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求许慎《说文解字》中对于六书的诠释(原文)

求许慎《说文解字》中对于六书的诠释(原文)

时间:2021-01-02 18:08:46

相关推荐

求许慎《说文解字》中对于六书的诠释(原文)

六书的内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给六书下的定义是: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如:江、河、杨、柳等。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5)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

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莫。

简单说就是象形就是直接画出词义所概括的事物的外形;指事就是画出词义所概括的有关事物以暗示某些无法直接画出的特征;会意就是画两个形体通过它们彼此的关系来显示一个意义;形声就是取两个已造出的形体,一个取义,一个取声合成一个新义;转注和假借都是讲字和字的关系,转注是把类似的意义灌注到同一个义符中去再造一个新字,假借是词义发展以后不造新字仍用旧体,都不是分析汉字的结构。

许慎《说文解字序》诗解2

题文诗 :

八岁入学,教以六书,一曰指事,视而可识,

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画成其物,

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以事为名,

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比类合谊,

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建类一首,

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孔子六经,春秋左传,

皆以古文,其意可得.诸侯力政,不统于王,

礼乐害已,去其典籍.分为七国,车涂异轨,

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其书同文,其车同轨,

灭涤经典,发卒兴役,官狱日繁,初有隶书,

以趣约易,古文此绝.自此以后,秦书八体:

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

六书有情,有形有义,有音有意,所异音形,

所同义意,所通一情,情真意深,至情至简,

至简至远,至书权变,变而不变.真情至常,

至常不变,而能应变,至变不常,靡不体常.

正文: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1)。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2)。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3)。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4)。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5)。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6)。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7)。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8)。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9)。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已,而皆去其典籍(10)。分为七国,田畴异畮,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11)。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12),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13)。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緐,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14)。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日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15)。

译文

周朝的制度,儿童八岁入小学,保氏先用“六书”来教育王室的子弟。第一种叫做指事。所谓指事,就是一见就可以认识,细致观察就可以了解它的意义,上下二字就是这样。第二种叫做象形。所谓象形,就是画成那个东西,随着它的形体而曲折,日、月二字就是这样。第三种叫做形声。所谓形声,就是根据事物造字,再取一个近似的声符配合而成,江、河二字就是这样。第四种叫做会意。所谓会意,就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字,表示一个新的意义,武、信二字就是这样。第五种叫做转注。所谓转注,就是说造这种文字要统一部首,用一个同义的字展转注释,老考的关系就是这样。第六种叫做假借。所谓假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这个概念,令、长二字就是这样。到周宣王的时候,太史官名叫籀的作大篆十五篇,跟古文稍有不同。直到孔子编写六经,左丘明写春秋传,都用古文,字的意义还能够说明。此后,各国诸侯互相征伐,不服从周天子,他们讨厌礼乐妨害自己,于是都废弃旧时的典章书籍。当时天下分为七国,各国田亩划分的制度不同,车路轨道的宽窄不同,法律制度不同,衣冠形式不同,语言的声音不同,文字的形体也不同。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丞相李斯就上书建议把这些混乱现象统—起来,废除那些跟秦朝文字不同的书写形式。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都是取史籀大篆,或者稍微进行一些改变或简化,这就是所说的小篆。这个时候,秦王朝烧毁了经书,废除了过去的典籍,大量发动隶卒,兴起役戍,行政事务,监狱案件一天天繁杂起来,开始产生隶书,以求简便,于是古文使从此不用了。自此以后秦国文字有八种体式:一叫大篆,二叫小篆,三叫刻符,四叫虫书,五叫摹印,六叫署书,七叫殳书,八叫隶书。

注释(1)礼,制度。保氏,官名。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2)指事,刘歆、班固皆作象事,象事即指事。识与意,古音同韵,以下各书之释语,皆为韵语。上下二字表示在一之上者,在一之下者。视而可识,是说字形必须显明;察而见意,是说文义不可隐晦。这是造指事字的两个条件。《说文》中指事字,多注明“指事”。

(3)诘诎,弯曲也。《说文》凡象形字,则言“象某某之形”。象形之别于指事者,象形谓一物,指事该众物,象形专,指事博。如上下所该之物多,日月只指一物也。凡指事、象形字皆独体。

