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文学评论小说写作范文(优秀10篇)

文学评论小说写作范文(优秀10篇)

时间:2019-09-17 11:41:13

相关推荐

文学评论小说写作范文(优秀10篇)

文学评论文范文

总结能够帮助我们从复杂的事物中提炼出最本质的东西。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写一篇完美总结的关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热门总结范文,欢迎参考借鉴。

文学评论小说写作篇一

小说的特点主要有三点:第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反映或表现生活的主要手段;第二,有较完整、生动的情节;第三,有具体的、典型的环境描写。因此,人物、情节和环境被称为“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的类别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在写作上,这四类小说各有不同的要求。如短篇小说,它的篇幅和容量比较短小,一般二万字以下,两千字以上。人物集中,故事单纯,结构紧凑。往往截取生活中富有典型性的某一侧面或片断加以集中描绘,以提示社会生活的意义,“它往往只有一个主人公,一条线索;往往只写几个小时或几天之内集中发生的事,但却使读者盾了以后可以联想到更远更多的事。”(茅盾)由于它借一斑而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鲁迅把它譬之为“大伽蓝”中的“一雕栏一画础”。如他的《狂人日记》、《**》、《祝福》等。再如微型小说,它的篇幅更短,几十个字、几百个字至一千多字。情节单一,人物很少。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寓有褒贬或哲理。如日本现代作家星新一的《宝子姑娘》和我国当代一些作家的微型小说作品。小说家沙汀说:“我以为小说之分为长篇、中篇和短篇,主要的差异并不在于字数,而在于表现方法。”这个说法对初学写作者来说,很有指导意义;要从事不同类别的小说写作,不能不仔细研究并熟练地掌握它们不同的表现方法。

一、充分准备,打好基础写作短篇小说与写作中、长篇小说一样,在写作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首先,在执笔写小说之前,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修养和生活积累。其次,读过较多的文艺作品,喜爱文学创作,有一定的文艺修养和文艺理论的基础常识。茅盾在《创作的准备》开头就指出:“世界文学史上的巨人们留遗给我们的不朽的著作,以及他们毕生的文学事业的经历,就是这题目--创作的准备的最完美的解答。理论家们从这些文学巨人们的业迹研究分析解释,写了很多论文,数十万言一厚册,也就是给这题目作注脚。”再次,在写作小说之前,从事过表达方法的基本练习,并从事过一般散文尤其是速写的写作练习。“一个初学写作者最好多做些基本练习,不要急于写通常所谓小说,不要急于成篇。所谓基本练习,现在通行的速写这一体,是可以用的。不过我觉得现今通行的速写还嫌太注重了形式上的完整,俨然已是成篇的东西,而不是练习的草样了。作为初学写作者的基本练习的速写,不妨只有半个面孔,或者一双手,一对眼。这应当是学习者观察中恍有所得时勾下来的草样,是将来的精制品所必需的原料。许多草样斗合起来,融和起来,提炼起来,然后是成篇的小说。”(《茅盾论创作》第358页)所以,我们要学习写作小说,必须从思想、生活、技巧各个方面下苦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能绝对化。这并不是说,我们要等思想、生活、技巧三关都完全过好之后再进行创作。不少青年作者的经验说明,初学写作者就是要勇于创作实践,写是最好的基本训练。不要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小说创作和其它文体的写作一样,没有什么捷径,小说的技巧只有自己从多次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别人的技巧,只能作借鉴,创作还是要靠自己。

二、认识生活,熟悉人物创作需要生活,对生活不熟悉,不理解,就无法反映和表现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人是社会诸关系的总和,只有熟悉、理解社会生活,才能熟悉、理解各类人物。不熟悉、不理解各类人物,就无法进行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小说写作。茅盾在谈他怎样开始小说创作时说:“我是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终于得了幻灭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生活执着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于是我开始创作了。我不是为的要做小说,然后去经验人生。”他还说;“好管闲事是我们做小说的人最要紧的事,你要去听,要去问。”(《创作的准备》)因此,一个小说作者应像阿·托尔斯泰说的那样:“他溶化在生活洪流之中,溶化在集体之中;他是一个参加者。”

小说写作需要的生活不是指日常生活、饮食男女之类,能成为小说素材的“生活”,至少应该有三个条件:

1.具有较鲜明、生动的形象;。

2.具有独特性;。

【小说的选材】。

短篇小说的选材要做到:

(一)撷新去陈,根据时代需要选材。短篇小说的`题材是没有什么限制的,凡是人类涉足的领域、产生的事件,都可以经过选择作为作品的题材。但是,从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来考虑,我们就必须撷新去陈,尽量选择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所需要的题材来写。

(三)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生活选材。一般来说,作者应该写自己熟悉的题材,因为这些题材是在自己的生活中积累的大量素材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写起来容易驾驭,而且能写得生动、深刻。当代小说家中的佼佼者大多是从写自己生活经历中的人和事开始走上小说创作道路的。选材是短篇小说写作中的第一个重要的环节。选材的目的在于从大量的素材中选取可以写入小说中的题材--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片断。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具有从纷纭的生活现象中”捕捉“题材的能力。这种”捕捉“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片断的能力,对于小说创作极为重要。茅盾在他的《短篇小说选集后记》中指出:”在横的方面,如果对于社会生活的各样环节茫然无知;在纵的方面如果对于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看不清,那么,你就很少可能在繁复的社会现象中,恰好地选取了最有代表性、即具有深刻的思想的一事一物,作为短篇小说的题材。“所以,短篇小说在选材时,不能只着眼于事件的故事性和吸引力,而要着眼于把生活的侧面、片断放到整个时代的背景上去考察,要把握住社会的”纵“的和”横“的两个方面,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捕捉住不平凡的东西,从而由时代和社会的一角反映出时代和社会的全貌,使读者从生活海洋中的一朵浪花看出奔腾澎湃的大海。

【刻画小说人物】。

在写作中,小说人物典型化的具体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以生活中的某一个原型为主,加以概括、想象和虚构,从而创造出典型人物。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原型是他的一个表兄弟。鲁迅结合平时对黑暗社会的多方见闻,改造了这个疯人形象的内容,赋予人物以深刻的社会意义,从而塑造出了狂人这个艺术典型。

在刻划小说人物时,还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小说中的人物和真实人物不同。他是作者虚构的,而这种虚构的人物来自小说作者的心灵之中,是融有作者的血肉、灵魂、性格、气质的”臆造“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生活在小说的国度里,这个国度是一个叙述者与创造者合而为一的世界。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指出:小说人物在人生中的五项主要活动--出生、饮食、睡眠、爱情和死亡等方面,都有不同于真实人物的特点。只要他了解他们透彻入理,只要他们是他的创作物,他就有权要怎么写就怎么写。这就说明:小说人物由于是作者展开想象、通过虚构创造的,因此他不同于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学习小说写作,不能不首先明白这个问题。

【构思故事,安排情节】。

然而,初学写作者必须了解,小说的故事和一般意义上的故事是有很大区别的。小说的故事都是虚构的,但是这种虚构--臆造由于作者充分发挥了想象,并进行了巧妙的组织,读者会觉得比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还要真实可信。当然,发挥想象构思故事绝对不是毫无根据地胡思乱想,胡编瞎造,而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作为构成作品情节的基础,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形形色色的生活事件中,选取最能展示人物性格的事件,经过提炼的加工改造的功夫,构成富有表现力的情节。这种提炼的加工改造,就是情节典型化的过程。

文学评论小说写作篇二

高尔基在《和青年作家谈话》中指出:“一开始就写大部头的长篇小说,是一个非常笨拙的办法,……学习写作应该从短篇小说入手,西欧和我国所有最杰出的作家几乎都是这样的,因为短篇小说用字精炼,材料容易合理安排,情节清楚,主题明确。”

