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19)(学习笔记)平脉辨证之厥阴病论治1作者:徐汝奇

(19)(学习笔记)平脉辨证之厥阴病论治1作者:徐汝奇

时间:2022-03-15 18:15:24

相关推荐

(19)(学习笔记)平脉辨证之厥阴病论治1作者:徐汝奇

平脉辨证源于《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介绍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其中“并平脉辨证”一句,证明平脉辨证是在搜集前人经验之上的发明,《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即从平脉辨证方法架构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确立“病→脉→

证→治”的诊疗规范,以论治“伤寒”为例,演义经方运用原则。魏晋太医令王叔和编次整理了张仲景的著作,并搜采历代名医经验撰编《脉经》,目的不仅在于规范脉法,推广平脉辨证,还重新提炼《伤寒杂病论》中的部分内容,以“汗、吐、下”三法的运用及诸杂病的“病、脉、证、治”规律为例,为读者理会仲景学术的核心思想暨如何运用经方提供方法,开创了从平脉辨证法通治万病的新纪元。

平脉辨证首辨阴阳,法从独脉,但从表里三焦证候立论。《伤寒论·平脉法》强调:“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脉法不仅解释了证候病机,并且脉象与证候之间、甚至于方药都有直接的对应。辨证论治不仅从表里认定,也从三焦区别。三焦是古人基于解剖观察对人体生理功能的界定。如230条所谓:“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指小柴胡汤得效的反映即上、中、下三焦都气机条畅、津液流通。可据三阴三阳病不仅仅是六经病,而且是从古代解剖部位即上、中、下三焦以认识疾病表、里、内、外病位的证候群或类病综合征。

历代医家对于三阴三阳六经病的认识歧义甚多,其实无论是阴阳表里虚实六大层面的类病也好、或六大经络病变的症候群也好,其辨识皆俱特异性。尤其从平脉辨证法鉴别,诊疗规范,方法简便。如《伤寒论》中规定:

1、太阳病

平脉法:“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伤寒例》)

辨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条)

解析:主证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提示风邪上受。头项居上焦,故太阳病属于上、中焦表实病变为主的症候群。凡与太阳经络属相关的病变皆为太阳病。脉浮当三关俱见,但以左寸、双尺浮为主。

2、阳明病

平脉法:“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伤寒例》)

辨证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条)

解析:主证必“胃家实”提示胃腑不通,胃居中焦,故阳明病属于中、下焦里实病变为主的症候群。凡与阳明经络属相关的病变皆为阳明病。脉长(即洪大)当三关俱见,但以右寸洪大为主。

3、少阳病

平脉法:“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伤寒例》)

辨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条)

解析:主证必“口苦、咽干、目眩”提示少阳经气不舒、胆气不利。胆位在中焦,少阳居表里之间,故少阳病属于中焦半表半里病变为主的症候群。凡与少阳经络属相关的病变皆为少阳病。脉弦当三关俱见,但以左关弦为主。

4、太阴病

平脉法:“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伤寒例》)

辨证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273条)

解析:主证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提示中焦里虚,脾虚运化不及,故太阴病属于中焦里虚为主的症候群。凡与太阴经络属相关的病变皆为太阴病。脉沉细当三关俱见,但以右关沉细为主。

5、少阴病

平脉法:“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伤寒例》)

辨证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条)

解析:主证必“脉微细,但欲寐也”,提示元阳不振,病在下焦,故少阴病属于下焦里虚为主的症候群。凡与少阴经络属相关的病变皆为少阴病。脉沉或细微当三关俱见,但以左寸、双尺沉细微为主。

6、厥阴病

平脉法:“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腑,可下而已。”《伤寒例》)

辨证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条)

解析:主证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提示三焦不利、虚实夹杂,故厥阴病属于上、中、下三焦虚实夹杂为主的症候群。凡与厥阴经络属相关的病变皆为厥阴病。

