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要解决最棘手的问题 你必须具备这4个思维方式

要解决最棘手的问题 你必须具备这4个思维方式

时间:2023-10-30 13:49:39

相关推荐

要解决最棘手的问题 你必须具备这4个思维方式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似乎有解决不完的问题,要跟老板谈加薪,要面对推诿扯皮的同事,要讨好百般刁难的客户,要解决夫妻冲突,要教育不听话的孩子等等。很多人迷茫无措,不知如何解决,有的人尝试了很多方法,结果不尽如人意,感觉像是走入了死胡同,发现很多问题貌似都是无解的。

前两天我看到一句话特别有道理,“当你感觉人生停滞不前时,不要总是想着靠学一些低门槛的技术改变自己,客服干了几年没挣到钱改行会计,会计干了几年换成广告设计,混了几年后,你会发现自己还在初级岗位。人想改变境遇,必须学会击碎自己,不能按你熟悉的已知的思路去做。”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不能用制造问题时的同一水平思维来解决问题。”

要解决最棘手的问题,我们必须彻底改变思路。

史蒂芬·柯维在《第3选择》一书中向我们介绍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解决几乎所有的困境和严重分歧。这本书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前,必须形成一套环环相扣的思维模式:我看到自己—我看到你—我找到你—我和你协同。只有更新思维方式,我们才能寻求到更加先进的解决方案,才能实现协同、共赢。

一、我看到自己

“我看到自己”是指人要有自我意识,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动机、怀疑和偏见。这是改变思维模式的第一步。

人在江湖,我们每天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被贴上不同的标签。我们会是员工、老板、甲方、乙方、父亲、老公、儿子,我们也会被认为聪明、勤奋、理性、浪漫、猜忌、小心眼。可是每个独立、割裂的角色、标签并不能代表我们完整的个人,它会将我们局限在一个个角色里,限制我们的想象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比如一位领导将自己定义为理性、冷静、果断的商务人士,他丰富的商业经验和所受的教育会更加强化这一标签,反过来,这一标签也会让他变得更加傲慢、盲目自信,对于下属的意见充耳不闻。他会形成一种偏见—身边的人都没有他有远见、有魄力、有智慧。“独断专行”会成为员工给他的新标签,新标签会进一步阻碍员工和领导的沟通。

再比如,我将自己定义为辛辛苦苦工作多年,工资却一分没涨,被老板剥削压榨的普通员工,这个标签就会将我不涨工资的原因指向外部,比如黑心老板,而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也许真正的原因是自己工作能力差,有苦劳没功劳。这样的标签还会让我在背后说领导的坏话,又进一步加强了领导对我的不信任,涨薪就更加没有可能。

所以我们要时不时地从自己扮演的角色,被赋予的标签中跳出来,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观察自己的言行是否充满偏见与成见,只有看到真实的自己,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的谦虚与自信。

那么如何看到真实的自己呢?这里引入一个概念“元认知”。

元认知能力: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

说白了,元认知就是你要多想想自己这样思考对不对。当你的元认知能力被激活以后,你就会突然意识到,“啊!之前我想的竟然是错的,不合理的......”“嗯!那我知道了,我现在开始应该这么想才对......”

元认知能力会将我们的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更加全面地、辩证地、深刻地审视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抛弃掉贴在我们身上的标签,看到更真实的自己。

如何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呢?这里给大家提供3个方法。

1. 冥想

冥想也叫打坐、禅修或者内视。冥想的训练方式也很简单:

用手机闹铃定时15分钟。刚开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时间可长可短,不要让自己太抗拒;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坐正,挺直脊背,下巴微微抬起,双手放在大腿上;闭眼;缓慢均匀的呼吸;把你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呼吸上。即使走神也没关系,把注意力再拉回来就行。刚开始冥想并不太容易,会经常走神,会浑身不舒服,会坐不住,这都属于正常现象,坚持就会慢慢改善。冥想时,走神—拉回来—走神—拉回来......这个刻意训练大脑注意力的过程就是冥想的核心,锻炼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一点,在这个过程中元认知能力就会被激活,而且会变得越来越强。