一、充分准备,打好基础写作短篇小说与写作中、长篇小说一样,在写作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首先,在执笔写小说之前,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修养和生活积累。其次,读过较多的文艺作品,喜爱文学创作,有一定的文艺修养和文艺理论的基础常识。茅盾在《创作的准备》开头就指出:“世界文学史上的巨人们留遗给我们的不朽的著作,以及他们毕生的文学事业的经历,就是这题目--创作的准备的最完美的解答。理论家们从这些文学巨人们的业迹研究分析解释,写了很多论文,数十万言一厚册,也就是给这题目作注脚。”再次,在写作小说之前,从事过表达方法的基本练习,并从事过一般散文尤其是速写的写作练习。“一个初学写作者最好多做些基本练习,不要急于写通常所谓小说,不要急于成篇。所谓基本练习,现在通行的速写这一体,是可以用的。不过我觉得现今通行的速写还嫌太注重了形式上的完整,俨然已是成篇的东西,而不是练习的草样了。作为初学写作者的基本练习的速写,不妨只有半个面孔,或者一双手,一对眼。这应当是学习者观察中恍有所得时勾下来的草样,是将来的精制品所必需的原料。许多草样斗合起来,融和起来,提炼起来,然后是成篇的小说。”(《茅盾论创作》第358页)所以,我们要学习写作小说,必须从思想、生活、技巧各个方面下苦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能绝对化。这并不是说,我们要等思想、生活、技巧三关都完全过好之后再进行创作。不少青年作者的经验说明,初学写作者就是要勇于创作实践,写是最好的基本训练。不要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小说创作和其它文体的写作一样,没有什么捷径,小说的技巧只有自己从多次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别人的技巧,只能作借鉴,创作还是要靠自己。

二、认识生活,熟悉人物创作需要生活,对生活不熟悉,不理解,就无法反映和表现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人是社会诸关系的总和,只有熟悉、理解社会生活,才能熟悉、理解各类人物。不熟悉、不理解各类人物,就无法进行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小说写作。茅盾在谈他怎样开始小说创作时说:“我是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终于得了幻灭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生活执着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于是我开始创作了。我不是为的要做小说,然后去经验人生。”他还说;“好管闲事是我们做小说的人最要紧的事,你要去听,要去问。”(《创作的准备》)因此,一个小说作者应像阿·托尔斯泰说的那样:“他溶化在生活洪流之中,溶化在集体之中;他是一个参加者。”

小说写作需要的生活不是指日常生活、饮食男女之类,能成为小说素材的“生活”,至少应该有三个条件:

1.具有较鲜明、生动的形象;。

2.具有独特性;。

短篇小说的选材要做到:

(一)撷新去陈,根据时代需要选材。短篇小说的题材是没有什么限制的,凡是人类涉足的领域、产生的事件,都可以经过选择作为作品的题材。但是,从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来考虑,我们就必须撷新去陈,尽量选择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所需要的题材来写。

(三)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生活选材。一般来说,作者应该写自己熟悉的题材,因为这些题材是在自己的生活中积累的大量素材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写起来容易驾驭,而且能写得生动、深刻。当代小说家中的佼佼者大多是从写自己生活经历中的人和事开始走上小说创作道路的。选材是短篇小说写作中的第一个重要的环节。选材的目的在于从大量的素材中选取可以写入小说中的题材--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片断。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具有从纷纭的生活现象中”捕捉“题材的能力。这种”捕捉“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片断的能力,对于小说创作极为重要。茅盾在他的《短篇小说选集后记》中指出:”在横的方面,如果对于社会生活的各样环节茫然无知;在纵的方面如果对于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看不清,那么,你就很少可能在繁复的社会现象中,恰好地选取了最有代表性、即具有深刻的思想的一事一物,作为短篇小说的题材。“所以,短篇小说在选材时,不能只着眼于事件的故事性和吸引力,而要着眼于把生活的侧面、片断放到整个时代的背景上去考察,要把握住社会的”纵“的和”横“的两个方面,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捕捉住不平凡的东西,从而由时代和社会的一角反映出时代和社会的全貌,使读者从生活海洋中的一朵浪花看出奔腾澎湃的大海。

对于短篇小说题材的”开掘“--主题的提炼同样要十分重视。”几乎在所有的情况下,作家心中首先想到的总是小说的主题,或者说思想内容。他构思小说的情节是为了表达这一主题,创造人物也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好的小说总是有一个好的主题的。“([英]《小说家的技巧》)衡量一篇小说的美学价值,重要的并不是看题材本身,而是看作者对于题材所开掘的思想的深度--主题提炼的程度。所谓开掘,就是要深入发掘生活素材所内涵的本质意义的东西;作者对生活素材的本质意义开掘得越深入,主题思想就越深刻,作品的教育作用也就越大,美学价值也就更高。所以说,一篇没有好的主题的小说,是无法登上大雅之堂的。李师东在《一个新的文学层面的诞生》中评论九十年代的新生代作家时指出:”八十年代的文学,是以对表现疆域的拓展的掘进、对表现手段的探索和实验为其显著特征的。与前几茬作家相伴随的是冲突和对抗、张扬和摒弃、试验和沿袭、超前和滞后、创新和守成、反拨和建立等源远流长的话题。直至今天,我们仍然能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感受到来自不同思想观念、文化背景的冲撞和对举。“”在九十年代新的时空下,这一茬更为年轻的青年作家得以走上文坛,正在于他们明显疏离了前几茬作家习惯关心的话题,而与社会的新的变化和进展保持了同步相向的趋势……把个人的情绪与时代的生活面貌和精神处境勾连在一起,谋求与九十年代社会的契合,体现中国社会新的进展,这正是他们的努力。以一种消解的姿态,达到对文学的整合,以反先锋的方式,回归到朴素的情感姿态,以个人化的方式,进入到文学创作之中,这正是这个新生代作家群的文学用心。“(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新生代小说系列“总序)应该指出:小说写作中对材料的分析与科学研究中对材料的分析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

”一个文学作家应当走的创作过程的道路,是和社会科学家研究过程的道路相反的。“”社会科学家所取以为研究的资料者,是那些错综的自然的现象,文学作家的却是造成那些现象的活生生的人。社会科学家把那些现象比较分析,达到了结论;文学作家却是从那些活生生的人身上,--从他们相互的关系上,看明了某种现象,用艺术手段来说明它,如果作家有的是正确的眼光,深入的眼光,则他虽不作结论而结论自在其中了。“(《茅盾论创作》第466页)因此,小说作者的分析工作是与自己对人物、事件的观察、感受,对生活的体验、理解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分析是理性的,但是它是融化在形象思维中的。

许多小说作者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有的作品的主题是在人物之前产生的,而有的主题是在有了人物之后才确定的。例如茅盾创作《春蚕》,是先有了主题,”其次便是处理人物,构造故事。“(《我怎样写〈春蚕〉》)而王蒙说他的许多短篇小说并不是先有了主题然后再去写的。他说:”《夜的眼》是什么先行呢?是感觉先行,感受先行,是对城市夜景的感受先行。这里头有我个人的感觉,但又不全都是。……《夜的眼》就是写一个长期在农村、在边远地区的人对大城市、对我们生活的感受。……这个感受饮食着深思对我们生活的深思,这个深思还没有做出明确的结论,但是它充满了深思。“王蒙又说:”《夜的眼》还有一个主题,这也是我在最近才明确的,就是写了我们生活中的转机。……所谓转机,充满了艰难,充满着历史的负担,但又开始有了新的东西,大有希望。《夜的眼》里既有负担,又有希望;既有伤痕,又有跨越伤痕向前进的努力;既有思索,又有感受;既有想不清的地方,又有相当清楚的地方。我觉得《夜的眼》里包含的东西是比较多的。“(《漫话小说创作》)。

总之,我们对小说的材料必须深入开掘,对主题必须刻苦提炼。而在构思时、写作中,是不能将主题提炼、人物刻划割裂开来的。可以是主题先行,也可以是人物先行,还可以是感受先行。而且,主题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即写成多主题的小说。

四、刻划人物,塑造典型。

怎样才能写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呢?我们当然要充分运用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等等表达方法,采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等修辞手段,使人物生动、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但是,仅仅这样还是很不够的,小说写作与一般记叙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小说要进行艺术概括,运用虚构、想象的典型化方法刻划人物性格,从而创造出具有个性的又体现时代精神、社会牲特征的典型形象。为此,就”必须使现象典型化。应该把微小而有代表性的事物写成巨大的和典型的事物--这就是文学的任务。“(高尔基《和青年作家们的谈话》)。

