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从莫言 余华 阎连科的小说中萃取精华 哪种方法更适合你?

从莫言 余华 阎连科的小说中萃取精华 哪种方法更适合你?

时间:2022-09-24 14:01:27

相关推荐

从莫言 余华 阎连科的小说中萃取精华 哪种方法更适合你?

不少的人都认为,写作是极其需要天赋的。可是天赋是什么又没人说清楚,很多时候这更像是一个逃避的借口,或者是打击别人的理由。当你自己不想努力的时候,就会用这个借口来麻痹自己,其实只不过是自己打了退堂鼓。总之,“没有天赋”似乎是很多人不敢去做的主要原因。

如果写满字句的书稿是一只风筝,那倾泻而出的情感便如同天空中呼啸而过的狂风,我们需要一根线来牵引——同样,作家当然需要创作的自由,但也需要理性控制,二者缺一不可。—艾丽斯·马蒂森

所以无论做什么都需要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或许艾丽斯·马蒂森心中的自由与理性控制就是一种天赋吧。然而除了这所谓的天赋之外,写作也有着捷径可循。记住了这四点,就相当于掌握了写作的“窍门”。

在写作之前,我想每一个热爱文字的人都要先弄清楚一件事,就是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写。艾丽斯·马蒂森是哈佛大学的文学硕士,自己本身也是一位作家,他多年来都从事于写作教学。在他的教学里,首当其冲就是要弄清人对作家的看法。因为很多人都对作家有着不切实际的理解,总认为作家是站在云端的人。其实不是这样,写作就是平淡如水的生活,只要打破写作的幻想,才可以明白自己要不要写,能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她的《写作课》并不是一步步告诉你写作的具体教程,而是提高一种审美的指导。艾丽斯·马蒂森从自己多年的写作经验,和从事写作教学的现象来看,总结了很多人会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它或是构思过程,或是结构问题,大概就有着这4种地方。

01.过分关注主观描写,而不注重设置人物行动

一部优秀的小说,必定会有血有肉和丰满的角色形象。形象的塑造就很考验一个人的功力,有的人寥寥几笔就可以将一个角色塑造的栩栩如生。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最为典型,全文只用几千字,除去背景的描写,用在孔乙己身上的笔墨更是少之又少。然而鲁迅就是用这么少的笔墨就塑造了这个令人惊讶的角色,有一句孔乙己的经典话语叫做:“读书人的事,怎么能叫偷呢?”这读书人的迂腐毫不保留的溢于言表,至今这个梗都要被网友玩坏。

说起鲁迅,我们不妨从这位民族文化的巨人身上再多看一些他的精品著作。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小说中的狂人是世人眼中的疯子,鲁迅用的是第一人称,那怎么才能表现出狂人的癫疯呢?鲁迅就只用了一句话:“要不,那赵家的狗,何以多看了我一眼呢?”狗看人,那不是疯子又是什么。通过鲁迅的这个塑造,我们就可以找出很多热爱写作的人,他们笔下人物平淡无常的真正原因,无不是太过于注重主观上的心理活动描写,而逃避于让人物行动起来,这就是差距。

赵家狗的“看”,和孔乙己的“偷”,一个被动被观看的行为,和一个主动地偷盗行为,这些事件对人物的塑造,远比长篇大论的心理活动要有用的多。因此,这第一点就是要多安排情节,通过各个事件的联动塑造人生形象的成长变化。

02.小说创作过于依赖现实原型

作家创作小说,有的是基于现实,有的是架空甚至高于现实。前者有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为例,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魔幻的手法。后者有阎连科为代表,阎连科笔下的乡土完全从血淋淋的现实着手,只是他荒诞的描写已经是脱离了现实,高于现实,以至于他更正自己的“主义”-神秘现实主义,简称神实主义。另外莫言的小说《蛙》里面医生的原型来源于他现实中的一位姑姑,发生的事件又是历史上真实存在,大师莫言加以魔幻的手法,让故事看上去更震撼人心,也因此帮助莫言摘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而阎连科的一部作品《日光流年》也正是阎连科风格作品的代表,小说里三姓村在现实里这个随处可见的小乡村,然而却跟现实完全不一样。因为三姓村的人都有着一种魔咒:活不过40岁。这种架空的荒诞正是阎连科作品的魅力所在。

回到话题,我们在尝试写作的时候,太多的依赖现实会让作品失去闪光点。无论是莫言的魔幻还是阎连科的荒诞,都成功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其次,平淡的描写现实,除非能让整部作品的情节连接的天衣无缝,或者故事转折安排得行云流水,否则是很难调动读者的情绪。如此这般,就不得不提一下我国在海外影响最大的作家余华,他的长篇小说《活着》从现实出发,穿破历史,以小见大,平淡的叙述和描写令人窒息,情节一气呵成,真正做到了天衣无缝。

网友和读者曾说余华的《活着》或是《许三观卖血记》是完全不用书签的小说,当然,像余华这样的文学圣手,当代中国也是独一无二,不是很多作家可以比拟,也不是一般的写作者可以曲及的。因此在现实基础上,对于一般的写作者,稳妥的加入自己的元素,不完全依赖现实,也是重中之重,毕竟不是每一个都是余华。

03.刻意打乱时间顺序和大量使用间接叙述,有时是信心不足的表现

一些经典小说会在叙事的时间线上进行着不一般的跳跃,这种往往会让人产生一种奇特的阅读效果。还拿刚才的《日光流年》来说,这部小说从第一卷到第五卷,就是完全采用的倒叙手法。书中开头就写道:“嘭的一声,司马蓝要死了,司马蓝是三姓村的村长,高寿到三十九岁”。接着阎连科才从他的死开始往回叙述他的一生。很多爱好写作的人也偏好这种奇怪的写作顺序,这样写对于职业作家自然妙趣横生。可是对于练手的作家来讲,这样安排顺序就会有点得不偿失了。

日光流年 阎连科 9787530209752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正版现货直发¥288淘宝购买

直接叙述就像是在读者宣告故事开始了一样,而普通写作者的间接叙述却是充满了迷雾。只有作者知道会发生什么,而读者却是不明所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因为叙述方式给读者带来了困惑。或者说是因为自己情节的缺陷,不得不采用间接叙述。所以对于初入写作的人,要提防这种能力掩盖自己的缺陷,因为这正是自欺欺人的不自信,对于提高水平没有半点好处。毕竟创作好的小说是靠实力,而并非是“烟雾弹”。

04.借鉴“采石场”笔记

最后一种情况,是关于写长篇时的情况。写长篇需不需要列大纲呢?

因人而异。写大纲可以帮你理清思路,更好的展开创作。但同时因为大纲是上帝视角,太过理性也会变相的束缚一个人的创造力。乔治·艾略特在写《米德尔马契》的时候,曾写了一纷笔记,被称作“采石场笔记”。这个笔记很好的为我们介绍了一部长篇的诞生,在笔记中,前半部分是作者收集到的素材。不过能不能用的到,写长篇前的广泛阅读和整理,都是少不了的。只有胸中有足够的东西,才能写出优秀的文字。

而后半部则是作者对小说的构思,这里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人物关系列表。理清人物的关系后,还要自己思考背景下人物性格的方向,好让一切都看上去更有逻辑。而有的人,甚至还会列出事件列表,总之这种创作笔记要比大纲灵活的多,并且还更加丰富,对于爱好写作的你,可是值得借鉴的好方法。

阎连科曾说过,写作也是有迹可循,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作家。诚然天赋会决定能不说成为好作家,但是掌握住这些方法,付诸于努力,天赋什么的或许也没那么重要了,你怎么认为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