有诗在流淌,它漫过心坎,静静溢出“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路。路在雨中醉了,醉成一片烂泥。它们偎依在你的脚下,奔放地献给你那橘黄色的吻。路在这雨中醉了,醉得没有了前行的路。“多歧路,今安在?”我们站在雨中怅然。山。路就在山腰上。山并不高,她不是北方高大挺拔的汉子,她是这水乡里生长的姑娘。雨的润洗,这姑娘愈发俊朗了,用迷人的笑迎着我们。于是我们也醉了,我们摒弃了路,越过草丛,越过荆棘,援着树木,攀上大石,向着山顶进发。山的肌肤是暖的,散发着腾腾的热气;山的笑容是绽开的,散发着幽幽的清香。这山比不上“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却也如此令人陶醉。

水。站在山顶,远远的小城环抱在水的怀里。“一条古时水,在我手心流。”我们都摊开手掌,让雨水在上面汇集。那些细小的沟渠刹那间就填满了,汇成小流,汇成溪,汇成江河,汇成大海,终成一片汪洋。我们都感动了,泪水也就势汇进手中的海里。你知道吗,站在这山上,我们看到了一片海,那是我们心中的海,比真正的海更加波涛汹涌,肆意汪洋。

风吹起来了。“风啊,你吹起来吧,摇动我呆滞的目光,成两条波光涟潋的溪流,我将以你的慈爱,重以手指,蘸着时间。”我已经忘却了这诗人的名字,却永远记得这诗。风吹起来了,带来远方的寒意,远方的歌,远方的希望。

我们站定,向远方致敬。这是一次平常的攀登,却也是一首清新的小诗。

我们都说,要永远诗意地歌唱,诗意地生活。

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歌啊,我们自己的诗。

叶芝说,我将不停地走啊,不停地歌唱。

点评:

写自己的生活,容易流于平庸,但这篇佳作却写得充满诗情画意,意境深远。作者通过“一次平常的攀登”中的所见所思,具体地表达了“要永远诗意地歌唱,诗意地生活”的观点。作者以富有诗意的语言再现了一幅幅诗意的画面,无论是文中“我们”的形象还是自然景物的形象,都给人以立体感。如,“小雨”“成了一帘白幕,把天地万物遮挡得严严实实”,“路”“在雨中醉了”“偎依在你的脚下”“献给你那橘黄色的吻”,“山”是“水乡里生长的姑娘”“用迷人的笑迎着我们”,这样的描写,赋予平常所见的自然景物以人格化,让人读来倍感别致新颖,鲜活灵动,形象丰满。

谈意气

意气,是李白“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

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人不能没有意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人有意气,才能有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

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还记得舞台上那尊慈祥博爱的千手观音吗?邰丽华,虽是聋哑人,但她有意气,手臂练得青肿了,脚底磨出血泡了,她始终坚持练习。最终,她用手指勾勒了人性的美好,用舞姿诠释内心的感觉,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若无意气,她怎会从不幸的底谷达到艺术的巅峰?

意气,是成就人生所必需的。然而,现实生活中缺乏意气之人委实不少,他们在温柔富贵乡中疲软筋骨麻木神经,在歌舞升平中平息了壮志,在灯红酒绿中丧失人性……凡此种种,我们要坚决反对、打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扫清道路。

人,要有意气,要意气风发。

点评:

这是一篇精彩的满分作文,其精彩之处有二:

一是运笔巧妙,论据充实。文章主体部分3—5段都采用了“分论点+举例+反面假设”的行文格式,但在选择论据时却又笔法各异,如:第3段在叙述苏轼、李白的事例中,巧妙地引用诗文名句,第4段在精选岳飞、文天祥、苏武、张骞的事例作论据群时,运用了精彩的白描手法,第5段在例举邰丽华的事例时,巧妙地运用了细节描写。从文中这些精心选择的论据中,可以看出作者联想之丰富,选材之独特,运笔之精妙。

二是文采飞扬,意境深远。议论文在例证中一般要求概括叙述,但作者在概括叙述中极尽描写之能事,如“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手臂练得青肿了,脚底磨出血泡了”等语句,文采飞扬,意境深远。[NextPage]

写作突破策略

一、运用联想和想象,让题材独特、材料丰富。

写作既要叙写所见所闻,也有表达所感所想。所见所闻,需要的是真实生动的叙述;所感所想,需要的是具体形象的表达。有时,真实生动的叙述并不难,而具体形象的表达却不易。这就要求我们能在写作中学会联想,展开想象,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超越时空的想象创造出动人的意境,这样往往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让文章的主旨更显情趣盎然。那么,怎样在文章中运用联想和想象呢?