2. 兴趣

人们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很容易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元认知能力会彻底放松,注意力全部用来感受每一个感官的刺激,进而调整自己的每个意识和动作,等到兴趣结束时,元认知能力又再一次被激活,并且“精力充沛”。

全神贯注状态分为主动型与被动型。我们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主动型。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被动型(全神贯注)主要来自于外部控制,比如读小说、玩游戏、看电影。这些是商家们经过对客户心理的探索,对产品进行精美的包装和设计,从而让顾客产生兴奋、上瘾的行为。

主动型(全神贯注)主要是自发产生的一种状态,比如学习、弹钢琴、跑步、工作等。

被动型和主动型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主动型(全神贯注)专注于提升某个特定的技能。

3. 反思

反思几乎是刻意训练元认知能力的最高效的手段,这应该是人人天天都要做的事情。

反思可以很简单。每天抽出10-20分钟的时间,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我可能会在哪里出现盲点?我真的优秀到可以忽视别人的意见吗?我的假设都成立吗?都遵照事实吗?我真正的动机是什么?我有没有被情绪所左右?我有没有给自己和别人贴标签?等熟练以后,反思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做某件事情的过程中,我们甚至可以做到边干边反思,出现问题及时止损,改变策略后重新尝试。

二、我看到你

只有做到第一步“我看到自己”,才能开始第二步思维转换—“我看到你”。“我看到自己”是更加全面、客观地审视自己,摘掉自己身上的标签。“我看到你”是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别人,摘掉对别人的偏见,既能看到别人的缺点与不足,也能发现别人的长处、特性、能力与天赋。

摘掉对别人的偏见,比如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刻板印象、年龄等,我们才能对别人产生真诚的尊重,有了彼此尊重的基础,双方才有共赢的可能。

比如工作中,我们总觉得某人喜欢推卸责任,慢慢地我们就会对他形成“推诿扯皮”的刻板印象,提到他,我们就会立马想到,“噢,他就是那种人”。这是我们给他强行加的一个标签,以后我们再看他时,看到的不再是一个完整地形象—有缺点也有优点,思路活跃点子多,能说会道心思细,而仅仅是一个“推诿扯皮”令人讨厌的标签。

结果会怎样呢?

我们不愿意跟这种人沟通,不愿意去理解他、倾听他,甚至嫌弃他,背后说他坏话。当他得到这种反馈后,也会对我们贴上“不礼貌、不好相处、小心眼”的标签,这种不尊重阻碍了彼此之间交流,合作就很难达成。

对方在彼此眼里不再是一个完整地人,而是成了一个东西,一个标签。

这种偏见还会限制我们的格局,让我们无法从更高的维度去审视目前的问题。

比如我们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了“推诿扯皮”的同事身上,一味地觉得是他这个人不行,可换个角度看,有可能是公司本身的制度存在问题,责任划分不清,领导反复无常,其实我们都是受害者。“我看不到你”只会让我们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浪费精力,看不到问题的本质原因。

“我看到你”会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完整地、立体地、形象的对方,彼此之间更加尊重和宽容。这样一来,我们就更愿意去理解对方,体会对方地感受,从而将我们之间的冲突最小化,合作最大化。

三、我找到你

只有做到“我看到自己”和“我看到你”,才能实现第三步思维转换—“我找到你”。

什么是“我找到你”?就是当别人与自己意见不同时,不将其视为对自己的威胁,而是敞开胸怀,听听别人的想法,做到真正的理解别人。

这并不代表一定要赞同别人的观点,而是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会对方的感受,了解对方决策的前提,找到对方真正的诉求,从而为最后一步的协同合作打好基础。

很多人在深入了解别人想法前,会有顾虑,担心自己被说服,这让很多人没有安全感。理解别人的确会改变我们看问题的角度,甚至会放弃自己原先的想法,但正因为“我找到了你”,才让我们逐渐逼近事情的真相,在了解真相的前提下做出部分改变,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正说明我们进步了吗?