所谓典型环境,一般指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即现实环境,其实,它”更应该包括特定的种族环境、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等各种稳态的以及动态的大环境要素。一个具有永恒意义的艺术典型,正是诸种直接的现实环境以及全部的民族、历史、文化等深度环境和综合环境所共同培育而成的。“(郝雨《在典型创造上用力》,10月14日《文艺报》)所谓典型性格,指的是人物必须是充分的共性和鲜明的个性的高度的统一体。人物的共性要从人物的个性中体现出来。”人们常说,近年来的小说创作故事情节的枝干上并没有结了多少人物之果,即是指作品重在把握围绕事件所交织起来的复杂的社会现实,但缺少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这恐怕就与缺少有深度的、富于个性魅力的性格刻划有关。因此只有在深刻把握现实关系的同时,深刻地把握人物内在灵魂,使身份与性格有机结合而不能偏废其一,才能达到现实主义创作所要求的典型化高度。“(任玖珊《现实主义话题再热评论界》,1910月14日《文艺报》)。

在写作中,小说人物典型化的具体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以生活中的某一个原型为主,加以概括、想象和虚构,从而创造出典型人物。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原型是他的一个表兄弟。鲁迅结合平时对黑暗社会的多方见闻,改造了这个疯人形象的内容,赋予人物以深刻的社会意义,从而塑造出了狂人这个艺术典型。

鲁迅笔下的人物大多是这样的。他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一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有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品,其中的人物都是指不出生活原型的。这种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说比用某一原型塑造人物形象更为困难,然而,一个真正的小说作者是必须掌握这种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方法的。以上两种塑造人物的典型化方法,有时可以在一个作品中同时运用,即可以用一种方法塑造某一人物形象,而用另一种方法塑造另外的人物形象。

在刻划小说人物时,还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小说中的人物和真实人物不同。他是作者虚构的,而这种虚构的人物来自小说作者的心灵之中,是融有作者的血肉、灵魂、性格、气质的”臆造“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生活在小说的国度里,这个国度是一个叙述者与创造者合而为一的世界。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指出:小说人物在人生中的五项主要活动--出生、饮食、睡眠、爱情和死亡等方面,都有不同于真实人物的特点。只要他了解他们透彻入理,只要他们是他的创作物,他就有权要怎么写就怎么写。这就说明:小说人物由于是作者展开想象、通过虚构创造的,因此他不同于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学习小说写作,不能不首先明白这个问题。

同时,莫泊桑又指出:我们作者”如果对人物进行了充分的观察,我们就难免相当准确地确定他们的性格,以便能预见他们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行动方式,如果我们能够说:一个具有这样性格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做出这样的事,但决不能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能够一个个地确定人物自己的非我们所有的思想中的.一切最隐蔽的活动,那些与我们不同的本能所产生的一切神秘的希求,他那器官、神经、血液、肌肤和与我们特殊的体质所决定的暧昧的冲动。“这就是说:作者根据自己的艺术构思塑造着人物,但人物却对作者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作者三番五次地进行艺术构思,修改自己的人物性格,要人物活起来站起来,是典型又是个性;人物性格一旦形成,一旦活起来站起来,他就要顽强地按照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思想性格、个人气质来思考,说话,做事,行动,抒发内心情绪。这时候,他常常要跟他的作者发生争执,提醒作者应该怎样描写他。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的笔就只好顺着人物自身的行动进行写作。当然,这种情况是只有在进行认真、深刻的艺术构思后才会出现,草率从事是写不出真正的小说人物的。

(三)小说人物的个性特征需要通过真实的细节描写体现出来。在小说写作中,细节描写对人物的个性化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真实的典型的细节首先是行动方面的,也可以是语言方面的,或者是心理活动方面的,以及其它方面的。作家刘真从创作中体会到:”作品中的细节,就象活人身上的细胞,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所谓作品的高度,深度,是由它的细部来决定的。“”一个细节很难构成一篇小说,可它常常是一篇小说的引线或基础。“(《首先要攻下的难关》)。

学习小说写作,一定要下功夫寻找这样的细节--看似无所谓却有重要意义的细节。因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正是由许多适当而具有力的典型细节来完成的。唯有把许多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有机地贯串起来,组织起来,才能达到从典型环境中描写典型性格的目的。

另外,有的作者还常常通过写人物小传分析人物性格。这种人物小传对作者掌握人物性格有一定帮助,初学者也可在习作小说时采用。

五、构思故事,安排情节”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没有小说。这是所有小说都具有的最高要素。“(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小说家的技巧首先在于会说故事。“(伊莉沙白·鲍温《小说家的技巧》)。

故事是什么呢?”故事是一些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早餐后中餐,星期一后是星期二,死亡后腐烂等等。就故事在小说中的地位而言,它只有一个优点:使读者想要知道下一步将发生什么。……故事虽是最低下和最简陋的文学肌体,却是小说这种非常复杂肌体中的最高因素。“(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第22页)。

然而,初学写作者必须了解,小说的故事和一般意义上的故事是有很大区别的。小说的故事都是虚构的,但是这种虚构--臆造由于作者充分发挥了想象,并进行了巧妙的组织,读者会觉得比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还要真实可信。当然,发挥想象构思故事绝对不是毫无根据地胡思乱想,胡编瞎造,而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作为构成作品情节的基础,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形形色色的生活事件中,选取最能展示人物性格的事件,经过提炼的加工改造的功夫,构成富有表现力的情节。这种提炼的加工改造,就是情节典型化的过程。它告诉我们:根据提炼出的主题,从人物性格出发虚构故事情节,这是小说构思的基本原则。学习写作小说必须懂得情节及其与故事的区别。情节是什么?高尔基认为,”文学的第三个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屿、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各种不同的性格、典型成长和构成的历史。“(《和青年作家的谈话》)也就是说,情节是环绕着人物性格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展开的一系列的生活事件。爱·摩·福斯特指出:”情节是小说中较高级的一面“,”情节是小说的逻辑面“,”情节同样要叙述事件,只不过特别强调因果关系罢了。“(《小说面面观》)。

传统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破题、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五个环节。当代小说的情节安排已经不受这些环节的限制,如有的没有破题,直接写开端;有的可在高潮中暗示结局。

在写作时,情节通常是由场面和线索构成的。场面,指小说中被处理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的具体的矛盾冲突--人物之间的关系,它是比事件更为具体的生活画面。线索,指把人物活动贯穿起来完成情节发展的事物或事件。短篇小说多为一根情节线索,也有两根的,一是主线,一是次线;一是明线,一是暗线。安排故事和情节需要使用”大纲“。一般来说,”大纲“包括:1、主要人物表;2、故事要点;3、重要场面;4、作品主题;5、篇章结构。这样的”备忘录“式的大纲,虽然在实际写作时会有修改,但是它比没有大纲要好得多,尤其对初学写作小说的人更为重要。六、精于首尾,善于叙述一篇好的故事包含三个要素:一是必须简单;二是能引起读者广泛的兴趣;三是要有一个好的开头。所谓好的开头,不仅仅是个结构的问题,实际上是小说如何截取生活片断、恰当地”切入“的问题,是小说的总体构思的问题。好的开头必须直截了当,引进人物,展开故事。至于结尾,在短篇小说写作中同样重要。这是因为好的结尾可以提高和深化作品的的思想意义、加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优秀短篇小说的结尾,或给人以人生哲理的思索,或给人以希望和鼓舞,或使人掩卷深思……对于整个作品的叙述的技巧--写的技巧,同样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王蒙指出:”构思得差不多了,靠写。写,不仅仅是把想好的东西记录下来。固定下来,写,是创造的最重要的阶段。正是在写的过程中,你的思维活动、感情活动、内心活动才空前活跃起来。“那末,怎样来叙写?可以像写章回体小说那样去叙写,也可以像书信那样去叙写;可以连贯性地叙写,也可以间断性地叙写……应该看到,短篇小说的叙写是十分自由的。

叙写中的时间如何安排是个技巧问题,这是因为:”时间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间同故事和人物具有同等的重要的地位。“(伊莉莎白·鲍温《小说家的技巧》)。

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小说家的时钟“:讲故事的要则之一是能同时天南海北,无所不知地讲,不但精通历史,通晓当今,还能洞察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在作者的叙述中,所有已知的和预期的时间都集中在即刻发生的事件上。在这个过程中,”小说家的时钟“同时报出不同的时间。这种时间说明:无论故事起初是怎样构思的,叙述总是象花筒似地把各个时间牵连在一起。最简单的叙述就是将各种感觉、回忆和推测的过程混为一体。小说作者安排故事的方法之一就是他可以调整各事件所占的时间比例。一个重要的事件可以写得比它实际发生的过程更长一些;而漫长的历史用一段文字就可以概括叙述出来。这种叙述的灵活性正是小说作者使用的主要手段之一:用时间比例来表明每一事件的相对重要性。从某个角度上看,小说家在写作时可以象一把扇子似地把时间打开或者折拢。既然每一篇故事根据自己的轻重缓急都需要一种特殊的计算时间的方法,那么作者如何计算时间就是非常重要的。