1.找到相似点,展开联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相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清晰的思维过程。运用联想可以拓宽思路,弘扬题旨,可以丰富和加深文章的内容。具体运用联想时,最关键的是找到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可以根据两种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比较接近的特点,依据自己的经验,自然而然地在大脑中形成联系,由此物想到彼物,如:听到雷声,就会想到下雨;说到古老的长城,就会想到中国古老的文明历史。也可以根据两种事物在性质或形态上有某种类似或相近,因此由此物联想到彼物。如:由“绿”,我们首先会想到小草、草坪、森林、环保,还可以想到春天、希望、青春,甚至联想到唐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等意境。

2.根据生活积累,大胆想象。想象是指人们凭借想象力,把不在眼前的事物、已经过去的事物或尚未出现的事物、现实中不一定存在的事物等表达出来的思维过程。有位作家说:“想象就是点金术,能使我们把对生活的感受化成文学,化成诗歌。”想象可以表现出事物的多面性、多样性,从而获得更丰富的材料,使文章深刻丰满,形式变化多姿。在具体运用想象时,最重要的是要有生活基础,不能凭空乱想。可以用事物间的相通、相近、相似或相反的关联,丰富突出事物的形象性;也可以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对未来进行想象;还可以大胆虚构,超越时空,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如在写《如果没有压力》这样一篇想象作文时,一般考生会重在表达没有压力后的自由快乐,但有位考生却别开生面,运用“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对未来进行想象”的方式,对人类解除了压力基因后的种种后果进行了大胆而丰富的想象,重在表达“如果没有压力”后的严重危害性,从而具体形象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文章这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题材独特,令人触目惊心,给人深深启迪。

二、综合表达、描绘画面,让文章意境深远。

“意境”就是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中蕴涵的或者体现出的含义隽永的境界,要做到意境深远,就要注意情景交融,含意幽远,这就要求语言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蕴含哲理情趣,真正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考场作文怎样才能做到“意境深远”呢?

1.巧用多种表达方式。高考考场作文“意境浅显”最常见的失误之一,就是表达方式单一。要做到意境深远,就应该注意多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如叙事曲折有致,描写具体逼真,细节富有意蕴,这样才能使写作的对象和抒发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如:《诗意地生活》中写“山”的语句“山的肌肤是暖的,散发着腾腾的热气;山的笑容是绽开的,散发着幽幽的清香”,写“水”的语句“那些细小的沟渠刹那间就填满了,汇成小流,汇成溪,汇成江河,汇成大海,终成一片汪洋”,运用了拟人、通感、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描写“山”“水”的特征,让人感觉意境深远。

2.善用比喻、象征方法。比喻、象征能化概括为具体,化抽象为形象。有经验的作者往往注重用一连串的比喻来描绘出一个个富有意蕴的画面,同时采用象征手法暗示作者的意念,这样往往能做到“意境深远”。如一考生在《浮萍•藤》一文中就运用了比喻、象征手法:“享受着阳光雨露,没有根的束缚”的浮萍,“总是安适而慵懒地躺在清凉的水面中,骄傲地展示着它们的美丽,偶尔伸开双臂招摇着清风,偶尔低声私语招引着蜂蝶”,并且对那一刻不停地在“努力地向上攀缘”追求生命的高度的藤极尽嘲讽,可是当狂风暴雨之后,“浮萍被波浪卷起,卷到了塘的角落,泛着污泥”,而小藤“在风雨中,牢牢地缠绕着大树,脸上透着倔强与不屈”。由此,作者以“浮萍”和“藤”写人生,诠释了“生有所息”和“生无所息”这一话题,可谓意境深远。

