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嵇康与《广陵散》之缘

嵇康与《广陵散》之缘

时间:2020-04-23 07:43:24

相关推荐

嵇康与《广陵散》之缘

公元262年,专揽国政,篡魏之心已路人皆知的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以死刑。

这是一个让当时学者悲痛万分的日子,刑场旁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为师,然而这并未让眼中只有霸权的篡位者动心,也许反而让他更加失去理智,这个拥有如此之高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的嵇康,既然坚决不与司马氏集团合作,必定不能再留。

嵇康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在生命最后一刻,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从容不迫的最后弹奏了一次《广陵散》,此时此刻,没有了残酷的政治斗争,只有对自由的向往,人们沉浸在这铮铮的琴声中。弹毕,嵇康长叹一声“昔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从容引首就戳,时年仅三十九岁。

《广陵散》于今绝矣,可以算是嵇康的最后遗言。《广陵散》究竟是一首什么的曲谱,能够得到嵇康如此钟爱?在嵇康之后,《广陵散》就失传了吗?

《广陵散》的来历,《晋书》上有记载,此曲乃嵇康游玩洛西时,为一古人所赠,这个过程后来经过演义,变得颇为神秘,据宋朝《太平广记》三百十七引《灵鬼志》记载:

嵇康灯下弹琴,忽有一人长丈余,著黑衣革带,熟视之。乃吹火灭之,曰:“耻与魑魅争光。”尝行,去路数十里,有亭名月华。投此亭,由来杀人。中散(嵇康字) 心中萧散,了无惧意。至一更,操琴先作诸弄,雅声逸奏,空中称善。中散抚琴而呼之:"君是何人?”答云;“身是故人,幽没于此,闻君弹琴,音曲清和,昔所好,故来听耳。身不幸非理就终,形体残毁,不宜接见君子。然爱君之琴,要当相见,君勿怪恶之。君可更作数曲。”中散复为抚琴击节日:“夜已久,何不来也?形骸之间,复何足计?”乃手击其头曰:“闻之奏琴,不觉心开神悟,况若暂生。”邀与共论音声之趣,辞甚清辨,谓中散曰:“君试以琴见与。”乃弹《广陵散》,便从受之,果悉得。中散先所受引,殊不及。与中散誓:不得教人。天明语中散:“相遇虽一遇于今夕,可以远同千载。于此长绝,不能怅然。”

一名精通音乐的古代亡魂被嵇康的琴声吸引,引为知己,授之《广陵散》,这个故事自不可信,但也点出了《广陵散》与嵇康之缘起,嵇康确实从小喜欢音乐,并对音乐有特殊的感受能力,有极高的天赋,他精于笛,妙于琴,还善于音律,才能将早在东汉后期就已经存在的琴曲《广陵散》进行了加工,《广陵散》也因为嵇康的声名和遗世之作,从默默无名一跃而进入古琴名谱榜中的旷世名曲。

《广陵散》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这个曲子主要是述说战国时代聂政的英雄事迹。

聂政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勇士。当时韩国大臣严遂(字仲子)与韩相韩傀(字侠累)产生了仇隙。严仲子花重金试图收买聂政去刺杀侠累。聂政原本为一市井“屠狗辈”,因要赡养老母,故拒绝了严仲子的厚礼。后来聂政的母亲离世,聂政在安葬母亲之后,对严仲子说自己本来是市井之徒,而严仲子作为“诸侯之卿相”,不远千里,驱车前来以重金邀请。此番礼遇,聂政自然要回报,因此他“将为知己者用”,誓死报答严仲子。严仲子说自己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他一直想请刺客去刺杀侠累。但侠累是韩国国君的叔父,宗族盛多,周围防卫森严,恐不易得手。聂政随即答应了严仲子的请求。

聂政仗剑只身前往韩国邑都。到了邑都后韩相侠累正在府中。侠累虽然有大量侍卫层层保护,但聂政还是如探囊取物般刺杀了侠累。《史记》中用了简略的语言描述了惊心动魄的刺杀场面,“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不止,又连杀数十人。聂政最后把剑指向了自己,割面,剜眼,剖腹。聂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有人认出自己而连累严仲子。后聂政被暴尸于市,可无人认得他。韩国国君以百金悬赏提供线索的人。

后来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有刺客刺杀了韩相而被暴尸街头,就怀疑是自己的弟弟聂政所为,于是聂荣立即动身到韩国去探询究竟。聂荣到达聂政的暴尸之处后,认出了自己的弟弟,大哭。聂荣对围观者说:“这是我的弟弟聂政,他受了严仲子重托来刺杀侠累。为了避免株连我,竟然自破面相。我不能连累聂政的声名啊。”然后聂荣哀恸而死。根据索隐对《史记》的注解,聂荣显然误会了聂政的意图。聂政这么做的目的是保护严仲子,而聂荣以为是为了避免连累自己。但聂荣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以列其名”,以避免聂政成为无名刺客。