(二)时间生活和价值生活:在叙写中,小说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把时钟拨快,有时把时钟拨慢,有时把指针倒回或拨前,但是,没有一个作者能全然不顾时间的顺序。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说:”在小说中,对时间的忠诚极为必要,没有任何小说可以摆脱它。“这是因为,”日常生活同样的充满了时间性……不管什么样的日常生活,实际上都是由两种生活合成的--时间生活和价值生活--而我们的行为也显示出一种双重的忠诚。我只看了她五分钟,但那是值得的。这个简单的句子里就含有这种双重的忠诚。故事是叙述时间生活的,但在小说中--如果是好小说--则必须包含价值生活。“所以,叙写故事不能忽略自然的时间生活,但是更要注意社会的价值生活,必须匠心经营,写好价值生活。

(三)微观叙述和宏观叙述:小说的叙写应使读者有历史感。为此,小说作者在把自己的故事安排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范围内的同时,他就应对历史负起责任。这就是说,小说场景的每一个细节,对话中的每一个片断以及书中人物的每一个行动都必须合乎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这样,在写作中就有了微观叙述和宏观叙述。所谓微观叙述,是指”按时序组织起来的一连串事件“;所谓宏观叙述,是指”历史的一个片断“。这两种叙述使得作者能够正确处理”小说范畴里的时间安排和小说结构与历史前景间的关系。“(乔纳森·雷班《现代小说写作技巧》)。

(四)三项基本选择:在对待时间的安排上,作者通常有三项基本的选择:一是按”时间一致“的原则来叙述,使小说里的事件在前后顺序上同阅读的顺序大致一样。二是用缩短或概述时间的办法去叙述,在故事的开端或结局之间略去若干年月。这样,读者的阅读时间和小说人物的行动时间是不一致的。三是用时序颠倒的方法进行叙述,阅读时间和行动时间有时一致又有时不一致。

(五)叙述时间的距离:时间在小说里除了起着”导演“的作用之外,又起着引起”悬念“的作用。”在一本我们称为严肃的小说中,我们同样也感到,或者应该感到时钟一小时又一小时地在轰响,日历一页又一页地掀过去。此外,时间还把读者牢牢地系在宏大的现在--如果你愿意的话,叫它场景也未尝不可--,而这些现在是由一些中间性的情节连系起来的。我们可以在时间上前后移动,但是现在这一时刻必须牢牢地抓住我们。“(伊莉莎白·鲍温《小说家的技巧》)。

文学评论小说写作篇三

早上醒来的时候,头还微微的疼着。

被这春风吹的,春风竟然也能如此肆虐。

阳光倒是挺好,从窗外照进房间,在地板上投下一道道的影。

蕾久久的没有打来电话,本来说好找我玩的。

可能有事吧。算咯。暗暗的说。只是可惜了这大好春光。

躺在床上,继续翻看未看完的小说。

1995-夏至未至。rushtothedeadsummer.

四维的新小说。

小司。小四。

我知道小司的形象浓缩了小四的生活。

小说中的那些细节,让我知道。

在那些意外突然发生的时候,他的内心。

和他身边改变的一切。

可是有一些是不会改变的。

正如你真的喜欢一个人。

你不会因为他身上存在的瑕疵而就此讨厌他。

否则,那不是真的喜欢。

故事的前半部分,还是温暖动人的。

香樟树庇护下的青春岁月。

傅小司,陆之昂,立夏,遇见。

幸福渐渐描摩出不规则的形状。

象糖果盒中的七彩糖果,散发出诱人的甜香。

一切不可能的变成可能,一切不现实的变成现实。

文学评论小说写作篇四

当下的长篇小说大多数都写得太紧张了,叙事缺乏耐心,写人记事也不放松,过分强调故事和冲突,反而失了写作的平常心;小说虽然写得好看,但没有味道。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作家越来越受西方语言哲学和形式主义美学的影响,写作的技术日益成熟,可写作所要通达的人心世界却越来越荒凉——小说如果只是故事的奴隶,而不能有效地解释人心世界的秘密,小说存在的价值也就变得非常可疑了。近读王蒙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尴尬风流》,感触很多。它里面的三百多个小故事,都是些闲散的生活笔记,这些闲心、闲笔,使《尴尬风流》看起来不像长篇小说,而更像是一篇篇“文章”。我以为,这种“文章”传统的恢复,恰恰是得了中国小说的神髓的。中国小说的叙事精神,从来不是只跟着情节走的,它在制造故事的同时,往往也把小说叙事当作“文章”来经营。比如,《水浒传》第二十五回,写潘金莲毒死武大郎,这么凶险、狠毒的场面,可作者仍然不忘来一句“看官听说”:“原来但凡世上妇人哭,有三样哭:有泪有声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无泪有声谓之号。当下那妇人干号了半夜。”——这就是写“文章”时才有的闲笔,这就是一个小说家的从容。中国古典小说中常常穿插诗词歌赋,甚至故意将故事情节停下来,大写一个人的穿着或者一桌酒菜的丰盛,其实就是为了缓解小说本身的紧张,使小说因为具有了“文章”的味道,而变得从容、沉着——这是中国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在今天,它差不多就要失传了;而《尴尬风流》的出现,再次提醒我们,中国当代小说的困境之一,就在于许多作家把小说写得太像小说了。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作家在小说中不断地加快叙事节奏,编造曲折情节,几十万字的小说写下来,没有一处是体现作者的闲心和闲笔的,也毫无“文章”该有的那种从容、潇洒的风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缺憾。

文学评论小说写作篇五

《夏至》可以说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小四的作品了。过去了很多年,看尽了大家对郭敬明的各种评论,谩骂,鄙视,追捧,膜拜,盲从,我突然也有一些话想说。

刚上初中时候总是写不好作文,被妈妈说是流水账。==那时候真的不知道文章要怎么去写才是好。不怎么看书。没什么生活。乖乖的学生一个。后来有个好朋友推荐我看郭敬明的书。我记得当时我买的第一本就是《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看过以后发觉这才是文字,这才是文章,华丽的词藻,真挚的感情。(客观点,那时候我初一还是小孩一个)后来又看了很多他的书。应该说是所有的吧。被说是抄袭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很经典的《幻城》,一些写高中炼狱的散文,直到现在他的最小说,从出版到10月,一本不差,我都有。《悲伤》精装版,小时代,我也买了。他在成长,我看着他的书在成长。我想说,我很感激。至少他华丽的词藻和一些情绪给了我很多影响。确实的,他以前的作品能使我产生共鸣。高中生真实的感受,他或许没有浮夸。

有人嘲笑他45度的忧伤了,有人鄙视他的那些细腻情感。我想说,你们在看的是小说,是一个人在主观意向上创造的东西。理解什么是小说么?小说是可以在现实基础上加以幻想的文学作品吧。有人快乐有人悲,有人神经大条有人情感细腻,这都无可厚非。

鄙视一个人应该先看看自己到底是怎样。是否真的比那个被鄙视的人好。

我买了小时代,我不会去买。现在针对小时代,我看到更多的是批评。我也对这个作品不抱什么好评。当初他说要写5年,写长篇。明显的他想赚钱。当一个作家出于这样商业性的目的去写作时,我也不敢对这种作品抱有什么期待。确实没有多少文采,倒是让大家认识了很多大牌子……(笑)。

但是它至少展示的是一种理想,郭敬明的理想不就是赚钱么。没什么错。他在理想上建起了他的小说。至少人家达到了目的,他现在多有钱,大家有目共睹。他没偷没抢,正当的做着他的工作,获得了他想要的。他也是在努力的,他不是睡大觉第二天钱就来了的。他们在疯狂的加班,在绞尽脑汁的思考。结果或许不被认可,但是他的过程是积极的。多少80后还在靠家长吃喝呢?他已经站在了年轻人金字塔的顶端,这是事实。

