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有关社会诚信建设论文 加强社会主义诚信建设论文

有关社会诚信建设论文 加强社会主义诚信建设论文

时间:2022-04-30 13:16:56

相关推荐

有关社会诚信建设论文 加强社会主义诚信建设论文

诚信本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有关社会诚信建设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社会诚信建设论文篇1

浅析建设诚信伦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摘 要]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与价值追求,因此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伦理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和谐社会并不是无矛盾、无差别的大同社会,而是一个讲究诚信的社会。探讨和谐社会建构过程中的诚信伦理的科学内涵及理性实践无疑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诚信伦理;实践

“诚信”伦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从为人处世的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无信不立”从政府信用的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要“取信于民”从人际交往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从经济活动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诚信为本”。但是信任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在当代中国变得稀缺起来了,目前,国内的诚信程度普遍较低是不争的事实。显然,诚信造成的损失是不能仅用金钱来衡量的。现在不是要不要进行诚信伦理建设的问题,而是怎样进行诚信伦理建设的问题。

一、诚信伦理的科学内涵及理性实践初探

从不同的人性假设即从善性、恶性或者人的本质是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角度可以对人们提出不同的诚信要求。就当代中国社会而言,其诚信观应该从道义论和功利论的诚信观走向基于责任和权利的伦理诚信观。在诚信的类型方面,从主体角度,诚信可以分为个人(或公民)诚信、社会群体诚信与政府诚信;从社会生活领域角度,诚信可以分为人际诚信、经济诚信与政治诚信,其中的政治诚信又包括政治理念诚信、政治制度诚信与政治主体诚信,政治制度诚信主要是法制诚信,而法制诚信则包括立法诚信、司法诚信、执法诚信与守法诚信;从诚信发挥其社会作用所依靠的力量角度,诚信可以分为制度性诚信与人格性诚信。

在诚信缺失的原因方面,笔者以为,它既有制度性原因又有非制度性原因,其主要原因是社会结构的变化、逐利行为的存在、没有相应的诚信制度、对无信或失信行为的惩处不力及部分人的思想观念不健康。在建设诚信的条件方面,建立和完善包括个人诚信、企业诚信和政府诚信在内的诚信体系,建立诚信测评管理和诚信奖惩激励体系,完善诚信的法律保障,加强诚信教育,启动公民自律机制,是诚信建设的条件,其中公民自律是诚信建设的根本。“诚信是经济繁荣的精神基础与客观法则,诚信是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可靠保证,诚信是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培育市场经济的诚信伦理的重要性是没有人怀疑的,当代中国几乎每个人都能体验到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信任危机: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不信任,老板和员工之间的不信任,消费者和厂商之间的不信任,患者和医生之间的不信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不信任,官员和民众之间的不信任,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不信任,这些在当前中国社会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企业对国家、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对消费者等市场主体之间的失信现象频繁发生,使得信用缺失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对于信用缺失的原因,不少论者要么归因于市场经济规章制度不健全,要么归因于个人的道德品格。笔者以为,虽然上述因素和当前的信用缺失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联,但都不是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传统的诚信伦理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市场经济的诚信伦理又处于初生状态,无法有效地规范人们的交易行为,从而导致了失信现象的频繁发生。

它凸现了培育和确立诚信伦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传统诚信伦理是建立在前市场经济的传统社会基础上的,在传统社会里,社会成员彼此之间的交易拘泥于亲缘关系或地缘关系的群体内,其交易不是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熟人社会”人格信任的基础之上,其交易行为会随着交易对象而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交易主体应该具备“诚实守信”的个人人格和德性伦理,这种作为德性伦理的信用伦理之所以能够起到规范人们交易行为的作用,是由传统社会中特殊的交易方式所决定的。与此不同,市场经济的交易行为是通过契约的方式进行的,它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不再仅仅拘泥于亲缘关系或地缘关系之内,这使得市场经济的信用关系日益复杂化和广泛化,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对个人道德人格的信任已经很难对人们的交易行为进行规范,这也正是当前市场经济失信现象频繁发生的深层原因。市场经济的发展把人从身份推进到契约。

