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史前和先秦时期芜湖已初呈辉煌

史前和先秦时期芜湖已初呈辉煌

时间:2024-04-30 17:34:15

相关推荐

史前和先秦时期芜湖已初呈辉煌

先秦时期是指秦朝以前的时代统称,起自远古人类的产生时期,止于公元前2,秦始皇统一六国为止,其中上古时代、夏、商、周都是先秦时期历史的一部分。在这个时期,芜湖已出现了史前的文明,既有考古发现,也有史籍记载。

芜湖的史前文明

史前文明是指没有文字记录之前的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文明。考古学上的中国史前社会从发现古人类开始,下限为发现甲骨文的殷墟年代,也就是商代盘庚迁殷之前的历史时期;历史学所指的中国史前社会是有了文献记载之前的历史时期,即西周有了共和纪年之前的阶段。芜湖是远古人类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目前已发现多处史前文明的遗存。

1998年,中国科学院“寻找人类起源及背景研究”课题组在繁昌县孙村瘌痢山“人字洞”进行了6次较大规模发掘,出土了大量200万~240万年前的灵长类动物化石和古人类石制品,其中包括67种动物,5000件哺乳动物化石,以及若干数量的灵长类化石标本和石制品、骨制品。这些化石经过考证被确认为目前亚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类文化遗物。癞痢山海拔120米,地质时代为早更新时期(距今约200万~250万年)。考古学家在人字洞发现了7000多件更新世早期的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其中包括大量的大型灵长类的丰富多样的脊椎动物化石;尤其是发现了动物群中还有真马的存在,十分珍贵。此外,在已出土的石骨器制品中,有10多件骨制品有加工痕迹,上面的打击点甚至极其细致的修理疤痕都清晰可见。专家推断,这些石骨器应是古人类制作的工具,在距今200万~240万年的更新世早期我国长江流域就已经有古人类的活动了。这一发现,使该遗址成为目前欧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址,也为亚洲早更新时期就有人类活动的存在提供了确凿证据,为亚洲是人类起源重要地区之说提供了新线索、新依据,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除人字洞外,芜湖境内还发现多处史前文明遗存。代表性的有无为鱼龙化石、蒋公山遗址、缪墩文化遗址和莲塘遗址。

鱼龙化石:1989年在无为蜀山镇乌龙山采集。石质标本两块:鱼龙体长约71厘米,可以清楚地看到眼睛、胸部、背鳍和鳍角,是比较原始的鱼龙,为百胜乡农民采石时发现,经鉴定为鱼龙化石,形成于中生代早三叠纪时期,距今约二亿五六千万年。

蒋公山遗址:位于荆山镇荆山自然村蒋公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蒋公洞中遗存物有烧土、炭渣、木炭、陶片、石料及磨制的各种石器200余件。省文物工作队搜集61件,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2件,安徽省博物馆收藏一部分,南京博物院收藏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藏于安师大博物馆。石器有石斧、石凿、三孔石刀、石箭头等。该遗址毁于20世纪50年代修路工程。

缪墩文化遗址:位于峨溪河东岸的峨山沈弄缪家墩。该遗址是迄今安徽皖南地区发现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年代与河姆渡、马家滨遗址相当,距今大约7000~5500年。遗址出土的生活、生产用具主要是陶器、石器和骨器,有石锛、石凿、砸器以及加工石器等。特别是精美的压印纹白衣陶,最具地方特色,是江南一支民族文化的代表。干栏式建筑和熊、野猪、鹿、牛、龟、鳖、鳌鱼骨骼发现,证明当时居民安居以渔猎经济占重要地位。

莲塘遗址:位于鸠江区湾里镇,发现于1979年。当时收集到石铲、石斧、石锄、石锛、纺轮等磨制石器数件。这些石器打磨精细,通体光滑,钻孔技术熟练,有的留有使用痕迹。当时,结合出土的陶片,曾认定该遗址年代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后来在该遗址范围内又有了一系列新的发现,其中,取自该处地下文化沉积层上层的木炭灰样品,经中科院地质研究所测定距今已有6200年左右,这将莲塘遗址所属时代至少向前推移近千年。

吴楚长岸之战

吴楚长岸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首次水军编队作战。据《春秋》、《左转》记载,鲁昭公(公元前525年)的这次水战,就发生在今东梁山附近一带长江水域。春秋时期,长江两岸尚没有开发,陆无通道,兵车行动困难,惟江流中舟师航行与运输甚为方便,故吴楚两国交战,在长江之中时有舟师冲突。地处吴楚交界的长岸(今东、西梁山,又称天门山)江面,亦是主战场之一。