如果你是真的不喜欢他,你确实有你的理由,可以。毕竟任何人都不能做到人人都拥护。

但是如果你还没有了解他,看到大家在批判他,便随波逐流的也加上一笔,那么我觉得您没必要。

要是问我的态度,很明显,我肯定他的所有努力,但是对过分注意包装的文章持批评态度。我希望他能有一个飞跃。时间会鉴证一切。如果他真的不再有才华了,自然会被淘汰。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态度,我想你真的不必随波逐流。

文学评论小说写作篇六

一、充分准备,打好基础写作短篇小说与写作中、长篇小说一样,在写作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首先,在执笔写小说之前,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修养和生活积累。其次,读过较多的文艺作品,喜爱文学创作,有一定的文艺修养和文艺理论的基础常识。茅盾在《创作的准备》开头就指出:"世界文学史上的巨人们遗留给我们的不朽的著作,以及他们毕生的文学事业的经历,就是这题目--创作的准备的最完美的解答。理论家们从这些文学巨人们的业迹研究分析解释,写了很多论文,数十万言一厚册,也就是给这题目作注脚。"再次,在写作小说之前,从事过表达方法的基本练习,并从事过一般散文尤其是速写的写作练习。"一个初学写作者最好多做些基本练习,不要急于写通常所谓小说,不要急于成篇。所谓基本练习,现在通行的速写这一体,是可以用的。不过我觉得现今通行的速写还嫌太注重了形式上的完整,俨然已是成篇的东西,而不是练习的草样了。作为初学写作者的基本练习的速写,不妨只有半个面孔,或者一双手,一对眼。这应当是学习者观察中恍有所得时勾下来的草样,是将来的精制品所必需的原料。许多草样斗合起来,融和起来,提炼起来,然后是成篇的小说。"(《茅盾论创作》第358页)所以,我们要学习写作小说,必须从思想、生活、技巧各个方面下苦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能绝对化。这并不是说,我们要等思想、生活、技巧三关都完全过好之后再进行创作。不少青年作者的经验说明,初学写作者就是要勇于创作实践,写是最好的基本训练。不要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小说创作和其它文体的写作一样,没有什么捷径,小说的技巧只有自己从多次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别人的技巧,只能作借鉴,创作还是要靠自己。

二、认识生活,熟悉人物创作需要生活,对生活不熟悉,不理解,就无法反映和表现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人是社会诸关系的总和,只有熟悉、理解社会生活,才能熟悉、理解各类人物。不熟悉、不理解各类人物,就无法进行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小说写作。茅盾在谈他怎样开始小说创作时说:"我是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终于得了幻灭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生活执着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于是我开始创作了。我不是为的要做小说,然后去经验人生。"他还说;"好管闲事是我们做小说的人最要紧的事,你要去听,要去问。"(《创作的准备》)因此,一个小说作者应像阿·托尔斯泰说的那样:"他溶化在生活洪流之中,溶化在集体之中;他是一个参加者。"。

小说写作需要的生活不是指日常生活、饮食男女之类,能成为小说素材的"生活",至少应该有三个条件:

1.具有较鲜明、生动的形象;。

2.具有独特性;。

(一)撷新去陈,根据时代需要选材。短篇小说的题材是没有什么限制的,凡是人类涉足的领域、产生的事件,都可以经过选择作为作品的题材。但是,从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来考虑,我们就必须撷新去陈,尽量选择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所需要的题材来写。

·图册。

剖面,而必须写人生的横断面,就象是横着锯断一棵树,察看年轮可以知道树龄一样,短篇小说虽写人生中的一角、一段,也就可以窥见整个人生。鲁迅、茅盾、巴金等作家为了在短篇小说中反映他们所处的时代,在写作短篇小说时,都是选取主人公人生道路上的某一段作为题材的。因此,有经验的小说家在谈创作经验时就指出,创作短篇小说必须善于"截取"、"选择"。如王蒙在《谈短篇小说的创作技巧》中就说过,短篇小说构思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广阔的、浩如烟海的生活事件里,选定你要下手的部位。它可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它可能是一个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人物,它可能是一个美好的画面,它也可能是深深埋在你的心底的一点回忆,一点情绪,一点印象,而且你自己还一时说不清楚。这个过程叫作从大到小,从面到点,你必须选择这样一个小,否则,你就无从构思无从下笔,就会不知道自己写什么。"。

(三)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生活选材。一般来说,作者应该写自己熟悉的题材,因为这些题材是在自己的生活中积累的大量素材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写起来容易驾驭,而且能写得生动、深刻。当代小说家中的佼佼者大多是从写自己生活经历中的人和事开始走上小说创作道路的。选材是短篇小说写作中的第一个重要的环节。选材的目的在于从大量的素材中选取可以写入小说中的题材--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片断。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具有从纷纭的生活现象中"捕捉"题材的能力。这种"捕捉"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片断的能力,对于小说创作极为重要。茅盾在他的《短篇小说选集后记》中指出:"在横的方面,如果对于社会生活的各样环节茫然无知;在纵的方面如果对于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看不清,那么,你就很少可能在繁复的社会现象中,恰好地选取了最有代表性、即具有深刻的思想的一事一物,作为短篇小说的题材。"所以,短篇小说在选材时,不能只着眼于事件的故事性和吸引力,而要着眼于把生活的侧面、片断放到整个时代的背景上去考察,要把握住社会的"纵"的和"横"的两个方面,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捕捉住不平凡的东西,从而由时代和社会的一角反映出时代和社会的全貌,使读者从生活海洋中的一朵浪花看出奔腾澎湃的大海。

对于短篇小说题材的"开掘"--主题的提炼同样要十分重视。"几乎在所有的情况下,作家心中首先想到的总是小说的主题,或者说思想内容。他构思小说的情节是为了表达这一主题,创造人物也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好的小说总是有一个好的主题的。"([英]《小说家的技巧》)衡量一篇小说的美学价值,重要的并不是看题材本身,而是看作者对于题材所开掘的思想的深度--主题提炼的程度。所谓开掘,就是要深入发掘生活素材所内涵的本质意义的东西;作者对生活素材的本质意义开掘得越深入,主题思想就越深刻,作品的教育作用也就越大,美学价值也就更高。所以说,一篇没有好的主题的小说,是无法登上大雅之堂的。李师东在《一个新的文学层面的诞生》中评论九十年代的新生代作家时指出:"八十年代的文学,是以对表现疆域的拓展的掘进、对表现手段的探索和实验为其显著特征的。与前几茬作家相伴随的是冲突和对抗、张扬和摒弃、试验和沿袭、超前和滞后、创新和守成、反拨和建立等源远流长的话题。直至今天,我们仍然能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感受到来自不同思想观念、文化背景的冲撞和对举。""在九十年代新的时空下,这一茬更为年轻的青年作家得以走上文坛,正在于他们明显疏离了前几茬作家习惯关心的话题,而与社会的新的变化和进展保持了同步相向的趋势……把个人的情绪与时代的生活面貌和精神处境勾连在一起,谋求与九十年代社会的契合,体现中国社会新的进展,这正是他们的努力。以一种消解的姿态,达到对文学的整合,以反先锋的方式,回归到朴素的情感姿态,以个人化的方式,进入到文学创作之中,这正是这个新生代作家群的文学用心。"(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新生代小说系列"总序)应该指出:小说写作中对材料的分析与科学研究中对材料的分析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

"一个文学作家应当走的创作过程的道路,是和社会科学家研究过程的道路相反的。""社会科学家所取以为研究的资料者,是那些错综的自然的现象,文学作家的却是造成那些现象的活生生的人。社会科学家把那些现象比较分析,达到了结论;文学作家却是从那些活生生的人身上,--从他们相互的关系上,看明了某种现象,用艺术手段来说明它,如果作家有的是正确的眼光,深入的眼光,则他虽不作结论而结论自在其中了。"(《茅盾论创作》第466页)因此,小说作者的分析工作是与自己对人物、事件的观察、感受,对生活的体验、理解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分析是理性的,但是它是融化在形象思维中的。