3.语言蕴含哲理情趣。“意境深远”的作文在语言上往往表现为蕴含哲理情趣。显然,这种哲理不是直露地表现出来的,而是寓于描写抒情之中。这样的语言是作者思想的精华、情感的结晶,往往能打开读者的心扉,引发读者的思考。如,《远近焦距》中的“春天迷人,走近它却害羞消失;海水蔚蓝,亲抚一泉,它只是纯净无色”,《诗意地生活》中的“站在这山上,我们看到了一片海,那是我们心中的海,比真正的海更加波涛汹涌,肆意汪洋”,《谈意气》中的“现实生活中缺乏意气之人委实不少,他们在温柔富贵乡中疲软筋骨麻木神经,在歌舞升平中平息了壮志,在灯红酒绿中丧失人性”等语句,都是用形象的描述来表达深刻的诗情哲理,让人耳目一新,令人回味再三。 [NextPage]

写作突破集训

1

1.下面这幅漫画,可以给人丰富的联想或感悟,请你联系漫画中的“愿望”这一标题加以欣赏,并把你的联想或感悟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写作提示:要准确理解这幅漫画的寓意,应该仔细观察画中的一老一少两个人物的神态动作,准确理解钟表指针蕴含的意义,并且结合漫画下面的“愿望”这一标题来分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确立作文的立意,如:从正面来理解,可以确立“我(少年)要追赶时代的潮流,我要成为有用之才”、“我(老人)希望岁月能够倒流,好为社会多做贡献”等立意;从反面来理解,可以确立“要踏实走好每一步,不要盲目地追求时尚”、“要正视现实,要遵循自然规律”等立意;如将两人的行为综合起来考虑,化具体的图画为抽象的观点,可以确立“跟时间赛跑,要走在时间的前头”、“不管是谁都无力控制时间,时间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拥有美好的愿望,能够让人生活充实”、“心有多大,路有多远”等立意。

2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老马

藏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要照抄或扩写材料。③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写作提示:可以借助“同向迁移”的方法来联想,即把一种生活现象中获得的感悟或思考,迁移到与之类似的另一种生活现象,以解决问题。如,有一个学生跟着父亲到田间劳动,看到老黄牛“老了,可是还得为自己的主人工作”,父亲“脸上的汗水像黄豆般地顺着脸颊淌下来”,可“依旧犁着地”,因而从这一生活现象中自然地感悟到“作为农民,只有抓紧耕种,才可能获得丰收”,而作为学生“只有拼搏,才会获得喜人的收获”。

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红灯停,绿灯行,这是大家熟知的交通规则,这一规则,在某些时候限制了某些人的自由,但它可以保障更多人的自由,对全体公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只要人人心中有盏红绿灯,社会就会少了那些不安定因素,就会变得更加温馨而和谐。

请你以“心中有盏红绿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①不要照抄或扩写材料。②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写作提示:这是一个比喻型的标题。交通上的红绿灯是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的,“心中有盏红绿灯”,也就是说,心中要有规则意识,什么事情可为,什么事情不可为,心中要有一个准则,否则,就会走向脱轨的边缘,甚至会触犯法律法规。为了保证“心中有盏红绿灯”,就应该不断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时刻保持一颗公正公平之心;就应该不断地完善自我人格,不让心灵生长杂草,真正做一个俯仰无愧、堂堂正正的人。写好这个题目,可以从正面或反面去立意,可以编述故事,可以发表议论,可以写成抒情散文。

4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家人生活很贫困,一位富有的女士很想帮助他们。一天,这家人的邻居去找那位富有的女士,劝她不要管他们,因为他们是在装穷。这个邻居说:“这家的孩子天天都能吃上美味的食物。”

当天中午,富有的女士去拜访那家人。她刚要叫门就听到屋里有人说话。一个小女孩说:“今天你要吃酱肉吗?”另一个女孩答道:“不,今天我想吃烤鸡。”听完这番话,女士敲了一下门,然后走了进去。她看到两个小女孩坐在桌前,而桌子上只有几片薄薄的干面包,两个冰凉的土豆和一罐水。