要想做到“我找到你”,就必须学会倾听。这里有几个技巧提供给大家。

1. 主动表达自己想要倾听的决心和意愿

如果对方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我们可以直接对他说:“能不能谈谈你的想法,我想了解你是怎么想的。”主动直白地告诉对方你想倾听地意愿,或许是最好地开场。

2. 不给予评价和建议,而是关注对方的情绪和感受

在没有理解对方的前提下,你任何的评价、建议、分析、判断都会让对方觉得自己没有被理解,甚至被误解。和不理解自己的人又有什么可说的呢?这个时候,对方刚打开的心扉又再次关上,开始变得沉默、逃避。

此时我们只需要关注和认可对方的感受或情绪即可,因为即时的感受和情绪是能够被准确捕捉到的,在事实面前,人们通常不会抗拒。

比如下面这段对话:

丈夫:“这行真没劲,赚不到啥钱,也看不到希望。”妻子:“早干嘛去了!一人一个命。”丈夫:“我想换个行业,我想学计算机。”妻子:“你疯了吧!你现在学来得及吗?再说了,计算机行业竞争压力也很大啊。”丈夫:“我有个同事也是半路学的计算机,现在转行了,月入过万。”妻子:“人家是人家,你觉得自己学的进去吗?学计算机不得花钱啊,要是学不出来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丈夫:“总得试试吧?”妻子:“行,你去试,没成别说我没提醒你。”丈夫:“行了行了,别啰嗦了,睡觉。”

上面这段对话,充满了妻子对丈夫的评价、不信任,谈话最后不了了之。如果换一种方式,对话会是如下这种情况:

妻子:“你对自己这行很失望啊。”丈夫:“是啊,我这行算是夕阳行业了,我这几天想着改行学计算机。”妻子:“你现在想转行啊。”丈夫:“是啊,我有个同事也是半路学的计算机,现在转行了,月入过万。”妻子:“你觉得他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丈夫:“算是吧,不过他也是学了很多年,还花了不少钱,而且又有关系。”妻子:“你觉得转行没那么容易吧。”丈夫:“肯定不容易啊。我主要是想多赚点钱。”妻子:“你觉得自己赚钱少啊”丈夫:“肯定啊,多赚点钱,以后有孩子了也能上个好学校,而且你也不用那么辛苦了。我怎么忍心你们娘俩跟着我受苦。”

当妻子开始关注丈夫的感受和情绪时,丈夫渐渐地打开了自己地心扉,说出了内心真实地想法和顾虑,原来他是怕妻子跟着自己受苦,对不起妻子和孩子。这样地对话不但使彼此更加理解和尊重,也使得夫妻之间更加地恩爱与和睦。

3. 复述对方地观点

为了确保完全理解对方,必要地时候,我们可以复述对方地观点,比如说“你的意思是不是......”或者“你是不是想说......”。

我们是真的在倾听、思考对方的观点和想法,不是在敷衍和装模做样。必要的时候复述一下对方的观点,会让对方觉得自己被重视、被尊重,继而更加愿意说出自己的心声。

四、我和你协同

“我和你协同”是最后一步,在这一步我们要找出一种全新的、有创造性的、双赢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就是我们苦苦寻求的第3选择。

在冲突中,双方都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寻求利益最大化的“正确方案”,然而,这两套方案往往都是利己损人的,无法形成共赢局面,于是“第3选择”应运而生。

第3选择通过什么的方法能够获得呢?在这里提供两个技巧。

1. 原型法

原型法就是要提供解决方案的草稿。草稿可以是一个简单模型,一个流程图,一个框架,一个大纲。

这个方法的重点是大家可以通过草稿真切的看到你的方案,而不仅仅是在听你说,这样可以得到更加强烈的感觉,引发大家更多的思考。

2. 逆向法

逆向法简单说就是反过来思考,推翻传统的思维模式,颠覆大家的惯常认知。

逆向法是一种大胆的思维尝试,常规的方法往往不能解决我们目前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打破常规,才有协同合作的可能。

写在最后

在面对复杂、棘手的问题时,惯有的思维模式和解决方法往往束手无策,通常会形成“你输我赢”、“你赢我输”或者“双输”的局面,而《第3选择》这本书为我们开拓了全新的思路:我看到自己—我看到你—我找到你—我和你协同。这套全新的思维模式,让利益双方放下偏见,学会倾听,真诚地理解对方、尊重对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共赢的可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