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郑魁山针灸临床经验集丨?注重“八法”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一)

郑魁山针灸临床经验集丨?注重“八法”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一)

时间:2019-09-29 06:54:20

相关推荐

郑魁山针灸临床经验集丨?注重“八法”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一)

本文摘自《郑魁山针灸临床经验集》方晓丽 主编

名医简介

郑魁山(19~),河北安国人,16岁跟随父亲郑毓林(1896~1967年)学习针灸医术,1947年考取中医师,1951年创办北京中医学会针灸研究班;1954年任华北中医实验所主治医师,1955年合并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受聘于政务院医务室,为中央首长诊疗,并给外国专家班、国际班任教;1970年下放到甘肃成县医院,1982年调入甘肃中医学院,主持筹建针灸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研究会顾问,郑氏针法研究会会长,日本后藤学园、英国东方医学院客座教授。发表学术论文66篇,著有《针灸集锦》、《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针灸补泻手法》、《郑氏针灸全集》等14部著作。

注重“八法”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一)

(一)汗法

1. 发散风寒

取风池、大椎、身柱、风门、合谷、后溪,烧烧山火法,使其产生热感发汗,主治感冒,头痛,恶寒,发无汗,脉浮紧的表寒证。鼻塞流涕,配上迎香、迎香、列缺,用平补平泻法,以祛风开窍。

2.清透表热

取大椎、陶道、身柱、肺俞,用丛针扬刺法,刺之出血;列缺、合谷用透天凉法,使其产生凉感发汗,治治感冒发热,咳嗽痰喘,脉浮数有力的表热证。如目窜面青,神昏不安,痰涎壅盛,配百会、印堂、人中、少商、商阳、中冲用点刺法出血,以清热宣肺,祛痰开窍。

3.注意事项

在大吐、大泻、大失血之后不可用汗法;、虚、阴虚患者,必要用汗法时,可先针足三里补气,或照海滋阴,然后再行发汗,以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目的。

4.典型医案

(1)中暑(暑湿伤表型)

郝某,男,31岁,农民,1937年7月15日初诊。

患者在农田里干活,突然中暑昏倒,抬回家中。

初诊:醒后患者头重剧痛,肢体酸困重痛,身热恶寒,有微汗,胸闷腹胀,恶心想吐吐不出,舌苔厚腻,脉滑。此乃暑湿伤表,肺气不得宣降,治宜发汗宣肺,祛暑化湿。

针风池、百会、大椎、列缺、合谷、足三里用烧山火法,使患者全身出汗,出汗后约一个半小时,身热恶寒、全身重痛逐渐消退。

复诊:第二天,患者仍感疲乏无力,脘腹闷胀,不思饮食,大便溏泻,辨证系湿热内蕴,升降失职,采用和中健胃,清暑利湿之法,针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针治3次,脘腹闷胀等症状均消失。为了巩固疗效,又针曲池、足三里2次而愈。

按:本案先以暑湿伤表为主,故用烧山火法,针风池、百会、大椎、列缺、合谷、足三里,促其出汗,以祛暑湿;汗出后身热恶寒得解,湿热内蕴为主,用和中利湿之法以调之,针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而病愈康复。

(2)高热(风热犯肺,内陷心包)

徐某,男,8岁,学生,1938年4月12日初诊。

高热(体温40.3℃)惊厥,阵发性抽搐一天多,头痛,咽喉肿痛,咳嗽,有时神昏、谵语,脉浮数,辨证系风热犯肺,内陷心包。采用泻热醒神,疏风清肺之法,针风池、大椎不留针,人中、尺泽、内关、合谷用透天凉法,使患者全身出汗,留针30分钟,出针后患者抽搐停止。5个小时后,高热退至37.1℃。第2天,患者自诉:身上舒服多了,但仍有头痛、咽痛、咳嗽。体温38℃,又针风池、大椎、陶道、肺俞用凉泻法,不留针,尺泽、合谷用凉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连续针治5天病愈。

按:此证以热陷心包,扰动心神为主,用透天凉法泻高热、醒心神,抽搐自止。

(二)吐法

1.涌吐风痰

取天突.或旁廉泉用导痰法。即以左手拇指或食指紧按天突穴,候至患者作呕时,速刺天突穴,欲使其激起内脏反射作用,上涌作呕,即可将顽痰涌出,如不能将顽痰涌出再以左手拇指和食指紧切左右廉泉穴,候至患者作呕时,用指切速刺法针右旁廉泉速刺速出,再作呕时,再速刺左侧旁廉泉。欲使其激起内脏反射作用,上涌作呕,即可将顽痰涌出。如患者极力作呕,口吐黏液,而痰仍不能顺利涌出时,急将患者扶起,医者两手用力撑肋,拇指紧按两侧肾俞穴,就可以促其患者将顽痰涌出,主治中风闭证和小儿惊风,所致痰阻咽喉,不能吐出的险症。如中风不语,配风府用凉泻法,针时lL患者喊一、二,金津、玉液用“金钩钓鱼”法(用速刺法进针2-5分,找到感觉后,拇指向前捻,用针尖拉着有感觉的部位抖提几次),能起到清热开窍,诱导说话的作用。

