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陕西蒲城兴盛饲料有限公司 蒲城农资公司

陕西蒲城兴盛饲料有限公司 蒲城农资公司

时间:2023-03-19 08:29:22

相关推荐

陕西蒲城兴盛饲料有限公司 蒲城农资公司

进士家族的兴起是与科举制度息息相关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唐兴宋盛。根据这一规律,进士家族的出现及发展也出现相同的变化,并稍晚于科举制度的变化。

这是因为隋朝时刚刚开始科举制度,唐朝时期才被发扬,结合上文所说,进士家族的定义可知,在兴盛的唐朝时期,一家之中出现两个进士的概率才开始提升,因此,进士家族出现略晚于科举制。

另一个促使进士家族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唐代当权者的科举偏好的改变。唐代贞观年间,唐太宗从科举考察中的喜好由文学开始向经学转变。

唐玄宗时期,经学的比重进一步增强,国家机器对经学的认可促进了经学在科考中的地位。而通常来说。经学比文学更容易传代。这就促进了进士家族的繁荣。

等到宋代,进士人数不断增多。根据文献统计,两宋共举行过118榜科举试,各种科目登第人共约有11万人,这个数字在人口较少的古代而言,已经不算少量。

这导致宋代时期的进士家族数量也不断增多,远远超过唐代时期。这一点与宋朝普遍存在的“重文轻武”思潮是分不开的。

在分类中,唐朝进士家族还是以传统的几大家族为主,比如曲阜孔氏、京兆韦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以及荥阳郑氏等,这些家族普遍具有世家底蕴。

唐末五代时期,世家大族开始衰落,直至宋朝,文人的生存环境变得宽松,江南文风鼎然,进士人数增多,此时,世家大族已经不是进士家族的主要构成。

宋朝初期比较具有特点的进士家族是移居进士家族。此时正刚刚经历了两朝交替的动乱时期,更有唐末五代的频繁更迭,动荡的社会环境促使了这一类别的进士家族产生。

他们往往是为了躲避战乱,举族迁移,通过科考振兴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比如福建浦城章氏,根据史料记载“浦城章氏,尽有诸元……其后自闽徙居吴中,族属既殷,簪裳益茂,至今放榜,必有居上列者。章氏自有登科题名石,刻在建阳。”

另有平民家族可述,区别于以上种种离不开家族底蕴的进士家族,平民家族是完全在贫寒出身的情况下通过科考实现阶层跃迁,成为进士家族的。

平民进士家族的形成通常更加艰难,虽然科举制度打破了“上品无寒门”的情况,但是家学渊源非一日之功,平民科考往往是举一家、一族之力供养,才能出现一个进士,何况几代之内出现两个进士以上。

不过,宋朝的崇文风气提供了较好的环境,促使了这类进士家族的产生,比如北宋时期的韩亿,是咸平五年进士,他年少时“学书无纸‚庄门前有大石‚就其上学字‚晚即涤去”,是典型的贫寒出身。

因为他家因庭院栽有梧桐,所以被称作桐木韩氏。其族连续四世共11人进士及第,因此桐木韩氏归入平民进士家族。

进士家族发展变迁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析,一是外部环境的影响,二是家族内部的变化。

从外部环境上看,进士家族虽然唐宋时期在地域分布上较为分散,但其变迁的特点仍主要体现在数量、地域和类型几个方面。

唐代时期的世家大族开始受到当权者的打压,但是从进士出身上看,这一群体在整个社会中仍然处于优势地位。

可以说明这一点的是,唐朝的进士家族多在北方,并且有一个地方出现一个垄断式家族的特点。比如州、陇西、京兆、清河、范阳、赵州、荥阳等,这些都是传统北方世家大族集中之地。

而与之不同的是,宋代南方进士家族的数量不断增加,寿州、泰州、歙州、洪州、吉州等都是宋代南方家族的主要集聚地区。南方的进士家族的出现是从零开始的,但是后期的增长数量逐渐超过唐代时期的北方进士家族。