二、从身份到契约的诚信发展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身份社会,在社会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共同体。由于家国同构、血缘亲缘、人情社会,使社会整体成为一个交融着多重伦理关系的高度密合的社会伦理实体。在身份社会里起主导地位的是感性的“人情”而不是理性的“契约”。作为德性的信用伦理和作为制度的信用伦理培育市场经济的信用伦理需要我们分析市场经济交易行为的基本特点,市场经济以等价交换为基本原则,市场主体根据自己的意愿通过市场交易行为实现各自的利益,这就决定了每个市场主体一方面把其他市场参与者当作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同时要实现这一目的又必须尊重其他市场参与者的个体独立性和利益。因此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伦理精神就在于自由和平等,其任务就在于捍卫市场主体自由、平等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权利。

市场主体的自由和平等权利是通过法制化的契约来保障的,契约关系既是市场交易活动的纽带,同时也是保障个人权利的最有效手段,从市场经济交易活动的特点可以归纳出市场经济的信用所蕴涵的基本伦理精神,即作为德性的信用伦理与作为制度的诚信伦理。市场经济的信用伦理虽然也包含着对交易对象的人格信任,但是这种人格信任是和市场契约与法律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既内在地体现了市场经济诚信伦理的自由精神和对权利的尊重,同时又从外在方面规定了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中国的改革又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方向的社会和谐化过程。

和谐社会诚信机制建设的重要启示就在于:要重视利益机制的导向作用,诚信道德规范的形成不能脱离人们的利益欲求而空穴来风,它是伴随人们利益不断满足的条件下反复比较“失信”与“守信”所带来的孰大孰小的利益理性斗争的结果。只有当人们真正感受到并进而认识到诚实守信的好处的确大于失信所带来的好处时,才会真正地自觉遵守诚信美德。只有当遵从规则的利益大于无视规则的利益时,社会行动者才会遵守这项规则。双管齐下,使“诚信者走遍天下,失信者寸步难行”。要重视“价值人”的引领作用。“价值人”在说明人的存在本性时是以主体的自我价值实现为核心,在说明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时是以个体和社

会之间的价值融合为主旨,因而它有着巨大的理论解释、理论建构和实践指导能力,是对“经济人”和“道德人”的整合与超越。要用“价值人”理论来分析和透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若干重大社会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只有确立了“价值人”这一新的理论视角和人性论前提,才有可能找到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思路。

三、建设诚信伦理与构建和谐社会探微

通常一个社会的信任程度越高,社会就愈有秩序。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有共同价值观与发展目标的社会。和谐社会倡导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而在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中,诚信友爱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最有价值。因为诚信友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减少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使社会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爱还可以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的成功。诚信友爱不仅可以给社会带来功利化的物质成果,而且也具有极高的精神价值。它有利于增加社会的价值认同感和凝聚力,使人们在彼此信任和相互关爱中感受人的价值和尊严,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甚至激发生命的创造力。

古代社会是典型的“身份社会”,近代以来社会发展趋向是“契约社会”。市场经济的逻辑内在地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现代契约社会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契约关系为纽带的法治社会与能力社会。而社会进步突出表现为由“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过程,它主要是通过市场经济来完成的。在经历了历史波折后,中国终于选择了市场经济之路。市场经济是中国人作出的理性选择。

毫无疑问,人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逐步完善,必然引领中国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转型,“现代社会诚信体系是包括现代诚信文化、有效的产权制度、民主政体、健全的法制及社会信用服务组织等在内的一个广泛的社会系统。其中,诚信观念和文化是基础,产权制度是核心,民主政体和法制是保障,信用服务组织是工具。”市场经济的原动力是利益,是人对利益的追求。无疑,市场经济信用伦理的培育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培育市场经济的信用伦理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看,市场交易中的失信现象的频繁发生,不仅极大地增加了市场经济的交易成本,而且破坏了市场秩序的正义性,使得市场信用关系难以得到扩展和发展;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满创造力的社会,是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得以实现、利益关系得以协调、人际关系得以和谐、人和人之间诚实守信的社会,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想,尊重人的自由和权利就显得尤其重要,而这正是市场经济的诚信伦理所蕴涵的内在伦理精神。培育市场经济的诚信伦理无论是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和谐社会诚信机制建设,培育市场经济的诚信伦理,关键是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应当在大力培育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人们的契约意识和信用意识。面对频繁出现的失信现象,部分人将原因归结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看法是肤浅的。应看到,当前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信用问题,这本身就说明了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的信用意识、权利意识以及契约意识都在不断增强。事实上,并非市场经济发展导致了信用缺失,恰恰相反,市场经济的不发展才是市场交易主体信用意识淡漠的根本原因。

