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范进中举有多难?光看到考试科目 就已经怕了

范进中举有多难?光看到考试科目 就已经怕了

时间:2019-08-05 11:35:07

相关推荐

范进中举有多难?光看到考试科目 就已经怕了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很真实的描绘了古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想通过科举考试飞黄腾达的艰难。无论从乡邻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变化,以及范进知道自己中举后变为疯癫的行为,无不讽刺当时科举考试对人性的摧残,范进考了几十年的科举,这个科举考试到底有多难呢?今天就来科普一下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清朝的科举制度发展较为完善,一般人先要通过童试,才能参加乡试,最后才能参加会试、殿试。光就童试有的人就能考一辈子,不过清朝的政策并没有限制参加童试的人的年龄,这就导致童试很有可能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头子和一个十几岁的青年同案竞争。童试又分为县考、院考和府考,通过这三次考试,才能被录取,录取的人就是秀才,幸亏范进起码通过了童试,只不过是一个穷秀才罢了。

成为秀才就可以选择在官办的学堂继续深造,朝廷也不会给你发工资,真正能吃上国家俸禄,就得参加乡试,考举人。清朝的乡试开始于顺治二年,一般乡试会在地支丑、辰、未、戌年举行,这一年也被称为大比之年,乡试的时间一般为秋八月,古人又称为秋闱,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从雍正、康熙后,国家遇上大喜的年份,也会举行乡试,怎么才是大喜之年呢?一般是皇帝登基;皇帝娶后,一般称为"大婚";皇帝过大寿,称为“万寿”这些年份会增加一次科举考试,毕竟规矩是朝廷定的,皇帝高兴了,考试加一年也很正常,那要是正科之年和大喜之年正好碰上了,不就白白浪费一次考试机会吗?这个朝廷也有规定,既然皇帝答应多加一年,一般正科考试就会往后顺一年,也就是说连着两年都能参加乡试。

那么乡试的录取比例是多少呢?在顺治时期,顺天以及其他直省乡试,一般每三十个儒生中能够中一个举人,别以为这个比例还不算低,到了康熙年间,基本百人里面才能中一个举人。而且尤其在府、州、县学的生员,想要参加乡试还得先参加一场提学考试,精通三场者才能准许乡试。这就有明显的大城市保护政策,一般县学的生员,都是十里八乡来的学生,本来教育底子弱,而且还得先参加提学考试通过才能乡试,这就要求普通人要更加刻苦。

当然各地儒学的教官以及在籍的国子监恩贡生、岁贡生、监生也都可以参加乡试,这些人也和当地学员一同考试,唯一不同的就是他们要标注出自己的官字、贡字、监字,这也有一种情况是学生和老师一同考乡试的局面,场面确实略显尴尬,乡试一般会在每个省的省城举行,这也就是范进要借银子去考试的原因,乡试一般会考三场,第一场八月初九,第二场八月十二日,第三场八月十五日,可以想到古代书生中秋节抱着试卷一脸无奈的样子,乡试考试时间很宽泛,第一天点名放入考场,第二天再放出,你可以在这一天里自由发挥。

乡试的考试科目,第一场要考时文七篇,这其中必须关于四书的写三道题,五经每一经各出四道题,考生可以选择某一经的四道题做答,而且对每道题的答题字数也有限制,顺治时期每经不得超过550字,康熙时期,第一场每道题不得超过650字,乾隆四十年又增加到700字,超过字数的人不予录取,真的是得咬文嚼字,绞尽脑汁做答;第二场,作一篇论,必须题目用《孝经》里的内容,判五道,诏、诰、表三个选择做一篇;第三场考五道经史时务策。后来到了乾隆五十二年,乾隆皇帝觉得这些考生专学习一经,对其他的不熟悉,就改为首场四书文三篇,无言八韵诗一首;第二场经文五篇,题目必须来自《易》、《诗》、《书》、《礼记》、《春秋》,第三场考策问五道。

考生在贡院考试,考生和考官进入闱以后,会把门锁住,内外门用帘子隔开,经过这三场激烈的考试,最后考得第一名称为“解元”,其他的称为举人,从此就可以吃上皇粮,从此摇身一变,穷苦的命运也就跟着变了。范进中举前后乡亲们态度的变化,就是最真实的写照,一个被人瞧不起的人从此就可以站在万人之上,接受各种人的吹捧和追随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