(4)形声,刘歆、班固谓之象声。其字半主义半主声。半主义者,取其义而形之,半主声者取其声而言之。得其音之近似故曰象声、曰形声。事,象形之物,指事之事皆是。名,古叫字为名。段玉裁曰:“名者自其有音言之,文者自其有形言之,字者自其滋生言之。”为,成也,造也。譬者,譬近之意此三句,言以事造字,取文之譬近,加以组成,谓之形声。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因取“工”、“可”与水组合成字。其别于指事象形者,指事象形独体,形声合体。其别于会意者,会意合体主义,形声合体表意与声。《说文》凡形声字,则曰“从某,某声”。

?(5)会者,合也。会意,合二体之意也。一体不足以见义,故必合二体之意以成字。比,比合,组合也。类,字类,字群。谊,义之本字,义乃谊之假借字。指撝,所指向也。二句言组合字群而会合其义,以表现所指向之物事也。人言比合必为“信”者。以人言会传信人之意,止戈比合必为武者,以止戈会制止战争为武之意。《说文》凡会意之字曰“从某某”或曰“从某从某”。若会意兼形声字,则曰“从某从某,某亦声”。(6)转注者,展转灌注之意。建类,造字类也;一首,统一其部首也。受,加也。间意相受,以同意之字加给所造之字。如不同地域谓“父”曰“ba”,“ya”,“duo”,于是即于“巴”“耶”“多”之上各加同意字“父”而造“爸”“爷”“爹”三字。考老亦然。转注乃造同意字之法,其结构必为声形之合,其显著特点乃义符与字义之紧密结合。段玉裁解释说:“建类一首谓分主其义之类,而一其首,如《尔雅》释诂第一条说‘始’也。‘同意相受’谓无虑诸字,意旨略同,义可互受灌注而归于一首。如‘初’(衣之始--此为注者所加,下同。)、‘哉’(为才之假借字,树木之初)‘旨’(人体之始)、‘基’(墙之始)‘肇’(?之假借字,?者。始开也)‘祖’(始庙也)?其于义或近或远,皆可互相训释而同谓之‘始’是也。”这是转注的另一种说法。(7)托,寄也。事,义也。依声托事,谓托意于同音之字。假借有纯借音者;以难鸟之难、蜥易之易假借为难易字是也,有引伸借音者,如汉人谓县令为令长,而令之本义,发号也,长之本义,久远也,县令县长本无其字,而由发号之令,久远之长引仲展转而为之。《说文》凡假借字多言“以为”或“古文以为”。假借之含义有二:一是造字之法,一是用字之法,不可混同。此处之假借为造字之法。

(8)太史,官名。籀,念zhòu,人名。大篆之名,上别于古文,下别于小篆。“与古文或异”者,谓与仓颉之古文稍有不同。

(9)六经,指《易》、《书》、《诗》、《礼》、《乐》、《春秋》。以,用也。古文含义有二:(一)宣王以前之文字,包含仓颉古文,史籀大篆;(二)东周初年六国之文字。厥,其也,指示代词;厥意,文字构成之义。

(10)其后,孔丘左氏之后,即东周后期战国时期。政,借为征;力政,以武力相征伐。典籍,书籍。

(11)七国,韩、赵、魏、燕、齐、楚、秦也。畴,田中沟也,田畴,近义复合词,田地也。畮,同亩。涂,同途。轨,车辙也。

(12)同,统一之意;“之”代天下之文字。中车府令,秦官名,主乘舆路车者也。太史令,掌天时星历者也。胡毋,姓,敬,名也。《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皆讲文字的书,以其开头二字为篇名。汉代合三篇为一篇,总称曰《仓颉篇》,以六十字为一章,共五十五章。

(13)或颇省改,或者略加省改之意。只言史籀大篆者,以史籀大篆即古文之省改,言大篆则古文皆在其中。小篆,与史籀大篆相对之名,又曰“秦篆”。

(14)隶书,卫恒曰:“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趣,趋向。约,指形体之简化;易,指便于书写。秦行隶书与小篆,趋向简易,故古文大篆遂绝而不行。

(15)尔,犹此也。八体有大篆者,古文大篆虽不行,而其体固在,刻符,虫书又每每用之。刻符,刻于符信之体。虫书象鸟虫之形,书写旙信(即旗帜之类)之体。摹印,规摹印章之体。封检题字,题榜皆曰署,署书,题署之体。殳,兵器;殳书,刻于兵器之体。自刻符以下《汉书艺文志》谓之六技,其中除隶书外,大约都是大篆、小篆之艺术体。

以上第二段,言周秦文字之演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