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诗歌如何与读者引起共鸣?

诗歌如何与读者引起共鸣?

时间:2020-01-01 22:04:48

相关推荐

诗歌如何与读者引起共鸣?

在唐代柳宗元提出过一个文章写作理念——文以明道。柳宗元所指的道就是自己要表达的思想,也是所有文体创作的核心。当读者与创作者拥有相同的“道”,自然也就引起共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志同道合”无话不谈。这也注定无论是哪一种文体的创作都只能引起一部分人深层次共鸣,而不能广谱适用。柳宗元“文以明道”中对文的要求就是共鸣另一种层次的共鸣,用作品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对作品的思考,把读者情感融入作者情感,继而与作者情感共鸣,但这也不能算是精神、思想的共鸣,而是诗歌的表达的“道”影响到了读者,继而引起共鸣。下面就从志同道合共鸣与感染读者共鸣两方面来说一下,作者是如何通过表述自己“道”引起读者共鸣。

古代诗歌相对来说短小精湛,感情的表达更加凝练,却又言有尽而意无穷。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读书人群层次的变化,古诗能够引起志同道合的共鸣,大都是描写景色、劳动人民、友情、亲情、离别、团圆、期许的诗歌。例如这种四个侧重于一种相对感情的表达,受自身处境、思想影响较小,受相对体的影响较大。

从景色的描写来说,人们对景色的喜爱,虽然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诗人的描写,可是对景色的感情却很难受诗人情感变化的影响。例如杨万里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喜欢这种荷花漫天的场景,在看到荷花之时会联想到诗句,看到诗句能够想象这种场景,却不会受到杨万里创作诗歌之时感情变化的影响。

劳动人民的描写场景的情感表达,往往寄托的是大众的愿望期许。例如我们从小背诵的《悯农》所表达的是农民劳作辛苦和粮食来之不易,以此来规劝大家珍惜粮食。这种思想共鸣不会因为创作者本身思想变化而产生变化。也不会因为时间的变迁而发生改变。

来看亲情、友情、离别、团圆、困难等情感表达诗。情感的共鸣是最容易实现的共鸣,也是最常遇见和诗歌与读者共鸣。这一类型诗歌只要我们处于这种场景,或者感受这种情感就会情不自禁的引起共鸣。例如孟郊的《游子吟》或许我们想到的不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场景,可是但凡我们思念母亲,总是想借这首诗来表达与母亲相处点点滴滴和对母亲的思想。至于离别、期许,犹记得初中、高中之时那本同学录上写了无数遍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送别之时偶尔也想借用一下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XX送我情”(XX就是化用送你之人)。

超强带入感入感染力是诗歌的另一个特点

诗歌通过场景刻画,情绪铺垫,迸发出一种强烈的思想感情,让读者不觉间被这种感情所影响,继而引起与读者的共鸣。这种共鸣则需要对作者深入的了解,知道作者内心深处想要表达的感情。

例如柳宗元著名诗作《江雪》,当时诗人遭遇了人生低谷时期,在政治上遭受贬谪,且不再量移之列,政治前途暗淡;在生活上,诗人居无定所在寺庙内之内居住;在精神上母亲病逝,亲友书信断绝。此时的诗人可谓是孤独、寂寞、失落、惨淡等负面情绪交集,可是尽管如此诗人却依然没有放弃“利安元元”的政治梦想。诗人创作的这首《江雪》中凝练了诗人此时的思想处境。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前两句通过景色描写,营造出孤寂场景,来表达内心深处此时自己的感受,但是后两句却通过一个钓叟的坚持来表达出自己对理想信念的坚持。读完全诗之后不自觉的就会在脑海之中画面浮现,千山万径独自一人垂钓,也自然感受到诗人此时内心的孤寂和坚持。

共鸣的创作

柳宗元对文与道的解释中包含了上面所介绍的两种共鸣。文章所表达的“道”是文章的主题,是引起共鸣的基准点;文章的“文”决定了你到的表达,好的词句能让“道”表达更具体、贴切。只有文与道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文以明道”的目的,这也是创作共鸣诗歌基础。想引起读者共鸣首先要表达出自己真挚的思想感情,其次要运用得体的文字、修辞来让读者明白你的思想感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