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从“啃老族”看中国教育的缺失

从“啃老族”看中国教育的缺失

时间:2024-04-01 00:05:01

相关推荐

从“啃老族”看中国教育的缺失

所谓“啃老一族”是指依靠父母等长辈资助,获取基本生活能力或超享受的一代年轻人。 “啃老族”,也叫“傍老族”,他们的年龄都在23-35岁之间。据调查,目前“啃老族”的构成主要有六类人群: 一类是高校毕业生,他们对就业过于挑剔,认为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最后挑来挑去没有工作。二类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他们觉得在家里很舒服。三类是“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他们虽然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缺乏真才实学而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四类是频频跳槽者,跳来跳去最后“漂”到无事可做,靠父母活着。 五类是单位里下岗的年轻人。 六类是文化低、技能差,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 七类是父母宠爱和观念偏差造就“啃老族”。八类是迫于城市高房价等社会压力,父母承担子女各类生活费用等的年轻人。最近有媒体公布三组数字,一组是目前中国已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另一组是87.9%的“房奴”年龄在35岁以下。再一组是来北京求职的外地应届大学生有5万多准备在京买房,据说,这后两组买房人的方式大部分是父母拿出积蓄付上10万元到20万元(甚至是养老的钱)的首付,然后由买房人自己还剩下的贷款。

啃老族引发的社会问题:

1、啃老族不就业、不学习,常年依附家人,自身能力逐渐退却,游离于社会大环境之外,造成自身心理扭曲,引发自闭症、社交恐惧症,有的甚至会引发犯罪行为。

2、啃老族给家人带来了极大的生活负担,让父母无可奈何;目前,我国大多数中老年人的生活并不非常富裕,有的仅仅依靠有限的退休工资维持生活,还要支付孩子的生活费、零花钱,甚至房贷,因此,使老年人常常处于焦虑之中,多数家庭会因此产生争吵,导致家庭不美满,危机四伏。根据调研得出的结果很令笔者震惊,有95%以上的80、90后从内心里他们非常希望自己的父母是大贪官和大富翁,在他们看似幼稚的脸上,说出的话确是“这社会你的父母要么有权要么有钱,总得占一样才能让子女在‘官二代’‘富二代’的基础上去有所作为,就是自己努力了,又有什么用呢?”甚至他们大多数表示最差的也希望做“啃老族”,这样不劳而获也没什么不好。根据对一些生活比较困难的农户和居民的家里了解,得知他们的孩子几乎都是嫌弃父母没钱,有退休金的父母们,在为子女操劳一生而在晚年也没时间为自己看病,更舍不得在家里吃点营养的东西,每天还是出去打零工为“啃老族”们积攒钱,让“啃老族”们在城市里买房买车和出去旅游,这些可怜的家长们就连本地的家门口的旅游风景区都没舍得买张门票进去一次,更谈不上出外旅游和为自己买件好衣服之类的似乎奢侈的想法了。有99%的基层家长表示,对国八条提出的城市买房限制条件非常支持。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或刚到城市发展的普通或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根本就没有一下子买房子的能力而他们在“啃老族”风气的带动下,也学会享受自私自利的生活,他们不顾父母积攒养老钱的辛苦来动用父母的养老钱去买房买车并吃喝玩乐去攀比城市生活,确实让辛苦一辈子的家长心痛又无可奈何。

3、不就业的人口增加,相对的社会上要救济的人数也会增加,整个社会经济曲线亦会呈现向下的趋势。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冲击。

现实表明:“啃老”已从一种家庭现象演变成了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一现象彻底颠覆了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这样的行为危害性有:

