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重读《实践论》《矛盾论》》读后感1000字

《重读《实践论》《矛盾论》》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1-01 05:51:17

相关推荐

《重读《实践论》《矛盾论》》读后感1000字

《重读《实践论》《矛盾论》》是一本由杨信礼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页数:12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读《实践论》《矛盾论》》读后感(一):其实是短评

讲的太抽象了,去你丫的说话就不能朴实点?好像被人看懂了就不是哲学了?有些东西需要自己提炼。虽然这样,感觉能解决一些心理问题。人最大的痛苦在于不能客观认识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出于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是不定的。因为事物总有对立的两端即矛盾,事物对立的两端不能被解决,只能处于动态平衡,好像自然界每天都在发生化学反应,分子原子间(原子核和电子)不停有动态又使自然处于丰富的平衡中。人相同又不相同。相同在每个人像自然中所有物质一样有矛盾两方,不同在矛盾的多样性造就了人的多样性。要说人有等级吗?社会学意义上来说,我觉得有,放到哲学上,又感觉没有了,因为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质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殊矛盾,因为没办法走进别人的身体,所以看不到也感受不到别人的具体矛盾。从哲学上来看这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所有人又都是独立的。所有人都处于变动的动态中。比如痛苦和进步统一,是对立面,但是放到战争和人身上讲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没有战争的痛苦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对于人的话,如果平淡的生活,没有痛苦也没有卓越。人的思维好奇怪,感觉是没有办法条件反射出两面性的,要么只看到自身弱点,缺点。只是感觉能辩证看问题的人都是厉害的人。然后会看一下老毛的另外两本还有自然辩证法

《重读《实践论》《矛盾论》》读后感(二):一本早该在年轻的时候应该琢磨的书

在单位吃了饭,重读了矛盾论,这是主席44岁写的,85年后读起来还是有些吃力,不论是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矛盾在不同条件下的转化、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不同矛盾的处理方法,这些都是需要案例来支撑的,只能囫囵吞枣等下周在看解读。今天恰好有位94年的同事要跳槽,我做了一定的挽留工作,也不知道是否有效,但现在想想达成挽留的目的是有难度的,本科毕业22岁出来,在第一个3-5年的主要矛盾是个体能力的提升,薪酬和工作条件差不多就行,第二个3-5年这个时候由于年龄的变化,比如谈恋爱、同学间的发展、家庭等因素,主要矛盾变成了薪酬待遇的提升,第三个3-5年则是职位或单挑大梁的诉求,寻求成就感和权力,第四个3-5年则是追求稳定或更大挑战,这个视每个人的性格、家庭情况、个人追求相关,这四个阶段,从22(本科)计算就是34-42岁,从25(研究生)计算就是37-45岁,管理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主要矛盾进行引导,形成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发展。再到后面42、45的中年阶段,则会面临第五个阶段,职业生涯中比较危险的年龄段,公务员、老师、医生、部分事业单位还好,社会的变化、行业的变化会带来外部和内部的挑战,这个时候呈现出来的就是尽量去维持安稳和积极迎接变化的矛盾,咋一看是矛盾的,实质上因为能够迎接变化所以才能维持安稳,而维持安稳做不到积极迎接变化,则只是一种表面的安稳,故在第五个阶段5-7年,主要矛盾是积极迎接变化,42-52这是人生中的黄金期,经验、技能、格局等达到了顶峰,然后随着体力的下降,第六阶段52-60就是尽量维持在一个水平上,最终告别传统意义上的职业生涯,当然这也是容易犯错误的阶段,为了子女,为了养老,为了权力,为了青春的感觉,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就是不能犯原则性错误,至于60-70则很简单了,身体健康,吃饱喝足睡得香玩的好,堪称人生第二童年,再往上我就想想不到了[呲牙]

