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中外文化交流史:南北朝时期佛教与儒家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中外文化交流史:南北朝时期佛教与儒家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时间:2020-04-20 07:10:25

相关推荐

中外文化交流史:南北朝时期佛教与儒家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佛家与儒家的思想从本质上说是格格不入的,一个奉行出世哲学,一个主张入世。儒家思想主要有两大基本内容,一是政治的,可以说是统治术;一是关于伦理道德的,可以说是社会学,同时也与政治紧密相关。所以,自西汉以来,皇帝往往独尊儒术,用以统治。因此,儒家学说深深扎根于政治制度,深人统治阶级和民众的心灵,其地位不可动摇。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从来都仰仗王权和贵族阶级,佛教中人深知这一点,故不直接与儒家抗衡,而是采取迁回的做法,先将儒家学说捧起来,利用儒家学说为自己服务。遇到与儒家学说相抵悟处也尽量避开,决不伤害儒家。在这种情况下,佛教人士通过对儒家学说的了解,用佛教的观点来解释儒家的理论,试图表现出佛教的特点,并表明佛教与儒家思想并不矛盾。

儒家对于佛教,则先是将其视为道术,与道教并列齐观。在佛教壮大后,则对其指责也越来越多。指责的主要内容自然是关于政治、礼仪、忠孝等方面的问题。

对于世人的指责和误解,东晋名士孙绰就曾作《喻道论》,为佛教的一些理论和行为进行辩驳和解说。例如,佛和佛教到底是怎么回事,它与儒家和道家相比有什么异同;和尚出家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那不违背孝道,等等。他甚至提出了“周孔即佛,佛即周孔”这样的命题。很明显,孙绰一方面将佛教与儒家排列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在解释人们所提出的问题时强调了佛教在治心上的优势。

这说明,东晋时的佛教已经有能力与儒教一争高下了。东晋还有一位名士叫作郗超,曾作《奉法要》一文。文中阐述了敬奉佛法的一些要领,如“五戒”、“十善”,等等,引经据典,劝人向善。其中着重谈的是佛家的伦理道德问题,如因果报应等。他还强调指出斋戒悼亡是一种功德,呼吁“忠孝之士,务加勉励”,认为这样做不仅对祖先是功德,即使对活着的亲友乃至一切众生都是有益的,因为这样做可以感发善心,免除罪苦。他把儒家的伦理结合在自己的佛教理论中谈论,显得更有说服力。

一些佛教人士出于传教的目的,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儒家的观点,这在当时是很普遍的情况,所以有人以为此时的佛教起到了调和三教的作用。对此,著名学者余嘉锡先生曾经予以驳斥,说:“其兼研老子,特以无为之化,与佛相近,其称引经传,则援儒入墨,资为外获而已,未尝调和三教也。”从佛教徒的本意来说,其看重儒家学说、引用儒家观点,肯定不是为了调和三教,但在客观上多少也起到一些调和三教的作用。

到南北朝时期,佛教与儒教的矛盾日益尖锐,各种辩论不断。而且,由于佛教内部出现腐败,有的甚至干预政治,参与谋反,使统治阶级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儒士上书要求沙汰僧尼以限制佛教,甚至取消佛教的事件也越来越多。

有几场辩论值得注意。

宋时代的僧人慧琳曾经写过一篇《白黑论》。作为佛教信徒,他的这篇文章有讥讽贬低佛教之嫌,所以受到一些佛教徒的批判。这看起来似乎是佛教内部的争论,但实际上与儒家有很密切的关系。在《白黑论》中,作者假设了一位白学先生和一位黑学道士,以问答的形式发表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其中有这样的话:“周、孔疑而不辨,释迦辨而不实。”此类话语在佛教徒看来是不可容忍的,但宋文帝看了却非常赞赏:“元嘉中,遂参权要,朝廷大事,皆与议焉。”

《白黑论》既然闹到皇帝那里,可见在当时影响不小。颜延之和宗炳都曾著文批判,认为这违背了佛教的教义、宗旨,大有群起而攻之之势。其实,慧琳也并非完全违背佛教的教义,在很大程度上是肯定了佛教的,其目的也许是想纠正一些佛教内部的偏执。在佛教内部出现不同观点,引起一些争论其实也是正常的,不应该把不同意见完全认定为离经叛道。慧琳之所以引起佛门人士的不满,很重要的原因是对儒家学说的充分肯定。在当时,佛门人士一般都主张二教殊途同归,可是唯有这个慧琳独出心裁,竟然对佛教教理提出批评,显然不能被佛教界所接受。所以说,这争论的焦点还是儒佛长短的问题。

还有一场辩论也很重要,也能够反映出儒佛关系。这就是关于神灭与不灭的辩论。这个争论原本就有,到南齐时范缜写出《神灭论》,对儒佛两家都有极大震动,对佛教界的震动尤其大。正如汤用彤先生所说:“中国佛教向执神明相续以至成佛。若证神明之不相续,则佛教根本倾覆”我们知道,佛教对灵魂有一整套的理论,对人生有一整套的解释,还讲就前生、今世和来生,讲究灵魂的轮回,追求的目标是涅槃 。

而无神论本应是儒家的理论,孔子就从来不谈论鬼神,也不讲究来生。所以,佛家的一套转生轮回观,在儒家看来纯属子虚乌有。范缜的《神灭论》恰恰是以儒家无神论的思想来批驳佛教的根本思想,就不能不引起佛教界的强烈反响。到梁武帝时,则干脆由皇帝出面组织人力批判范缜的《神灭论》,参加批判的竟达64人之多,这是中国思想史上对无神论的一次大围剿。

由以上事例可以看出,佛教与儒家的关系也是很复杂的,佛教前期被视为与道家相类似的道术,与儒教似乎没有任何关系,后来佛教利用儒家观点为自己辩解,直到要求与儒家平起平坐,说明佛教在中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