公元前525年,厉兵秣马三年有余的楚平王派遣令尹阳匈率舟师以司马子鱼为先锋,顺江东下讨伐吴国。吴国毫不示弱,遣吴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率大军相迎。公子光率四千人马和战船三十余艘,向长岸进发,并将艅艎船置于水军编队中间。据《中国造船史》载:“艅艎则是大舰,又称王舟,专供国君乘坐。这类王舟建造坚固,航行轻快,并且雕刻华丽。”《中国古船图谱》载:“艅艎船:是吴王的座船,亦可充用其他大将的指挥船。‘艅艎鹢首,涉川之良器也’(《抱朴子》),船头绘有鹢鸟图案,它的形制应是很宏大的。”《中华文明史》第二卷也记载说:“楼船是甲板上起楼的大型战船,用于瞭望、指挥,是水军的‘帅船’,艅艎是吴王的乘舟,当也属于楼船一类。”《中国海军百科全书》则解释道:“艅艎: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吴国君主的乘舟,亦称王舟。属于大型楼船,战时作指挥船。

公子光自己立在艅艎之上,右手执短刀,左手持盾牌,身披犀甲,指挥督战。楚国的令尹阳匈统领战舰八十艘,兵马八千余人,水陆并进,顺江而下;楚国先锋大将司马子鱼带领六艘楚兵船迎战吴兵。两军舟师大战于长岸江面。

此次长岸决战,楚将司马子鱼率敢死队勇猛冲锋,力战而死。但楚军仍前仆后继,奋战不已,吴军大败,吴公子光乘坐的(旗舰)“艅艎”号被楚军缴获。楚军获胜后,在江边筑堑坞停泊“艅艎”号,并派战船列阵严密看管。

公子光失去了艅艎舰以后,发誓一定把艅艎舰夺回来。他向大家请求说,丢掉先王的座船,大家都有罪。大家要努力夺回,以救一死。众人齐声赞同。于是公子光派三名身高力壮的人埋伏在船旁边,说,夜里我喊“艅艎”,你们就回答,军队随着跟上去。到了夜里,吴军潜入“艅艎”周围,躲在灌木丛中怪腔怪调大喊“艅艎!艅艎!”三个埋伏的士兵则从东南北三方一个接一个大声应答:“艅艎在这儿呢!”由于时值深夜,看守艅艎的楚军疲惫涣散,已昏昏入睡。他们从睡梦中被惊醒,听到古怪恐怖的叫声就慌乱起来,以为是夷末的灵魂在作祟,便连滚带爬逃跑了。于是楚军的兵营开始乱了起来。这边公子光让一百多名吴兵将艅艎推离江岸,撑向江中。自己率其余人马,乘乱攻击,杀得楚兵纷纷南逃。

天亮后长岸一带到处是楚兵尸骸及弃下的营帐、辎重、马匹、战车和船只。公子光下令焚烧楚军营帐,将掳获的楚军马匹战车由陆路带回;其余物资装上舰船,由水路带回。

长岸之战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编队水战,标志中国战术的重大进步。

屈原曾登赭山“以远望兮”

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一生曾经三次被流放。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汉水的上游)。第二次流放江南地区,按《哀郢》分析,是从郢都(湖北江陵县)出发,先往东南顺江而下经过夏首(湖北沙市东南)、遥望龙门(郢都的东门),然后又离开了夏浦(湖北汉口),最后到了陵阳(今宣城一带)。第三次流放湘西,最后自沉于汩罗江。

《哀郢》是《楚辞·九章》里的篇名。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屈原逃难,浮江东下,作此诗抒写怀念家国的哀愤心情。开篇写道:“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秦军破郢,楚王朝东迁于陈(今河南淮阳),时在夏历二月,百姓为避难也向东逃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屈原离开郢都,总的行程,是沿大江顺流东下奔亡的。郢都一天比一天离远了,真是不胜哀伤!为了解开这沉重的思乡情结,于是他“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关于“大坟”,《辞源》解释为:“坟,堤岸,高地”;《楚辞选》解释为:“大坟,指水洲,水中高地叫做坟”。我市已故的许知为先生推断,大坟即是今日的芜湖赭山。他的解释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陵阳,芜湖应当是必经之地。二千多年前的芜湖青弋江口附近是一片汪洋泽国,只有赭山露出水面,山秃尤如“大坟”,《县志》也说赭山“山秃面髡”,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登赭山(大坟)才能远望(江)。加之芜湖地处吴头楚尾,早在吴国建立之前原为楚地,直到楚灭越后才收复,因而屈原只有登赭山才有“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的感叹。这里的“江介”应作“楚介江淮”解,释为“故楚”;“悲江介之遗风”为“悲故楚之遗风”。

屈原生前第二次流放曾登过赭山,现在赭山公园内就建有一座屈原身挂佩剑的远眺塑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沙崙

(图片由芜湖市地方志办公室提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