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反思那么多出国留学的北大清华学子不愿意回国的原因

反思那么多出国留学的北大清华学子不愿意回国的原因

时间:2019-05-03 23:09:49

相关推荐

反思那么多出国留学的北大清华学子不愿意回国的原因

多年以来,北大清华的确为国家贡献过很多人才,但是网上一个“大学校友之‘大国工匠’列表”的前十名中竟然没有北大清华毕业的。

大学校友之“大国工匠”列表1.朱英福 “辽宁舰”总设计师 上海交通大学毕业2.吴光辉 “C919”总设计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3.杨伟 “歼20”总设计师 西北工业大学毕业4.梁建英 “复兴号”总设计师 同济大学毕业5.谢军 北斗卫星首席总设计师 国防科技大学毕业6.胡伟武 “龙芯”首席科学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7.林鸣 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 东南大学毕业8.孟凡超 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 重庆交通大学毕业9.吴伟仁 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10.徐芑南 “蛟龙号”总设计师 上海交通大学毕业

北大清华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青年才俊,拥有全国最优秀的师资,享受着全国最多的高等教育资金投入,按理应该培养出更多高尖端人才。上文的表格是不是表明北大清华的教学质量不如国内其它名校呢?目前为止,没有迹象和证据能证实这一点。那么北大清华培养的才俊去哪了呢?去西方国家,成为西方国家的高尖端人才了。

二十年前,我的大学老师就坦言,北大清华简直成了西方名校的预科班。其实,国内其它名校也有这个趋势,只是北大清华表现得最明显,最突出。

我们用最优秀的师资,最高的教育投入为西方国家培养高尖端人才,这实在我们的不幸。我们要反思的是,为什么这些出国留学的北大清华学子那么多人不愿意回国,那么多人改换国籍,成为他国公民?我们还要反思的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家经过几十年的战乱,一穷二白,为何有那么多留学西方的学子毅然抛弃海外优裕的生活条件、科研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归祖国,为国效力。和当年相比,我们能给杰出人才的待遇和科研条件已经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但是为何愿意回国效力的海外学子反而变得那么少呢?

个人以为,阻挠北大清华等毕业的海外学子回归祖国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

1.传统文化教育力度不够。

正因为我们对北大清华等名校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不成功,使这些青年才俊缺少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上个世纪一穷二白的五十年代回归祖国的学子如邓稼先、钱学森等人都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融入到他们的血液里,使他们拥有了无法改变、“不可夺”的中国心。和邓稼先、钱学森等老一代科学家相比,如今清华北大等名校学子所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明显是不足的。如今的高校,包括名校,除中文系外,大概只有一本《大学语文》算得上是传统文化的教材。在很多高校,也只有文科生才学《大学语文》,理科生是无须学的。

在海外留学的清华北大等毕业生因为缺少传统文化铸就的中国心,而缺少对祖国的爱和使命感。因此海外更好的待遇和科研条件让他们留在了海外。

有位文化名人曾说,这里是我的祖国,我要让她美丽富饶文明,我不可能离开这里——我的祖国。大学一定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铸就学子的中国心和文化归属感。

2.国内的科研环境有待改善。

我想,这是毋庸置疑的。不愿回国的海外学子多数不是因为待遇,而是因为国内的科研环境。因为如今国内的待遇已经非常不错了。立志科研者多数并不是很在意待遇,但对科研环境都很在乎。

据说,有些青年学者在国内无论如何努力,就是难以出人头地。因为他们拿不到课题,拿不到科研经费。能拿到课题、科研经费的往往是那些行政型学者(已经从政,担任学校的管理岗位工作)和跟行政型学者关系密切的人。真正潜心科研的人一般是没有时间走关系的,因此也难以拿到能推动自己学术进步的课题和科研经费。

如今的国内科研环境已不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能道尽的了。科研环境若没有根本的改善,不仅压抑国内的“千里马”,也让海外学子望而生畏,而留在海外。

这些留在海外的学子、高尖端人才,他们远离祖国,远离亲人,滞留海外,孤悬海外,成为异国他乡的“异客”。我相信,他们的内心也是有挣扎的,他们也有自己的悲苦。如果祖国的科研环境改善了,如果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了,我相信,他们绝大多数的首选应该是回国,为国效力。

老汪,选择相信未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