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热血江湖手游探宝乾坤鼎攻略 热血江湖挖宝所有攻略

热血江湖手游探宝乾坤鼎攻略 热血江湖挖宝所有攻略

时间:2019-10-21 20:07:18

相关推荐

热血江湖手游探宝乾坤鼎攻略 热血江湖挖宝所有攻略

司母戊鼎有话说

司母戊鼎这几年名声大噪,其实其一系列真实内幕并不为大众所知晓。

安阳《安阳市志》大事记第17页记载,1939年“3月,安阳城北武官村村民吴希增,盗掘出殷商王陵区埋藏3000多年的‘司母戊’大铜鼎,鼎重875公斤,为世界青铜器之冠。” 为啥定位“盗掘”呢,国民政府1930年就颁布了古物保存法,明确地下古物归国家所有。谁挖出东西就归谁不就乱套了?

按照武官村不成文的约定,人人可以“探宝”,属于谁家地块获利一半。发现司母戊鼎的那块地属于吴家柏树坟,所以“地主”吴培文就私下组织挖掘了。经过一系列周折,排除了古董商诱惑,战胜了日寇觊觎,避开了运台风险。。。。司母戊鼎终于回到了人民手中,成为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吴家大院也成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吴老先生荣膺“护鼎英雄”殊荣!

司母戊鼎的发现、挖掘、保护过程,涉及到一系列重要人物,我们下次说。

1939年3月的一个夜晚,安阳武官村农民吴培文和堂哥吴希增,趁着日本兵不注意,悄悄来到自家的祖坟地界探宝。不一会儿他们感觉碰上了坚硬的东西,拔上探杆来一看,铁质的探铲竟然卷刃了,铲头上还带着铜锈。丰富的探宝经验,让兄弟俩非常兴奋,一定是挖到“大家伙”了!

那个年代的安阳地区,许多古墓都在军阀混战期间被挖开,吸引了无数探险者前来寻宝。1937年11月,日军再次进犯河南,加上受此前黄河决堤影响,百姓民不聊生,安阳地区农民便经常偷偷拿着探杆前往村外野地探宝,希望能够寻得古物,变卖换钱以维持家计。所以当晚吴培文兄弟俩回村一说,立马就有十七八个村民赶来帮忙。

天快亮时,大家挖出的大坑里呈现出一个铜锈斑斑的庞然大物。为了避免被日本驻军发现,大家商量后决定先将土回填等晚上再来。第二天晚上,挖掘队伍扩大到40多个村民。连挖了三个晚上,终于在1939年3月19日清晨,众人一起把这个大家伙升到了地面,然后用马车悄悄拉回后院。

虽然大家一再约定不要声张,但“宝贝”太大,消息还是不胫而走。汉奸很快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日本人,日军包围了吴培文所在村庄,前来搜寻的日军警备队队长黑田荣看到这个庞然大物后异常激动,但因为太大没法直接抢走,他联系了上级后决定改日再来。

日本人走后,吴培文感到这“大宝贝”继续留在村里很不安全,找来了北平的大古董商肖寅卿,打算直接卖了。肖寅卿看了之后相当震惊,告诉众人这是一个罕见的古代大鼎,当场出价20万大洋。但鼎实在太大了,没法运输,肖老板却请求吴培文帮忙将大鼎分割成几大块装箱。

村民们都热情高潮,真的找来钢锯、大铁锤,趁着夜深人静分割大鼎。当看到好好大鼎耳朵被七手八脚砸下来之后,吴培文隐隐约约觉得很不安,便阻止大不要家再砸下去,决定先把大鼎保护起来,再作打算。

随后,吴培文偷偷将大鼎转移埋到自家马棚的地下。但汉奸和日本人没有善罢甘休,在侥幸成功躲过了两次搜查后,吴培文为了保险起见,还是花20块大洋从古玩商处买了一个青铜瓯的赝品,藏在自家炕洞里。不久,日本兵又进村,直扑吴家后院,扒开吴培文的睡炕,抢走了那件赝品青铜瓯。吴培文赶紧将大鼎秘密托付给自家兄弟,远离家乡避难去了,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回到安阳。

1946年6月,安阳县古物保存委员会主任陈子明听说了这件奇事,找到了当年挖出大鼎时的一些村民威逼利诱,终于套出了大鼎的埋藏地。7月12日,陈子明带人挖出大鼎直接运到县城展览。

1947年10月份,蒋介石60大寿,安阳县政府决定把这件文物作为寿礼进献。当地驻军——第31集团军司令王仲廉押送大鼎到南京,交由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今南京博物院)接收保管。

1948年5月29日——6月8日,大鼎在南京首次展出,轰动了南京城。据记载,闭馆后一日,蒋介石曾亲临参观很久,并合影留念。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时,有意将大鼎运往台湾,到机场后,发现大鼎太重而无奈放弃。南京解放时,大鼎在南京飞机场被解放军发现,再次被转移到南京博物院。

