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解读文化】石泉蚕桑文化的前世今生

【解读文化】石泉蚕桑文化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2-09-02 14:01:25

相关推荐

【解读文化】石泉蚕桑文化的前世今生

坐卧秦巴腹地的石泉,与川、鄂毗邻,受其蚕桑技术影响,加之距离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较近,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着种桑养蚕的传统,是丝绸生产和丝绸商贸的繁盛之地。

1984年,石泉谭家湾一个叫谭福全的普通农民,在古汉王城边的池河畔淘金,捡拾到一些五铢钱和一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汉代鎏金蚕。

这枚鎏金蚕,在全国尚属首次发现。

随着鎏金蚕穿越时空地讲述丝绸之国更为古老的和曾经湮没的历史,人们再度把目光聚集到汉水流域这个“秦头楚尾”之地——池河谭家湾。

这样一个小镇里的普通村庄,当它走出汉王城的迷雾,却又再次有幸与历史上某个宏大的事件相勾连,成为今天史学爱好者频频光临的一块土地。在百姓眼中,它更是变得扑朔迷离。人们不禁疑感,“金蚕之乡”是否曾是古丝路的蚕桑产地?石泉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商贾荟萃云集。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是城固人,城固距石泉仅40余公里。追本溯源,一个关乎历史的答案就在这些先决条件中呼之欲出。近年来,专家学者根据鎏金蚕也得出结论:“在汉代,石泉县的桑蚕业空前发达,遥领全国之先。”一个小小的,长不足10厘米的珍品,竟然把石泉的养蚕史推到了2000多年前。有人由此推断:“丝绸之路,起点长安,源头石泉。”就连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先生看到鎏金蚕时也激动地说,鎏金蚕是研究中国蚕桑与丝绸的符号与标志!在我国古代,蚕被赋予了孕育、财富等美好意蕴。就连流传下来的一些神话和风俗习惯,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蚕桑的原始信仰和崇拜,对蚕桑丰收的莫大希望,同时也可以看出某个历史时期,国家对蚕桑和丝绸发展的重视。

相传汉武帝时期,大臣张骞省亲时途经池河驿站,见池河遍兴桑麻,丝织作坊遍布各村落宅院,家家户户和睦相安,一派世外繁华景象。回朝后,张骞将途中见闻尽报于汉武帝。汉武帝听说陕南蚕桑丝织发达,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大为高兴,随即在朝中提出奖励兴桑养蚕。但对于如何奖赏蚕桑兴盛者,文武百官说法不二。有人提出加官进爵,有人提出奖励金银布匹,有人提出奖励土地房屋……汉武帝均不满意。后来,汉武帝询问张骞,若是他该如何奖励以示朝廷之意。张鶱想了想,随即上奏朝廷,古有夏桀时期蜀王蚕丛氏教人蚕桑的最关键性举措:作金蚕数千枚,每年岁首蚕月时节给每家每户送一只金蚕,供民祭拜供奉,使得所养之蚕繁衍无灾而衣食无忧,民富国强,蚕月过后又回收入库。他建议泱泱大汉可效仿蚕丛氏的做法,既可显汉朝皇恩浩荡,体恤百姓,又能复兴桑梓、巩固社稷。

汉武帝一听,大喜,遂颁布圣旨,将千枚鎏金铜蚕悉数奖励给各地方州府。此举一出,黎民百姓无不拍手称道,而陕南受此鼓励,蚕桑和丝织也更加兴旺了。在今天看来,国家统治者是利用人们对蚕神的敬仰激励蚕桑业的兴旺发展。而在当时,金蚕俨然就是蚕神的化身。

石泉养蚕历来就有一些忌讳,如关蚕门与开蚕门、望蚕讯、赶庙会。在民国《濮院志》一书中,还可以找到相关的详细记载:蚕农蚕事开始,民间一切交往停止,称“关蚕门”;蚕茧采罢始恢复交往,称“开蚕门”。望蚕讯就是开蚕门后亲朋相互走访,询问双方收成,互致慰问庆贺,大都携带鼓气馍、麻花、水果等互相馈赠。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望蚕讯的民谣:“开蚕门,头插花,提着竹篮看老妈。”

祭蚕神是人题们会时除了折丰收以外解放后,庙会消失,旧俗已废。石泉的另一个主石以、圆、匀、坚和白、净、柔、韧为特点的“白厂丝”而闻名天下。“耕桑之富,甲于陕南”“蚕桑之利,莫盛于安康,尤以石泉为甲”,古书上留下的溢美之词,如今看到,还是激动人心。2000多年前,随着通往西域的北方丝绸之路的拓展,西南南方丝绸之路的开辟,我们的祖先利用秦巴之间通往长安的子午古道,将这里的蚕丝、丝绸及蚕桑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重新审视这块发现鎏金蚕的土地,我们会看到池河原本优渥的自然条件。它四面浅山丘陵,中间是池河川道小盆地,常年气候温和,土肥水美。它以独特的地势,演绎着从古至今真正意义上的“沧海桑田”。

一声鸡鸣日破江,半城炊烟半城桑。一只蚕锁住了浩淼岁月,一座城破茧成蝶。如今的池河已是全国蚕桑标准化示范基地中心区、省级蚕桑生产基地、西北蚕桑第一镇。近年来,池河的百姓因为蚕桑养殖实现了家庭富裕,石泉也由此创新了丝织业的发展路子,蚕丝被、蚕丝枕、天蚕酒、蚕沙枕等产品正成为石泉享誉省内外的旗帜。

来源:石泉旅游

扫描识别二维码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