《重读《实践论》《矛盾论》》读后感(三):一本应该在年轻的时候琢磨的书

在单位吃了饭,重读了矛盾论,这是主席44岁写的,85年后读起来还是有些吃力,不论是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矛盾在不同条件下的转化、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不同矛盾的处理方法,这些都是需要案例来支撑的,只能囫囵吞枣等下周在看解读。今天恰好有位94年的同事要跳槽,我做了一定的挽留工作,也不知道是否有效,但现在想想达成挽留的目的是有难度的,本科毕业22岁出来,在第一个3-5年的主要矛盾是个体能力的提升,薪酬和工作条件差不多就行,第二个3-5年这个时候由于年龄的变化,比如谈恋爱、同学间的发展、家庭等因素,主要矛盾变成了薪酬待遇的提升,第三个3-5年则是职位或单挑大梁的诉求,寻求成就感和权力,第四个3-5年则是追求稳定或更大挑战,这个视每个人的性格、家庭情况、个人追求相关,这四个阶段,从22(本科)计算就是34-42岁,从25(研究生)计算就是37-45岁,管理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主要矛盾进行引导,形成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发展。再到后面42、45的中年阶段,则会面临第五个阶段,职业生涯中比较危险的年龄段,公务员、老师、医生、部分事业单位还好,社会的变化、行业的变化会带来外部和内部的挑战,这个时候呈现出来的就是尽量去维持安稳和积极迎接变化的矛盾,咋一看是矛盾的,实质上因为能够迎接变化所以才能维持安稳,而维持安稳做不到积极迎接变化,则只是一种表面的安稳,故在第五个阶段5-7年,主要矛盾是积极迎接变化,42-52这是人生中的黄金期,经验、技能、格局等达到了顶峰,然后随着体力的下降,第六阶段52-60就是尽量维持在一个水平上,最终告别传统意义上的职业生涯,当然这也是容易犯错误的阶段,为了子女,为了养老,为了权力,为了青春的感觉,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就是不能犯原则性错误,至于60-70则很简单了,身体健康,吃饱喝足睡得香玩的好,堪称人生第二童年,再往上我就想想不到了[呲牙]

《重读《实践论》《矛盾论》》读后感(四):这才是所有“心智模型”的鼻祖

市面上所谓思维模式和心智模型或者底层逻辑,都不过是“实践论”的进一步变体。

所谓心智,就是感知和认知。

实践论把认识分为四阶段。

1.感知阶段(感性认识)。也是直接经验阶段。

2。认知阶段(理性认识)。也可以从他人的直接经验进行吸收(间接认识)。进而上升到理论阶段。

3.实践阶段。用实践指导理性和感性,也就是去重塑最初的“心智模型”。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不断碰撞中,重塑了自己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4.完成阶段。做成事情之后,对前面的阶段进行总结,形成新的理性和感性认识。这个阶段,甚至能自身成为导师,去教育别人,也就是“费曼学习法”,在和“萌新”们的互动交流中,自己又更新了自己的学习和认知。

而矛盾论,粗分分为“唯物论”和“辩证法”。其实是对“对立统一律”的详解和说明。

其实有点类似易的“阴阳图”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运动的本质在于矛盾为根据。既对抗又统一。

毛爷爷最后对自己的离去也开玩笑说,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胜利。以前喜欢吃鱼,最后烧成灰,然后喂鱼吃。

他老人家真的是“吾道一以贯之”。这样就说得通了,譬如“WG”

譬如说“大字报”,就是最早的BBS,没有互联网的公共舆论空间。然群众和官员成为运动的活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既对立又统一。相互源以为对方的活水。既相互攻击,又相互依存。

不过,要有个大前提,就是“秩序不乱”。在可控的情况下,以乱破旧,再重建新的秩序。WG的悲剧之处就是失控,进而演变成大乱斗了。而他人家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重建秩序了。

最后交班之时“血雨腥风”

贺新郎·读史 文/毛泽东 1964年春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

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

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

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蹻流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

东方白。

《重读《实践论》《矛盾论》》读后感(五):道理都懂?求求你别秀了!

“为什么你懂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道理都懂,就是做起来太难了。”

对这种话,我只想说——求求你不要再秀了,你高中政治的哲学生活是白学的吗?打死你个白学家。

近日读太祖的《实践论》感触颇多,常常见到有些人说自己“道理都懂”、“知道容易做起来难”,我心里就冷哼一声。高中政治都讲过的道理,你们怎么就不明白呢?