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大鼎被调往北京,存放于国家博物馆至今,成为“镇馆之宝”。

当时这个大鼎还没有名字,吴培文和村民一直叫它“马槽鼎”,因为形似马槽;在南京被媒体报道为“古炉”,解放后又称为‘安阳大鼎’。时任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根据大鼎内的铭文,将其命名为“司母戊鼎”,我们当年的历史课本上“司母戊鼎大方鼎”的名称由此而来。#文物有话说#

,大鼎在它的“故乡”河南安阳殷墟举办特展。开展那天,在层层人群的围观中,一位83岁的老人得到特许,走上前去亲手抚摸大鼎。老人摸到大鼎时热泪盈眶,颤抖着说:“保护它,是我一生做得最有价值的事情。”这句话的背后,是中国最大文物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堪称传奇的发现和保护历程。

此刻已经83岁的吴培文,时隔59年后,终于再次见到了大鼎!

经过学术界研究纠正,推断出大鼎是商王武丁的两个儿子为祭奠其母亲妇妌而制的(“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发出通知,将青铜大鼎的名字改为“后母戊鼎”。#历史真相官#

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达832.84千克。后母戊鼎不仅体型巨大,气势雄壮,其器身的装饰纹样更是庄重典雅,工艺精巧!鼎身四周繁复的蟠龙纹和饕餮纹,不仅增加了它威武凝重的气势,也赋予更多的神秘之感。纹样中呈张大口的猛兽,獠牙阴森,摄人心魄。同时,鼎耳上铸有鱼形纹,足上有蝉纹,线条清晰,神秘而威严的气场扑面而来。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它在地下沉睡三千年,在动乱年代意外重见天日,有幸遇到可敬的主人,虽然曲折惊险,终究没有流落他乡。

虽然它的真名反复被修改,但它所代表的商朝青铜文化的高度繁荣,承载的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在中国,乃至世界青铜文化史有着重要的地位,始终无法撼动。#历史冷知识#

1939年3月,河南安阳武官村村民吴希增在自家祖坟所在地“探宝”。

这一天,吴希增的探杆突然触到了硬东西,拔出来一看,探杆已经被硬物给碰弯了,探杆头带上来些许铜锈。有着丰富经验的吴希增意识到自己真的探到宝了,悄悄回村找到本家兄弟吴培文。

兄弟二人商量了一下,认为如果继续挖掘则坏了祖坟,若不挖就有可能被日本人挖走。经再三考虑,吴家兄弟决定挖掘地下的青铜器。

随后吴家兄弟带着十几个人挖了整整一晚上,才挖出大鼎的一只腿,天快亮了,吴培文他们怕走漏风声,只好填埋成原样。随后吴家兄弟带领几十个人挖了两天,终于使司母戊鼎终于重见天日。

紧接着,吴家兄秘密地把鼎运回村里,暂时埋藏到吴培文家院里,上面用柴草伪装好。

十几天后,村里有人走漏了消息,驻守安阳飞机场的日本警备队长黑田荣听说了大鼎出土的事情,很快赶到了武官村。见识广的黑田荣一看到大鼎就惊呆了,叽里咕噜地说了一通话就回去了。

后来的一天,100多日本兵来到吴家找鼎,吴培文一家事先得到风声,先行逃走。可能是黑田荣没有交代清楚,这拨人把吴培文家翻了个底朝天,没有找到“大炉”,就走了。

东躲西藏了一段时间后,吴家兄弟认为还是把“大炉”卖了安生,北京的大古董商肖寅卿把价格出到20万大洋。但因为无法运输,只好作罢。

后来,上次没有得手的日本兵又要卷土重来,吴培文把“大炉”藏妥,只身流浪外地直到抗战结束之后才回到家乡。

当初参与挖鼎的几个人又开始合计怎样把鼎卖出去。

1946年6月,当时的安阳县政府一位官员打探到大鼎的下落,他威逼吴培文等人把大鼎上交后来,风声传到了驻扎在河南新乡的国民党31集团军司令长官王仲廉的耳中。

时值蒋介石60大寿在即,王仲廉得知此事,就想把大鼎当做送给蒋介石的生日贺礼。这样,后母戊鼎被运到了南京,蒋介石没有私自接受这件礼物,指示有关人员将大鼎交给南京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1948年5月29日司母戊鼎在南京首次展出,轰动南京城,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亲临参观。

1959年,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建成后,司母戊鼎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1939年3月16日夜里,河南省安阳县武官村的吴培文的叔伯哥哥吴希增在自家祖坟地里探宝,一铲下去,插到十几米深时,原本很松软的土层却再也插不进去了,他取出插铲,发现坚硬的铲尖前端竟然已经卷刃。

