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怎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怎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时间:2022-03-29 04:45:05

相关推荐

怎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也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我们本着预防大于治疗的态度,应当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才能有针对的做好预防措施。那深静脉血栓形成

1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也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我们本着预防大于治疗的态度,应当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才能有针对的做好预防措施。那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有哪些呢?

(一)静脉血流滞缓

在大多数DVT的病例中,血栓形成的发展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但静脉血流滞缓几乎总是牵涉其中。因此,静脉血流滞缓,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上起着关键性作用。

手术过程中的长时间仰卧,肢体制动或偏瘫卧床,或长途乘车,或长久的下蹲位等。均可引起静脉血流滞缓,一直被认为是引起DVT的因素。全麻、感染或其他增加下肢静脉容量和减少静脉血流的因素都可引起静脉血流滞缓,血栓即可在静脉瓣膜尖部和肌肉静脉窦内形成,如果再伴随其他引起血栓形成的因素(内膜损伤或高凝状态)血栓就会发展。

另外,解剖因素也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左髂总静脉被夹在右髂总动脉和骶骨岬之间,容易使左髂总静脉长期处于前后壁接触状态,使左髂静脉回流受阻,还可形成静脉腔内粘连。据张源亮报道,通过尸体解剖发现左髂总静脉有粘连结构,出现率为52.5%,张为龙报道,此种情况为27.5%。武景望等在尸体解剖中观察到左髂总静脉内有粘连者高达55.6%。粘连结构有三角型、横隔形、长方形或索条状。为临床上DVT 好发于左下肢的现象提供了解剖依据。

由于静脉血流滞缓,血液淤滞于静脉内,导致组织缺氧,淤滞的血小板促进凝血酶

的产生和释放。积累的凝血酶损伤血管壁内膜,导致5一羟色胺和组胺的释放。其结果是基底膜暴露,内弹力板断裂,导致血小板沉着及凝血因子的活化,进而血栓形成。

(二)血管壁损伤

静脉内膜为一层扁平的内皮细胞,内皮细胞表面有一层含有糖蛋白、肝素等成分的覆盖物,具有良好的抗凝作用,并能防止血小板黏附;内皮细胞本身合成抗凝物质,与某些重要的抑制血栓形成的物质相结合,产生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黏附和扩张血管的前列腺素的作用;还有学者报道内皮细胞表面存有蛋白C,而蛋白C具有间接的抗凝作用。所以血管壁损伤中以内膜损伤更为重要。内膜损伤可继发于局部因素包括血管的直接损伤,感染或其他组织损伤,损伤也可以通过血管活性物质 (5一羟色胺、组胺和缓激肽)引起,内膜损伤后释放出凝血因子Ⅲ,组织凝血活素,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由于外源性凝血途径参与的因子少,步骤简单,故反应迅速。外源性的凝血链被激活后,凝血酶被激活,引起血管收缩和细胞损伤,甚至引起未受损血管的内弹力板断裂,继而血小板沉积和纤维蛋白聚积并网罗各种血细胞而形成凝血块,即血栓形成。

(三)血液高凝状态

血液组织成分改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某些因素将外伤或手术或烧伤病人推向了血液高凝状态。这些因素增加循环组织的促凝血酶原激酶和激活前凝血物质,降低纤溶活性。在低灌注状态期间通过肝脏清除激活的凝血因子能力的降低,继发于儿茶酚胺释放的血小板聚集率增高,都可引致血液高凝状态。

与外伤和手术无关的遗传或获得性高凝状态都是DVT的危险因素。先天性高凝血疾病包括抗凝血酶Ⅲ缺乏,蛋白C和蛋白S,纤维溶解障碍,高胱氨酸尿症等。有 DVT家族史,在不常见的部位的血栓形成或青少年的血栓形成的病人,应高度怀疑先天性高凝状态。另外,很多疾病都可以使病人发展成为获得性高凝状态,如恶性肿瘤、妊娠、服用雌激素、DIC、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骨髓增殖性疾病、糖尿病及肾病综合征等。血液在高凝状态下容易导致DVT。

(四)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是不同的,与手术类型及病人易患DVT的临床高危因素的存在有密切关系。Hull等将病人的DVT易感因素分为低、中、高三种。

1.低危组病人:年龄小于40岁,在全麻下腹部或胸部手术时间在30min之内。这些病人发生DVT的机会小于10%,其近心侧的DVT,机会小于1%,致命性肺动脉栓塞的机会小于0.01%。

2.中危组病人:年龄大于40岁,在全麻下手术超过30rain,还有以下几种因素,包括恶性肿瘤、肥胖、静脉曲张、瘫痪、长期卧床或心力衰竭。在没有预防措施的中危组病人中患小腿DVT的机会为10%~40%,下肢近心侧患DVT的机会为2%~10%,致命性肺动脉栓塞的机会为0.1%~0.7%。