2.通结催吐

取中脘、幽门用催吐法。即以左手中指紧按中脘穴,右手持针刺入八分,找到感觉用关闭法,中指压在针的下方,其他四个手指压按在左右两侧(称为“五穴取一”),右手持针的针尖和左手压按的指力,随其出气向胸部努力推进1分,随其人气左手减轻压按将针尖提退1分,反复操作几次,使感觉向上传导,欲使其气向上攻,激内脏反射作用,上涌作呕,急速将针拔出,就可以使胃脘停留难以消化的食物呕吐而出。如患者仍不能呕吐时,急用左手食、中二指压左左右幽门穴,其他手指压按在左右两侧,候患者作呕时,速刺右侧幽门,再作呕时,再速刺左侧幽门,即可促其患者呕吐。主治食物中或宿食停滞,壅塞胃脘,欲吐不出的险症。如肝郁气滞,胸脘隐痛,两胁胀满,呃逆厌食,配期门、行间用凉泻法,中脘、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以舒肝理气。

3.注意事项

年老体弱、慢性病、妊娠期、产后、大失血后、气虚、气短、哮喘患者都不能用吐法。

4.典型医案

(1)癔病(肝风内动、风痰上扰型)

蒋某,女,31岁,1954年5月6日急诊。神昏不语两天。3天前,患者气恼过甚,昏倒街道,牙关紧闭,口眼歪斜,不省人事,注射强心剂及葡萄糖等无效,水米不下。

初诊:患者两手扪胸,以手指喉,口流黏液尺许,两目直视,举手作欲语状,但不能出声,舌已缩至喉间,舌尖向下弯,仅看到一横指许,四肢厥冷、不能动转,全身知觉消失,喉中痰声如锯,不能下咽,亦不能吐出,两手脉搏皆无,面色青紫,眼球凸出,瞳孔散大,用强光直射,不能反应。西医诊断为癔病。此乃怒气伤肝,肝风内动,风痰上扰,阻塞清窍。治宜涌吐顽痰,祛风开窍。

取穴及刺法:先取傍廉泉,用导痰法(以拇指食指紧切左右两穴,候至患者作呕时,点刺右穴。经刺右廉泉穴后,患者作呕,但未吐出黏液,复刺左穴,患者呕力很大,但喉中堵塞,仍未吐出,休息5分钟,再点刺天突穴,同时切紧左右廉泉;患者努力作呕,黏液流出很多,急将患者猛力扶起,先以两手用力撑肋,复以右手拇指食指努力切大肾俞穴,始吐出大量痰液)。再休息10分钟,又点刺风池、哑门,针时让患者喊‘一、二”,欲使其舌上翘发音。复泻合谷、少商,针后患者即想口想言,唯音哑喉干,不能出声,以手指喉,又指小腹,体会其意:喉间所堵之物已下降。此时患者瞳孔即恢复正常,向大夫点头欲笑。

复诊:5月7日复诊,又点刺风池、哑门、中脘、气海,患者当即说话,自述胸腹通畅,四肢运动自如,查其脉搏已转,正常,唯逆气打嗝有时气闭,饮食咽物发堵。

5月8日三诊,又点刺肩井、照海而治愈。

为了观察疗效,于5月10日、11日、15日又针治3次,情况良好,已恢复正常。.1955年1月20日随访未复发。

按:本案证属痰厥,系怒气伤肝、肝风内动、风痰上扰、阻塞清窍所致。郑老临证时用导痰法针刺傍廉泉,欲使其激起内脏反射作用上涌作呕,使患者吐出大量痰液,复针泻合谷、少商,次日又点刺风池、哑门、中脘、气海,共奏涌吐顽痰、祛风开窍之功。三诊而愈。

(2)食停胃脘

郑某,男,20岁,1938年11月i3日初诊。打赌吃花生米甚多,即脘腹胀痛不能忍受,躺在床上翻滚,并说胸部堵闷想吐,但吐不出。检查时患者面色时红时白,痛苦病容,腹胀鼓鼓,拒按,脉洪大。当即针双内关,用关闭法,使针感传到前胸,不留针,接着用催吐法针中脘,左手中指压在穴位的下方,其他四指排开压在左右两侧,进针得气后,右手持针继续顶着感觉,左手加大压按的指力,双手配合随呼吸向胸部推按(呼气时向胸部推按,吸气时减轻压),反复操作,激起内脏反患,患者开始上涌作呕,将针拔出后。即开始连续呕吐,吐出大量不消化食物,其中有花生米。

