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郑和下西洋——他并不是单纯的去宣扬“国威”

郑和下西洋——他并不是单纯的去宣扬“国威”

时间:2022-08-15 21:31:24

相关推荐

郑和下西洋——他并不是单纯的去宣扬“国威”

郑和,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奖赏“靖难”功臣的时候,晋升三宝为内官监太监(内官监太监是宦官中最高的官职)。过去说“马不能登殿”,明成祖亲自写了一个大大的“郑”字赐给三宝,让他以郑为姓,从此,便叫郑和了。

永乐三年(1405年),稳坐皇帝宝座的明成祖朱棣,酝酿了一个史上永载史册的壮举。他派遣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舰队出使西洋拓展海外贸易。而时至今日,回首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人们立刻就想到这个身份特殊的人物:三宝太监,郑和。就是他造就了一个航海史话。从泉州海交馆的馆藏中,依稀可见当年郑和舰队浩浩荡荡的气魄。200艘左右的船只,载着将近2万左右的乘员,在汹涌澎湃的大海上穿行。而奇怪的是,这2万左右的乘员95%以上是在籍军人。为何这样一支以贸易为目的队伍却是一支军事武装舰队呢?

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明史·郑和传》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从中可知,《明史》的作者将到海外暗中侦察建文帝的踪迹看做是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和目的;而沿途宣扬国威,向外示富,只是个辅助的方面。建文帝刚坐上皇帝宝座时,由于各诸侯掌握兵权,而自己无实权,便想尽一切办法削弱他们的力量。燕王朱棣当时公开反叛,以“清君侧”为理由武力夺取皇位,号称“靖难”。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坟便不知所终,这“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建文帝始终是朱棣的一块心病。为了长治久安,防止建文帝东山再起,威胁自己的统治地位,朱棣便一次又一次地派遣郑和出使西洋,寻找建文帝的踪迹。

也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具有政治和经济的“双重目的”。近人梁启超据“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语,在其《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说明成祖野心勃勃,利用郑和下西洋扬名海外,其实只不过是“自我陶醉”罢了。李长傅的《中国殖民史》,称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称为“炫耀自我”。

还有人说,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出航,明成祖交给他的任务都是不相同的。尚钺的《中国历史钢要》认为,15世纪,帖木儿帝国出现于中西亚,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帖木儿带领千军万马侵犯明朝,但于永乐三年(1405年)二月亡于路上,所以同年六月成祖派郑和远渡重洋,可能是为了联络外邦共同对付帖木儿帝国,使它没有时间入犯,后6次则是为了开辟一条新航海路线,以便容易地与国外进行贸易。李光壁的《明朝史略》赞成郑和后6次的使命如尚钺所述,同时又指出郑和首次西下则带有扩大贸易、提高“威望”、联络印度等国的三重任务。郑鹤声、郑一均在《郑和下西洋简论》中认为,郑和前三次下西洋,其目的是同亚非三十多个国家结盟,顺便打听朱允炆的下落,后四次则是为宣扬“国威”。

无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真相是什么,其达到的历史成果是宣扬国威无疑,至于是否寻得明惠帝就不得而知了。历史的真相在滚滚风尘之下,有待一日史学界的破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