许多小说作者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有的作品的主题是在人物之前产生的,而有的主题是在有了人物之后才确定的。例如茅盾创作《春蚕》,是先有了主题,"其次便是处理人物,构造故事。"(《我怎样写〈春蚕〉》)而王蒙说他的许多短篇小说并不是先有了主题然后再去写的。他说:"《夜的眼》是什么先行呢?是感觉先行,感受先行,是对城市夜景的感受先行。这里头有我个人的感觉,但又不全都是。……《夜的眼》就是写一个长期在农村、在边远地区的人对大城市、对我们生活的感受。……这个感受饮食着深思对我们生活的深思,这个深思还没有做出明确的结论,但是它充满了深思。"王蒙又说:"《夜的眼》还有一个主题,这也是我在最近才明确的,就是写了我们生活中的转机。……所谓转机,充满了艰难,充满着历史的负担,但又开始有了新的东西,大有希望。《夜的眼》里既有负担,又有希望;既有伤痕,又有跨越伤痕向前进的努力;既有思索,又有感受;既有想不清的地方,又有相当清楚的地方。我觉得《夜的眼》里包含的东西是比较多的。"(《漫话小说创作》)。

总之,我们对小说的材料必须深入开掘,对主题必须刻苦提炼。而在构思时、写作中,是不能将主题提炼、人物刻划割裂开来的。可以是主题先行,也可以是人物先行,还可以是感受先行。而且,主题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即写成多主题的小说。

文学评论小说写作篇七

有一些新人听闻前辈的一些经验,一知半解后,认为明白如何向读者推荐自己的小说了。于是,在作品简介上、作品章节里,呼吁读者阅读和支持自己的作品,同时给出了很多承诺。最典型的承诺就是:保证完本,绝不太监。这实际上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当你写作不顺的时候,这就像一个紧箍咒,死死地套在自己的心上。在不停地纠结的过程中,大多数这样的新人作者还是默默太监了。心里素质比较好的作者,会很快忘记。但大多数人都牢牢记住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及其结果。回望自己当初为什么会写不完呢?深层次原因就是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了解不够。于是做出了很多超过了当初写作能力的决定、目标和承诺。所以,我列的第一个忌讳是胡乱承诺。胡乱承诺的最终结果就是自己给自己施加了完全没有必要的心理压力,直至崩溃。

解决方法:

a、提高自己的说话技巧,只说能够做到的承诺。比如,在有存稿的情况下,承诺接下来的一周,一日三更。

b、通过不间断的写作,去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二忌极端功利。

功利,本身没有什么。但怕极端。表现为:自私、一切都要求见到利益和效果才会去做,比如,部分作者申请签约后,就不更新了。理由是:我申请了,万一不通过,我再更新,不是浪费嘛。申请点评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情况存在。觉得,我申请点评了,这时候还是等教官说说我的书的问题吧。然后,我好根据这些问题去修改。这时候,继续往下面写,万一都要修改,这不是浪费时间嘛。而且,写得越多,将来修改起来,越麻烦。这里就蕴含着极端功利的想法.剥开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最后,我们会发现一个事实:就是,这样的想法基于这样的`一个逻辑上——你先如何如何,我才会如何如何。也就是,你先对我好,我才会对你好。试想一下:如果双方都不愿意迈出第一步。最后会是什么结果?结果就是,你不更新,他不点评(不签约),他不点评,不更新可能有些作者会说,那为什么是我先做到,他才做到。为什么不是他先做到,然后我再做到。原因很简单:作者多过编辑(教官)。你不更新了,太监了。编辑或教官可以给还在更新的作者提供服务。如果编辑多过作者,那肯定是编辑先行,作者后做到。再一个,你为什么要签约或点评呢?我想,签约或点评都不是你最终的追求吧。如果你在自己的最终追求之前,就倒下了。那么,肯定不值。

解决办法:

a、功利没啥不对的,但是不要极端。

b、当你不知道自己的做法对不对的时候,看看其他作者。就是找找竞争对手。你的竞争对手是其他作者,更是自己。当大多数人都坚持不下去,太监了。你反其道而行,反而更容易脱颖而出。

第三忌韧性不够,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放弃。

主要表现在:容易被他人的言论和观点左右对自己缺少信心,对问题和困难预计不足,网络原创幻想小说,发展至今。基本上形成了长篇为主的模式。长篇,也就意味着写作时间很长。没有办法像诗歌、心情散文那样,靠着瞬间的激情,一下子写完。所以,有些新作者靠某个灵感、某种情感上的感动,就着手写了。所以,有些新作者靠某个灵感、某种情感上的感动,就着手写了。但是,等情感冷却下来,变得理智一些的时候,就会发现前面有很多“路障”。这时候最怕一种情况,就是理智下来的你,全盘否定了前面的构想如果是这种情况,确实是不可能完成作品了。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另一种可救的情况。就是理智下来的你发现了前面有好多很多东西要解决,但是你还是觉得你的构思很好。

这时候,我的建议是——当你不确定自己写的究竟如何的时候,(也许周围有很多人对你的写作持质疑态度),埋头去写,写完它。这时候,不要急躁。写作本身就是创造性的事情,所以,你遇到的大多数问题肯定都是你之前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我提倡写完它。一方面是,文化产业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扑街和畅销的分界线。另一方面是,你走完这个过程后,你下一次,会走得很稳最小的收获,也是你知道了一部完本作品是怎么回事。我们现在的社会,太多样化了。多样化让人眼花缭乱。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无数种机会而且对每个机会都想抓住结果,反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下走的人,获得了一些成绩。大家都听过很多人说过,网文是一个剩者为王的行业。剩者为王而不是胜者为王这已经明明白白告诉大家,谁能够打通关,谁就有一席之地。我这两天正好在梳理作者创作流程。就是一个作者从有写书的想法,到写完一本书。会经历多少次选择梳理出来后,我大吃一惊。作者要进行二十一次选择。只有每次都选择继续,才会获得成功。而且,这二十一次选择只是保证一个作者赚钱,写完了一本书。都没有推算第二本书的情况。如果你的韧性不够。就是签约了,也是会太监的这样的例子不用我举了吧。青训营里就有很多。

四构思和创作时,主次不清。

两天前,跟一个作者朋友聊天。他是写网游的。聊的时候,他兴致勃勃地讲了很多关于他的书,当时他的书只有三万字。比较了很多网络游戏的优缺点,然后点明他的设定里,都借用了哪些如何让他的这个游戏更完美。最后说,我觉得有些设定还是比较矛盾,该如何解决比较好?我告诉他,你本末倒置了。如果你不是打算写经典的话,就先不要考虑那么多。我说的经典是可以在人类文学史上留名的那种。我说,任何设定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漏洞。但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作家写出了很多受欢迎的作品呢?因为他们没有你想的那么多。他们只是善于自说其圆而已。当时,我就拿失落叶举例。我说,叶子写网游小说,一开始不会考虑那么复杂的设定。他首先考虑的是故事。当故事发展了,吸引了很多读者来看。读者指出了作品中的bug,叶子这时候才会回头去补bug。可以补的,他会补上。实在没办法补的,就大方地承认这是bug。这样的好处是,容易着手。一开始就想设定想得非常完美,非常圆满,往往会忽视剧情的构思。当你的剧情不吸引读者的时候,他们不会跟你讨论你的书的设定多么完美。而且,你最初的完美设定是在没有情节和读者的情况下建立的。这就跟一个房子的草图一样。当你正式施工后,你会发现很多不舒服地地方,这改改,那修修。最后,你会发现跟你原先引以为傲的设定,差得很远。到了那个时候,你想一下,你最初花费那么多经历在复杂多元的设定和背景上,有什么用呢?这就是本末倒置。主次不清。那位写网游的朋友听完后,傻了。说,看来他走弯路了。这两天好好考虑故事情节。最后,他说了一句,“我刚发现,我的故事情节确实一般。”第四段讲完了,希望上面的例子和话语能够给很多苦苦思索该如何下笔的新作者一点帮助。

文学评论小说写作篇八

文学评论是基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对文学作品及相关内容进行的评论。文学评论不只是对文学作品本身的评论,它还包括对作品的创作者、历史背景及作品的地理背景,更有可能涉及到作品的异域文化背景。因此,对文学评论的写作,既要重视方法论的研究,更要强化对评论主体思维特点的了解。文学评论的写作,与其他文章的写作有所不同,区别在于文学评论的写作有一个作品作为写作的评论对象。可以说,一篇好的文学评论可以极大地帮助读者全方位了解原作者以及原作品的方方面面,能够使读者更快地提升自己欣赏文学佳作的水平,以及准确地把握这部作品的主流想法,真正达到自己与作品以及与作品的知行合一。以此,文学评论的写作便不能想到哪写到哪,天马行空,天女散花般乱写一气。如果这样,我们的读者便会受到很大程度的误导,对原作者或者原作品的理解产生极大的偏差,影响原作在读者心中的美好形象。