(三)下法

1.泻热通便

取大肠俞、天枢、丰隆、足三里用凉泻法,使其产生凉感下泻,主治胃肠积热,腹痛拒按,大便秘结,脉数有力的实热证。如年老体衰、气血亏耗、肠失润养的阴虚使秘,则取支沟透间使用泻法,次髎、三阴交、照海用补法,以清热养阴,润肠通便。

2.清肠导滞

取中脘、天枢、气海、曲池、足三里用凉泻法,使其产生凉感通便,主治湿热阻滞、腹痛便秘或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脉滑数的湿热症。如小儿食积痞块,取上脘、中脘、建里用平补平泻法不留针,取三关穴用点刺法出血,以健脾助运,消积化滞。

3.注意事项 表邪未解、妇女妊娠、产后、大出血不能用下法。年老体衰以及虚弱患者应慎用,或攻补兼施。

4.典型医案

(1)便秘(阳明积热型)

孔某,男,30岁,工人,1948年5月初诊。患者因嗜食辣椒,大便秘结,常三四天排便1次,排出费力,伴头痛头胀,恶心已2年。

初诊:检查:腹部胀满,脐周围压痛,舌质红,苔黄燥,数数有力。证系频食辛辣,阳明积热,耗伤阴津,大肠失润,腑气不通。治宜清热保津,泻热通便。

先针大肠俞用凉泻法,使凉感传到腹部,不留针,天枢用凉泻法,使凉感传到会阴部,配曲池、上巨虚用凉泻法,使凉感传到手指和足趾,留针30分钟,起针后40分钟即排便,但便便干硬,外夹有水液。

复诊:隔日针1次,连针5次后,大便通畅,头痛、恶心等症也随之消失,随访3个月未复发。

按:本案证属热结便秘,系频食辛辣,阳明积热,耗伤阴津,大肠失润,腑气不通所致。郑老临证时以针刺凉泻法先针主穴大肠俞、天枢,二穴合用为俞募配穴,以疏通大肠腑气。腑气通则传导自能恢复正常。针天枢时,针尖略向下斜刺,使针感向下腹部扩散,患者小腹有下坠感;大肠俞直刺,使局部酸胀,针感向骶髂关节放散。配支沟、曲池、足三里用凉泻法,使凉感传到四肢末端。支沟为三焦经之经穴,三焦得通,津液下达而胃气得和,腑气自调;曲池、足三里为手、足阳明之合穴,以泄热保津。腑气通调,大便可通。如腹部触诊,无胀胀、痞块、硬结,并不下坠,虽数日大便不解者,不可滥用泻法,以免正气受损。

(2)尿闭(湿热下注膀胱,气机阻滞)

戴某,男,64岁,1938年12月20日初诊。小便淋漓疼痛2日,欲便不得,小腹胀痛,隆起拒按,口干,苔黄,脉弦数。辨证系湿热不化,下注膀胱,气化失调,气机阻滞。采用通调水道,疏利膀胱之法。针水道、三阴交、涌泉用泻法,留针15分钟。用左手掌心压在肚脐上,中指压在中极穴上,随患者呼吸,用手掌向下推按,逐渐加力,操作2分钟,即有少尿尿液排出,右手持针从中极向耻骨方向斜刺o.5寸,用提插泻法,出针后小便即自行排出,第1次针后,小腹胀痛减轻,共针3次病愈。

(四)和法

1.和解少阳

取大椎、陶道、身柱、液门、外关透内关、侠溪用半中隐阴法,使其先热后凉,主治外感病,邪传半表半里,出现的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烦喜呕证候。如疟疾,在发作前1-2小时取大椎、陶道、身柱针后加灸10一 20分钟,能起到扶正截疟的作用。

2.疏肝理气

取神封、上期门、膻中、膈俞、肝俞用平补平泻法,支沟、阳陵泉留针10一 20分钟,主治肝气郁结的胸胁胀痛。如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失眠,取百会、印堂、神门、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一 30分钟,有平肝潜阳,养阴安神的作用。肝气下滞,出现疝气、偏坠、睾丸抽痛,配大敦针后加灸10一 20分钟,照海、中都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一 30分钟,有疏经活血,行气止痛的功能。

3.和血调经

取气平、关元、气穴、合谷、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0~15分钟,使其产生胀感,主治妇女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等症。如痛经,取关元、归来、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一 30分钟,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作用。