当时,不远处的殷墟已经被正规考古了好几十年,当地人耳濡目染,个个成了半个考古学家。吴希增立即跑到吴培文家,向他讲述了自己的发现。当天夜里,吴培文又召集了十几个村民,合力向下挖掘了15米深,渐渐清理出一只体形巨大的青铜方鼎,但是这只鼎的体积实在太大了,天也快亮了,为了不惊扰别人,他们将浮土回填,决定当晚继续开挖。

17日晚上,一行人再次聚齐,将原先挖好的方坑继续扩大。到了半夜,巨鼎周围全部清理干净,用准备好的摇辘轳拴住鼎耳试图将其拉至地面,但是绳子断了,辘轳也倒了。

18日晚上继续挖掘,队伍已经扩大到40多个村民。吴培文准备了更粗的绳子和更坚固的辘轳,將这只斜躺着的巨鼎一点点抬起,抬起一点便立即用碎石垫在下面将其扶正,一直折腾到天光初亮,终于将鼎抬出来了。不过,一只鼎耳不见了,再下到坑里寻找,没找着,遂作罢。

这只人们从未见过的巨型方鼎就这样重现于世:高133厘米,长112厘米,宽80厘米,1500多斤重。这个庞然大物,正是震惊后世的青铜器国宝——后母戊鼎(在当时的文字中,“司”和“后”是同一个字)。

这个大家伙肯定是个价值连城的国宝,怎样出手呢?

国家派来的殷墟考古队因为日军的到来早已撤走,这个大家伙明晃晃地放在这里显然也不行,人们都不希望这件国宝落到日本人手中。

经过商议、权衡利害,吴培文等人决定卖给古董商人,这样毕竟比流失国外要强。

北京古董商人萧寅卿有意收购,开价20万银圆,条件是,要把鼎分成8块,以便运输。

村民们先照着相对比较薄弱的鼎耳下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那只仅剩的鼎耳敲下来。

几十根钢锯条也飞快买来,当天夜里开始破拆,但是直到天亮,几十根锯条都已报废,也只是在鼎足上留下了几条浅浅的划痕而已。

吴培文操起大锤,但10多斤的大锤相对于厚重坚硬的鼎壁不过是在挠痒痒。

无奈,村民们放弃了进一步地拆解。

萧寅卿最终放弃了收购,因巨鼎过于笨重,日军封锁,整体运走完全不可能。

发现巨鼎的消息很快也被日军侦知,宪兵队队长井东三郎带领士兵风驰电掣般赶到吴希增家搜查,但是鼎并未在吴希增家里,他家里只保留着那只被敲下来的鼎耳,因为体积小,被他细心地藏了,并未被发现。

村民们当夜立即行动,在吴培文家的马圈里挖了一个深坑,将大鼎埋了。并花200大洋买来一只小鼎以掩人耳目。日本人第二次来搜,发现了这只同样产自殷商时期的小鼎,喜滋滋地带上它离开了。

后因汉奸告密,日军多次到吴家搜查,吴培文先后将大鼎转移到吴家大院西屋马棚、东屋草料房。

后母戊鼎在吴家大院埋藏保护历时8年之久,躲过了日寇掠夺。

1946年,国民政府第31集团军将大鼎挖出,作为蒋介石的寿礼运往南京(配图6),存放在前中央博物院筹备处。

1959年,大鼎被运往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件穿越几千年历史风云的商代巨器终于现世安稳,得以栖身。

配图:吴家大院,被公布为河南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每年3月19日在吴家大院举办“后母戊鼎出土”纪念活动。#历史真相官##历史天窗##历史##历史上的趣事#

1939年,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们正在用力地砸一个方形的大鼎。可是大鼎很坚固,不易砸。“我们砸坏了,古董商不要了咋办?”终于有人提出了意见,于是他们决定先埋起来,可没想到小屯村有大鼎的事情被侵华日军知道了。

当时正值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他们在中国烧杀抢夺,凡是值钱的东西,他们都要带走,他们听说小屯村有一个青铜大鼎,浩浩荡荡地要去抢夺。