在我们写文学评论的过程中,初学写文学评论,容易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混淆文体;第二,述而不议;第三,言过其实;第四,面面俱到,主题不明确。作为一个好的文学评论创造者,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往往能打破常规,选择与众不同的角度,揭示比较新鲜,深刻的主题,取得常规思维所达不到的效果。这样的文学评论者常常是对现成的规范提出疑问而引起的,并且能够从一般人觉得不是问题上找出新的答案。在文学评论中,其具体表现形式为对作品形象意蕴的独特发现。作家按其创作规律创作作品,可是作品一旦进入鉴赏和批评的流通领域,就脱离作家而独立存在。作品形象所蕴涵的意义也脱离作家的主观意志,任凭世人评论品味。

(一)品读作品,找出特色一篇文学评论可以全面系统地论述作品的成败得失,写成洋洋可观的长篇论文;可以取其一点评判作品的瑕瑜优劣,写成娓娓叙谈的短章随笔;可以专门评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也可以着重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从文学评论的写作要求看,阅读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既要点面结合,又要深浅结合。点面结合的“点”是指的评论的作品本身,而“面”则是指作家生平经历、作家其他作品、其他作家的作品等。其中,作品本身的阅读是最重要的,这是获得评论权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依据。只有在仔细阅读作品的基础上,才能使自己深入准确地了解到评论的对象,评论时才能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所谓深浅结合,是指作品的阅读要深一点,钻研要透彻,要深入阅读,就要多读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真知灼见。

(二)抓住重点,深入反思写好一篇文学评论文章,一定要有聚合性思维,聚合思维是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方向探求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维方向集中于同一方面,即向着一个相同目标思考。在文学评论的写作过程中,往往会收取许多材料。当论题选择之后,紧接着,就必须思考论据的编排。证据是支持论题并为论题服务的。只有通过论据序列的系统排列,才能使原有的思维更加清晰化,固定化和逻辑化,即为了证明论题,要对相关的论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一思维过程,其实就是聚合思维,是文学评论构思过程中所体现出来聚合性思维。从文学评论的具体实践中,也能体现出聚合思维特点。中学生写文学评论,一般评论的对象,无外乎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人物形象;也就是说,不外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因此,可以分开来说。在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述时,要顾及全篇,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本质和个别现象,全面、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总的思想倾向;要以作品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让读者觉得评论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能口服心服。评论人物形象的重点应放在人物性格特征上,要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和行为等特点,要抓住作品刻画人物的细节,还应该准确地剖析人物之间的关系,以显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让读者充分认识人物形象的本质和社会意义。

(三)小中见大,深入本质写文学评论时,一定要发散思维,解放思想。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它是从同一来源材料,也就是说,从一个思维出发点出发以探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当我们要评价具体作家的作品,对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以及各种文学流派的分析,探讨和总结文学现象中有规律性的问题时,往往先应用的就是发散思维。例如我们要评价一部小说,脑子马上会浮现作者的时代背景和气质构成、文本的语言、主题、题材、人物形象,社会性,创作方法等等。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部小说。对于中学生来说,要使评论观点鲜明,主旨突出,议题不宜定得太大,论述的范围不宜开得太宽。评论一部作品,不要从思想到艺术,从世界观到创作方法,都去作全面的论述。可以从一个侧面入手,评其中的一个人物形象,一个场面,一个镜头,一个细节,一句话或一支小插曲。总之,应该抓住使你感受最深的一点,针对现实中某一问题,有感而发,小题大做,写出自己的真切体会。这样,文章就容易做到笔墨集中,主旨鲜明突出。

(四)评论为本,文学为用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人的,缺乏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是发挥不了文学的特殊功能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创作,是“为情而造文”,而不是“为文而造情”。论家强烈的情感注入,会使评论增加单靠逻辑和理性力量所达不到的生气、活力和魅力。文学评论也是一个作品创造的过程,它既是“评论”,也是“文学”;因此,有人叫它作“评论文学”,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就是说,一篇好的文学评论文章,它不但应该有正确的论点,有力的论据,透辟的见解,严密的逻辑,同时还应具有优美的言辞,生动的形象,使人一读为快,从中得到一种艺术享受。

文学评论小说写作篇九

在小说《长恨歌》中,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让读者印象深刻且颇有感触。

他评。

写作突破编辑台湾知名学者王德威曾在《海派作家又见传人》一文中评价王安忆,认为她的创作是对海派女作家张爱玲的继承与补充,都善写上海的风情与女人,但笔锋却不相同,张爱玲是抱着反讽的心情来精雕细琢,而王安忆是平淡的、同情的态度来讲述故事,自创作以来就不断对小说的创作技巧与形式进行创新与研究,曾经从事过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的创作,但是创作的题材以知青在乡村的生活为主,虽然题材单一,但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九十年代的《长恨歌》这部长篇小说以庞大的空间建构及时间流程,丰富的人物活动叙述了上海的历史,刻画了上海的女性,审视了上海的文化。在这部小说中,王安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突破。

一、独特的视角:把城市与人生经验联系起来。

李欧梵教授说:“王安忆的《长恨歌》描写的不只是一座城市,而是将这座城市写成一个在历史研究或个人经验上很难感受到的一种视野。这样的大手笔,在目前的小说界是非常罕见的,它可说是一部史诗。”这也是《长恨歌》的独特之处。我认为文本重要的不是故事发生的年代,而是写故事的年代,作者要写一座城市,便直接跳入小说的发展进程,人物的人生经历中去发表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看法。用细腻的笔调叙述了上海普通市民王琦瑶坎坷一生的命运,王琦瑶的形象也蕴含了王安忆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记忆。

我把《长恨歌》定义为发生在都市民间的故事,王安忆把几个不同的历史时代作为小说的写作背景,凭着她对上海的熟悉以及对上海女孩子心理状态的细致揣摩,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上海小姐”——王琦瑶这样一个人物,文本的故事以她为中心展开了一系列生活场景叙述。她是选美选出来的上海三小姐,有着美丽的容貌,在每一个特定年代里,都会出现一个与她有着情感纠结的男人,虽然是起烘托作用,但在王安忆的笔下也深深留下了属于他们自己阶层的烙印。不同的男人、不同的身份与地位,有高官、有摄影师、有无业的富二代都试图占据她的情感,但又都以失败告终。

另外,王安忆打破了创作的封闭空间,在她的小说中纵横交错有两个空间:上海与邬桥,使时间在这两个空间中自由穿梭。温儒敏、赵祖谟都曾指出:“城市空间形式成为王安忆叙述文本空间形式,而上海这个城市被尘封多年的神秘感又给了王安忆以历史的冲动和诉说的可能”。我们可以这样说王安忆用时间追忆的方式将纵横交错两个空间密切联系在一起。这个特征在《长恨歌》中表现尤为突出。

王安忆曾自述过:“《长恨歌》是一部非常非常写实的东西,在那里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我要写的是一个城市的故事。”通过对主人公王琦瑶一生细腻的描写,以一个女性的眼光,以一颗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沉浮的平凡上海心去看上海,去探索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她有着对生命和美的独特审美视角。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反复描述在光与暗的转换中永恒流逝的时间,带有某种虚无的东西,使文本透出一种如烟的尘世感,这也奠定了小说的感情基调。

二、流露出“寻根”意识。

王安忆在《长恨歌》中也流露出了寻根的意识,怀旧的情怀,以及对“家”感伤。家是每个人、每个家的庭安身立命之所和灵魂的栖息地。家也是研究王安忆作品的主要线索,然而,王安忆和张爱玲相比,却是一个“失根感”很重的人,她虽然是大半辈子都居住在上海,但是她在《纪实与虚构》中开篇就说,她的家庭是迁居到上海的外来户,他们没有亲戚朋友,没有家族。可以说,这种“失根感”一直伴随着王安忆的创作历程,是她寻找种种可能的归宿的动力所在,所以促使她创作了《长恨歌》这部小说。从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意义上看,这部小说,王安忆借一个女人王琦瑶的一生表现出自己对这座城市过去的怀旧,对自己精神的寻根。