4.注意事项

表邪未解或邪热传里均不能用和法。和法用于病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而在半表半里之间。此外和法还能调和气血、调和肝胃、调和阴阳,使机体达到平衡,是符合古人所谓“平则不病”的道理的。因此,和法在针灸的应用方面是最广泛的。

5.典型医案

(1)呃逆(肝郁不舒,胃气上逆型)

肖某,女,42岁,干部。1979年8月2日初诊。患者呃逆频繁2个月,素有神经官能症,经常失眠已2年。两月前因事不遂心,突然呃逆不止,约2小时自行缓解,近来症情加剧,连续发作不止。

初诊:患者“呃呃”连声,每次发作约2小时左右,每天发作4-5次,难受不堪,发作后精神疲倦。白天工作紧张时呃呃声小,有时暂停,晚上加剧,呃呃不断,不能入睡。检查:心、肺、肝、脾均正常,腹部平软,无压痛。呃呃连声不止,呃声响亮,膈俞穴处有明显压痛。舌质红,舌苔黄,脉弦细,76次/分。西医诊断为膈肌痉挛;证系肝郁不舒,胃气上逆。治宜舒肝解郁、和胃降逆。

取膈俞,肝俞,用平补平泻法,不留针,期门、中脘、天枢、足三里、内庭,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呃逆暂停。每日针1次。

复诊:针治5次时,每天只发作呃逆1次,且呃呃声较前小,夜晚已能人睡5-6小时,针治12次时,呃逆连续2天未发作,停诊观察。同年12月23日随访,停诊后未再复发,

按:本案呃逆,系肝郁不舒,胃气上逆所致。郑老临证时以平补平泻法先针主穴膈俞、肝俞,不留针,期门、中脘、天眍、足三里、内庭,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共奏舒肝解郁、和胃降逆之功。使逆乱、郁结之气散逸,经气得以保持通畅,呃逆之证痊愈。

(2)面痛(肝阳上亢、风热上扰型)

褚某,男,80岁,离休干部。8月5日初诊。左侧三叉神经痛十余年,加重7天。患者于十年前出现左侧三叉神经痛,经治疗后好转,后每两年出现一次。患者7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面部疼痛,遂来就诊。既往患有冠心病30年。

初诊:左侧面部疼痛以面颊部及太阳穴为重,呈持续性发作,每次持续数十分钟,睡眠差,二便可,舌质淡,苔薄黄,脉浮。诊断:三叉神经痛。此乃肝阳上亢,风热上扰;治宜疏风清热,调和肝肾。

选穴治法:健侧合谷行凉泻法,使患侧面部产生凉感或走窜感,守气1分钟,留针。其次针患侧风池,行温通法,针尖向患侧,左手关闭风池穴下方,右手进针至皮下0.8寸左右,促使针感沿头侧至前额,守气30秒,不留针。头维、太阳、颧髎、下关、承浆、太冲、太溪,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共治疗3次,症状完全消失,停诊。

按:本案因肝阳上亢,风热上扰清窍,气血异常,脉络失养所致。治宜疏风清热,行气活血,调和肝肾,补泻兼施。风池穴处于脑窍,是治疗肝火、肝风上扰头面的重要穴位,对气血异常所致头面疼痛效果明显,故临床常选风池穴治疗诸多头面部疾病,以行气活血,通利经脉、脑窍。此案取风池(患侧)行温通法,使经脉通利,气血健运,稽留之邪随血行而自灭。健侧合谷行凉泻法,以疏风清热,通利经络,调理气血。余穴行平补平泻法,以疏通经络,调和肝肾。诸穴合用,配以手法补泻兼施,相得益彰,面痛获愈。

(3)奔豚(惊恐忧思,阴气上冲)

秦某,女,42岁,1951年10月20日初诊。患者1948年因战乱惊吓,每夜作恶梦恐惧发惊醒,1949年8月开始觉得有一股气从小腹经胸膈向上直冲咽喉,有时腹痛、恶心、胸闷、昏厥,经常反复发作已2年。检查时精神不振,情绪郁闷,面色胱白,无光泽,舌苔薄白,脉弦。辨证系惊恐忧思,损伤心肾,累及冲脉,而致阴气上冲,称谓奔豚气。采用扶正降逆、和中安神之法,针天突,将针弯成弓形,左手食指紧按针穴,右手持针弓背朝咽喉,不捻不转,沿气管和胸骨之间缓慢直刺1.5寸,膻中沿皮向下刺1寸,公孙、内关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针后患者自觉气已不上冲,咽喉也不堵闷。第2天诊时仍有恶梦害怕,又按上述穴位和方法针治1次,腹痛、恶心等症明显好转,改针百会、神庭、印堂、内关、三阴,,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每周针治3次,针15次时症状完全消失。恢复工作。1952年10月2日随访未再复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