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中考数学专题系列三十:用等面积法解决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

中考数学专题系列三十:用等面积法解决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

时间:2018-07-25 23:51:26

相关推荐

中考数学专题系列三十:用等面积法解决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

中考数学专题系列三十:用等面积法解决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

作者卜凡

在初中数学中经常遇到动点、动线、动图形的问题,这类题型不但对初学的孩子们来说是个难点,就是对即将参加中考的孩子们来说也是一个难点,所以寻找突破难点的方法成为了重中之重,今天给大家介绍的等面积法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先看例题,例题1、点P是等边三角形ABC的一边BC上一动点,过点P作PD⊥AB于点D,PE⊥AC于点E,试问:PD+PE的长是否随点P的位置变化而变化?

分析:连接AP,作CH⊥AB于点H,则S△ABP=1/2AB×PD,S△ACP=1/2AC×PE,所以S△ABC=S△ABPS△ACP=1/2AB×PD+1/2AC×PE,因为△ABC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B=BC=AC,所以S△ABC=S△ABP+S△ACP=1/2AB×PD+1/2AC×PE=1/2AB×PD+1/2AB×PE=1/2AB(PD+PE),又因为S△ABC=1/2AB×CH,所以,PD+PE=CH.所以PD+PE的长等于等边三角形的高,不随点P的位置变化而变化。

如果点P在等边三角形内呢?例题2、点P是等边三角形ABC内任意一点,过点P作PD⊥BC于点D,PE⊥AB于点E,PF⊥AC于点F,试问:PD+PE+PF的长是否随点P的位置变化而变化?

分析:连接AP、BP、CP,作CH⊥AB于点H,则S△ABP=1/2AB×PE,S△ACP=1/2AC×PF,S△BCP=1/2BC×PD,所以S△ABC=S△ABP+S△ACP+S△BCP=1/2AB×PE+1/2AC×PF+1/2BC×PD,因为△ABC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B=BC=AC,所以S△ABC=S△ABP+S△ACP+S△BCP=1/2AB×PE+1/2AC×PF+1/2BC×PD=1/2AB(PD+PE+PF),又因为S△ABC=1/2AB×CH,所以,PD+PE+PF=CH.所以PD+PE+PF的长等于等边三角形的高,不随点P的位置变化而变化。

如果把等边三角形改为等腰三角形呢?例题3、点P是等腰三角形ABC的底边BC上任意一点,过点P作PD⊥AB于点D,PE⊥AC于点E,试问:(1)PD+PE的长是否随点P的位置变化而变化?

分析:连接AP,作CH⊥AB于点H,则S△ABP=1/2AB×PD,S△ACP=1/2AC×PE,所以S△ABC=S△ABP+S△ACP=1/2AB×PD+1/2AC×PE,因为△ABC是等腰三角形,所以AB=AC,所以S△ABC=S△ABP+S△ACP=1/2AB×PD+1/2AC×PE=1/2AB×PD+1/2AB×PE=1/2AB(PD+PE),又因为S△ABC=1/2AB×CH,所以,PD+PE=CH.所以PD+PE的长等于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CH,不随点P的位置变化而变化。

(2)如果点P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移动时,(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3)如果点P在线段BC的反向延长线上移动时,(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

分析(2):连接AP,作CH⊥AB于点H,则S△ABP=1/2AB×PD,S△ACP=1/2AC×PE,所以S△ABC=S△ABP-S△ACP=1/2AB×PD-1/2AC×PE,因为△ABC是等腰三角形,所以AB=AC,所以S△ABC=S△ABP-S△ACP=1/2AB×PD-1/2AC×PE=1/2AB×PD-1/2AB×PE=1/2AB(PD-PE),又因为S△ABC=1/2AB×CH,所以,PD-PE=CH.所以(1)中的结论不成立

分析(3):连接AP,作CH⊥AB于点H,则S△ABP=1/2AB×PD,S△ACP=1/2AC×PE,所以S△ABC=S△ACP-S△ABP=1/2AC×PE-1/2AB×PD,因为△ABC是等腰三角形,所以AB=AC,所以S△ABC=S△ACP-S△ABP=1/2AC×PE-1/2AB×PD=1/2AB(PE-PD),又因为S△ABC=1/2AB×CH,所以,PE-PD=CH.所以(1)中的结论不成立。

说明:等面积法是解决这类题目的方法之一,也比较简单,建议采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