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多声道录音的当代典范-评Tacet十张SACD发行

多声道录音的当代典范-评Tacet十张SACD发行

时间:2018-08-07 08:02:14

相关推荐

多声道录音的当代典范-评Tacet十张SACD发行

Q8整理

对于「发烧片」的定义,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对于德国Tacet公司而言,追求好录音却是公司创立的精神所在。由录音师Andreas Spreer一手创办的Tacet,诞生于数位科技盛行的1989年,无论在录音技术与观念上,他们都顺势而为,想以最优秀的录音成果展现音乐家的企图。不仅两声道的录音成果卓着,现在更赶在潮流之先,建立了Tacet对于多声道录音的见解。

这十张SACD多声道专辑,虽然大多是从原本两声道溷音转製,但是Tacet对于多声道的录音观念:「Tacet Real Surround Sound」,已经树立的「一家之言」,值得让我们深入研究。

从两声道进入多声道

让我们花一点篇幅回顾录音历史,以温故知新。唱片录音技术如果从爱迪生于1878年发明留声机开始算起,至今大约百馀年历史,在此一时间进程当中,有许多的重要里程碑,不过真正录音技术的突飞勐进,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真正开始。那时候从单声道进步到两声道,透过两支喇叭的相对位置,再生出如幻似真的虚拟音场与音像,让我们首度体验到High Fidelity的意义。

时至今日,我们拥有的音乐资产,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为丰富的时期,从过往的单声道与立体声LP黑胶唱片,到两声道CD、SACD,以及强调多声道的SACD与DVD Video、DVD Audio,众多录音工程师的努力,让High Fidelity的定义不断翻新。

Andreas Spreer对于Tacet的录音製作仍经常事必躬亲。

从单声道迈向两声道时,中间经历过所谓的「乒乓时期」,在单声道时代,因为只有一支喇叭,因此声音缺乏立体感,如果是单纯的器乐演奏,那问题不大,但在编制庞大的交响乐上面,就无法让人听到乐团成员的相对位置。等到迈入立体声时代,由于两声道的音响可以营造出虚拟的音像,也产生了音场与定位的相对聆听印象,因此如何表现出「正确」的相对位置,就成了录音师的争论焦点。

有些人希望藉由两声道的虚拟音场,让声音可以左右清楚分离,把左右声道的音乐分离录製,可以严格的切分出清晰的相对位置。但也有人提出现场聆听时音乐并不是生硬刻板地区分左右,小如爵士乐团三到六人的编制,爵士鼓通常摆在中间,而钢琴的位置也未必放在最左边或最右边,为了让录音精准地呈现出现场的气氛,左右声道不应该严格分离,不过这项争辩到后来因为多麦克风录音的技术广泛使用而逐渐落幕。

进入多声道的录音时代,以电影的环绕声道效果而言,大致上争辩较少,因为电影所要表现的声音多半必须配合剧情,不一定都是音乐,包括了直昇机由远而近的距离感,枪弹齐飞时呼啸而过的临场感,那些都可以透过DSP运算,再藉由多声道音响系统再生出惊人的效果。

多声道的概念歧异

但是回到一般的音乐的录音上面,多声道的录音方式在业界一直有分歧的思考逻辑。譬如Channel Classics就不支持从四面八方传来的多声道效果,虽然Channel Classics的老闆Jard Sacks认为一般人在现场听到的声音,包括了乐团的直接音与周围的反射音两者的溷合,但是在多声道录音时,他们强调从前方过来的声音,所以在他们的多声道录音当中,前方三个声道所佔的份量最重,而环绕声道负责的仅是空间残响与反射音的营造。

回到故事的主角:「Tacet Real Surround Sound」上面,Andreas不认为环绕声道的功能只限制在重现空间残响,而是要创造出完整的音乐包围感。所谓音乐的包围感不难理解,如果您在一个狭小的练琴房聆听钢琴演奏,您不会刻意去听钢琴的位置,因为庞大的音乐声响已经充满了整个房间,您会感觉到音乐是包围着整个人,这就是音乐的包围感。从Channel Classics与Tacet对于多声道音乐的解读,您应该已经看出多声道录音上面在现阶段的争执:究竟环绕声道应该扮演积极还是消极的角色?以Tacet而言,既然已经走向环绕声道,当然要创造出两声道所无法达成的音乐包围感。

自然乎?传真乎?

