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儒家学派心得体会教师总结 儒家思想的心得(三篇)

儒家学派心得体会教师总结 儒家思想的心得(三篇)

时间:2023-02-01 21:04:25

相关推荐

儒家学派心得体会教师总结 儒家思想的心得(三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儒家学派心得体会教师总结一

关键词:儒学、孔子、仁、礼、孝、中庸、中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这门课程的开场很有意思,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课程开始,老师便提出了一些令人思考的问题,命运构成的原理及本门课程的意义,这对我们这些毫无准备的人来说,真的是一个难题,令人费解啊。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将我领进了这样的一门课程,这也是我选择留下了继续学习本门课程的原因,好有趣的老师,好有趣的问题,还有,好有趣的课堂啊。

针对刚才那个问题,老师给出了回答,观念、心态、性格、行为、结果、命运,这些名词是环环相扣的,构成了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课程一开始,我就懂得了,改变命运必先改变观念,改变观念应从学习古先哲的经典开始,因为继承是创新的前提。是啊,我们必须学习,有了基础,有了地基,我们才能够继续深造,我们才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构建新的东西。就像我们平时建造房屋,没有地基,哪里来的房屋横梁,更何谈我们的装修设计,一切的美感都来自于最初的基础,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古代的文化,继承古代学者的思想,再来谈论创新,再来谈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思想与思考。

中国的伦理制度,在维持和谐人际关系上,显然比西方的法治高明得多。在健全社会法治的时代,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不应轻率加以抛弃。

开头先阐述了我们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正是在这种文化差异下,才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如被大家所熟悉的儒家文化,也就是外国人所知道的孔孟文化,还有老子的道家文化,还有佛家文化。这么多文化,也就有这么多的内在东西需要我们去研究,去理解,去发掘。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我们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这种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东方文明的象征。自孔子创立儒学以后,经过历代儒家学者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建构了一套具有

完整的理论架构的价值系统的儒家文化思想体系。作为礼乐文化,它所充溢的“人文”精神,尤其是道德理性,倍受统治者的青睐。自汉武帝开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尔后,历代统治者及其思想家成功地将儒家文化编织进社会生活,使之与中国古代宗法性社会结构融为一体,形成了礼乐的大传统与民间信仰的小传统交相辉映的局面。在两千余年间,儒家文化弥漫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渗透到社会政治、伦理、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儒家文化规范制度和化民成俗的政治教化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格所起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就儒家文化传统而言,它既已融入中国文化传统,其精神价值必然活在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文化再创造的生命之源。经过创造性转换,传统的儒家文化将构成新文化的要素之一,而与现代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儒家文化可以获得其定位。有了这样一个定位,将会对儒家文化有更平实的客观的理解。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曾经极大地影响并规定了包括朝鲜、韩国、日本在内的整个东方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发展进程,使东方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东方文化,一度造就了领先于世界文明的东方古代文明。作为身处21世纪剧变洪流中的现代中国人,要在挑战中去把握机遇,就更应当以处变不惊的冷静、理性和客观,去重新审视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掘蕴藏其中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加以继承和创新,进而去开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的儒家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兴衰,从一开始的兴起,到发展,到兴盛,又到发展方向的错误,再到恢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路程。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也应用到了儒家文化,治国平天下。当然,儒家文化也曾被批判,这就说明了一种文化的两面性,以及人们对它的理解的不同。儒家文化有它的精华,固然也会有糟粕的地方,所以,我们只要领略其精华,好好把握精华,利用精华,必定会振国兴邦的。我们要对儒家文化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儒家思想提倡仁爱精神,重视人的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重视群体意识,教导人们热爱群体,特别是要具有爱国主义思想,认为每个人对于社会都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认为人如果不对社会尽职尽责,就是一个自私自利之徒。为此提出“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一系列光辉的道德原则,是我们的巨大思想财富。儒家文化有强烈的人文观念与道德理想主义观念

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历史文化,在于人的道德观念与行为。人之所以为人,是由于人接受自古以来文化传统的教育与熏陶,在自己身上培养了人性和人的文化品格。没有人文的化成,就没有文明的人类。儒家一向重视道德和文化教育,认为在人的文化中,道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崇德尚义成为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儒学注重自强不息,这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精神文化,是它们西方文化所不能的。 儒家思想包括许多方面,例如关于社会政治制度方面的礼制,仪法与三纲思想;伦理方面的君臣伦理、家族伦理、个人伦理,修养论,境界论,以及教育学、哲学思想等等。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它的基本体系已经被打破,封建礼制与三纲思想已经被废除,但是儒家思想中的许多内容,如它倡导的思维方式与伦理思想,往往包括具有普遍意义的超越它的时代性的东西,尤其是它所揭示的世代相传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公德等等,在今天和将来还具有生命力,这是应该当作祖辈留给我们的传家宝,精心加以继承与弘扬的。儒家的这些思维方式与道德思想都与当时的具体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其具体发挥总是受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普遍意义在现实中是打了折扣的。因此儒家思想的积极的方面,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并不是现成的,拿来就可以用的,而是要经过一个提炼的过程或转换的过程,既不能轻率否定,也不能生搬硬套。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面临21世纪变革大潮的今天,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能够在新世界观、新道德体系的建设方面做出积极贡献;对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