一、降低老人的生活质量。老人生活大多崇尚节俭,其养老钱被小辈借去买房后,必将更加节俭,甚至节衣缩食,从而大大缩减饮食、娱乐、旅游、探亲等方面的开支。这样将大大降低老人的生活质量。二、影响老人的健康。因为没钱,老人在生病后往往会考虑拖延治疗。这样将会导致越拖越重,从而严重影响老人的健康。三、令老人的情绪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老人在没钱的情况下,势必减少社交活动,这样将减少与他人接触排解心中郁闷的机会,从而导致心理压抑。四、影响自己与家人的关系。老人在生活质量受到影响时,难免会因对自己将养老钱交给小辈产生后悔而做出责怪的言行,这样,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的团结。五、降低家庭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老人将养老钱给了子女买房,意味家庭储蓄已趋于零甚至出现经济赤字。这样在家庭成员出现疾病、伤残、意外等突发事件时将难以应对。六、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啃老买房后,自己除了要付月供外,还不能在生活上要求老人再给自己帮助,因而往往大幅缩减自己的生活开支,从而大大减低自己的生活质量。七、打击自己的自信心。因生活压力日渐增大,在工作生活方面又难以有所进步,故其自信心将受到较大打击。八、影响自己人脉的积累。因经济拮据,社交活动将大大减少,故难以积累人脉资源,甚至,朋友之间也将会因长期难以沟通而受到影响。九、不利个人事业的发展。因经济压力,难以在工作之余进行充电,这样,在有好的机会来临时也难以把握。十、不利于对投资机会的把握。因为买房,有好的投资机会时将无法把握。

在对“啃老族”予以斥责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冷静思考一下,谁造就了“啃老族”?与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关吗?

人多,就业岗位少。竞争激烈,薪酬压低,进而对就业厌倦,甚至恐惧。城市的生存成本高于农村,比如,在农村,盖房子不过只有四、五万,在城市,要出十倍。农民工进城,与城市职工同工同酬,农民工挣的钱,回去就可以盖起大瓦房,但城市职工能行吗?

年轻人生活无保障,赌气从干了十年的单位退岗,一分补贴没有,还不给失业保险,他不啃老啃谁啊? 年轻一代有几怕:一怕没文凭;二怕没老子;三怕没健康;四怕没职业;五怕没保险。总的来看,年轻一代对社会冷漠,没有安全感和依托感,这是很反常但也正常的!

据媒体调查,目前“啃老族”主要有以下人群:一是大学毕业生,由于就业比较挑剔,总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这一类约占20%;二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占10%左右;三是“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他们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又不愿“居人篱下”当个打工者,这一类约占20%;四是频繁跳槽者,跳来跳去最后找不到工作,这一类占10%;五类是单位里下岗的年轻人,习惯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的紧张繁忙相对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不就业,这一类占10%左右;最后一类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这一类占30%。

还记得1997年的《中日夏令营的较量》吗?如今,垮掉的一代,当年的”小皇帝“,都长大了!现在的“啃老族”绝大部分就是这批最初的独生子女,他们从一生来就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庭围绕着他们转,父母长辈的一切都服从于他们,对他们倍加溺爱和呵护,什么事都不让孩子操心,什么事都不用孩子管,孩子要天上的星星也给摘。总认为只要孩子能快乐成长,家长干什么都行。而且,大多数父母在对子女的抚养过程中,只重视和关注子女身体衣着是否避寒保暖,生理是否健康等的“养身”,而往往忽视孩子在精神上是否独立、人格是否成熟的“养心”。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孩子自小衣食无忧,未受过任何委屈,习惯了一切由父母包办,长大成人后无法从精神上“断奶”、经济上难以独立,对父母依赖至极,对本以应该瞻仰的父母长辈,在体力上剥削,在经济上打“小九九”,甚至心安理得认为“父母挣的钱我来花”,吃老人的、用老人的天经地义,做父母的就应该俯首甘为子女“牛”。