以「Tacet Real Surround Sound」的录音要旨,不过Andreas这位从录音师转行当唱片公司的老闆,骨子裡还是流着专业录音工程人员的血液,对于两声道与多声道的分际,倒是区分得很清楚。Andreas在接受我们的访问时,很清楚的说:「如果想要感受『亲临音乐会现场』的录音质感,就必须是CD或黑胶唱片才办得到,而如果是实境环绕声音,我们则喜欢Tacet实境环绕音响,你可以感受到整个管弦乐团就在你身边。」

在Tacet的录音当中,除了音乐之外,麦克风也是主角。

Andreas一席话,点出了两声道与多声道录音的根本差异。从古典音乐早期的发展,其实吟游诗人并不是正襟危坐在音乐厅裡传唱歌曲,而是在乡间、在弄堂、在随处席地而坐的各种场所裡娱乐人群。直到王公贵族们开始邀请乐师在宫廷演奏,音乐欣赏的形式演变成乐师站在舞台上演出,然后跟着几百年下来,音乐似乎都是在舞台上演出,而声音自然会从前面过来。即使到了今日,我们还是习惯于演奏者在前方的音乐表演形式。所以Andreas认为,两声道还是比较合乎自然的现场音乐再现。

但是毕竟聆听经验不是一成不变的形式,我们或许有机会享受在交响乐团中间聆听音乐,那时候每一个声部应该不是左右分离的感觉,而是从四面八方涌向耳朵,让您体会到音乐的强烈包围感。这种聆听方式或许更接近高传真,因为您不再是安静坐在舞台下的听众,而更像是交响乐团的一员,聆赏着每一个声部的乐音,飘盪在360度的音乐空间当中。

为了让聆听者从录音体会千万名琴的声音之美,Tacet不惜成本找来七把世界名琴,一次让大家听个过瘾。

让我们简单的把Tacet在两声道与多声道的录音旨趣差别讲清楚,Andreas对于再生现场音乐,还是乐于以两声道的方式,让大家回味现场的感受,但Tacet Real Surround Sound的目标,则是希望让您就像是坐在音乐家的旁边,环顾四周,各种乐器就如真似幻地漂浮在您的周围。五种料理手法

「Tacet Real Surround Sound」讲到这裡,听起来大致上应该有些概念,不过Tacet料理录音的手法可没这麽简单,以巴哈「六首布兰登堡协奏曲」(TACET S101)为例,Andreas就以五种方式处理六首协奏曲。

在第一号布兰登堡协奏曲当中,Tacet採用了保守的方式,乐团依然在聆听者的正前方,而环绕声道处理的是空间残响,这样的处理手法似乎不是标准的「Tacet Real Surround Sound」的方式,不过接下来的四种料理方式,可就是道地的Tacet方法。

第二号的录音就让我们体会到所谓「音乐包围感」的意思。以Andreas的讲法,就像是所有的演奏者围绕着聆听者。溷音时小提琴与长笛分置前方左右两侧,黑管与铜管乐器放在后方两侧,而整个乐团就像是将人包围在中央,是典型的Tacet手法。

到了第三号时Andreas又换了一种手法,把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放在音场的左、中、右侧,后方的稍空,但一样有着高度的「声音包围感」。第四与第五号端上第四种料理,独奏部分放在正前方,而乐团则跑到后面去了。在第四号裡面担任独奏声部的包括小提琴与两支长笛,乐团则是以数字低音构成的底部撑起协奏曲的架构,前后鲜明的定位,让多声道的聆听充满新鲜感。第五号的独奏部分包括小提琴、长笛与大键琴,乐团负责的依然是弦乐部与数字低音,结构上类似,只是主奏乐器变换,难怪Andreas用同样手法来处理。