脉微缓当三关俱见,但以左关微缓为主。

平脉辨证法倡导平脉以辨证,辨证参以平脉,“色脉合参,可以万全”,要求尽可能多途径如寸口脉法、趺阳脉法、少阴脉法、辨色、闻声、望神、按腹等诊疗方法精辨病机、甄别证候,同时又提倡诊疗方法的简约化,是望闻问切四诊综合运用的典范。

在临证实践中,六经病证候群有时并不单一出现,合病并见较多,运用平脉辨证确立的“病、脉、证、治”原则,从脉象太过或不及中辨识主病之脉与兼证之脉,从脉象推测相应证候,再结合证候反推脉象十分相符,抓住三阴三阳六经病辨证提纲与左、右寸关尺三关定位要领,提炼出主证与主病之脉互为印证,即可获得相关诊断。如左寸脉太过见浮为太阳、左寸脉不及见沉属少阴,而余脉之势弱而平,即可认定太阳与少阴合病。

以上为六经病平脉辨证的基本内涵,纲要分明,法度严谨,应用循规蹈矩,更要知常达变,即所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经方运用的基本原则。

本次讲座重点探讨厥阴病的病、脉、证、治规律。《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篇的经文共计398条,其中太阳病篇178条、阳明病篇84条、少阳篇10条、太阴病篇8条、少阴病篇45 条、厥阴篇56条,霍乱篇10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7篇,厥阴病约占三阴病各篇经文总数的一半还多。若从平脉辨证法分析相关经文,实际上涉及到厥阴病的经文远远不止这些,并且十分复杂。《伤寒论》主方113方,其中厥阴篇的主方有乌梅丸、白虎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四逆汤、瓜蒂散、茯苓甘草汤、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通脉四逆汤、白头翁汤、桂枝汤、小承气汤、栀子豉汤、吴茱萸汤、小柴胡汤计16个经方。但这些方中,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桂枝汤、小承气汤、栀子豉汤、吴茱萸汤、小柴胡汤等广泛分布在三阳病篇或太阴病篇、少阴篇,都为主治之方,并不局限厥阴病的主治,但这些经方何以主治厥阴病呢?试作分析如下:

1、辨证提纲:

《伤寒论》326条规定:“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主证必俱“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为阳明内热之象,“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为少阳郁热之象,“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太阴里虚之象,提示了厥阴病病机有虚实夹杂、上热下寒、上实下虚、里寒外热或寒热胜复的特点,见证错综复杂,与三焦气机不利相关。

337条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此为厥证的定义。结合厥阴病的辨证提纲,可知凡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三焦气机不利所致的寒热夹杂,虚实互见,上热下寒、里寒外热,上实下虚等等病情错综复杂的证候群,如消渴、腹胀而下利、饥而不欲食、胃脘嘈杂、烦躁、咽喉干痛、恶寒、发热、呕吐等表现均属厥阴病范畴,但主证必俱手足逆冷,兼证表现多样化,且多伴有下利即大便稀症状。

2、平脉法则

王叔和在《伤寒例》中规定:“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腑,可下而已。”

指厥阴病的主脉当见寸关尺三部均微缓,327条可以反佐:“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但厥阴病证候群表现在上、中、下三焦的均可见证,相对三阳病、太阴、少阴病单纯的主证表现而言,主证呈多样性。脉象与之相应,也呈现了复杂性。在厥阴病篇55条经文中,涉及脉法应用的相关经文如下:

332.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一云消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脉数

333.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脉迟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脉微而厥

343.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脉微

347.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脉虚

349.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脉促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脉滑而厥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脉细欲绝

355.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脉乍紧

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寸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

360.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脉弱

361.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一云设脉浮复紧)——脉数、脉紧

362.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无脉、脉不还、少阴负趺阳

363.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寸脉浮数、尺中涩

365.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脉沉弦、脉大、脉微弱数

366.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脉沉而迟

367.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脉数

368.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脉绝、脉还、脉不还

369.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脉实

377.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脉弱

以上例举经文20条,涉及的脉象阴阳俱见,提示的病机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表现的证候或纯阴无阳、或阴阳并存、上实下虚或上虚下实,虚实夹杂的矛盾十分突出,故平脉辨证以法治之,如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白头翁汤之类;平脉定方当随证治之,如白虎汤、桂枝汤、小柴胡汤之类,选取主治之方并不限于厥阴病主方。