但是村民们很快得到了消息,将大鼎埋在了别处,才躲过了这场浩劫。

这个青铜大鼎是村民吴大爷在一处农田里发现的,这里是商代都城的遗址,自从在这里发现甲骨文之后,很多村民就加入到了探宝的行列当中。

吴大爷发现了大鼎的事情很快被传了出去,没过几天就有古董商找上门来,古董商一看这个大鼎,当即决定花20万大洋买下来。

吴大爷和村民们一听高兴坏了,这20万大洋可不是小数目呀,这个大鼎真是个大宝贝。

但是由于大鼎的体积太大了,古董商要求村民们把这个大鼎拆开运走,这下可把村民们难坏了,不过他们也还是尝试着要把大鼎拆开。

于是便找来工具开始拆卸,但是此大鼎十分坚固,整个鼎身找不到一丝缝隙,村民们只好用最笨重的方式,用力地砸。

但就算是鼎身被砸出了痕迹,也还是拆不开,只砸下了一个鼎耳,这时候就有人说了,如果砸坏了,古董商不要了怎么办。

吴大爷权衡了一下,他决定不卖这个大鼎了,他把想法告诉古董商之后,古董商虽然觉得有些遗憾,但是这个大鼎实在是太大了,他也没有办法将其运走,只好作罢。

吴大爷他们决定先把大鼎埋起来,但就在他们把大鼎刚刚埋好的时候,遭到了汉奸的举报,日本人得知了消息,便去小屯村,想把青铜大鼎抢走,但吴大爷他们把大鼎转移了,第一次日本人无功而返。

但是没过几天,日本兵又回来了,这一次带来了二三百人,阵势更加浩大,吴大爷知道了消息之后躲了起来。

但是日本鬼子并没有找吴大爷,而是直奔马槽,就像是有备而来一样。果然他们在马槽里发现了大鼎,趁着天黑他们也没细看,就把大鼎拉走了。

回去之后这才发现其实他们拉走的并不是那个大鼎。

日本人不甘心之后又跑来一次,但是吴家人早已经跑空了,自此吴大爷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活。

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1946年,吴大爷回到了家乡,之后他把那个大鼎交给了中央,运到了南京。

解放战争胜利以后,1949年蒋介石要逃往台湾的时候,想把大鼎带走,这个大鼎重达800多公斤,无法带走,只能留了下来。

现在这个大鼎保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它就是司母戊鼎,因为鼎的内壁上刻有“后”字,所以改名为后母戊鼎,是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时,后母戊鼎重回安阳,吴大爷又亲手抚摸了大鼎,并与大鼎合影留念。

吴大爷他们起初的想法是想挖到宝贝换点钱,但最终也是他们保护了后母戊鼎,没有卖掉,更没有让国宝流落到国外,我们后人才有机会见识到它的风采。

历史不会忘记曾经发生的一切,那些人那些物都向我们展示着过去的岁月。

#我在头条搞创作#

1939年3月,河南安阳农民吴培文和亲戚在野地里用探杆探宝,当探杆越探越深后,吴培文感觉到探杆触碰到了一个坚硬的物体。

吴培文把探杆取出一看,探头上有了不少铜锈,看见铜锈后,吴培文知道自己此行不虚。为了尽快把宝物挖出来,当晚吴培文带着十多个年轻小伙又来此地继续往下挖掘,忙活了一晚上,还没挖到宝贝。

当时的河南安阳已经成为了沦陷区,为了不被狡猾的日本人发现,第二天早上,吴培文用土封住了洞口。

挖掘的队伍很快从十几人扩大到了四十多人,连续挖了三个晚上,吴培文终于找到了藏得很深的宝贝。1939年3月19日清晨,一群人抬出一个铜锈斑斑的大家伙,这正是青铜器国宝司母戊鼎 。

吴培文挖到宝的消息传开后,古董商找到了吴培文,想要高价收购这个青铜器,他愿意出价20万大洋,但有一个条件,古董商要把青铜器分割成小块装在箱子里带走。

本来有些心动的吴培文听到古董商要人为损坏这个文物,他一怒之下决定不卖了,他要保护这个文物。

然而不仅是古董商眼红这个青铜器,日本人知道这个消息后,也对青铜器虎视眈眈。

为了防止日本人夺走这个青铜器,吴培文决定用假的青铜器欺骗日本人,他花20大洋买了一个假货,当日本人上门索取青铜器,他就把假货交给了日本人。

吴培文怕日本人知道真相后找自己算账,他把司母戊鼎交给亲戚保管,埋在了吴家大院,自己则远走他乡避难。

抗日胜利后,吴培文才敢回到家乡。1946年,吴培文把司母戊鼎上交给了国民政府。

解放后,司母戊鼎被收藏在国家历史博物馆,是国家一级文物。

,司母戊鼎在安阳展出时,83岁的吴培文再次看到了这个自己当年用性命保护的国家文物,他抚摸着司母戊鼎 ,时光就像回到了多年前,那时的他还是个小伙子。

吴培文说自己一生做得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没有让司母戊鼎落在日本人手里,这是他一生的骄傲。

#历史回眸#

1939年,吴希增乐呵呵地对堂弟说:“弟,咱俩挖了祖坟吧。”吴培文瞪着堂哥说:“你再说一遍?”吴希增说:“咱们的祖坟有宝贝!”吴培文怒道:“你还是人吗?”