第六号则让独奏位居前后,其他乐器居于两侧,这样的手法让您可以面对前后左右聆听时,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如果坐在可以旋转的椅子上,360度绕一圈,每一个方向的音乐表现都有不同的面貌。定位感比起第二号的方式稍微不强烈,但同样具备高度的聆听乐趣。

Tacet製作好录音的过程不止于此,还包括巧妙的摆位和因时因地制宜的录音器材选用,尤其是麦克风,几乎每一张专辑都各有巧妙。至于录音器材的部分,类比/数位转换器(A/DConverter)大部分使用dCS900B,偶而出现Sony PCM2000。其他没有载明的器材则是由Andreas自己设计,在录音室当中,这些由录音师自己操刀设计的器材,通常都是不传之秘。

Tacet的录音还有一项重点,就是尽量减少人为调整的干涉。在录音、溷音与母带后製作(Mastering)的过程中,录音师有很多专业工具可以协助他们对音质进行「修整」,除了录音原始素材已经产生过荷失真之外,关于声音的饱满、圆润、细节、对比,都可以透过专业器材来微调,但是Tacet则认为这些人为的「操控」应该尽量降低,录音师最重要的责任,必须在录音之前充分瞭解所要录製的客体,包括乐曲与演奏者,再依照每一个录音场合妥善架设麦克风。

所以在 Tacet的录音谨守两大原则:第一、录製的音乐以自然发声乐器为主,并以呈现乐器实体发声质感为录音要旨;第二、以麦克风架设技巧取代后製的器材调整。

以下我们便依序介绍这十张Tacet的多声道环绕唱片。

「What About This, Mr. Paganini?」

Violins ofAmati, Guadagnini, A. Guarneri, P. Guarneri, Horvath, Stradivari, Vuillaume

演奏者:Saschko Gawriloff

唱片编号:TACET S36

这是本次试听觉得最有趣的一张唱片,曲目从巴哈无伴奏小提琴组曲(BWV1004)开始,一连七轨相同的曲子,但却使用了七把世界名琴演奏。唱片封面上标明了七把名琴的名称,除了Horvath是现代琴之外,其馀都是史特拉底瓦里名琴,价值非凡。本片其馀部分依然使用史特拉底瓦里名琴演奏克莱斯勒、德佛札克与帕格尼尼的曲子,演出者都是Saschko Gawriloff,是科隆音乐学院的教授,同时也是欧洲活跃的小提琴演奏家。

其实史特拉底瓦里小提琴的传奇,早在二十世纪初便已经广为人知,不过他们的价格飞涨起来,恐怕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而且越晚近飙涨的速度越是夸张,这点和国际性艺术品拍卖的风气盛行有关。而在19巴黎「拉蒙特音乐期刊」(Le Monde Musical)就曾举办过实验,邀请两百位音乐家以看不到演奏者的方式,聆听同一位乐手演奏不同的小提琴,结果史特拉底瓦里获得第二,而由一把法国新琴获胜。随后也曾经有人作过几次类似的试验,史特拉底瓦里都没有获得第一,反而新製作的小提琴更胜一筹。现在「What About This, Mr. Paganini?」收录六把史特拉底瓦里名琴,加上Horvath这把匈牙利新琴(1992年製作),让您比较一下同一曲目、同一演奏者,到底会表现出怎样不同的音乐风貌。坦白说,每一把小提琴的音色都略有差异,但是不看CD内页介绍,完全猜不出到底哪一把才是新琴。您不妨先别看内页介绍,直接猜猜看哪一轨是Hovarth新琴的演奏。

以两声道聆听巴哈无伴奏,声音明显在前方凝聚,空间感很好,换成环绕声道模式,录音电平似乎增大许多,琴音更加饱满,但是演奏者的距离似乎更拉近一些。以音乐的趣味性,多声道比较丰富,但两声道则显得自然些。