这些脉象描述及其方证辨识,看似毫无规律,但与厥阴病程阶段错综复杂的病机相应,是辨别证候虚实的“法宝”。如何分析这个“法宝”,其实另有“法门”,王叔和整理仲景脉法之时已经认识到,此“法门”即“厥脉”。

何谓厥脉?《脉经》不载,但《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篇有解: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若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便清谷,热多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慰之,则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若小便难者,为危殆。”

据文意分析,在“伤寒,脉阴阳俱紧”的三关脉候中,有一种“脉欲厥”的脉象与“伤寒”病情错综复杂情况对应,这个脉即厥脉。厥脉之状即“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此脉脉势不均,从强到弱,又由弱到强,与寒热夹杂、虚实相兼的病机相应。

接下来,《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篇继续分析: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目闭。贪水者,若下之,其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若发汗,则战栗,阴阳俱虚。恶水者,若下之,则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胎,烦躁。脉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发汗,则小便自利也。”

从此经文“贪水者,若下之,其脉必厥”即当知其内有水饮,阳气弱而气化不利,所以口干喜饮,倘强行下法,必致“阴阳俱虚”。脉必厥,乃是通过“厥”脉动摇不定的态势去把握虚中夹实的病机。

为此,《辨痉湿暍脉证》篇对厥脉的转归给予了总结:

“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此中“动数”之脉类于“数”。《辨脉法》谓:“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由此可据,厥脉动数不稳当,表现在脉位以关脉较强盛。凡寸关尺三部脉势不均,左右脉度不等者皆属厥脉,但关部相对较强,辨识均以关部为主。

《脉经卷四·辨三部九候脉证第一》载:“关上脉滑而大小不均,是为病方欲进,不出一二日复欲发动,其人欲多饮,饮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此提示病变易虚易实,“关上脉滑而大小不均”当为阳厥之脉。

又:“关上脉时来时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数者,胃中寒热,羸劣不欲饮食,如虐状。”此提示病势迁延反复,“关上脉时来时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数”当为阴厥之脉。

厥脉分两类,厥证亦有阴阳之别,337条释:“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明确界定:手足逆冷者便是厥。但《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另解:“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指津液亏而阳气偏亢的阳明经气过盛。阳热过盛,津液亏虚,阴阳之气不达四末,“阴阳气不相顺接”,微循环不良故而为“厥”。此厥属阳厥。故厥证有阳明病阳盛之厥与厥阴病虚实夹杂之厥。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此“伤寒脉滑而厥”,脉滑主内热,厥乃厥脉,为“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的脉势不均匀之象,因阳气不通,故脉滑而厥主胸腹灼热而四肢冷,故平脉辨证为“里有热”。所以白虎汤证之厥属于津液不足、阳气亢奋的“厥阳”,脉象洪滑与之相应。

《脉经》谓“滑与数相类”故脉滑与脉数相似,临证区别不易。从《伤寒论·辨脉法》分析,脉滑为寒郁化热,主内实,为内热,肌表温度不一定升高;而脉数为热气有余,主内虚,当表里俱热,肌肤温度一般较高。后世从脉滑主内热气盛之理,故定脉滑为痰热之象。

厥阴病之厥如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此“伤寒脉微而厥”即阳气虚微,阴气偏盛,导致“阴阳气不相顺接”,所以导致“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

另如105条:“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从“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与“脉调和”的对比可知,此脉微厥之“微”当是对“厥”的形容,非阳不足之脉微,而是“稍少或稍弱”的意思。佐证当见于335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此“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即“厥的程度稍弱,热势也稍弱”之义。故此推论,“脉当微厥”实则指“轻微”或“细弱”的厥脉。故105条之“脉当微厥”应该属于厥脉但病势相对较缓的描述。