宋代时期的进士家族类型也开始发生转变,由唐朝时期的世家大族占大比重变为移民家族和平民家族。

同时,从传统旧家族分离出来的分支家族依然希望通过参加科举以维持前辈族人一直以来坚持的经学传家的传统。所以在宋代进士家族中分支家族的比例也较高。

总结外部因素来说,科举制度的变动是影响变迁的重要原因,宋代科举制度相比于唐代的不同之一就是对于进士科录取人数的增加和科举取士偏向寒门的转变。

另外,世家大族的旁支家族为了在世家式微的宋代寻求出路,代表之一就是江西黄氏黄纾子黄德一支。

同时,影响这一变迁的内因是世家大族经世累积的家族底蕴的影响。此处的家族底蕴并不仅仅是说物质的累积或者关系网络的交互,而是每个经久不衰的世家必然包含的家风家训。这些精神的传承也会促使个人的不断发展。

唐末宋代进士家族的变迁原因是复杂的,由内因、外因相互影响导致,从内因上看,家族内部的规训、风气和传承的变化以及个人的谋求努力是分不开的。

从外因上看,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史新宇. 科举制实施后进士家族的变迁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

2、潘猛补.宋代瑞安曹氏家族科举仕宦考论—兼驳卢良秋《温州瑞安曹村进士数考证》[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76-81.

#烟台头条#话说莱阳:踔厉风发,勇于有为——蒲城知县 周虎拜

周虎拜(约1770~1840),原名周虎彝,字赓庭,号申泉,黄格庄人。进士周城之子,书画家周兆龙之孙。乾隆六十年进士,任福建浦城县知县、江南宝山县知县。

乾隆五十四年(1789),周虎拜中举人,乾隆六十年(1795)中进士。嘉庆八年(1803),周虎彝始得官,到远在数千里之外的福建浦城任知县。

而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他的同族进士周正也曾来浦城做知县,并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卒在蒲城官署。

周虎拜在浦城的政声远远高过周正。

光绪续修《浦城县志》记载:“周虎拜,字赓庭,莱阳人。嘉庆八年(1803)以进士来知县事,踔厉风发,勇于有为。

邑南乡石陂匪徒结伙滋扰,虎拜遣健卒擒其魁,余以次就获,请于上官置诸法,境内帖然。差旋复任,疏溶城内沟渠,详充公车盘费,皆其治行。可纪之。”

而关于周虎拜浦城剿匪一事, 民国《莱阳县志》里记载得更为详细:

蒲城在周虎拜就任前许多年,就有一位“会匪”,就是某个会道门的首领,叫郑德元,他武艺高强,还善于拉拢会众,仗着人多势众,在乡里横行不法。不仅霸占别人的田地房产,还强夺人家的妻女,肆意淫乱,田赋也被他把控,征收不上来。从前有知县曾经命捕快前去捉拿,可是根本抓不到他。后来,请示朝廷派兵勇来缉拿,还是抓不到他。

周虎拜就任县令后,便谋划治理之策。到了该年收缴税赋的时候,告示百姓全部交到官府。百姓说只有官府治理了郑德元,才能将赋税转交给官府。

周虎拜去拜谒福建巡抚,请其出兵会剿,巡抚畏难不肯。周虎拜便称病休假回了老家。

周虎拜回莱阳老家,并不是真的为了养病。在清代初期,莱阳民间武术之风颇为兴盛,长拳、螳螂拳和地躺拳颇为传播。

莱阳东南乡水口村有位武师叫宋云通,得师邓裕德传授地躺拳,武艺最精,出游河南、河北,千里无敌手,其独门拳法“美人照镜”独门刀法“引龙出水”极为凌厉。

宋云通有弟子多人,皆得其术其中有万第人王克恭为四大弟子之一。周虎拜与王为旧交,便借回乡养病之机,亲自请王克恭出山,帮他南下蒲城剿匪。

嘉庆十一年(10)十月,周虎拜在病假期满后,带着莱阳武师王克恭回到了福建浦城县。

周虎拜身为地方官,对待郑德元这种恶人,必须“先礼后兵”,才能“帅出有名”。周虎拜在邀其不至的情况下,立刻发兵抓捕之。

发兵之时,周虎拜出示官文,晓谕百姓:官府仅仅为诛杀郑德元,追随者不与抵抗,将不问罪。以此分化其党羽。果然,兵临郑德元老巢时,其会党大都遥相观望,没有几人愿意听其驱使,为之卖命。

郑德元尽管勇武绝伦,但失去了党羽的护卫,也不是大队官兵的对手。郑德元不敢硬拼,于是逃到百里以外的老巢里。王克恭带领官兵紧追不舍,堵住其门。郑德元只身越墙而去,王克恭紧随其后,追至山涧。彼此以刀枪格斗,器械脱手,又互相投掷石块。最后,郑德元在奔逃的过程中,撞到大石跌倒,王克恭将他擒获,绑缚回城。