吴家兄弟是河南安阳人,河南这个地属于中原,很多朝代的国都就建立在河南的地域范围内,皇亲国戚的墓多。同时盗墓的也多,甚至靠着经验都形成了体系,还发明了工具,比如洛阳铲,就是很有名的代表。

1939年的2月,吴家兄弟祭祖的时候,吴希增就发现了自家的祖坟被人光顾过,因为隐蔽处有一个遮掩不全的洞,这个事就引起了吴增希的思考。

等众人散去,他便用听到的盗墓知识,有模有样地对自家的祖坟进行了一番“探宝”活动。还别说,当他用探杆打进地下13米左右的地方,他还真触碰到了硬邦邦的东西,心中顿时充满无限希望。

于是,他就兴冲冲地一溜小跑到了他堂弟吴培文家,也就是开头这一幕。

吴培文最开始对堂哥的提议表现出非常气愤的态度,再加上堂哥满面笑意,似乎偷坟掘墓这事不但没有法律和道德上的压力,反而这是一个致富发家的好路子。

再说了,自己挖自己祖宗的坟,这更是社会良俗层面上的败坏,没钱出去挣,挖自家祖坟那可不叫本事!

但吴希增也有他的道理,祖坟已经被盗了一部分,名声传了出去,剩下的坟墓也迟早会被盗。其次,当时的河南被日军占领了,没得吃穿,活人与死人之间,怎么着也是先顾及活人。

“怎么着也是先顾及活人。”这句话打动了吴培文,他决定和堂哥挖祖坟。

请了十几个帮手,挖了三个晚上,挖出一个满是铜锈的古代大鼎。

经北京的大古董商肖寅卿鉴定是商代的产物,当时他就肯开价20万银元,只是这宝物块头大,太重,到处又是日本鬼子,不方便运输,所以没有成交。

在吴培文手中,他也是惴惴不安,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日本鬼子早晚会知道这宝物的,思来想去,他把这大鼎藏在了粪坑里,弄了一个假的青铜器以往万一。

果然,同村的一个痞子知道了此事,跑去告诉了日本警备队长黑田荣,随后黑田荣拿刀逼着吴培文交出宝物,吴培文哆哆嗦嗦地把假的青铜器给了日本鬼子,日本鬼子高兴地走了,吴培文高兴地笑了。

可有句话叫:阎王好斗,小鬼难缠。

伪军一个小头头觉得这事不符合逻辑,别说毒打了,连个耳光都没挨,就把宝物上交了?

这事,在伪军小头头那解释不过去,于是他就派人暗中观察吴培文和吴希增俩兄弟。

吴培文很快就察觉到有人盯着他,他也很快想到了这是鬼子那边对他产生了怀疑,为了自己和宝物的安全着想,他选择离家出走,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才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日子。

1946年,这个商代的青铜器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就引起巨大的轰动,当时的《国民报》这样说的:“观看者动以千记,盛况空前”。

1949年,国民 党败退台 湾,这大鼎在国宝名单中,只是当时的飞机载重有限,这大鼎太过笨重,实在是没条件带走,只得留下。

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这大鼎被送往北京,成为镇馆之宝。

这鼎就是名满天下的司母戊大方鼎,现在叫后母戊大方鼎,长110公分,宽78公分,高133公分,重量约832公斤,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青铜器,被我国列为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63件国宝之一。

后母戊大方鼎轮廓方直,口沿厚实,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浑厚感,除鼎身四面的中间没有纹饰后,其他各部分均有精美纹饰,并且腹部筑有“后母戊”(此前释作“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所铸造的。

专家分析,铸造一件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原料当在1000公斤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反映出商代铸造业的发达和技术水平的高超。

为什么一开始叫“司母戊”现在改叫“后母戊”?

这就是学术界的争论了,早先郭沫若先生认为“司”有祭祀、孝敬的意思;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当代的学者认为“后母戊”早与“司母戊”,并且其意思是“献给伟大的母亲”。

争论到,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改名为“后母戊”大方鼎。。

@徽徽文史屋

其实这青铜器叫什么名字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青铜器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被保存了下来,世世代代为子孙传承教育,这才是巨大的财富。

另外可贵的是在那个国难的年代,总有淳朴的村民敢于冲破迂腐的教条束缚;在面对日本侵略者的肆意掠夺,敢于斗智斗勇,避免国宝丢失,这同样也是一笔可贵的财富,精神财富。

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欢迎评论转发,关注我@徽徽文史屋把一段旧时光讲给你听!

#头条创作挑战赛##打卡挑战局##历史故事#

1939年河南一农民挖出国宝级别的宝物,得知消息的日寇进村抢夺,突然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日寇:中国有神灵?