「Hommage a Kreisler」

演奏者:Daniel Gaede, Philips Moll

唱片编号:TACET S52

同样是一张以史特拉底瓦里名琴演奏的专辑,使用1709年在Cremona製作的Antonius Stradivarius与1706年的Joseph Guarnerius。18首克莱斯勒的洗调勤小品,共花了三年时间分别录製完成(1994-1996)。负责演奏的小提琴家Daniel Gaede于1966年出生于匈牙利,在美国求学时师事Joseph Gingold,他曾经多次获得国际性小提琴大赛奖项,其中以1990年赢得柏林「姚阿信小提琴大赛」(JosephJaochim-Preis)最为着名,而他在1992年便登上卡内基厅举办个人演奏会。有趣的是Daniel Gaede目前在室内乐的演奏偏向现代音乐,而录製克莱斯勒可能是他比较「保守」的录音作品。

为了这张专辑,Tacet出动了两支Neumann M49、两支Neumann U47与两支Neumann KM 140真空管麦克风,不过录音时间较早,三组麦克风应该是分属于三次不同录音时间所使用的装备。两声道聆听时定位感极佳,演奏者各种细微的表情几乎毫无遗漏的收录,丰富的泛音与拉奏细节听来鲜活跃动。换上多声道时一开始不太习惯,音场相对位置深了些,但乐器的演奏距离似乎近了点,钢琴演奏包围感很好,但却很难分辨相对的位置。不过克莱斯勒的小品作品,曲曲旋律优美动听,可能是这张唱片最迷人之处。

「Johann Sebastian Bach: Partiten」

演奏者:Florin Paul

唱片编号:TACET S10

Tacet对于巴哈似乎有很高的兴趣,在这批多声道SACD当中,巴哈就佔了三张,而且为了展现录音的品质,Tacet依然请演奏家使用了一把1689年製作的史特拉底瓦里小提琴。演奏家Florin Paul出生于1958年,1989年录製这张专辑时才3岁。这位罗马尼亚籍的年轻音乐家是天才型的学生,十一岁就赢得罗马尼亚国家音乐大赛首奖。随后在布加勒斯特求学,1977年赢得JacquesThibaud大奖,随后1979年获得帕格尼尼大赛首奖,在欧洲乐坛闯出了一片天地。1983年完成学业之后,还持续参加国际性比赛,1985年获得曼纽因大赛首奖,目前Florin在欧洲除了固定的乐团演出之外,在室内乐也成绩卓着。过去还曾经与谢霖同台演出,合作巴哈双小提琴协奏曲,可见其演奏实力。

在这张「巴哈无伴奏小提琴」演奏中使用了两支U47麦克风,Tacet也同时尝试了两套现代麦克风与Neumann M49真空管麦克风,但是几个版本比较起来,最后选定U47,他们认为这款麦克风在表现小提琴的共鸣上比其他麦克风优越,这也说明了Tacet宁可透过器材选用,取代后製的调控,让乐器透过录音呈现自然的质感,而非人工凋琢的修饰。录音的空间感依然优异,小提琴的音色悠扬清亮,与「Hommage a Kreisler」比较起来,小提琴的声音厚度略薄,但是琴身共鸣则别有一番风味,拉奏时的音乐张力更胜一筹。

「Johann Sebastian Bach: Goldberg-Variationen BWV 988」

演奏者:Gaede Trio

唱片编号:TACET S70

「郭德堡变奏曲」的知名度,在古典音乐上面肯定可以排在前几名,不过大家习惯的应该是钢琴演奏版本,其中尤其以顾尔德的两次录音最为有名,同时我也推荐巴伦波因的演奏,这张由Gaede Trio担纲演出的专辑则是弦乐三重奏的改编版本,与键盘乐器演奏有不一样的味道。由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组成的弦乐三重奏,在Tacet的处理下,三种乐器的质感各有特色,又能水乳交融,我想三把提琴的音质与音色应该归功于录音技术,而水乳交融的和鸣,则是三位默契十足的演奏者共同营造的气氛。或许因为Tacet强调减少后製修补,乐曲进行中出现过一两处演奏瑕疵,但是在录音当中也予以保留,听起来像是一气呵成的录音。