在《长恨歌》中,“寻根”不同于以往的寻根文学,作者在这里为上海创造出一种灵韵,而由“怀旧”产生的社会现状宣告了这种灵韵在消费大众和商品的海洋里的无可挽回的消散。面对灵韵的慢慢消散,王安忆在写作上也表现出自身意义的不确定性。

三、对命运的探索。

(一)命运与城市。

就像许多作家习惯把自己的小说放置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空间一样,王安忆将自己小说的故事环境主要安排在了上海,她说:“我生活在上海,我对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包括语言,上海人的世界观等一直坚信关注的”。[4]她创作了许多的关于上海这座城市和上海人的文学作品。长期以来,由于上海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以及经济发展等很多因素的原因,上海具有了不同于其他城市的诱人魅力,而上海市民的命运也随着上海的变化而变化的。

谈到《长恨歌》时,王安忆曾说过:“在那里边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事实上这个女人只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是一个城市的故事。”上海在19世纪中叶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然后迅速发展为金融中心,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为了在这个城市里很好的生活,人们形成了不怕吃苦、勇于追求、不断进取的精神品质。在多元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下,在多层次得经济结构影响下,上海逐渐形成了务实、坚韧、勤劳的精神。

开阔上海人的品质,雅致是上海人的生活情调,精明是上海人的特征。王安忆就是要用一个上海女人的命运来诠释命运与城市的关系。为了突出上海对小说人物命运的影响,王安忆在开篇就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上海的弄堂、流言、闺阁、鸽子,一起组成了上海城市形象的美丽画面,寓意就是为了说明作品中人物命运的曲折起伏与上海街道、上海气氛、上海的精神相关,尤其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深深影响了王琦瑶的一生。上海成全了她,也抛弃了她,繁华的上海是造就她人生悲剧的根源。原因是:

首先,多元文化造就了上海城市的宽容本质。上海是一个追求时尚、追求情调,追求娱乐的独特城市,就连募捐赈灾的这种慈善活动也会又举办上海小姐的选美比赛来筹集。解放后像王琦瑶这样的人还能过着衣食无忧的平静而优雅的生活,这只有在上海才会成为可能。未婚的王琦瑶住进平安里以后,和康明逊、萨沙保持来往,并且还生下了女儿都没有受到直接的道德指责和人身攻击。上海的宽容使得她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平静的过完自己的一生。宽容的上海也造就了平易近人、善解人意的宽容的上海人,在和李主任交往的过程中,没有规定或限制李主任多长时间回来一次,而是让他来去自由。

其次,繁华的上海造就了上海人的精明雅致,上海人言谈举止都从容镇静。王琦瑶在得知自已被选为三小姐之后,没有欢呼,没有傲慢,仍然能冷静的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出谦逊和素养。上海人的也总能把自己打扮的雅致得体,引领时尚潮流,成为年轻人追逐和模仿的对象。上海人的日常生活也很有情调,在平凡的日子里,都要吃点心、喝咖啡、跳舞等,上海人经过长久的熏陶形成了优雅精致的生活风格,既提高了城市的整体格调,也使邻里间具有了温馨和睦的融洽气氛,因而让他们有滋有味的经营着自己的每一天。

(二)命运与性别。

站在女权主义角度看,性别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物的命运,这体现在人物命运不仅受到长期男权社会形成的传统的封建思想的制约,也受到了人生历程遭遇到的异性的影响,更受到自身性别特点和局限的牵制,因此人物的命运也变得更加曲折坎坷。

文学评论小说写作篇十

摘要:不同民族文化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造就了民族文化的特色。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环境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绚丽文化中也存在着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理解障碍。英美文学有着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在英美文学评论领域也有着不同的见解。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讨一下英美文学评论存在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英美文学;文化差异;文学评论。

当我们涉及到一些西方文学的时候可能会被其中浓郁的文学氛围所折服,对于他们的文化底蕴和文学风格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特别是对于英美文学评论这一块儿来说。文学评论是直接与文学著作挂钩的,我们在阅读一些文学著作的时候就是在阅读他们的文学评论。一般来说,文学评论深藏在文学著作当中,文学著作的内容就是一种文学的见解,换句话说,文学著作就是文学评论的内容。

1.英美文学所具有的特点。

英国文学的特点。

英国文学的历史悠久,最为人熟知的要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大繁荣了,自文艺复兴后,英国文学经过发展相继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等阶段。在这些阶段中,英美文学得以快速的发展,并在不同时代掀起了一股股文学思潮。在每一股文学思潮的背后,都有一大批的文学追捧者和拥护者,当然每个时期也有批判主义思潮的出现。对于英国文学来说,这些思潮都不影响英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反而进一步推进了其文化的发展。

对于一些读者来说,英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也是许多学者争先学习模仿和研究的对象。英国文化在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后变得更加写实了,也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更加注重实践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英国文学目前正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在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和全球化的影响下,英国文化更加发展完全。

美国文学的特点。

对于一个民族历史并不悠久的国家来说,美国文学的成长是短期的、多元集合的。美国是在二战后许多移民的迁入才逐渐的壮大发展的,对于美国来说,它的文化具有模仿他国的现象。不可否认,美国的移民政策为其争取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口,美国这个新生代国家因此汇集了不同种类、不同肤色和不同国度的人民。当然,随着这些不同地方的人来到这里,带来了他们各自地区的思想文化、民风习俗以及科学技术,其中许多不同的文化思想在这里得到大融合、大碰撞,并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

美国文学深受其它国家的影响,尤其是文化大繁荣的英国。在19世纪以前,美国由于自身特殊的国情,对于文化的接受都是从别的国家“移植”过来的。但是随着民族的融合,思想的交流和发展,在20世纪之后美国逐渐的形成了自身独立的文化,这个文化是建立在多民族融合的基础上的,这也是由美国本身是一个移民国家所决定的。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经历的文化斗争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民族文化,即多种文化的汇合。

语言文化的差异。

文化认识决定了文学发展,文学发展又决定了文学评论的发展。对于文化差异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语言文化的差异。语言文化的是一个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没有统一的约定俗称的语言,那么群体就不会形成,相对应的国家也就不会形成。虽然有些国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整体,他们还是对这些语言都能理解和够运用的。拿印度来说,印度的语言就有许多种,常见的就有印地语和英语两种。

通常情况下英语是作为官方语言进行运用的,而印地语则是人们平时使用的语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掌握这两种语言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人们通常会根据场合来选择语言的运用,通常情况下人们一般在社交场合会习惯性的使用英语,而在与自己家庭成员在一起的时候则会选用印地语比较多。

对于英美两国来说,他们一般都采用的是英语(美国北部有少数印第安人除外),但是即使是同样的英语也有不同之处。随着各自民族的发展变化,一些合成词和新生词的不同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行成的特殊词汇的衍伸,导致了英语在两种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特点,我们一般情况下会把这两种语言区分为“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对于这两种英语来说,他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发音和词义时有发生,尽管他们本来是“本家”的,都是由原始的英语衍伸而来的。语言差异是造成英美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设,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文化的发展。随着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其文化也在不断地加速发展,从而出现繁荣。对于英国来说,因为其继承了许多古典文化的传承,加上其民族文化的庄重,反而减慢了社会文化的发展。随着英美文化出现的差异不断加深,英美文学评论的方式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人道主义观的差异。

人道主义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人道主义是建立在文化和经济基础之上的,它不仅展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还体现了这个民族的道德和责任。英美文学评论存在差异主要就是因为其人道主义观的层次不同。人道主义跟人文主义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和人道主义相对的霸权主义是大家共同抵制的。对于英国来说,受其传统文学的影响,由先前的“神权主义”和“禁欲主义”发展成比较开放的人道主义观。但对于美国来说,人道主义精神相对的要激进些,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看法一针见血,而且往往有着自身独特的观点。人道主义是英美文学评论存在差异的基础,文学评论不仅展现一个民族的民族观还体现了这个国家的风范。

参考文献:

1、屣素贤,荣丽.被禁锢的心灵――壹尔斯・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的“xxx意象”田[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01)。

2、尹振球.他人的局限还是自己的局限――关于西方文学中的个人主义、人道主义和宗教观念的审视与思考阴[j].韶关学院学报,(04)。

3、马强才.略论神曲》“元故事”叙事结构――兼说热奈特的叙事分层及元故事的功能阴[j].重庆社会科学,(03)。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