然而,让人更为不解的是,过去的家庭教育已是缺憾万分,但面对要靠上辈养活的“啃老族”,他们的父母长辈却总是不愿积极正视,而是持以让人万般无赖的态度。认为“现在的孩子个性很强,逼他去做他不想干的事,家长又舍不得,看着孩子整天在家混日子,心里虽恨,可又没有办法,既然生下了孩子,那只有养着吧”。父母长辈这样的思想,只能纵容啃老族“猛啃”、“久啃”,终至自己精神和心血殆尽,孩子“混吃等死”或成为社会“第一杀手”。

谈到教育,学校教育自身的分量让人不能忘记。我国教育在很早以前就有了素质教育的概念,但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成长起来的“啃老族”,在学校接受的却多为只重视分数的应试教育,学校只“教书”而不“育人”,教师只“授业”而不“传道”,很大程度地忽视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如此,本已在家庭中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就没有了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在家庭中的唯我独尊的“小皇帝”、唯我娇贵的“小公主”,就没有团结、协作素养的实践。最后,就成了一个道德上“我惟优”,性格上“我独行”,言行上“我说算”,技能上“我没有”的“四我”新人,在生活中无力自理,社会中无力自立,就业中常遭淘汰,不得不依赖长辈,不得不“啃噬”父母。

诚然,“啃老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被“逼”的。正如福建一位小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的那样:“我们的这一代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他们只是让我们拼命地读啊读,殊不知忽视了我们的自理能力。课本只交给我们知识,并没有教我们怎么生活。”想起来,这些城市里生长的孩子也蛮可怜的。他们的命运,在家由父母操纵,在学校由教师掌握。这位小学生还写道:“如果终日只是埋在书山题海之中的话,即使成绩在好,以后到了社会,也只会一事无成,只会成为一个‘啃老族’。”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社会环境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言行。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的心理也随之浮躁起来,享乐主义、攀比之风一度盛行,从小就享惯福的年轻一代,别说有条件,即使没有条件,也要尽情享受青春、享受美好时光。有收入的,成为“月光族”、“新贫族”,然后“啃”老人;无收入的,更是猛“啃”老人。当然,这些也和社会公德在一些方面的相对弱化有关。如若尊老瞻老的崇高风尚深入每个家庭,深入每个人心,即使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孩子,也会反哺父母,孝敬老人,无烦长辈,更别说有收入了。如若自强不息的道德精神发扬光大,老幼皆行,即使是一个襁褓意识充斥的孩子,也会比学赶帮,积极进取,艰苦创业。

可见,“啃老族”是教育缺憾的“报应”,实乃教育之痛呀。当初的娇生惯养,如今遭到无情的“报复”;过去的重养轻教、重身轻心、重分轻能、重智轻德,终成沉重的“高利贷”。本该是创业、奋发、拼搏的一代,却变成享乐、处优、“啃老”的一代。惨痛的教训,值得痛定思痛。我们的教育难道不应该反思吗?为了“啃老族”不再“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才没有,四肢简单,五马乱跑,六亲不亲,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座不动,十分无用”,教育现在还可以做什么?为了不再出现“啃老族”,教育该怎么办

“啃老族”的家庭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

第一、缺失了独立性的培养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社会生存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幼教专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性,包括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重点培养自理生活能力。独立性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一份来自清华大学洁华幼儿园报道:教师、家长在独立性培养中或者把独立性培养只理解为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独立交往能力的培养,特别在幼儿交往遇到矛盾、困难时,成人往往包办代替充当"法官"角色,很少给儿童自己解决的机会,时间久了,幼儿形成了依赖心理,突出表现即告状。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0位儿童进行长期追踪观察,30年后发现20%的人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与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对比,发现最显著的差异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个性品质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个性品质的人。可见孩子的独立品格对成长和成材是何等重要。

陈会昌对3-9岁儿童的调查表明,我国儿童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明显较差的方面有独立性等。这种情况怎么能适应未来高龄化社会对人的要求。为适应少子化高龄化时代的需要,针对目前幼儿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幼儿自理能力与自主意识的培养。