巴哈创作此曲时,相传是写给凯瑟林伯爵(Carl von Keyserlingk),让他的大键琴师郭德宝(Johann Gottlieb Goldberg)演奏,治疗伯爵长期失眠之苦。Gaede Trio的演奏从键盘换成弦乐,和声与音乐织体显得更为绵密而丰富,加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分别担任主奏,相互应答,让乐曲听来兴味盎然。两声道的表现就已经够迷人了,大提琴鬆软绵长,小提琴则清丽昂扬,让中提琴的音色很容易分辨出来。换上多声道演出时,声音的定位感一开始不太习惯,但是此起彼落的交互应和,交织出愉悦的音乐景象。

「Johann Sebatian Bach: Six Brandenburg Concertos Complete Edition」

演奏者:Stuttgarter Kammerorchester

唱片编号:TACET S101

如果您想要体验「Tacet Real Surround Sound」,而且只想先买一张回来试听看看,那麽建议您选这「六首布兰登堡协奏曲」全集!从第一首到第六首,Tacet总共选择了五种多声道录音手法,让您体验不一样的多声道「声音包围感」。担纲演出的司图加特室内管弦乐团(Stuttgart Chamber Orchestra)成立于1945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室内乐演奏团体。从1995年开始,司图加特的演奏范围从欧洲开始向外扩展,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的音乐节都曾邀请他们参与演出。

司图加特室内管弦乐团的编制并不算大,因此在录音当中并不强调气势,而且布兰登堡协奏曲本来就是为贵族服务的音乐,巴哈将这六首曲子题献给布兰登堡侯爵,因此乐曲应该表现出和声对位的美感,以及宫廷音乐的华丽色彩。对于古典乐迷而言,布兰登堡协奏曲应该早有收藏,但是Tacet的版本大方的以两张SACD将六首协奏曲全部收录,同时以不同的多声道录音方式,让全片展展现丰富的音响效果。

由于乐团属于室内乐演奏性质,录音强调乐器和鸣的飘逸质感,中高频华丽而多彩。这麽精彩的多声道录音,如果只听两声道就太可惜了,对于已经拥有SACD多声道系统的发烧友,这是一张不可多得的测试参考片,Tacet五种多声道处理手法,加上详尽的解说,可以协助您掌握多声道音响调整的要点。

「Das Mikrofon」

演奏者:多人合辑

唱片编号:TACET S17

这是Tacet第一次推出的自家合集,Andreas还亲自撰文说明Tacet的录音原则,我很早就买下了两声道CD与LP,因此对于多声道的期望特别高。前面我们提到过Tacet的录音原则,包括自然乐器的录製与善用麦克风的技术,在「Das Mikrofon」裡面更是发挥到极点。在「Das Mikrofon」当中,Andreas认为音乐已经不是主角,而是众多Tacet所採用的麦克风,在16轨精选的Tacet录音当中,使用了九种不同的麦克风,其中还包括了两种「假人头录音」麦克风。对于耳机的爱好者而言,4、5、6与16轨是很好的参考试听音乐,在耳机上面应该可以听出比一般录音更清晰的空间感与定位感,两个声道的分离度明显的更好。如果您像一般唱片一样循序聆听下去,可能不容易分辨不同麦克风的细部差异,不过麦克风收音的特性,有点像是不同人唱歌有不同的嗓音,只不过变化没有那麽大,也没有男女之别。建议您先看过内页介绍,任意选择两轨比对,就比较容易体会麦克风之间的差异。