3.高危组病人:有DVT或肺动脉栓塞病史,有严重外伤史,因恶性肿瘤需行腹部或盆腔的广泛手术,下肢(特别是髋关节)大手术都属高危组。如果没有预防措施,这些病人患小腿DVT的机会为40%~80%,下肢近心侧DVT的机会为10%~20%,致命性肺动脉栓塞的机会为1%~5%。

Massachuselrs医科大学的血管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回顾了1 464例病人,这些病人经过阻抗描记仪来评价DVT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无明显高危因素而临床上怀疑DVT的病人中只有11%的诊断是肯定的。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加而升高,当有3个高危因素存在时,增加到50%。因此,应通过询问病史以提供DVT的高危因素,对DVT的诊断大有帮助。

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有助于我们能提早的有针对性的预防疾病。凡是疾病在治疗的时候对身体都是有一定影响的,我们不妨在疾病还没发生之前了解更多关于他的知识,避免疾病的发生。

2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轻者会引起患肢肿胀、疼痛等,严重者可能并发严重的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与其想进各种方法来治疗不如及早做好预防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

物理方法预防

传统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物理方法包括早期活动、抬高肢体、穿弹力袜等等方法。但研究发现,上述方法对深静脉血栓无预防作用。近来在神经外科手术病人中开始使用渐进性充气压力袜主张早期使用,术后即刻开始,持续至完全自主活动。使用此袜能增加75%静脉回流量,并使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自20%降至10%。

药物方法预防

药物预防一般不推荐采用,但是为了阻止血栓形成可少量的用药。常见的药物包括:(1)能阻止血块形成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等,但预防效果不肯定。(2)小剂量肝素:在预防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得到承认,可能通过抑制X因子打断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发挥作用。血清中0.05~0.033IU/ml的肝素浓度即能阻止促凝血酶原激酶的形成,而0.25~0.5IU/ml的肝素浓度还能破坏已形成的促凝血酶原激酶,但可能增加出血机会。(3)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半衰期更长,出血机会减少,生物利用度更高。(4)右旋糖酐40:可减少红细胞聚集。可于术前使用静注100ml,术中使用400ml,术后当晚静注500ml,术后第2天再静注500ml。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但颅脑病变伴有血脑屏障破坏时使用右旋糖酐可加重高颅压和脑水肿。因此对颅脑外伤和颅内肿瘤的病人应慎用。

大家不难看出,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采用以上两种常见的方法,大家在治疗的过程中要谨遵医嘱,不能擅自决定用药,以免造成身体上的伤害。

3怎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很多热对于怎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太清楚,那是因为人们对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够了解!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管外科疾病,患病后易造成肢体病残,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我们要有预防的意识。下面看看怎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包括:在邻近四肢或盆腔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避免内膜损伤。避免术后在小腿下垫枕以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鼓励病人的足和趾经常主动活动,并嘱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必要时下肢穿医用弹力长袜。特别对年老、癌症或心脏病患者在胸腔、腹腔或盆腔大于手术后,股骨骨折后,以及产后妇女更为重视。此外,有下列几种预防方法:

(一)机械预防方法国外采取跳板装置或充气长统靴,或电刺激化使静脉血流加速,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全发病率。

(二)药物预防法主要是对抗血液高凝状态。目前应用的方法有两种:

1.右旋糖酐1975年Grubr认为右旋糖酐的预防作用在于:①削弱血小板活动,降低粘稠性;②改变纤维凝块结构;③增加血栓易溶性;④有扩容作用,能改善血循环。常用的右旋糖酐70(平均分子量7~8万)和国内常用的右旋糖酐40(平均分子量2~4万),可在术前和术中应用,也可在麻醉开始晨用500ml,静脉滴注,术后再用500ml,然后隔日用1次,共3次。

1976年Verstrate指出,预防性应用右旋糖酐对妇科手术如经腹部或阴道子宫切除术和矫形外科尤其是髋关节手术,可使血栓形成发病率明显降低;对年龄超过40岁,施行腹部择期性手术者,如胃、结肠、胆道或前列腺手术,并无明显作用。

2.抗血小板粘聚药物近年来,国外采用潘生丁、肠溶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粘聚药物,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取得一定效果。一般用潘生丁25mg,每日3次,肠深阿司匹林0.3,每日3次,联合应用,效果较好。

相信大家看了以上的介绍对于怎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了了解。我们在饮食上应选择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及低脂肪食物,同时尽量改掉吸烟饮酒的坏习惯。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