富有的女士问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家人说,他们把这点可怜的食物想象成各种各样的美食。一个小女孩说:“当您把面包当作水果饼时,面包就会变得非常可口。”“如果把面包当成冰淇淋的话,它会更加美味。”另一个小女孩说。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或者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要照抄或扩写材料。③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写作提示:上述材料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这样的真情故事往往能够激发作者的写作灵感,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来构思:从材料中的两个小女孩的角度来思考,可以联想到实际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以苦为乐”的现象,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生活在苦难中的人的心态,因此,可以提炼出“快乐,其实就在你的心中”、“把苦难当作财富”、“健康的心态,成长的良药”等立意;从材料中的富有的女士的角度来思考,可以提炼出“关心,要落到实处”、“只有透过事情的表面现象,才能看到其本质”等立意;从材料中的邻居的角度来思考,可以提炼出“要关心他人”、“要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等立意。

5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够证明我是百合的办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来。”

我们赞美这株百合,因为她要以开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但在现实社会中,并不是人人都能开出艳丽的生命之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的,那么人们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旅程呢?请以“开出美丽的花”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标题是很有诗意的,我们要能够透过“花”这个喻体,找到能涵盖社会人生的本体,依托其相似性展开联想。写作本文最忌讳的是本没有相似点,但在行文中硬是说成有相似点,并一步步敷衍成文。解决的办法可通过“比较”切入。[NextPage]

6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作为君子,要善于与别人和谐相处,要善于调和矛盾冲突。但与此同时,自己也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到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有学者认为,“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请以“和而不同”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立身处世的题,对自己和别人都要涉及。我们可“从事物多侧面的联系处”切入,展开联想,丰富文章的内涵。

7

我相信世上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维护人类的尊严。

我相信帮助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是每一个人必须承担的。

我相信强者特别要学习聆听弱者无声的呐喊;没有怜悯心的强者,不过是个庸俗匹夫。

我相信只有坚守原则和拥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才能共建一个正直、有秩序及和谐的社会。

我相信只有通过对真理和公平不断的追求,才可建立一个正义的社会。

我相信没有精神文明,只有物质充斥的繁荣表象,是一个枯燥、自私和危险的世界。

我相信有理想的人富有傲骨和诚信,而愚昧的人往往被傲慢和假象所蒙蔽。

请以“我相信”为题,从上面七句话中任选一句作为主旨,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内容宽泛的作文题。选哪一句话作为文章主旨呢?选择的标准由主客观两方面决定。主观方面,自己对哪个问题认识最深刻、材料积累最丰富,就应选择哪句话;客观方面,别人少有问津的意向,自己要加以盘算。这样综合考虑,才能胜人一筹。

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失去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失去的同时也在得到。失去了太阳,可以欣赏满天的繁星;失去了绿色,得到了金秋丰硕的成果;失去了青春岁月,我们走进成熟的人生……生活,需要享受收获的喜悦,也该享受失去的乐趣。

人的一生,总在不断地失去一些东西,也在不断地得到一些东西。面对得失,你曾有过怎样的心情,做过怎样的思考呢?请以“得与失”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但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面对此题,有几个关键句(比如“失去的同时也在得到”,“生活,需要享受收获的喜悦,也该享受失去的乐趣”,“人的一生,总在不断地失去一些东西,也在不断地得到一些东西”)须着重体会。

本题参考立意:(1)得到和失去常常同时存在,你想有所得,必然有所失。(2)得到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失去也未必都值得悲哀,只要失去得有价值,或者能从失去中获得某种教益。(3)名誉、地位、财富等失去后并不可怕,只要加倍努力,仍可重新获得。

相关资讯:

[考点纵横]高考“个性类”阅读与写作指导

[考点纵横]高考“文化类”阅读与写作指导

[考点纵横]高考“思想类”阅读与写作指导

[考点纵横]高考“情感类”阅读与写作指导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