周虎拜将郑德元送交福建巡抚,在省城正法。蒲城县民众闻讯后欢呼雀跃。

嘉庆十三年(1808),周虎拜改任江苏宝山县知县。嘉庆十八年(1813)八月, 周虎拜的母亲病故,丁内艰回乡。道光二十年(1840) ,周虎拜卒于家。

周虎拜有三子,长子周圻,例贡;次子周坊,进士;三子周祯,庠生。

周虎拜之次子周坊(约1800~1870) ,字界溪,号乐垣,道光二十年(1840)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授山东东昌府教授,选为江苏淮安县知县,升翰林院典簿。其妻为栖霞牟氏家族牟墨林之女,有一子周謨,拔贡,迁居海阳。

周虎拜孙辈周日庠、周日钦,前者为咸丰八年(1858) 举人,后者为光绪四年(1878)岁贡。

民国时,黄格庄的周氏子孙开始外迁。约在1950年, 黄格庄最后一户周氏子孙远迁大连,从此黄格庄再无周姓,至今周氏老宅曾经的高墙大院也只留下一堆瓦砾,曾经高碑林立的周家茔被平为耕地。

河北张家口、万全、张北、宣化、赤城、龙关、怀安、涿鹿、怀来、阳原、蔚县、涞源、易县、涞水、定兴、容城、保定、清苑、满城、徐水;北京延庆、房山等地区,1935年日制高清地图,当地朋友快来看看这些地名从何而来?

河北张家口

明宣德四年(1429年)筑张家口堡。据《口北三厅志》、《万全县志》等载:因其北七里有东太平山与太平山,两山相距数百步,对峙如门;又因该城堡为指挥张文所筑,故名。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张家口厅。1939年设张家口市。

万全区

西汉置宁县,三国废。唐置文德县。金改宣德县。明洪武四年(1371)废县,二十六年置万全右卫。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置万全县,治今万全镇。因这里“地势险要,屯兵甚多,防备周全,万无一失”而得名。1983年迁今址。设区。

张北

清代属张家口理事同知厅,19改置县,因位于张家口以北故名。

崇礼区

1934年由张北县析置崇礼设治局,1936年改崇礼县。据传,崇礼乃取“崇尚礼义”之意。改区。

宣化区

唐末置文德县,金改宣德县,明废。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置宣化府宣化县。意为“宣扬朝廷德政,教化黎民百姓”之意。1959年始改区。

赤城

明宣德五年(1430年)置赤城堡。据 《读史方舆纪要》载:“古赤城,相传蚩尤所居。”“赤城山、堡东五里,山石多赤。志云:古赤城在北山。”赤城县因山为名。

龙关镇

唐末置龙门县,元废。清康熙复置。1914改龙关县,1958并入赤城。

怀安

汉夷舆县,后废。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置怀安县,治今怀安城镇。取“朝廷施行仁政,百姓怀恩而安”之意。1949年迁治今址。

涿鹿

西汉置县。据 《读史方舆纪要》载:“涿鹿山,州(保安州)西南九十里,一名独鹿山,涿水生焉,相传黄帝破蚩尤于此。”故县因山得名。

怀来

秦置沮阳县,治今县东南。唐移怀戎县于此。辽太祖改怀来县,去掉轻视少数民族的“戎”字,换“来”字,有使之来、使臣服、归顺之意。1951年迁今县址。

阳原

西汉置阳原县,治今县西南。东汉废。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置西宁县。19复改汉名阳原县。因古河道阳水,流经此地而得名。

蔚县

唐安边县。明省县入蔚州。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置蔚县。据 《郡县释名》:“后周始置蔚州,郡名蔚萝。州志曰:二字皆从草,土地易生之意”。另说当地多产中药茺蔚子。

涞源

西汉置广昌县。19改涞源县。以境内为涞水之发源地而得名(涞水,即今拒马河,源于涞源县城西南)。

易县

隋开皇元年(581年)置易州。据《太平寰宇记》载:“隋开皇元年(581年),自今遂城(今徐水县)所理英雄城移南营州居燕之侯台,乃改名易州。取州南易水为名。”开皇十六年(596年)又置易县,仍沿用州名为县名。