现在的“啃老族”为什么要依靠父母来生存呢,就是他们缺乏独立的能力。

现在的“啃老族”绝大部分是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他们从一生来就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庭围绕着他们转,父母长辈的一切都服从于他们,对他们倍加溺爱和呵护,什么事都不让孩子操心,什么事都不用孩子管,总认为只要孩子能快乐成长,家长干什么都行。而且,大多数父母在对子女的抚养过程中,只重视和关注子女身体衣着是否避寒保暖,生理是否健康等的“养身”,而往往忽视孩子在精神上是否独立、人格是否成熟的“养心”。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孩子自小衣食无忧,未受过任何委屈,习惯了一切由父母包办,长大成人后无法从精神上“断奶”、经济上难以独立,对父母依赖至极。甚至心安理得认为“父母挣的钱我来花”,吃老人的、用老人的天经地义,做父母的就应该俯首甘为子女“牛”。

我们知道李嘉诚是亿万富翁,他的儿子去国外留学都是自筹学费。美国的“石油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从小家教很严,靠给父亲做“雇工”挣零花钱。做一个明智的父母,就是让孩子从小学会自立。

这个生存法则连狮子和狐狸都知道,狐狸幼小的时候被其妈妈赶出巢,狮子幼小的时候也被妈妈逼着去捕捉食物。为什么我们总是把孩子护在身边,不敢放手呢?对于儿童来说,使他性格形成的生活环境首先是他的家庭。家庭的经济情况、文化水平、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这些都会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特别是父母的态度和对儿童提出的要求,更是直接影响着儿童形成这种或那种性格特点。例如,过分溺爱儿童,纵容他,对他完成学习和劳动任务不提出严格的要求,这就很难培养儿童热爱劳动、不怕艰苦的态度,难以培养儿童负责精神、坚持、果断等特点。但是如果对儿童一味地严厉训斥,不考虑儿童的特点和需要,也难以培养儿童的独立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家庭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最直接最具体的微观环境。家庭环境中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决定着对幼儿的教育效果。

家长应该认识到儿童是在成长的人,将来要独立的人。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长处发挥儿童的潜能,让儿童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成人给与必要的指导。因为儿童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形成,有了独立意识和要求,独立意识和能力是儿童品德、智力、学识、身体特别是优良个性心理发展的基础。

研究表明:多数家长表现出承认儿童自主与要求儿童依附成人并存的特点,这也体现出幼儿家长认为儿童年幼体弱、生活经验、能力缺乏,需要关心和呵护,且社会治安方面的不良因素也加重了家长对子女的忧虑和责任。当然也有家长认为,子女对家长是依附关系一切应该服从家长的安排;另一些家长也承认儿童是独立的社会成员,应该有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其人格应该得到尊重。这表现为“依附型”和“自主型”儿童观。

彭建兰(1990)调查中发现家长重视对孩子的知识教育忽视手的动作发展,忽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尤其在应试教育大的教育背景下,有些家长光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只要分数高,就一好遮百丑。而不顾及孩子的其他方面的能力。甚至要求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培养出的书呆子,会有什么用呢?

再则,中国家长一直教育孩子要听话,听话才是好孩子,家长也一贯剥夺了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什么都替孩子做好了。小到孩子穿什么衣服,大到孩子的高考志愿表,就业方向。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没有自己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适应能力。没有了独立性,他们能不失业吗?!

第二、他们从小接受到有形或无形的职业歧视教育

从前面的报道中我们发现“啃老族”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是没有工作干,而是他们不愿意干。他们不愿意干那些脏活、累活及一些“下贱”的活。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将来要有出息,要高人一等,要找到一份好工作,一份体面的工作。甚至他们从小会听到这样的话“你要是不好好读书,将来就是拉大粪。”“你是坐车的还是拉车就看你自己的努力了。”这些都是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同时也教会孩子歧视了一些职业。

国人眼里,一个人能否得到尊重,取决于你的职业。虽然不同年代不同职业有所变化,但以你是“什么的干活”决定对你的价值判断从无改变;古代的读书人,考不取功名,饿死不肯从商。今天的读书人,宁待业不肯打工?

