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美术研究|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美术研究|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时间:2020-04-30 00:47:45

相关推荐

美术研究|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论语·八佾》有这样一节: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这段对话虽然不是旨在探讨绘画艺术的工序问题或创作方法问题,而是作为孔子论述“礼后”的比喻,但“绘事后素”一句,往往被目为中国绘画理论发端的一则值得注意的表述。因此,对这则本非直接涉及绘画创作的理论作适当的研究和重视,开掘其中所包涵的绘画理论因素,应该说是极其有意义的。

对“绘事后素”这段对话的注解,历代并不只一种解释,但在近期所流行的书籍中却往往为其中一种解释占据了统治地位,以致于完全淹没了另一种注释的存在,也以致于我们在往往不加思考地就认为流行的释法是当然的。

我们先来看看现在较为流行的释法:

夏传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名篇今译》中的译文是:

子夏问到:“有酒窝的脸颊笑得美啊,黑白分明的眼流转得媚啊,洁白的丝绸上面着彩纹啊,(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白底子然后画画”。子夏说:“是不是礼在仁义之后呢?”孔子说:“启发我的人是商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唐满先的《论语今译》中的译文同以上的基本相同。

葛路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中的观点也同夏传才的完全一致,他进一步阐述说:“‘绘事后素’似乎是当然的事,没有什么可讨论的。实际上包含一个道理。孔子认为,礼、乐这类活动只是礼的仪式,真正的礼内在的思想,不是外在的形式。……‘绘事后素’,我以为是讲文与质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个本质:也都有表现本质的形式,这就是质与文。‘素’是质,‘绘’是文,文是表现质的。”

郭绍虞、王文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中的解释和郭因的《中国绘画美学史稿》等的观点都跟上述极为接近。

综观以上各家的解释,共同的结论是:一、“绘事后素”是指先有白底后有绘画;二、孔子以之喻“礼后”,礼就象绘事一样是“素底”本质的外加物;三、这段话是在说明质于文的问题。

其实,这样的解释,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宋代大儒朱熹的《四书集注》,该书的注解为:

素,粉地,画之至也。绚,彩色,画之饰也。言人有此倩盼之美质,而又加以花采之饰,如有素地而加以彩色也。

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彩,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

朱熹是宋儒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对孔子思想的研究,不仅可谓“至深至弘”,而且有意发展之。由于朱熹在历史上和学术上的地位,他曾经成为儒学一代的新领袖,他的思想也成为正统儒学的新高峰,所以,朱熹的解释一向来比较为人所认可。但是朱熹,无论是哲学思想或是美学观念都不仅仅是承接,而且是“有意发展之”,因此,他对孔子的一些论点,包括“绘事后素”一话的注释理解是否符合于原意,这就是值得商榷的余地了。

除了以上的这一倾向的解释外,我们往往忽视了对历史上另一种解释的研究,忽视了研究另一种解释的合理性。

东汉文献学家郑玄(127-200年)整整比朱熹(1130-1200年)早了一千年,无疑他所处的年代更接近于春秋战国。他对孔子这一段文字的解释是:

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立。

郑玄的这一解释,与朱熹最大的分歧是有关绘事的程序问题。郑玄的解释是“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布分其间,已成其文”。也即“素”不是指朱熹所释的“粉地、画之质”,而是指可以“分布其间”的白色;绘画的过程也不是朱熹所说的“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彩”、“绘事必以粉素为先,”而是“后素功”。功在于后素。郑玄对《周礼·考工记·画缋》中的“凡画缋之事,后素功”一节的注是:

素,白彩也,后布之,为其易渍污也。

钱玄在《三礼名物通释》一书中引用了《三礼》的记载:凡画缋,先布彩色,后布白素。“素”在当时有两种解释较为流行,一是“白彩”,彩即“五色”。当时有所谓“三彩”即“朱、白、苍”三色。也就是说,“素”是白色颜料。一是“凡物无饰曰素”,可理解为“粉地”或“白底”。

从这几则典籍中的记述和分析,可以粗略地见出孔子时代“画后之事”程序的梗概:先用各种颜色施画,最后再用白颜料使画面完善。故称功在于“后素”。

这种最后用白色使画面完善的方法,其作用和效果可能是:一是郑玄所说的“为其易渍污”,作最后的修改定型;一是以白彩与众彩相映衬,使之更加绚烂夺目,即所谓“素以为绚兮。”总之,这两种作用都是为了使画面更加“尽美”。

苏联当代著名汉学家叶·查瓦茨卡娅在《中国古代绘画美学问题》一书中对“绘事后素”的注释比较独特,但细查之,与郑玄的说法是较为接近的。她说:“绘事后素,照林语堂的解释,这句话具有‘为众人提供守礼榜样’的含义也即是说,不要采取生硬的礼仪。画家常常用白色来缓和刺眼的线条(如张僧繇、米芾),特别是在描绘云雾的时候”。她的这种说法,也同样包含有用白色来使画面完美的意思。