其次,应当大力培育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以及正确的财富观。由于市场经济的信用伦理是建立在契约和法律基础上,是对市场交易双方自由和权利的尊重,这就意味着市场交易双方所签订的契约是一种合意行为,它即从外在方面规定了人们的义务与权利、同时也是人们自由意志的体现,它要求人们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履行契约。可以说,“诚实守信”既是市场经济的契约关系的外在要求,同时也是市场交易主体应该具备的内在品格。还应该看到,“市场经济的契约关系的根本目的在于尊重和保护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利。一旦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市场经济关系也就无法有效拓展,甚至会导致诚信者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失信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法真正培育和确立市场经济的信用伦理的”。可见,诚信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惩罚的问题,尤其是私人惩罚的问题。

最后,努力“建立某些制度来促进人们追求长期的效益”。因为市场经济的信用伦理要真正发挥其作用,还必须外化为社会信用制度。社会信用制度的作用在于通过对市场主体交易行为的强制性规范和实行奖惩机制,增大失信行为的成本,切实维护市场诚信者的基本权利和根本利益。

总之,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于人之间的和睦、人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我们的目标就是在诚信伦理的推动下实现和谐社会与和谐人的良性互动。

>>>下页带来更多的有关社会诚信建设论文

有关社会诚信建设论文篇2

浅谈加强社会主义诚信建设

摘要:社会的发展要求信誉的提高与之相适应,社会信誉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信誉缺失已成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道德病态。从社会信誉的作用入手,提出相应的对策:构建社会信誉制度,加强社会信誉的立法,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打造诚信政府等等。

关键词:诚信;精神文明;社会主义

社会诚信度的高低,历来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单位、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历史经验证明,当国家政治清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时,社会诚信度就高,反之,社会诚信度就低,甚至会因为社会信任危机导致国家衰败和混乱。因此,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提高社会诚信度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正确认识诚信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1.诚实守信自古便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是人类文明的精华

邓小平指出:“讲信誉是我们民族的传统,不是我们这一代才有的。”[1]诚信,即诚实守信。它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不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社会,什么阶层的人,诚信的人都是社会所称赞的,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具有十分重要的分量,长期的社会实践,使中华民族形成了重然诺、守信誉的道德传统,留下了不少“千金一诺”、“君子一言,驯马难追”、“人无忠信,不能立于世”之类的美谈佳话。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这就是说,没有“信”,就像车子少了关键的零部件而寸步难行。孟子则把“信”看做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最高的道德规范,形成了所谓的“人之于信,如同鱼之于水,须臾而不可分离”的思想。时至今日,“信”依然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项根本性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

2.诚实守信是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基本行为准则

何谓“信”、“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信”就是诚实不欺,答应了的一定要兑现,即所谓的“言必信,行必果”[2]。道德离开“信”这个根基必然产生堕落。社会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的种种交往,不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文化的生活的,统统是人与人的交往,只有讲诚守信,才能保持社会的正常秩序。一个单位、一个家庭、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讲诚守信,才能维护团结和统一。有了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诚信交往,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综合国力的构成因素之一,就是看国民有无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国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然离不开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思想因素,同时也离不开道德因素。诚实守信就是凝聚人心最有效的“黏合剂”。

3.诚实守信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础

现在大家都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当然是正确的,但市场经济也需要有道德基础。互惠互利、诚实守信、公平竞争自然成为市场经济内生的律令和规则。体现这种律令的信用是实现市场主体间商品、货币及劳务等价交换的保证和前提,市场经济需要通过契约来实现,因此,必然要制定实施有利于契约履行的各种规则。如果双方中的任何一方不讲信用、不守信义,再好的契约也只能是一张白纸,那就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市场经济奉行等价交换的原则,等价交换的实质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如果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甚至是坑蒙拐骗,相互欺诈,那就背离了等价交换的平等原则。这不仅同社会主义制度格格不人,即使在现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也是行不通的。

美国著名的律师事务所安达信,由于参与安然公司的财务欺诈案,诚信失尽,导致破产;在中国像南京冠生园这样的老字号企业,因失信而破产的事例,也屡见不鲜。现实告诉我们,当今社会,“信用是金”。西方公共关系学中强调公关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其知明度和信誉度,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只有产品质量高,推销时守信誉,才能赢得用户的信赖,达到长久占领市场的目的。否则,以假充真,名不副实,不计后果,一锤子买卖,是不可能在市场上站住脚的。所以,诚实守信这一传统美德,不仅不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失效,反而会在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4.诚实守信更是个人自我完善的要求