行真的很难吗?

又没让你“转身翻腾两周半屈体三周半转抱膝跳水”,你就说说“行”难在哪里?

我们先不说怎样“行”,我们先说说太祖是如何讲“知识管理”的。

太祖他老人家在布置任务的时候,常常有人说“木有把握”,太祖就想,这些人为什么“木有把握”呢?

如果说,让你现在去做一个任务,你感觉没有把握,你会怎么做?

当我们要接触一个新的事情,我们必然是要从零开始,从不认识到认识,从没有把握到有把握。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先去完成知识管理的第一个层次——感性认识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完成,是需要我们亲自去实践的。

比如我们谈到制定学习计划,就需要自己去亲自的制定一下计划,按照计划执行一下。如此,我们就在具体的层面、感性的层面,对事物有了大概的认知。别人的方法和经验的传授,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进入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的、感性的、片面的,但还没办法了解到事物深层的规律。

假如你在某个“学习指导”中,看到教你的学习方法是——“制定每日计划、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如果你不去亲自的制定一下计划,你就无从获取感性层次的认识,也就不能说“道理都懂”。比如我之前在文章中提到过,我是运用纸笔制定日计划的,把一张纸分为四个区域——“时间开销记录”、“突发事件搜集”、“今日计划”和“今日总结”。这是我亲自实践得到的。

你还以为你是秀才吗?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是多老的观点了,为什么你们还坚定不移的按照这个观点做呢?真以为自己看看书,看看微信的文章,就能懂很多道理了?

不行动,就没有真知。要知道制定计划的感觉,就去制定几次试试。

第一个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我们需要亲自的去接触、观察、实践。

第二个阶段是理性认识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对自己接触、实践、观察所得的情况,进行综合、整理、以及改造。将我们的具体、片面的认识,经过“科学的抽象”,转化为概念性的、抽象的认识。在这个理论的层次,就可以使用逻辑学进行判断和推理了。

这一阶段,我们就能慢慢的认识到事物的内部矛盾和规律性。在《搞定1》中提到,一天所经历的任务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我们计划和安排我们要做的事情;第二类是我们执行自己的安排;第三类是处理突发的事件。这是作者总结出来的事物的规律性。我们也需要在实践中,去体验实际事情发生的规律是如何的。

第三个阶段是指导行动的阶段,我们将具体的认识抽象为概念性的认识,运用我们的认识去改造世界,在实践的过程中检验与发展我们的“认识”。

举个例子,我们现在需要学习。为了良好的学习我们准备给自己制定学习计划。

情景一:看了一些关于指导如何做计划的文章,感觉道理都懂。

情景二:看到了一些关于指导如何做计划的文章,然后按照文章的指导,自己亲自去做一做计划。

情景三:在做计划的过程中,慢慢的总结出来一些规律,然后将自己的“认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如果你只做到情景一的情况,那么千万别说你道理都懂。 情景二,是通过行动,进入了感性认识的阶段。 情景三,是理性认识与指导行动的阶段。

到这里,能不能说“道理都懂了”呢?太祖说不行,到这里还不算完,还有第四个阶段。

第四个阶段是:实现目标的阶段。

我们要有感性的认识,然后抽象为理性的认识,然后运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但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我们预期的计划、目标。如果你的计划和目标没有实现,说明你的认识是有问题的,因此是不能说“道理都懂”的。

只有当你把事情做成功了,你才能说“道理我基本都懂了”。

我们在实现自己目的的阶段,一定会经历反复的失败,在失败中我们要纠正自己不正确的认识,反复的推进直到达成目标。

那么,到这里是不是可以说自己道理都懂了呢?

太祖说,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新出现的情况还需要我们去实践、体会和认识。这就是知识管理的第五个阶段了。

总而言之,知和行本来就是一回事。不存在脱离了实践的认识,如果你做不好某个事情,说明你对这个事情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更不能说你“道理都懂”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