1939年3月初的一天,河南安阳武官村,吴希增用洛阳铲探到13米深,快到水脉的时候,突然碰到了一处硬东西,拔出来一看,洛阳铲都卷了刃,铲头上还带着些铜锈。

有点文物常识的吴希增大叫:挖到文物了,这次真的发财了。

由于吴希增“探宝”的地方就在吴培文家祖坟地里。按照当时的规矩,要是在谁家地里发现了文物,土地的主人就拥有文物价值的一半金钱。

所以,吴希增就告诉了吴培文这件事。两人一合计,认为事不宜迟,应该赶紧把它挖出来,看看究竟是什么。

就在当天夜里,吴希增和吴培文找到同村的七八个人,来到了吴希增白天标记的位置,开挖。

为什么只能在黑夜里挖呢?原来安阳已经被日军占领,日本人在白天随时都有可能进村骚扰。

这十个大汉连夜开工,宝物终于露出了浮面。这是一个人们从没见过的大鼎,高约1.3米,口长1.1米,大得可以当马槽了。

但是大鼎的底部还埋在土里,天已经放亮了,不能再干下去了。大伙只好往里面填了一些浮土,又用柴草盖住洞口,然后返回村中休息,准备等到晚上继续干。

连续挖了两个晚上,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之下,大伙终于将差不多一吨重的鼎从十几米的深坑中拉了出来,并运到了吴培文家中。

但是目标太大了,再加上汉奸为了讨好日本鬼子,这个大鼎出土的消息终究被日本鬼子知道了。

这一天,驻守在安阳飞机场的日本警备队长黑田荣传话称,要过来看鼎。

村民听到了鬼子要来,就知道来者不善。

这个时候再想转移大鼎已经不可能了,就在当天晚上,黑田荣带领几个鬼子,乘坐大货车,来到了吴培文家中。

黑田荣戴着一副眼镜,一看到大鼎,眼睛都直了。他绕着大鼎转了一圈又一圈,一边看,一边摸“吆西、吆西”地叫唤。

鬼子走后,村民们聚在一起,七嘴八舌地商量着对策。日本人既然已经知道有这么个宝贝在,一定不会就此罢手。

如果再护着鼎,村民的性命就不保了。经过一番商议后,村民们决定把这个宝物拿去卖。

说来也是巧了,北平的大古董商肖寅卿当时就在安阳。听说了消息后,当场就赶过来了。

他拿出放大镜,从大鼎的耳朵处一直看到鼎的足部,看的过程中,惊讶得嘴巴都合不拢了。

肖寅卿咧开嘴,冲着村民们竖起两根,要出20万大洋买这个大鼎!这下,轮到村民们合不拢嘴了。

不过,肖寅卿提出了个要求,他让村民们把这个大鼎分解开,最少也得分成个十块八块的,不然,没法从日本人眼皮子底下运出去,然后他再付钱。

村民们已经被金钱冲昏了头脑,只想分解完,尽快拿钱。当晚,连砸带打,鼎耳终于被砸掉一只了。

但是,冷静下来之后,众人觉得这样不妥。虽然20万大洋不是个小数目,可是越砸,村民们的心里越不安稳,这是在造孽啊!

吴培文更是心疼不已,这可是文物啊,不能破坏了,一定要把大鼎好好保护起来。

砸下来的鼎耳就交给这件宝贝的发现者吴希增保管,吴希增把这个鼎耳藏在了家里的空炕里。大鼎被悄悄转移到吴培文家西屋的马棚下面。

不久之后,大家担心的事还是来了。日寇出动铁道警备队、日本宪兵队几百号人,来了整整三辆大卡车,一进村,便架起了机关枪,一副不找到大鼎就屠村的样子。

结果这一次,鬼子翻了个底,无功而返。再加上村民早已经躲到村外了,日寇也不敢晚上留在村里,怕八路军来打埋伏。当晚,日寇撤退了。

回来的村民一看,大鼎还好好的,为啥呢?原来日寇确实直奔埋宝的马棚,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日本人原本是要去西屋马棚,却鬼使神差地拐进了隔壁西院的马棚,自然找不到了。

村民们知道,日本人绝对不会善罢甘休。躲得了一时,也躲不了一世。光是这样被动地应付日本人的搜查,也不是办法。

但是眼下无可奈何,只能又一次转移地点,连夜挖坑埋了大鼎。

不久后,日本人再次出动上千人,来到吴家,他们进入了吴培文的炕洞,找到了一尊假的青铜,十分高兴,正当他们要继续搜查时。

原来晴天万里,刹那间,电闪雷鸣、乌云密布,飓风卷着泥沙,将几十棵大树连根拔起,鬼子的马更是乱跑。

日寇当场被吓坏了,也怕八路军趁此机会埋伏打他们,日寇只好拿着搜查到的“青铜器宝物”,匆匆离开了武官村。

鬼子虽然走了,但吴培文心里明白,自己已经被汉奸盯上,如果还留在村里,别说保护大鼎了,就连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

吴培文再次和兄弟把鼎埋了,离开了家乡。直到抗战胜利才回来。

1946年7月11日深夜,国民党特务把鼎挖走,运送到南京,庆祝蒋介石60大寿的贺礼。

1949年,大鼎在南京机场被解放军缴获。成为国家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尊大鼎就是国家一级文物、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后母戊鼎。