聂政刺杀侠累应该是当时非常有影响的政治事件。晋﹑楚﹑齐、卫等国的人听说此事后,赞赏聂政“士为知己者死”的无畏气概,又赞扬聂荣是烈女,一个弱女子,不惜“绝险千里”,从而使聂政得以名扬天下。同时又称赞严仲子“知人能得士”,而被刺杀的韩相侠累却没有得到一点儿惋惜和同情。

买凶杀人的严仲子,是整个事件的幕后主谋。无论是《史记》还是《战国策》都很中立的提到严仲子与侠累之间的矛盾冲突。例如《史记·卷八十六》里这样说,“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却”。《战国策·韩策二》提到,“韩傀相韩,严遂重于君,二人相害也。严遂政议直指,举韩傀之过。韩傀以之叱之于朝。严遂拔剑趋之,以救解。于是严遂惧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韩傀者。”可见当时两人确实是水火不能相容。

从法律上讲,刺杀一国政要是非常严重的罪行,聂政也许是最凶残的恐怖主义分子之一。根据《战国策·韩策二》的记载,聂政当时还刺伤了正在侠累府中的韩国国君韩哀候。《史记·表》中提到这一事件时,仅一句,“贼杀韩相侠累”。不提聂政的名字,而简略为“贼”,明显带有贬抑刺客行为的意思。然而太史公在刺客列传里则对聂政的事迹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正面的肯定态度。另外,《战国策·唐睢不辱使命》中提到,唐睢称赞聂政是“士之怒”,气概丝毫不弱于秦王的“天子之怒”。唐睢还说:“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当时天现晴空彩虹的景象,弦外之音即是,聂政刺韩相是顺应天命。可见,韩国国君和其叔父当时并不得民心,因此聂政的行为被看作是英雄义士的壮举。

东汉后期,讲述这个故事的《广陵散》琴曲开始流传,在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这次刺杀变成了一则民间故事。在这则故事里,聂政杀的不是韩相,而是韩王。聂政也不是为严仲子而行刺,而是为父报仇。原来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由于不能及时交付而被杀,于是聂政成了遗腹子。长大后聂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学会了鼓琴的绝艺。聂政还掌握了异容术,变得无人认识自己。一天聂政在闹市鼓琴,“观者成行,马牛止听”。韩王听说后立即召见了聂政,命聂政当众鼓琴。这时聂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剑,一举刺杀了韩王,为父亲报了仇。后来伏在聂政尸体上恸哭不止的不是聂荣,而是聂政的母亲。这个故事被蔡邕命名为“聂政刺韩王”。

这个故事里的聂政比历史中真实的聂政英雄性格更加突出,他与权贵之间的矛盾冲突更加激烈,《广陵散》正是用音乐来演绎了这样一个悲壮的英雄故事,《广陵散》的各曲段分别为井里(聂政故乡)、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与聂政刺杀行为的整个过程大致相切合。“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散”是操、引乐曲的意思,《广陵散》的标题说明这便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广陵地区的琴曲。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强烈冲突战斗气氛的乐曲。

在聂政所在的时代大约过了六百多年,《广陵散》遇到了知己,魏晋之际出现了一位才智超绝、旷迈不群的人物,使《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这个人便是嵇康,“竹林七贤”之首。

提到嵇康,我们能联想到的词便是“独立不羁”,他天生长得俊,却又长年不洗澡,他才华卓越,却又处世逍遥,他大胆喊出“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 藐视圣人经典、不以入仕为荣,反以打铁为生,音乐更是嵇康视为生命的部分。

嵇康有一张非常名贵的琴,为了这张琴,他卖去了东阳旧业,还向尚书令讨了一块河轮佩玉,截成薄片镶嵌在琴面上作琴徽。琴囊则是用玉帘巾单、缩丝制成,此琴可谓价值连城。有一次,其友山涛乘醉想剖琴,嵇康竟以生命相威胁,才使此琴免遭大祸。

嵇康爱琴,更钟爱弹奏《广陵散》,《广陵散》虽“声调绝伦”,但历来有人批评《广陵散》“最不和平”,“愤怒躁急”,有所谓“臣凌君之象”。 “性烈而才俊”的嵇康,也正是深深体味到《广陵散》的那种与权威、命运的反抗意志,才如此酷爱吧!嵇康临刑时,神气不变,以曲来表达心声,一曲《广陵散》,一句“于今绝矣”,令世人动容,足以千古流传!

在嵇康之后,《广陵散》也名声大振,并未失传,事实上,琴曲《广陵散》经《神奇秘谱》保存,一直流传下来,只是由于当时的记谱法还比较简单,“谱简腔繁”,嵇康所奏《广陵散》在节奏上的处理无法标于谱面,所以现在所弹奏的《广陵散》可能会与当年嵇康弹奏的有一些不一样了,也许若干年后,历史风云际会中会再出现一位嵇康式的人物,能见到嵇康亡灵,以得其真传吧!

个人整理编写,感谢阅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