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李广的战绩分明不如卫青 霍去病 为何后世多在诗词中怀念李广?

李广的战绩分明不如卫青 霍去病 为何后世多在诗词中怀念李广?

时间:2019-01-28 14:59:58

相关推荐

李广的战绩分明不如卫青 霍去病 为何后世多在诗词中怀念李广?

问题还是出在了“太史公”司马迁身上。

唐代大家王勃曾写下骈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此句乃是感叹古人命运时节之遗憾,一个人才,或许因为一些小事而失去崛起的机会,命运的无常,让人难以揣度。

李广被称为“飞将军”,战争能力不能说古今前列,但在汉朝文帝、景帝时期,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两个时代都对匈奴展现出“守势”,并且有些忌惮匈奴的情况中,李广敢于直面匈奴,与其对战。

汉文帝就曾说过,可惜李广没有生对时代,如果李广能生在天下纷乱的秦末,跟着刘邦征战,那么最少也是一个万户侯,这就说明了,李广的功绩在汉文帝时期不上不下,这是政治环境所导致的,乃是第一个可惜。

在汉文帝时期,李广还很年轻,一切皆有可能,和后世卫青、霍去病不同的是,李广抗击匈奴的经验不多,因为对匈奴的保守政策,一直不允许主动出击,就在蹉跎之中,李广渐渐老去。

到了汉景帝即位,吴楚七国之乱给了李广抛头露面的机会,可因为一系列的因缘际会,李广还是没能封侯,又因为强悍的军事风格,反而是历经了数地的太守,在汉景帝时期盛名一时,匈奴也十分忌惮以及敬畏这个对手。

整一个汉朝对匈奴的保守政策,直到汉武帝时期开始打破,随着社会的生产恢复,资源开始填充,大汉有了新的规划的能力,这个时候,军事人才不断突出,卫青、霍去病自然不用说,在他们之下,将领都多了许多。

而李广,却是已经“老”了。

最巅峰的时候,李广没能建功封侯,到了他年老,一切的机能开始下降,打仗的力气不比以前了,虽然还是大汉的名将,但人老是事实,有些事情不得不服,比起正在壮年的卫青、霍去病,李广显得迟暮且沧桑。

给予李广命运重击的是,卫青和霍去病仿佛天生的“战争能力”。

首先是卫青,打破了大汉多年以来的劣势,一战直破龙城擒下匈奴大量的重要人物,这件事情,李广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做到。

再之后便是更惊艳的霍去病,未及弱冠,一战歼敌,当霍去病开始崛起的时候,李广却是已经走下坡路了,偶尔打败仗,偶尔迷路让敌人跑掉,让时人在对比之下对李广的态度特别不好,可是大家忽视了,李广已经年到花甲了。

李广不服,他很倔强,即便卫青崛起,他还是要打出自己的精彩,在漠北大决战中,李广本来想着以自己的计划围歼匈奴,违背了卫青的命令,这是李广赌上了名声之战,他有预感,此战攻成,他将封侯,即便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触发这件事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李广的儿子李敢都已经被封为了“关内侯”,虽然李敢是自己儿子,但李广却是比李敢还要强悍得多,于是李广孤注一掷。

谁知道,此战李广“缺席”,带着大军迷路,卫青原本的计划乃是让李广在此拦截匈奴残军,有很大可能,是李广的迷路导致残军在这个盲区逃掉了,这件事说大不大,却是严重的战争失误。

李广为了保住名声,自杀了!

一代名将如此落幕,飞将军最终自刎于自己追逐这个被视为“不能封侯却还要封侯”的人生目标上,卫青震撼,朝野沉默,李敢愤怒,所以李敢打伤卫青,引出了后来霍去病以弓箭射杀李敢之事。

后话不说,李广的经历在他的好友“司马迁”眼中,惋惜到不行。

于是司马迁的《史记》,带了很多私货,司马迁在情绪上,极其同情李广,对于真材实料的霍去病、卫青,司马迁没有说很尊重,反而是以汉武帝“任人唯亲”才重用霍去病和卫青为理由,对这两个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诋毁”。

在史实上,司马迁没有恶意增减,但是在情绪上,司马迁直接偏颇了李广,因为古人读史更多时候也受“情绪”的影响,所以后世人对于劳苦功高,天才之姿的霍去病、卫青暂且不说,反而是经常同情李广,怀念李广。

说实在的,数千年历史上,李广的确算是个悲情人物,在天赋上,其实世人一直都不知道李广最巅峰时的状态,是否能超过卫霍,毕竟汉朝的保守政策,让李广消磨了生命,可李广的“进取之心”却是让人侧目的,直到临死一刻,都仍旧不放弃。

所以王勃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所以王维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古人对命运看重更执着于所谓的能力,古代天子叫做“天命之子”,而不是什么能力最强、手段最硬的称呼,被认为是“天命所归”,王维觉得,卫青能崛起,是汉武帝的青睐和命运的青睐,李广数十年无法封侯,亦是命理的因由。

败者犹荣,这并不是可耻的,怀念李广,毕竟他真的对大汉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啦,推崇卫青、霍去病的人也不在少数,并不能说就比李广少,而且写他们两人的风格的诗的,都是豪放豪迈的派系。

譬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这首诗是缅怀卫青、李广二人的”,再譬如辛弃疾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其中“封狼居胥”乃是虚意,但是也代指了刘义隆有意效仿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的壮举,只是最终失败罢了。

写卫霍,其实没有什么弱点可写,但凡写到,都是气吞万里如虎,偶尔有人缅怀霍去病,但霍去病短暂的一生,其实已经很绚烂了,比起最后自杀的李广,那也是天差地别。

而写李广,大多数都是怀才不遇的诗人,这些人很喜欢李广、陶渊明之流,因为有参照,诗人喜欢以“古”为力量,现实的落魄无法击败他们,但他们也需要古人的同等情况来洗涤心灵,所以一个“失败者”更喜欢李广还是卫霍?

结果不言而喻!

正因为古代的主流文人乃是“谪贬”或者是抒情诗的更多,所以李广在文学环境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譬如苏轼、辛弃疾这些文人官员,都曾经不得志,情绪低潮,他们自然是跟着太史公一样的态度,偏颇李广。

当然,卫霍在后世文学作品里的“出镜率”太低,和太史公的“手法”也有关。

关于卫青霍去病的功绩,司马迁没有抹去,但是司马迁在史记里,有着太多的“个人色彩”,譬如说什么卫青“获天幸”,意思就是卫青因为被汉武帝青睐,才有了那么多建功的机会,换而言之,也就是李广是因为没有机会,没有被“幸”才那么悲哀。

因为《史记》乃是史界举重若轻的鼻祖级史料,后世人读书必须要读着一本,有的人能看得出司马迁的情绪,但总有人会信,甚至这种情绪会扎根世人的心理,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总喜欢说自己和李广是一样的不幸,而成功者乃是和卫霍一样的幸运。

归根结底,功劳本身并不太重要,表达情绪,正负面历史人物都可用之,缅怀李广,那不是无缘无故就去缅怀的,最少都要“同病相怜”,那才能身临其境,代入感强了,才能抹去抑郁不得志的空虚感。

李广也许想不到,他的生前名,比不过身后名,他总归是超越了卫霍,而他最想不到的事,带着他走上“巅峰”的,乃是太史公司马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