我们知道尼克松当总统以前,刷过餐厅的盘子,也知道某某首相退下后当一名普通的教师,至于某个作家、编剧成名之前,做过加油工,清洁工更是不用细述;现代社会,职业,是每个人谋生的手段,只有薪酬上的高低,并无价值上的分别。我们需要以新的眼光来看待职业,其实它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那是人们赋予了他那样的不同的色彩,只要我们是通过自己的劳动,不是偷、抢、骗等非法手段获得的钱财都是光荣的。我们所从事的职业都是高尚的。社会存在职业歧视现象,关键是我们不要歧视自己。作为家长应该教育孩子有此种认识。

第三、缺少抗挫折的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加之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生怕孩子吃苦。更别提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了。在过分优越的环境中,孩子的生存能力也越来越弱化。现在的“啃老族”就是活生生的明证。

从现在“啃老族”中的部分人看来,他们承受不了找工作中的挫折,一遇到失败,就不愿在尝试了。甘愿过在家中靠父母养着。如果孩子从小就接受了挫折教育,知道干什么事难免遇到挫折,他们长大以后就不会因为一次两次的失败而放弃努力,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强一些,他们就愿意尝试去做一些事,他们也就会做成一些事。

对幼儿实施抗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设和利用某种情景,提出某种难题,启发和促使幼儿动脑动手来解决问题,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幼儿的挫折承受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非后天自然可得,它是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前提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增强,通过专门的实践锻炼而获得的。

在现实中,由于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给孩子过多过细的照顾保护,造成幼儿依赖性强,自觉性和独立性差。加之,一些家长和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幼儿的应付挫折能力的培养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所有这些都是造成幼儿应付挫折能力普遍较差这一现状的原因。据北京市教育研究会就“你遇到失败打击能顶得住吗?”的问题进行广泛的问卷调查,结果31.2%的孩子回答:“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没有受过失败的打击和锻炼”,有55%的孩子说:“顶不住失败的打击”,“遇到失败我束手无策”这样的结果表明,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从幼儿发展的需要看,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让幼儿受点“苦和累”“受点挫折”,尝试一点生活的磨难,使幼儿明白人人可能遇到困难和挫折,而困难和挫折是可以克服的,教育幼儿敢于面对困难、挫折,正视挫折并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幼儿应付挫折能力强,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就容易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使其自觉性、生动性得以发挥,而这种内在动机是推动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能力。因此,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

第四、缺失了自信心和责任感培养

北京大学社会学家夏学銮教授认为,“啃老族”的出现,反映出的是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家庭本应成为子女的第一大课堂,子女的勤劳、孝顺和责任感都应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向他们传输的。而中国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也正是“啃老族”的主要组成人员,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上中期的这些年轻人,从小在“捧着”、“抱着”、“举着”、“背着”、“顶着”的“五着”下成长起来,养成了事事由家长做、处处有家长呵护,任性、不能完全独立、缺乏责任感的性格。

“啃老族”中,有相当数量的年轻人从小到大习惯“啃”父母,也有相当一部分父母主动让孩子“啃”。

北京青年人才交流中心负责人崔慧敏认为,有就业能力和机会而不想就业,这样的年轻人缺乏责任心,也缺乏自信心。对于他们来说,不就业可以逃避眼前面临的困难,但是他们生活得并不潇洒。毕竟,前途未卜,生活空虚,所以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比别人要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不工作时间的延长,他们与社会的交流越来越少,适应能力也将下降,以后就更难适应工作的要求。所以对于这类人群,周围的人应该帮助他们创造机会,培训他们的技能和知识结构,让他们适应工作和创业的需要。此外,还要对他们进行责任心和自信心的培养,让他们主动承担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当然,改变自己生活的关键还是他们本人,只有端正就业态度,才能摆脱眼前的困境