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今天诚信的影响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范围更加广泛。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要求,在家庭美德中要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在职业生活中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在社会公德中要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这些规范均要求每个个体只有以内诚外信为为人之道,才能做到童叟无欺、付出真情、尽职尽责、奉献爱心、真诚地为社会和他人着想,才能使家庭生活美满幸福,职业生活取得成功,才能成为一个社会公德素养高的人。诚于中必显于外,心有诚意,口则必有言语;口有信物,身则必有慎行。一个人能够长期坚持以诚信待人处事,就会形成诚信的人格。具有诚信人格的人,就会赢得人们的普遍信赖,从而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而缺失诚信,自我价值就无从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也就成为一句空话。既然这样,人与人之间相处就应当以守信为本,即所谓“信者,行之基也”。也就是说,守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一个人自我完善的前提和客体的关系,它是通过客体对主体行为的认定机制,达到树立主体良好形象的一种评价活动。社会服务承诺制收到的良好效果就是一个实证。

二、构建现代诚信的途径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包括社会信誉的建设。由于社会信誉既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制度,又是一种内在的个人品质。所以要构建现代社会信誉,也应该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双管齐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体系。

1.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

一个国家和一种政治秩序的维系,一般来说要靠两个方面:一是道德,二是法律。前者是软性的,后者是硬性的。在这两者的背后还有一个更基础性的东西,这就是社会信誉。社会主义国家是靠国家管理者和国家制度政令的信用运转的。一个没有信用的政府是不可能获得民众拥戴的,而不受民众拥戴的政府也难以长久存在。因此,打造信用政府,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各级政府与党政领导干部应该成为履行信用义务的表率作用对取信于民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非常重要。群众对干部总是要听其言、观其行的。”[1]又说:“要扎扎实实做几件事情,体现我们真正是反腐败的,不是假的……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一定要取信于民。”胡锦涛同志也曾经严肃指出:“各级领导干部更应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各个方面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3]因此,政府人员应当慎言敏行,言出必践,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制度有信,使法规有信。其次,政府制定的政策必须是公开、公正、公平。政策不能有歧视性和排他性,更不能为某个利益集团而特设,政策一旦制定,就要保持相对稳定,不能朝令夕改。最后,打造诚信政府,还要加大政府改革力度,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防止出现政府部门对公信力的破坏、司法不公、暗箱操作等无序状态。总而言之,要取信于民,民信则立,民信则安,民信则畅。

2.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信用是企业的生命。然而,号称“礼仪之邦”的中国,今天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严重信任危机。据保守估计,由于信用缺失中国市场交易中无效成本占GDP的比重至少减少为10%~20%,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6 000亿元,GNP每年减少2个百分点。信用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最稀缺的资源,全方位从各方面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构成极大冲击。因此,改善企业的信用,成为重中之重。培养企业的信用文化是有远见的企业家的必修课。而企业领导者本身的道德素质,特别是诚信度,也是决定这个企业能否长期坚持信用的关键。因此,塑造有信誉素质的企业家同样是企业信用体系的内容之中一。

3.个人的信用体系建设

个人的信用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内在的个体道德约束,即个体的自我的道德修养,也就是用传统伦理精神的丰富养料来完善自我的道德品质,以此来规范自我的言行。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了“道德人”的概念。“道德人”理论主张自我行为的约束,也就是通过个体自我的道德修养来达到自身净化;同时,要通过外在的制度安排,提高各种不诚信言行的成本,比如,借钱不还、不履行义务、偷盗、违约、说谎等行为,不但要给予道义上的批评,还要加上经济和法律的双重惩罚。只有这样,才会重视个人信用,才会为维护个人信用而不敢铤而走险,心存侥幸。

4.加强信用立法,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

相关法律体系的建立是信用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实施“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的方略。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失信行为的发生取决于其带来的收益和失信成本的大小,由于一些失信者付出的失信成本太低,因而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失信行为时有发生。同时,由于失信成本太低,又诱使许多人产生失信行为。鉴于此,要加大打击力度和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从而提高失信行为的经济和社会代价。这是尽快建立信用体系的最有效途径。总之,只要我们努力探求外在制裁和内在制裁相结合的途径,坚持不懈地开展制度建设和道德教育,社会诚信的建设就大有希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孔子.《论语・子路》 [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3]胡锦涛.全民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