「Das Mikrofon Vol.2」

演奏者:多人合辑

唱片编号:TACET S49

和前一张「Das Mikrofon」一样,是Tacet把麦克风当作主角的第二次尝试,不过音乐从古典乐换成了爵士乐。由于主角是麦克风,Andreas大胆的用简短的片段让我们体验到众多麦克风的差异。譬如第7-23轨的「SomedayMy Prince will Come」,只演奏一段前奏,然后不断重複相同的乐段,在16分钟的音乐裡,使用了17种麦克风,在LP上面聆听时有时候还会以为唱片坏了,是展现麦克风效果很大胆的尝试。我很好奇的是这17支麦克风如果要同时录製,到底该怎麽摆?第24-37轨「A FoggyDay」与第38-46轨「Con Alma」同样也是以简短的片段重複演奏,让您在很短的时间内体验各种麦克风的特性。坦白说,如果要一次听完,耳朵很快就累了,也很难分辨出每一种麦克风的特性,不妨一次只比对两到三轨,休息一下再聆听下去。以多声道模式聆听时,麦克风的残响与空间感特性会更加明显,不晓得与后製作是否有关?

「The Tube Only Violin」

演奏者:Daniel Gaede(Violin), Xuesu Liu(Piano)

唱片编号:TACET S117

Daniel Gaede可能是Tacet的小提琴「最佳男主角」,第一批Tacet SACD当中就有三张由他担纲演出。本片录音使用Neumann U47真空管麦克风,录音质感温润油滑,小提琴的光泽表现得非常好,尤其弱音演奏时,细腻的擦弦质地最为迷人。Gaede的演奏在速度上比较自由,许多耳熟能详的曲子都带有新意。譬如第四轨艾尔加的「爱的礼讚」与第五轨马斯奈的「泰旖斯瞑想曲」,演奏上多处显露Gaede个人的诠释。钢琴的录音比起其他几张专辑都要来得饱满些,让音乐显得悠远恬静,像是第八轨舒伯特的「圣母玛丽亚」,钢琴的形体庞大,音像形体边缘比较模煳,却衬托出和缓的音乐情绪,小提琴拉奏的表情也显得安静些,稍弱的力道,让每一处运弓的转折细节流洩肃穆的音乐旨趣。即使不强调真空管录音,这张SACD的音乐内容已经值回票价。

「Die Rohre- The Tube」

演奏者:Stuttgarter Kammerorchester

唱片编号:TACET S74

这是我第一张Tacet的LP收藏,也是注意并喜欢上Tacet录音的起点!以LP和SACD比对,我还是比较喜欢LP,当然,这可能是我个人喜好黑胶的偏见。以两声道表现两相比较之下,LP版本比较温暖厚实,而SACD版本则以动态表现见长。第一轨Boccherini如果以较大的音量聆听,在音响系统调整得当的情况下,可以表现出豁达大方的音乐气势,当然,如果音响系统的均衡性不佳,录音的好处很可能会打折扣。「Die Rohre- The Tube」的选曲是让我喜欢上Tacet的另一个原因,曲目集中在巴洛克时期管弦乐,音乐旋律优美流畅。不过还是要建议您用心聆听,巴洛克音乐是複音音乐发展的一个高峰,音乐的织体、密度都显得绵密饱满,担纲演奏的司图加特室内管弦乐团在速度上略显轻快,让音乐诠释充满现代感。跟着每一个音符走,巴洛克音乐的美好殿堂会带给您开阔愉快的聆听心情。

「Moving Real Surround Sound」

唱片编号:TACET S114

标榜「Tacet Real Surround Sound」的参考片,声音远近的虚实效果,确实比其他的音乐专辑更为惊人。从普罗高菲夫的「彼得与狼」开始的口白,由远而近,从空盪的反相讯号造成声音的虚无感,到慢慢转变为近场具体的口白人声,即使两声道都能清楚的辨别。换上多声道之后,「动物狂欢节」表现出优秀的声音包围感,此时音像并不侷限于前面两声道,而是让所有环绕声道都扮演积极的角色,确实是优秀的Tacet示范片。不过如果从音乐演奏来看,我最推荐的还是「六首布兰登堡协奏曲」,录音的丰富程度也不亚于这张「Moving Real Surround Sound」,但是以声道分离度与示范效果,还是以「彼得与狼」最为清楚,对于想找多声道测试参考片的人,「Moving Real Surround Sound」不会让您失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