“素以为绚兮”一语,按朱熹一类的解释来看,往往觉得不好懂,因此他们多认为此语“逸诗”或“逸句”,即有所散失脱落的句子。朱熹对这一句的注是:“此逸诗也,……如有素地而加彩色也”。唐满先《论语今译》译文为:“(巧妙的笑容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白嫩的脸蛋打扮一下更漂亮啊”这与夏传才、杨伯峻的译文意思接近,我觉得,这样的译文似乎难以令人信服,并且与上下文的关系及语法上的意义也有疑点。

“素以为绚兮”,“素”的解释见上文,我认为在此处应作“后布白素”的白色颜料解;“绚”郑云注为“采成文曰绚”(《仪礼·聘礼记》)和“文成章曰绚”(《论语·八佾》)。也即是“绚,绚烂,有文彩貌”(《辞海》)。

“素以为绚”句式与“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齐桓公伐楚》)句式同,即是“以素为绚”。这种句式的目的在于强调“以”的宾语“素”。“以”在此处为“凭借”的用或拿解,“为”则是表示目的。整句的解释为“运用白色颜料使纹绘更加绚烂多彩。”从与上下文的关系看,孔子强调人不仅要有“天生丽质”即“倩盼美质”,而且还必须“素以为徇”、“礼后”,–再加以“礼”使之“尽善尽美”。此即郑玄所说“虽有倩盼美质,仍须以礼成立”的意思。

那么,以这样的分析,“绘事后素”的意思即“绘画之事,后素功”,绘画的最后是由施加白色来使画面色彩绚烂、响亮、协调的,无论画面原先的色彩图绘得如何精彩,但如果没有这最后一道工序–“布施白彩”,以产生衬托对比定型的作用,色彩及内容的效果就无法呈现出来。孔子正是借用这种绘画表现手法来说明“礼”与“仁德”的关系,他指出“礼”就如同这“素”的作用一样,是施于后,使本质内容焕发神采,使“仁德”有外在形式并呈现风韵的。

我认为,“绘事后素”,如葛路等所指出的,是指“本质与其外在表现形式”“质与文”关系的问题。但是,关键之外在于孔子并无意于抑“文”而扬“质”,也就是说并没有认为“礼”是“仁德”之装饰物,而恰恰相反,孔子以“礼”作为“仁德”的准绳和目的,礼是仁德的最高表现,正如孔子所说,“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语·卫灵公》)“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在孔子看来,无礼是“仁”,还是“恭、慎、勇、直”诸德,都不能离开“礼”可见“礼”的低位之高。孔子在论孝时,把属于“仁”的范畴的“能养”,看成是人和犬马的同点;把属于“礼”的范畴的“敬”,看成人和犬马的异点(《论语·为政》)。孔子认为人异于禽兽在“礼”而不在“仁”。由此可见,认为孔子注重仁德而将“礼”视为外加的礼节仪式的说法是缺少依据的。

假如说“绘事后素”也同时包含着孔子的美学思想的话,那么可以认为,它跟孔子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是意义相同的,“美”和“善”的统一,也就是“文”和“质”的统一,这正体现了孔子“尽美也,又尽善也”的美学观点。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思考一下郑玄与朱熹的注释,何者可信度更高一些。郑玄身为文献学专家、汉代经学的泰斗,他潜心著述,遍注群经,其博学,专注,认真,再加上他远比朱熹更接近于孔子所处的时代,故他的注释可信据的因素要多一些。而朱氏,有意继承和发展孔氏儒学,在以他为骨干的众儒共同努力下,发展形成了宋代的理学,其观点主张“遏人欲而存天理。”在善与美,质与文的关系上,他认为“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比较强调善和质对美和文的统领作用。从他对孔文“绘事后素”一段论述的注释中,便可以窥见他这种“重质而轻文”的倾向。他怀着这种眼光来透视这段论述,自然会得出于他的思想倾向相符合的结论。#美术学#

从对“绘事后素”的意义即“先绘后素”以达“尽善尽美”的解释中,有一处“空白”值得我们美术史论研究者的注意和填补,即古代绘画的程序是如何的一种“先布彩色,后布白素”、“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绘画过程?施白素的作用和效果是否仅仅在于“易渍污”和“以为绚”,或是还有其他意义,如叶·查茨卡娅的所说的“画家常常用白色来缓和刺眼的线条”呢?还有,施白素的实践效果怎么样,是否有实物可以应证呢?由此引出的一系列问题,都很值得深入探讨研究。作者/王璜生

美术研究|绘画:传既往之踪——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美术研究|绘画作品精神内涵是艺术家创造的具有独立生命的形式

美术研究|中国画人物写意与工笔的完美诠释,这是国画该有的样子

美术研究|画画:用笔如揭,则形不痴蒙,用笔爽辣,才能沉着痛快

美术研究|中国画把文化审美、精神追求连同技术全部融入其中!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美术研究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