中国传统思想就是养儿防老,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都是公民应该履行的法律义务。但是“啃老族“中有多少人有这个意识呢。十八岁就使成年人及应该为家庭承担一份责任了,就应该自立了,就应该脱离家庭了,就应该养活自己了。我们的父母又有多少人用这样的理念去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意识呢。

其实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责任心并不是很难的,只要父母有这个意识,注意自己的教养态度和行为,例如: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孩子心中有爱,关心他人,善待他人,这是培养孩子对社会的责任心的基础:要求孩子主动关心老人、病人和比自己小的孩子;父母生病的时候,让孩子学会照顾父母;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生日,鼓励孩子给父母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和孩子进行协商,对孩子解释他们应该做某事的理由;把每件要求孩子做的事情,对孩子交代清楚,保证孩子能完全理解;耐心指导孩子做家务,以鼓励、表扬、奖励等方式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反馈;让孩子信守诺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父母为孩子做出遵守诺言的榜样;无论做出什么许诺,都要尽可能地实现,如果不能实现的话,一定要向孩子说明;告诫孩子不要轻许诺言,一旦许诺,就必须遵守;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公益劳动和集体活动,培养孩子对集体的责任心。对孩子采取民主的态度,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利于孩子形成责任心。

而娇惯、过度保护孩子,让孩子从小养尊处优、自私自利、为所欲为,孩子成年后就会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心。

让孩子绝对服从的教育方式只能培养出唯命是从、毫无主见、不敢负责的人。

上述的种种方式让孩子在锻炼中成长起来,让他感到自己很能干也就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也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责任心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早一夕就能培养成的。它需要父母做个有心人,从自身做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持之以恒,让孩子养成事事负责的习惯,他就成了有责任心的人。

第五、缺失了沟通能力与合作意识的培养

“啃老族”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频繁跳槽导致无法就业,排除因为他们的能力和他们对就业期望值太高等因素外,他们与人沟通能力和与人的合作意识让人怀疑。

现在的“啃老族”就是八十年代初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缺少兄弟姐妹与之玩耍、相处。再加上现在他们生活在钢筋水泥建造的高楼大厦中,缺少了和同龄人相处的天然的条件。他们被大人包围着、宠爱着。不懂谦让和怎样与人相处,甚至会以我为中心,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这种处世方式,在社会中肯定会碰壁的。因为现在的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对人的各种能力要求越来越多,人们不可避免要相互交往、合作。因而一个人与人交往能力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在这方面欠缺,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

“啃老族”的出现,是时代变迁的一个现象,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它。一方面有其存在的社会原因;另一方面,如果长期纵容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子女长期依赖父母,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等到父母老得啃不动了,需要子女照顾时,子女已没有本领和能力了,子女生活会更困难,父母晚年会更凄惨。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从这个现象中吸取教训反思我们教育的不足之处,尤其是那些幼儿家庭的年轻父母们,引以为戒,在教育孩子是要注重孩子独立能力,自信心、责任感及与人沟通能力合作意识的培养。年轻的父母要像狐狸和狮子一样让孩子学会如何生存,培养他们的勇于自立的精神,要求自立的意识,及正确看待职业,正确看待劳动的现代人的人生观、世界观。

国家应该对“啃老族”这种不良低靡的社会风气进行根治

“啃老族”在中国年轻人中成为一种攀比风气,这是很不好的一种现象,这种“啃老族”风气一是会让人从精神和意志上走进堕落的深渊;另一方面“啃老族”也是让父母永远也摆脱不了一种“被子女活剥皮”的精神噩梦,特别是80、90后的子女,他们在家庭与社会的环境中已经成长为自私和独有的心理,这些孩子在吃苦耐劳上根本不能和50、60年代的人相比,加上他们把“啃老族”当作一种攀比风气蔓延,中国的未来而我们往深处想将会是什么?所以,从现在开始,反思中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缺失,探准原因,加大措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