以上分析表明,厥脉多与厥阴病相关,尽管脉法提纲规定“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但厥阴病为“三经皆受病,已入于腑”,故厥阴病证候复杂,上、中、下三焦症状混杂难分,病机呈现“虚而实、杂而乱”的特点。故厥阴病主证之脉有“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的特点,故兼证兼脉众多,症状之实与脉象之虚对比性非常强。不仅寸关尺三关脉阴阳脉并见,并且左右三关脉位不对等,脉势、脉度强弱不均

。证候表现阴阳兼顾,症状千奇百怪,不一而论。临证中凡三焦见证错综复杂、水热互结、虚实难辨者,皆属厥阴。

如332条载:“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此段条文对厥阴病的病机认识非常重要,分析如下:

1)“伤寒始发热六日”,与“厥阴受病,当六七日发”的病程吻合,阴阳辨证提纲云“阳数七,阴数六”,故见发热六日,即当考虑厥阴病。

2)六日发热之后,即由阴出阳,又发热三日,非病入阳明(即“阳明受病,当二三日发”),就病出少阳(即“少阳受病,当三四日发”)。

3)但“厥反九日而利”,阴阳本已不相顺接,发热伴下利,是少阴病程的阴阳将竭,当不能食,如果脉象迟,反能食即阳气将竭的回光反照,所以要考虑为“除中”。

4)厥阴病本脉象微浮,不发热,是厥阴出阳之象,故“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 5)如果“其热续在者”,即厥阴病转出少阳,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6)如果“后三日脉之,而脉数”,是病入阳明,故断定“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故据此分析,厥阴病程不但可见少阳病症状,同时也见阳明、少阴症状,当属阴阳不接,水火不济的阴阳合病,病机呈现了虚实夹杂、寒热并存的复杂性,三阴三阳六经病辨证论治中病情相对复杂的证候都归类于厥阴。

厥阴肝与少阳胆表里络属,机能相关,《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伤寒论·平脉法》认为“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王叔和在《伤寒例》中认定“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故厥阴病之脉得“濡弱以弦”是向愈之兆。327条谓:“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此“微浮”实质即“濡弱以弦”之义。

西汉·司马迁《汉书·艺文志》中将经方定义为:“本草木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应,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厥阴病的病机主在“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由此而论,凡与经方组成中蕴含“水火”,涉及了辛开苦降、泻实补虚、条畅气机的方证经文均可列入厥阴。所以如三阳病篇的桂枝汤、小承气汤、栀子豉汤、小柴胡汤,少阴篇篇的主方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吴茱萸汤等都被列入厥阴病篇也就不足为奇,而如半夏泻心汤、大黄附子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奔豚汤、麻黄升麻汤、栝楼瞿麦丸、温经汤等等之类攻补兼施的方证皆可循从厥阴病病机论治,自然就顺理成章。

从平脉辨证法则,厥阴病的论治可以大道至简,无论证候群如何复杂,但只要抓住左、右寸关尺三部六位脉势不均、强弱不匀的脉候体象即可;证候表现只要具备“虚而实、杂而乱”的特点,从看似无规律的规律中,抓住阴阳虚实寒热夹杂、三焦气机不利的病机就行。

所以,凡三阴三阳篇的方证皆可从厥阴病的平脉辨证法重新认识,三阴三阳篇中的多经合病、以及《金匮要略》中的脏腑杂病论治皆当重新分类,而例如现代医学所谓疑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肿瘤、慢性肝病、肾病、胃肠功能紊乱症、神经官能症、脉管炎、荨麻疹等众多的慢性病、以及因错误治疗导致的久病迁延、脏器功能亢进或衰竭者、营养代谢紊乱者、滥用抗生素、长期应用激素者,等等,绝大多数都可归类于厥阴病范畴,从厥阴病的脉证论治,疗效也必然突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