,为了配合安阳殷墟申遗工作,国家博物馆将这个大鼎运回安阳。此时,吴培文已经80多岁,再次见到这个鼎,久久不能自已。

上世纪代初期,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不断从地下挖出各种青铜器、石刻等古物。大量带有神秘符号的龟甲骨片为这个地方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有权威金石专家通过研究后推测,河南安阳小屯村应该是史料中记载的三千多年前商朝都城殷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神秘符号属于商朝文字

但这些论证毕竟都只是猜测,并没有实质性的证据加以证实。小屯村的地下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人们充满了好奇,很多人都觉得地下可能埋藏着大量宝物

于是小屯村出现了一波又一波寻宝人的身影

1939年3月19日晚上,安阳武官村农民吴希增拿着探竿来到地里探宝,希望可以有所发现

当吴希增探到地下十来米的时候,突然触碰到了一个硬邦邦的东西,他拔出探竿后发现竿头上带有铜锈

吴希增马上意识到自己这是找到宝贝了,于是他兴冲冲的跑回家将这件事告诉了堂兄吴培文

当时的安阳已经被日本人侵占,所以在鬼子的眼皮底下挖宝有很大风险,万一让他们发现了可就麻烦了

哥俩商量了老半天,最后决定夜里悄悄的挖。两人随后组织村里二十多个小伙子,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开始行动了

在挖到十米深的时候,寂静的夜空中突然传来了“当”的一声脆响,人们定睛一看一个金属物件的头部从土里显露了出来

众人很是兴奋,浑身充满力量接着向下挖去,不一会,一个巨大的青铜器露出了它的面貌

只见它形似马槽,硕大无比,七八个壮小伙居然都没有将其抬起来。最后吴培文指挥大家用三根圆木搭成架子,挂上轱辘才将这件器物给拉了出来

由于这个东西长很像马槽,于是村民们便给它起了个名字“马槽鼎”。之后众人合力将马槽鼎运到了吴希增家里

通过一番讨论,大家决定把这件器物给卖了,虽然吴培文叮嘱大伙注意保密,切不可到处张扬,但人多嘴杂,这件事还是传了出去

北平的大古董商肖寅卿听说后专程赶到了武官村,在看到这件马槽鼎后他惊呆了,入行这么多年,自己从没有见到过如此大的青铜鼎,随后他提出愿以20万大洋的价格收购

不过这件器物体型太大,不易运输,而且容易引起日本人的注意,肖寅卿希望吴培文将大鼎分解之后运到北平

送走肖寅卿后,吴培文找人开始动手分解,可这马槽鼎实在是太结实了,钢锯锯不动,铁锤砸不开

这时吴培文提出咱们不能蛮干,万一把鼎砸坏了,那不是作孽吗?即便是最后分解开了,运到北平人肖寅卿不要咋整

大伙听他这么一说,觉得挺有道理,于是便停止野蛮操作,将马槽鼎重新埋到了院子里,决心把它好好保护起来

不久,得到消息的日本人派军队包围了吴家,但这帮土匪掘地三尺也没能找到马槽鼎,这件器物哪去了呢?

原来吴培文预料到日本人可能会来抢夺宝物,于是就提前把马槽鼎给偷运出去转移到别处埋藏

吴希增知道空手而归的日本人不会善罢甘休,他选择了背井离乡,四处漂泊

1945年,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一年后,吴培文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深埋地下的马槽鼎被挖了出来重见天日

当时的国民政府得知此事后,将这件马槽鼎给收缴了,并运到位于南京的中央博物院

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时原有意将大鼎带走,但由于大鼎过于沉重慌乱中被遗留在南京飞机场,后被解放军发现,转移到南京博物院

新中国成立后,这件大鼎从南京运到了北京,珍藏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这件历经波折的重器就是赫赫有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被正式改名为“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此鼎通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

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鼎,铸造工艺十分复杂,由此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发现后母戊鼎的吴氏兄弟的命运也因为这件重器起起伏伏,经历过磨难也见证了传奇

,已经83岁高龄的吴培文时隔59年后再次见到了大鼎。作为发现人和保护人,他被特许可以亲手抚摸大鼎

多年来,老人一直觉得他一生中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就是保护大鼎没有落入日本人之手,让后人可以一睹这件镇国之宝的风采

向吴培文老人致敬!