涞水

西汉置逎qiú县。北周废。隋开皇十年(590年)置永阳县,十八年改涞水县。以境内有涞水(今拒马河)流经而得名。

定兴

秦置范阳县,隋废。金大定六年(1166年)置定兴县,以年号之“定”字加 “兴”字组成,为大定兴盛之义。

容城

西汉置容城县。县以城名。容城因“汉封降王有容氏于此”而得名。据 《河北通志稿》:“容城故城在容城县西北十五里城子村。”

保定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移置清苑县于此。宋置保塞军和保州。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保定路,取永保安定之意为名。1948年设市。

清苑区

北魏置清苑县,故址在今清苑县东北。隋迁治今保定市。据 《太平寰宇记》载:“因县界清苑河为名。”1948年析设保定市。设区。

满城区

西汉置北平县。据 《元和郡县志》所载 “天宝元年改为蒲城县,以县北故蒲城为名”。而宋代的《太平鬟宇记》载:“唐天宝元年改为满城县。”不提曾改为蒲城。据清代赵一清作《水经注解》时,以 《元和郡县志》、《旧唐书》为据,认为“满”系 “蒲”之讹。另据 《弘治保定郡志》:“高帝以张苍为常山守,从军攻燕有功,封北平侯,子孙满邑,因以为名。”改区。

徐水区

西汉置北新成县,北齐废。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置静戎县,景德元年(1004年)改安肃县。19改徐水县。以境内有徐水流经而得名。改区。

北京延庆

西汉置居庸县,北魏废。唐置妫川县后改缙山县,为儒州治。元置龙庆州。《明一统志》卷五:“以仁宗生于此,升为龙庆州。”永乐三年(1405年)改置隆庆卫。明永乐十一年改隆庆州,明隆庆元年(1567年)因避穆宗年号,改延庆州。19改延庆县。1958年划入北京市。改区。

房山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置万宁县,后改奉先县。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改房山县,因西部有大房山得名。1958年划入北京市。1986年设区

【白氏郡望与白氏堂号】

分享:白氏郡望与堂号

白氏郡望主要五个:

河南郡: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辖今河南西部黄河南岸地区,治所洛阳。楚之先世颛顼号“高阳氏”。颛顼成为天下共主后,始都穷桑,又迁都于商丘,后居帝丘。白氏得姓始祖白公胜封地白邑河南息县,因此河南为白氏根之所在。

咸阳郡:前秦置郡,辖今陕西长陵一带。白氏宗谱载白公胜政变失败,其子白乙、白丙、白巳、白降奔秦为将世居咸阳,白氏在咸阳成为望族,后白起生于眉县。

南阳郡:秦置郡,治所宛城,辖今河南南部及湖北北部一带。秦将白起封地南阳,白起后人世居于此,故白氏在南阳成为望族。白居易家谱载宋元时期其后有迁南阳者,使南阳白氏更加昌盛。

太原郡:秦置郡,治所晋阳,辖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隋唐时期秦封起子白仲于太原,元魏初白邕为太守,白氏在太原成为望族。

冯翊郡:东汉末年置郡,治所临晋,辖今陕西渭南渭河以北黄龙以南蒲城以东地区。北齐五兵尚书白建赐田韩城,故白氏在冯翊成为望族。至白温由韩城徙居下邽,下邽与冯翊郡仳邻,白氏以冯翊为郡望,当含下邽于其中。

白氏常见堂号六个:

治生堂:东周商人白圭裔所用的堂号。

武安堂:秦将白起裔所用的堂号。

香山堂:诗人白居易裔所用的堂号。

太尉堂:唐相白敏中裔之堂号。

河南堂:为地域堂号,中原白氏多以为号。

南阳堂:南阳为地名,自白起受封南阳其后世居加之白居易后人徙居南阳。

还有清光绪十八年《白氏族谱》载:白公胜政变失败后其子乙丙巳降奔秦为将,孝忠秦历共公忠于职守战功卓著名震关中,卒后皆葬陕西咸阳。白公妻姬氏与弟王孙燕携长孙澍避居頯黄。十二年后姬氏接子白乙书信,欲带长孙澍赴秦,至周闻秦战事起,遂居雒阳。澍公居周以商为业,其子白圭自幼受父熏陶,以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之法誉满天,宋真宗敕封商圣。