抵制腐败和一切丑恶现象,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也将发挥积极作用。

中庸,这是大家都听到的词。但是又有谁能够准确的解释出其中的意思。中,中正、中和;庸,用、常。中庸,就是 把中正与中和当作常道加以运用。从中或中正这层意思说,中庸要求处理任何事情都必须牢牢地把握那个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的中正处。 从和或中和这层意思说,中庸要求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原则、思想、策略、方案等,妥善地加以调和,使它们相互融通,相互补充,相互制约,达到亦彼亦此的中和状态。中庸不是一味妥协退让、软弱可欺。 中庸也不是僵化保守、固步自封。儒家所有的,不仅仅是只有这一些,还有很多,就像它的六艺,就像它的教育思想。

我认为,儒家文化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它的仁爱的思想,它提倡把自己当人,把别人 当人,他注重仁与礼的结合,这是孔子的理想。还记得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那篇文章吗,那篇展示大同社会的文章,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只有,多么美好啊。老人皆有所依,少儿皆有所养,多么和谐。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也是后来陶渊明所梦想的桃花源啊。现在社会上的批判声与指责声越来越多,就像之前在马路上发生的一件又一件令人寒心的事件,这就是仁爱缺失的体现吧。如果我们能够好好理解孔夫子的话,好好记住他的思想,时刻谨记着,这种事情应该可以避免了吧,那令人寒心的一幕幕应该可以不发生了吧。儒家文化中的孝悌也是深深令人感动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卧冰求鲤的故事,为了后母吃鱼,孩子在冬天在融化冰水来求得鲤鱼,也许在现代看来这种做法好傻,可是这体现的是一种思想,一种教育我们孝敬父母的思想,我们应该为之感动,而不是嘲笑他的傻。

也许有些人不赞同我的观点,认为孔夫子也是一个极端的人,看不起农民,看不起妇女。其实,这就正好符合我开头说的,任何文化都有他的两面性,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对于消极的因素,我们应该远离,而对于积极的方面,我们应该去学习,去追求,将其应用于我们自身,如果能够做到这些的话,我想我们的世界会很美好。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这是一门课程,一门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思考的课程。品味我们的传统文化,领略其精华,品味其精华,付诸于实践,应用于我们的现代人生,我想这是再美好不过的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对于我们来说,任重道远啊!

对于儒家学派心得体会教师总结二

第一次粗略地看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我确实没什么太多的感想。一贯的好莱坞视觉特效,场面华丽新奇。其中,影片中几个不合逻辑的地方我反而觉得的可笑,以为就是一部靠画面特技出彩的平凡故事片。直到这部电影获了奖,我这才好奇。总觉得既然能获奖,其中肯定有其原因。于是,我仔细查询了相关的评论,又对照着反复翻看了影片,我这才恍然大悟。电影中的画面一直出现在我的脑海,确实有些东西引发了我无限的遐想。

影片的大部分都在描述主人公“π”与老虎一起经历海难,从相杀到想爱的奇幻的冒险故事,仅仅是在最后的几分钟,派在医院里跟保险公司调查员最后的几句话,使整个故事重新串联了起来。使之前好像并无深意的打趣细节都成为了伏笔。打破了原本轻松、新奇、冒险的故事基调,一个残酷无情血淋淋的隐情故事展现在眼前,使人不寒而栗。

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虽然十分意外,但确实合情合理。第一个人与虎的故事,纯粹的梦幻。第二个派轻描淡写看似有些残酷的故事,仅仅是导演为了引发观众深入思考之后,对影片第三个真实故事的猜测。主人公“π”才是真正的“老虎”,他为了生存活生生吃掉了自己的母亲。一个本是可以当成悲剧片的弑母题材,竟可以拍成奇幻文艺片。我对李安导演佩服的五体投地。

几天来,我一直在品味其中的滋味,于是便有如下的想法:

1、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的。我个人觉得李导演深得中国人的精髓,说的和做的绝对是两回事。表面上是美好的,积极的,实际上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也是就表面上是一副儒家思想,积极入世,普世济人。实际上对待他人做起实事来,全是法家,看谁比谁更有用,更现实。结果呢?对待自己则是道家那一套,道法自然,表面上无为而治,其本质全是血淋漓的统治镇压。看似矛盾,却深含中国人的处事之道。总之一句话,跟你客气呢,你可千万别当真哦~!最后弱弱地反问一句:那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当真呢?国学答:该当真时,自然当真~!

