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郑和下西洋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壮举 明成祖为何选中郑和呢?

郑和下西洋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壮举 明成祖为何选中郑和呢?

时间:2023-06-21 19:57:15

相关推荐

郑和下西洋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壮举 明成祖为何选中郑和呢?

欢迎来到百家号溪柳絮风,当我们面对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及一系列领先数据的时候,骄傲与自豪之余,很有必要进行一番纵横比较与冷静思考。李约瑟曾称中国人是伟大的航海技术发明者,却不是伟大的航海民族事实也确然如此,国人与海洋的关系,似乎自古就有一种疏远与隔离的传统。

中华民族是一支在黄土高原与黄河流域的结合带,以中原为中心不断向周边及外围地区发展、融合的民族,自古远离大海,对海洋的认识相当匮乏。当我们的祖先面对浩瀚的大海时,看到的只是一片山呼海啸、晦暗幽冥、阴森凶险、无始无终、蛮荒无涯、难以捉摸的恐怖情景,少有海洋的另一性格浪漫诗意、温和宁馨,于是,在传统文明的底色上,也就打上了变幻莫测、敬畏有加的基调。“海”字“从水从晦”,晦者,指月朔或日暮,昏暗之意。古代先民往往将海与邈远、蛮荒、苦难画上等号,比如瀚海、边海、海外、苦海等。

一句“望洋兴叹”,更是透着令人伤感而又无法排遣的无奈与无能、懦弱与辛酸。时至今日,国人对大海的认识与心态并未发生多大变化,仅以曾经流行而略带贬义的“下海”一词为例,从中就可窥见黄土文明、陆地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深刻烙印。文明的早期背景与底色决定了国人在与大海的交往中,总是显得谨小慎微、畏葸不前。扩张版图,改朝换代,总在陆地进行,很少考虑越洋派兵海外,所谓“逐鹿中原”是也;除了捕鱼,国人向来不会主动出海;即使出海,也只是在环中国大陆的近海里游走一。

隋炀帝曾派人乘海船抵达台湾,一度引起极大轰动。拥有几千年的悠久文明,仅仅渡过一条台湾海峡,就陶醉得无以复加,与西方那些航海民族相比,也实在是太“小儿科”了,如果他们当时有知的话,会做何感想?明朝海禁之前,先民虽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与海洋打交道,但在先天条件及文明底色的束缚下,也就形成了独具中华特色的古代海洋观念:一、有限开放性。华夏民族几次大的融合,总是大陆民族取胜,海洋民族屈居被动地位。在大陆强势文化的主导下,海洋的开放倾向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挤压与掣肘,始终被纳入“以农桑为本”的黄土文明框架之内。

二、边缘附属性。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农耕文明的社会里,自然形成了陆主海从的传统意识,中原地区是中心,沿海地区为边缘;农业经济是主导,海洋经济是末流;农业文明是主体,海洋文化为附属。三、本土防御性。在重陆轻海思维模式指导下,国民海洋活动缺乏,国防范围仅仅局限于陆地,缺少向海外拓展的勇气与信心,少有的几次海上军事活动,其落脚点仍在维护本土安全与稳定。在一个不具航海特性的民族,在禁海令一再颁布、重申、强调的情况下,郑和却能率领一支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先进的船队,七下西洋所行航程之远、所到地方之多,不仅超过历朝历代,在世界上也首屈一指,这不能说不是一道异常炫目的光芒,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

郑和航海所迸发出的奇异光芒,实则建立在前人累积的经验与业绩之上。中国虽不是一个以海洋为主要活动场所的国家,但毕竟是一个濒临海洋的大国;虽不是航海民族,却是航海技术的伟大发明者:国人在周朝时就将风细致地分为十二类型,对风向、风力进行研究,掌握并利用季风航行;在海流、潮汐的认识与利用方面,中国也遥居世界领先地位;到了元时期,航海者已进入“定量航海”阶段,掌握了测深、用锚、使舵等技术,对海洋气象、水文变化规律及信风的运用都已十分纯熟,可以在各种风向下操纵风帆;而指南针、船尾舵、密封舱等航海技术更是出类拔萃给航海者带来极大便利。

中国造船业一直位居世界前列,据有关资料统计,其船型之多,仅木船类型就达一千余种…郑和远航便很好地继承了古人千百年来留下的丰厚航海遗产,将航海针法、地文航图、天文牵星、水文流变、季风运用、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的航海技术及系统运用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七下西洋可以视为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一次集大成、总检阅与总发挥。然而,我们虽然长期拥有先进的航海技术,却少有著名的航海家。将目光投向遥远而漫长的历史极力搜寻,扳着指头数来数去,也仅有汪大渊、鉴真、法显、周去非等寥寥数人。即使他们,也无法与郑和比肩,这不能不说是华夏民族的一大遗憾!郑和,作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伟大航海家,如果将他与西方那些名副其实的航海家相比,又是一番怎样的情形呢?

论及郑和航海的领先地位,我们总是引用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一文中的句子:“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今译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那么,我们不妨将郑和与哥伦布、达·伽马进行一番比较。首先,哥伦布远航有着极大的主动性,他能够实现远航理想,很大程度是他坚忍不拔意志的体现。他闯入西班牙、葡萄牙王宫,兜售自己的环球航行计划,以三寸不烂之舌打动西班牙国王及王后,最终得以成行。郑和下西洋则显得相当被动,不过是奉皇帝之令出海罢了,只是我们今日所知道的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航海壮举,就会换一个说法,成为张和下西洋或李和下西洋了。

明成祖之所以选中郑和一是忠心,二是能力。郑和十来岁就作为明军俘虏受阉割,随侍朱棣左右并深得他的信任。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忠心耿耿明成祖能放心将一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交付给他吗?而郑和的卓越才能更是在出云南、进北京、转战塞北及靖难之役中表现无遗,深得朱棣赏识。郑和本姓马,改姓郑乃因他在一个名叫郑村的地方立下显赫战功而为朱棣所赐。明成祖选中郑和,有着极大的偶然性。即使因忠心和能力成为下西洋的最佳人选,还得接受一项今人看来十分可笑的“考验”相面。

为此,朱棣专门征求了当时最为著名的面相家袁忠彻的意见,直到袁忠彻认为郑和身长九尺,腰大十围,眉目分明,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若朗钟,是领队远行的绝佳人选,明成祖这才最后定下“盘子”被明成祖钦定为出使西洋的首席正使,自然是一种荣幸,可在内心深处,郑和又何尝没有一种无奈之感呢?毕竟,以他早期的人生经历而言,熟悉与擅长的舞台与空间,还是陆地。要经略一个新的未知领域,其中该是充满多少不定因素与莫测风险呵!然而,知遇之恩是那样浩荡,容不得郑和半点异议与犹豫,就得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与郑和经历迥异的是,哥伦布十四岁就成了一名水手,有时驾驶热那亚的商船出海,有时替加泰罗尼亚的船队效命,据说还当过一段时间的海盗。哥伦布远航之前,早就习惯了海风的咸涩、海水的浸泡、巨浪的颠簸与冒险的航行,有着二十三年的航海经验航海是他的职业,是他的生命之所系,他是置身大海,从海洋的角度经略海洋,寻找殖民地,发现新大陆。

郑和虽然出身航海世家,也略懂一些航海术,但离职业航海家则相去甚远,他是以大陆为依托,从陆地的角度熟悉海洋,认识海洋,经营海洋,扬朱明王朝之权威,传中华文明之火种。看到这里,你们对郑和这一历史人物有什么样的看法和印象呢?欢迎和大家分享你的看法哦。

以上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