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仁学:儒家修身养性的思想基础-今日头条-手机光明网

仁学:儒家修身养性的思想基础-今日头条-手机光明网

时间:2019-11-23 03:11:50

相关推荐

仁学:儒家修身养性的思想基础-今日头条-手机光明网

url:/syrb/html/-09/21/content_1090780.htm,id:0

□涂光社

《礼记·中庸》说:“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论语》中109次讲到“仁”,比礼、乐、德、道、义都多。是出现最多的概念。《孟子·公孙丑上》论人的“善端”,“仁”、“义”、“礼”、“智”的排序中“仁”居其首。孔孟仁学的出发点是:人与人之间的体谅和关爱、互助,可造就社会和谐共生的融洽,是人类生存和健康发展所必须。

“仁”由“人”、“二”合成,是人的复数。仁学是一种人际和社会群体关系的学说。《论语·颜渊》篇说:“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重申古训,对“仁”作了简明中肯的诠释。《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可知孔子对人生命的关爱和重视。

《论语》记孔子释“仁”,常从人们最熟悉的亲情说起。《学而》篇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入孝、出悌即为“仁”的践行,《孟子·告子》也称:“亲亲,仁也”。贴近人的切身体验,足见“仁”并非高不可攀。“泛爱众,而亲仁”说明,爱心的推广则接近“仁”的理想。《述而》篇的“我欲仁,斯仁至矣”也表明“仁”并非遥不可及,因为“仁”出自天性,一旦“欲仁”,仁德即至,是天性的觉醒、“为仁”的开始。

《颜渊》篇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礼”是孔子推崇的周初周公制定的礼仪和行为规范;“归仁”强调“仁”是理想社会关系的核心,“克己复礼”的最终目标。“为仁由己”谓“为仁”由自我修持做起,然后再向外拓展延伸。

《颜渊》中孔子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回答仲弓“问仁”。《卫灵公》篇子贡问:“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基础上的自律,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地处理人际关系、化解分歧矛盾,体现着一种平等意识和博爱精神。倘若止于此还有嫌“消极”的话,《雍也》的“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有成人之美的用意了。基督教教义中“己所欲,施于人”的训导也体现着博爱精神。两相比较,“己所欲”不仅有限,个性也更明显(己之欲未必皆他人所欲),“施于人”是否人都乐于接受?是否有以主观意志强加于人的可能?而“己所不欲”涉及的范围宽泛得多,“勿施于人”中有对他人更多的尊重。

“克己”是内向的,是自我审视后的自律;“忠”是待人诚挚,恪尽本份与职守,忠于“达仁”的信念;“恕”是推己及人的体谅、宽容和尊重。都有一己内省的基础。

孟子比孔子晚一二百年。其性善论诠释了“仁”的心理依据。孟子认为人普遍具有天生的良能、良知和良心。《孟子·尽心上》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告子上》则以本然的仁义之心为良心。这“良”不仅有善的意思,更有恒常和普泛的意思。

《告子上》指出:由于“心所同然”,人的心理和感情、愿望上有共性,故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相应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公孙丑上》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是根源于人类天性中的“善端”。强调“仁”为四种本然之心之首。仁与义在其学说中常相提并论,但道德的本源和核心依然是仁。

孟子把人的心理本能、感情倾向和思维、理性判断能力归纳为四种善端——道德的本源和基础,人性的本然与集中表现。其中说:“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尽心下》)将不违天性善待他人的感情意念和作为加以充实和发展,推而广之,就能达仁、达义。

人性本来是善的,社会关系原本单纯,即便后天环境使之复杂化和不善,不能证明人无善端。孟子号召人们珍惜之、拓展充实之,把握和拯救自己的天良。

关于仁学社会实践的途径,《梁惠王上》有一段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孔孟认为爱是有“差等”的。这里的“老吾老”、“幼吾幼”的“推恩”就是一种从我做起、将心比心: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由小及大,将仁爱推而广之的实践模式。《告子下》说:“亲亲,仁也。”“推恩”能唤起人们的良知,互爱互助,共建理想社会。爱的付出都会得到回报。所以《尽心下》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不忘祖述“推恩”论的渊源,在《离娄上》说:“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简言之:“仁”是孔孟倡导的博爱精神,“为仁由己”(即自一己修身养性始),从孝悌“亲亲”出发,逐步扩大范围,达到“泛爱众,而亲仁”,建设美好社会的目的。“亲亲”自然天成,最易获得广泛认同;源于人类群居生活相互依存的关系,是“泛爱众”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理想构成的要素。

仁者“爱人”,付出爱心是合乎人类天性的作为,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乐于助人确实有益身心健康,孔子说“仁者寿”(《论语·雍也》)是有道理的。何况“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离娄下》),有爱的回报以及推广博爱精神的社会效果。

仁者必有社会担当,也自然会受到广泛的敬重,甚至被人们永远怀想。

《论语·宪问》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仁者之勇非盲目、逞强的匹夫之勇,而是出于高尚道德追求,是理性的和自觉的,故能矢志不移。《八佾》有“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以“天下归仁”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自然“任重”;一辈子始终如一地求索,直至生命完结,自然“高远”。所以他们志向不会不宏大、不会不坚毅。

国中常“仁人志士”联用,就因这样的人能够为人民幸福、社会进步和国家振兴竭尽心智、奋斗不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来源: 沈阳晚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