随着许多文物碑文的出土,也验证了现白氏族谱之载,相对严谨。

综上所述,

白氏发源地在楚之河南,白氏得姓始祖是白公胜。白氏兴盛于洛阳咸阳南阳太原渭南等地。

称白阜白乙丙等为白氏始祖均经不起考证。汉族的白氏出自楚公族是目前最确凿最靠谱一说,也是证据最多最早的。

一世 讳胜 妻姬氏 子五:乙、丙、巳、降、张。

楚惠王二年授巢大夫,封白邑,号白公,以邑为氏,乃白氏之始。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初葬荆山,唐大和五年香山公任河南尹迁公灵于洛阳龙门西山,墓碑尚存。

……

九世 讳起 妻荀氏 子:仲。

周赧王三十七年事秦昭王为大庶长善用兵,破韩魏师拔鄢郢封武安君。卒于周赧王五十八年,葬咸阳县东孝里亭,庙在咸阳。

文游天下(291)

江山廿八都古镇

文/石岩磊

浙江省江山市的廿八都镇古称“道成”,宋朝在乡以下设“都”一级区划单位,此地被列为第28个,所以得名“廿八都”。廿八都镇地处浙江、江西与福建三省交界的峰峦叠嶂之中,不仅是古代的军事要冲,还居于连接南北商道的中间,从而逐渐兴盛繁华起来,又因其位置偏僻未遭战火洗劫得以保留下大量古迹,现仍存有36幢明清时期的民居、厅堂,有专家誉其为“文化飞地”,还有学者称它是“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

这个梦首先是五彩斑斓的。廿八都的特殊地理坐标决定了其多元化的建筑风格,穿行在古镇的鹅卵石小径上,你既可以看到高耸的徽派马头墙,也能见到浙江特色的画脊,还可遇到闽式厚重的土墙,偶尔能发现江西“干栏式”民居的痕迹。漫步其中,令人有种一街连三省、一日游四地的魔幻感,而当你听到当地的方言时,更是恍若穿越了一般。

廿八都镇始于兵营、兴于商帮,因此居民来自天南地北,他们也带来了南腔北调,小镇中竟有江山、浦城、广丰、灰山、岭头、溪下、河源、下浦、洋田等9种方言,为了便于彼此沟通又形成统一的地方普通话“廿八都官话”。闲逛在街道中,耳闻千变万化的腔调,游人会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外”,而每当弄懂店铺老板的一句土话时,你都会有种学会了一门外语的欣喜。

廿八都之梦也是沉静安详的。这里没有乌镇、西塘、南浔、周庄等地的名气大,游客较为稀少。徜徉在古街小巷间,你便能从容地给精美的古建留影,也可静静地在弄巷里发发呆,触摸斑驳的岁月留痕,倾听清脆撩心的虫鸣声,或是驻足于文昌阁内,细品凌空欲飞的木檐,让思绪驰骋在千百年前的古驿道上,看挑夫负重挥汗,望丁兵盔甲闪银,历史的尘烟便在眼前晃作一幕幕蒙太奇般的画面。

廿八都的梦还带有神秘色彩。镇中心的“姜守全旧宅”曾是戴笠秘密训练女特工的场所,一个个如花似玉的妙龄女子在这里接受严苛的培训,包括化妆、点穴、格斗、刺杀等技能,美艳的背后便暗藏着杀机。从这里走出的40多位女特务的下场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廿八都留下了她们最为诡秘的一段时光,一幅幅靓照定格在旧宅的白墙上,似乎还能呼之欲出,为游客表演她们的绝技。

尽管廿八都涂有瑰丽多彩的梦幻色调,但它也略带淡淡的酸楚意味。现在留守古镇的大多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小孩子都送出去读书,而年青人全外出打工,绿树掩映的群山既是如画的风景,也是阻隔精彩世界的屏障,外地人争着到这里来怀古,而当地人却千方百计要走出大山。

或许讨生活与寻幽揽胜本就是两码事,红火的好日子离不开熙来攘往的喧嚣,而放空心灵却要寻觅一方净土,人们便在动和静当中徘徊踟蹰,在舍与得之间推敲斟酌,光阴也就时急时缓地悄然淌过,生命即从芳华走向华发,绮丽的梦想亦归于波澜不兴,一如廿八都古镇中的老街,由繁华喧闹渐趋古朴素然。

.2.14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