2、 关于自己。感觉这段时间,我的心一直处于焦躁的状态。干什么事情都很急躁,什么都想尽快的完成。可现实又不得不让自己放下了许多欲望。习惯了看刺激火爆的商业大片,以固定的思维模式来看这部影片。结果匆匆地看过,跟猪八戒吃人参果似的,看了也是白看品不出其中的滋味。人生中的事情难道不也是这个样子吗?如果缺少了对了自己的反思,结果却徒增不少可有可无的欲望,压力便接踵而至。于是,整个人便跌入了做的少却想得多的恶性循环。除了焦虑,浪费时间的悔恨之外,剩下便是对自己无限的失望。看似积极,其实焦虑。与其贪多的盲目开始,何不如在最开始的地方,就静下心来,一点点地做。总之一句话: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

这些年来,在尝试了不少有用或者无用的努力之后,失去了不少也收获了不少。我渐渐学会了爱自己,了解自己,而不是一味对自己“发狠”,对自己的做不到无比疼恨。我深信了没有失去哪有收获的道理。

我需承认,自己不是完美的,万物皆有不同,正因为不同我才是唯一。做好当下事,善待自己的不足,仅仅是慢慢地改变。

对于儒家学派心得体会教师总结三

近日以来,为深化自身教育工作与中华文化理念的融合,强化自身在工作与生活中的素质能力,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建设。我积极参加了我_学校组织的为期_个月的到山东学习儒家思想文化活动。通过此次的学习,我了解到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深刻感受和体会了儒家思想的重要精神理念,并将其结合自身的工作和生活,展开了深刻的思考,并获得了一定的心得体会。

儒家文化与思想道德理念的起源来自于中国知名教育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孔子,他以自己七十三年的人生,穿透了中国两千五百年的历史、用自身一生坎坷的经历,创造出古今中外最无可替代的哲学创始人。他是一位极具有影响力与教育能力的“天纵之圣”、“万世师表”,亦是是中华教育伸入发展到世界文化教育中的传奇人物。他的学说中蕴藏着生活与教育等真理和智慧,他主张的:“以德教化人民,以理治理国家。”的思想理念,一度成为一届届国家领导、成功人士与著名教师相竟学习和贯彻的重要思想。

在此次对儒家思想的学习过程中,我重点学习和研究了《诗经》、《礼仪》、《孝经》、《礼记》、《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深刻学习和体会了儒家思想,并通过思考和学习认识到了儒家思想的中心性和其人道精神之基本的吸引力,其本身具有着非凡的力量。尤其再教育事业中,儒家的发展更是深触着教育工作者的心灵,它深深地影响着当代教师的工作以及生活。

一、师德之道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为人师表,应以正直为先,以德为主。要以仁爱之心,光磊之德从事教育工作。“仁爱”是儒家思想教育的核心思想,其在《论语》这一经典书籍中曾出现过109次。其不仅仅之为人之仁,更是指为师之仁、只有做到在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和仁爱之心,才能够将学生培养成自强、进取、诚信、谦逊的优秀人才。此外,作为一名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建设,时刻注意自身行为在学生之中所产生的影响力,积极进行反省与学习,吸取他人经验,所谓“吾日旦三省吾身”。只有做到将自身建设于全面发展的角度,才能够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的成功。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加强个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二、师能之道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正所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自身热爱学习、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够为自己的学生传播学习精神,播种学习理念。在中国社会发展迅速的当下时代,教师只有具备多种才能和丰富的知识经验,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的为祖国建设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才能有足够的知识去教育学生,丰富自身的教育生活。不仅如此,作为一名教师“诲人不倦、待人不厌”也是从事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素质要求。教育是一项深入灵魂的工作,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它更需要的从事教育工作者的耐心,它需要教师细心而又细致的为学生进行教育与指导。

2、修己以敬,以身作则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模范与榜样的力量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教师的工作的本质不仅仅在于传授学生知识,更在于教导学生做人,而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深刻而又持久的影响,教师的行为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影响学生行为的发展。因此,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重视自身的品德和修养建设,要在语言、穿着、行为等多反面对自身进行规范,起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的威慑力与表率作用。

3、爱岗敬业、民主平等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这句话阐述了儒家司其位谋其政的主观思想,再教育事业中它要求教育人员做到工作严谨,做事弛紧有度,强调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工作精神,教育事业是促进国家发展建设的一项重要事业,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做到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将自身的精力与能力全部投生于自身的本职工作之中,做到勤恳教学,奉献教学,并要注重在教学工作中,坚持民主平等,做到对学生一直对待,绝无盛气凌人的感觉。

三、师教之道

1、因材施教

在教育事业中,虽然有教无类,但也要同时注重“因材施教”。而孔子则是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者,在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中,我认识到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懂得分类教学,让不同智力不同心性的学生都能有进步,做到举一反三,循循善诱,才能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锻炼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2、学思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教导学习的过程中,要深入引发学生的思考,运用科学的方法将思考与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乐趣,此外还要注重“温故而知新”的复习工作,以扎实学生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成绩。

通过此次的学习,我深入理解了中华的民族文化历史,丰富了自身的知识,强化了对人生与工作的思考,感悟到了教学工作的真谛,并通过此次学习对自身教学工作的建设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我相信在今后的教育事业中,我将能够更好的带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感受生活德行的真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