1939年,河南一吴姓农民在自家祖坟地里挖出一件重达千斤的文物,却遭到汉奸告密。日本兵曾三次派人来他家搜查,吴家人舍身忘死与其周旋,保护国之重器长达8年之久,避免了国宝被掠夺,流失海外的命运。

那个发现国宝的农民,名叫吴培文,河南省安阳人。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与吴家所在武官村一河之隔的小屯村出了龙骨(甲骨),小屯村立刻引起很多考古与收藏家的注意,很多人都因此发了财。

当年还只有18岁的吴培文也想碰碰这个运气,就在自家地里探宝,没想到探杆探到十二三米时,还真就碰到了一个硬东西。

那是一口大鼎,上面还带着些许铜锈,鼎身雕有精致的花纹,腹内还铸着类似甲骨文的字体。看到这一成果,吴家人兴奋异常,连夜展开挖掘,为了防止被日寇发现,他们只晚上行动,白天就再用原土封住洞口。

就这么挖了三四天,吴家联合周围的四十多村民,终于在1939年3月19日清晨,把这个“大家伙”抬了上来。

俗话讲,乱世黄金,盛世古董,按说在自家祖坟地里挖出这么个宝贝,该是件值得欣喜的事。但福兮祸之所伏,这么大个家伙,又怎么能在日军的严密封锁下处理掉呢?搞不好,也可能是有杀身之祸的。

想到这一层的吴培文,联合家里的青壮劳力,又将大鼎掩藏了起来。

不出所料,几天之后就有汉奸出卖了消息给日本驻军。一时间,皇协军、宪兵队、铁道警备队,几股力量交合在一起,将吴家大院包围了起来。

搜查之后,日军没有找到青铜鼎,便暂时离开了。

但吴家人明白,他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家中的老人发话:这东西我们留不住,但也绝对不能给日本人,要尽快处理掉。

就这样,人们辗转联系到了当时北京的古董专家肖寅卿。

肖寅卿认真看了看鼎器,举起两个指头——20万现大洋。

要知道,民国时20万现大洋差不多相当于现在两千万了。这要是出了手,那就是一夜暴富。

但肖寅卿有个条件,要把这个大鼎拆零散,分为十份:鼎的四条腿、鼎身四壁、鼎底和一只鼎耳。否则运不出去,不会考虑购买。

这让吴家人犯了难,把刚挖出来还算完好的大鼎拆开,这有点糟践东西,他们于心不忍。但如果什么都不做,让日本人知道了更麻烦,时间的紧迫性不容他们多想。

于是,他们买来上好的锯条、锤子,发动周边关系比较好的村民共同拆卸大鼎。

如此一顿操作下来,十几根锯条只在鼎腿上留下了一厘米的小凹槽,大锤也就砸下了一只鼎耳而已,鼎身仍岿然不动。

吴培文给肖寅卿发电报:这个东西我们拆不了,你还要吗?

肖寅卿拒绝购买,此事告吹。

眼看着发财梦破灭了,吴家兄弟仅余的希望就是不要让日本人拿走大鼎。

于是,他们把鼎换了个地方再次掩藏。鼎耳藏在邻居的地窖里,而鼎身则埋在吴培文家的西屋马棚。

又过了几天,日军第二次来武官村搜查,这一次声势比较浩大,来了二三百人,把吴家门前的大街都包围了。

吴培文提前得到消息逃跑,日本人也不去追赶,而是直奔西屋马棚——显然,他们是得到了一些情报,有备而来的。

就这样,日本兵在吴家马棚里翻了个遍,还真挖出了一口鼎,当时正值深夜,日军没来得及细看,就把挖出的东西当做文物满载而回了。

很快,日本人发现被骗了,他们带回的那口鼎根本不是什么古物,而是吴培文花了20块大洋买的一个铜制赝品。

于是,日军第三次前往吴家搜查。有了前两次的经验,这时吴家早已空无一人。日寇拿走了吴培文放在家中的相片,准备对他展开搜捕,吴培文被迫流落他乡,开始了逃亡生活。

1946年,日本战败一年后,吴培文重回乡里,不久,那口大鼎也被重新挖出,被上交到当时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以国宝的规格保存。

据说在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时,曾想带着那口鼎一起逃跑。幸亏大鼎太沉了,最后承载力不足,才把鼎又留在了南京机场。否则,人们现在恐怕只能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瞻仰到它了。

这件国宝,就是现存于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古代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也叫后母戊鼎),距今约有3000多年历史,是殷商青铜器文化的重要遗产。2002年1月18日,司母戊鼎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中。

而村民吴培文,也因此际遇成为了守护国宝的英雄人物。,司母戊鼎回到安阳“省亲”,80多岁的吴培文还被特许抚摸大鼎,在当地传为美谈。

@书山史海一叶舟 据联合国科学及文化组织统计,现如今约有164万件中国古董散落在47个国家的博物馆和美术馆,而流落海外的私人藏品则更多,数量超千万。

这些海外的中国宝藏,多是在战争时期被掠夺走的,它们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所以,虽然当初的吴培文,可能仅仅想靠着挖掘古物发财,但他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选择,避免了国宝流失海外,这便值得人们钦佩。

大是大非不糊涂,小人物也能成为真英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