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刘书龙:羡煞济南山水好 有心长作济南人

刘书龙:羡煞济南山水好 有心长作济南人

时间:2022-11-14 12:25:00

相关推荐

刘书龙:羡煞济南山水好 有心长作济南人

羡煞济南山水好,有心长作济南人

——著名文史学者刘书龙访谈

刘书龙,山东省曲阜市人,副编审,上校军衔。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先是被分配至济南军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从事语文教学和图书管理工作,后被调至解放军健康杂志社从事期刊编辑出版工作。自底起,开始专心致力于搜集与整理历代文人题咏、描写济南名胜风物的诗文,编著济南文史书籍,以及点校整理济南旧志和地方文献。

自下半年起,开始写作关于济南历史文化(尤其是名人文化)方面的稿子。此后10多年间,先后在《齐鲁晚报》《济南时报》《济南日报》《走向世界·天下泉城》《齐鲁文史》《济南文史》《济南史志》等报刊上发表了关于济南人文历史方面的稿件约150篇。其间, 5月至12月底,曾在《济南时报》“泉韵”副刊上主持了“名家笔下的老济南”专栏,发表专栏文章30多篇;自底开始,又在《济南时报》“泉韵”副刊上开设“曾经客居济南的文人”专栏,陆续发表相关文章近10多篇。自以来,先后独自或与他人合作编著出版了《名家笔下的老济南》《济南历代游记选》《民国济南风情》《历下人文·历下名人游踪(古近代卷)》《历下撷萃·历下名人游踪(现当代卷)》《济南文学大系:古代戏剧与小说卷》《大明湖历代诗荟》《大明湖历代文萃》《济南泉水文化通览·泉水艺文》《赵孟〈趵突泉〉历代次韵诗辑注》等济南文史图书十余种、数百万字;参与写了《济南泉水志》《泺源书院志》《孝行济南》《诗意历下》《千年玉符河》《天下第一泉(下)·人文卷》《守望先行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历史文化资源要览》《中国城市人文地理:济南卷》等近10种济南文史图书,并为之撰稿共约50万字;点校整理了明《历乘》、崇祯《历城县志》,清康熙《济南府志》、道光《济南府志·艺文志》,以及顺治、嘉庆、光绪《平阴县志》、民国《重修平阴县志》和《清·民国济南游记笔记八种》《绣水诗钞》等济南旧志及古籍、民国地方文献近二十种,近千万字。

现正在致力于济南历代诗文辑佚汇编和济南地方文献搜集、点校和整理,已辑录整理了历代数千位文人题咏描写济南山水风物的诗文作品数万首(篇),并初步完成了《国朝历下诗钞》《红蕉馆诗钞》《泺函》《历下十六景诗》《历下纪游诗》等济南地方古籍文献的点校整理工作。

主持人:你作为一个外地人,为什么这么喜欢济南?

刘书龙:相对于土生土长的济南人而言,我确实是一名外地人——我的老家在鲁西南,在孔子故里曲阜。在那里,我度过了自己人生中最初的十九年时光。因此,我一开始在新浪开博客时起的名字就为“客居济南”。我是在1991年秋天到这座城市里的,是为了上大学。从那时候起一直到现在,我已经在这个城市里学习、工作、生活了近三十年了——我在这座城市里度过的人生岁月已经远远超过了在故乡曲阜度过的岁月。

说真心话,我真的十分喜欢济南这座城市,尽管这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12月,我曾经给当时的《济南时报》“泉韵”副刊写过的一篇征文,题目就叫《济南于我:从“他乡”到“我城”》,在这篇文章中我曾经比较详细地表达了我对济南这座城市的喜爱及其理由,限于篇幅,在这儿我只能摘引其中的一小部分(全文链接如下:/s/blog_4d65395d0101cu2v.html):

我喜欢这个城市,因为这个城市里有着“潇洒似江南”的湖泉山川胜景:“泉源上奋,水涌若轮”“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常吼半空雷”的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孤峰拔地起”“绿翠如芙蓉”的历史文化名山——华不注,“湖光潋滟水连天” “柳岸荷塘画不如”的泉水之湖、城中之湖——大明湖,“七十二泉遍地涌” “山色城南满,城中半是湖”“清泉石上流”的独特风貌……

我喜欢这个城市,因为这个城市有着浓厚的文人气质:不事张扬,却从来不乏诗意;没有太多的激情,但从来不缺少浪漫。唐代大诗人杜甫说:“济南名士多。”古往今来,曾有难以计数的文人墨客们被这座城市旖旎绮丽、清淑灵秀的自然风光所吸引,而纷至沓来。他们在这里或临泉品茗,或泛舟明湖,或登山怀古,或雅集宴饮,或吟诗作文,留下数以千记的记游文章、题咏诗词,而且其中从来不乏“名家大腕”、名篇佳句和赞美之辞,比如唐代的杜甫、李白,北宋欧阳修、曾巩、苏轼、苏辙,金元时期的元好问、赵孟,近代的康有为、梁启超、黄炎培,现当代的胡适、老舍、艾芜、顾随、周作人、徐志摩、沈从文、臧克家、丁玲、张恨水、郭沫若、季羡林,等等;比如“齐多甘泉,冠于天下”“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济南山水天下无”“齐州山水天下无”“山水可游观者甚富”……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济南是一座人文荟萃之城、一座诗情画意之城。

老舍先生曾说过,济南是他的“第二故乡”,而对我而言,济南早已经成为我的“第二家乡”了。元好问曾经说过:“羡煞济南山水好”“有心长作济南人”,可是他最终成了济南这座城市历史上无数匆匆过客中的一位。和他相比,我感到自己多么地幸运啊,因为我不仅已经在这个城市中幸福地生活了二十九度春秋,而且只要我愿意,我完全可以和这座城市的山水泉湖胜景相伴终身了!

主持人:你开始研究济南文化,是缘起于一个什么具体的契机吗?

刘书龙:这个我真记不得了,只记得自下半年起,我开始关注自己客居的这座城市——济南的历史文化,并开始尝试着写些“名人与济南”方面的小稿件。自起,我更是开始专注于关于济南历史文化(尤其是名人文化)方面的稿子的写作,为此,我放弃了原来最擅长的、并颇受众多报刊杂志欢迎的文史掌故类的稿子,因为我深知:人生万事有得就有失,想有所得,必得有所放弃;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做这就做不了那。记得有人曾说过,一个人一生只要能做好一件事儿,并且把它做到极致,就可以说是不虚此生了。这件事于我而言,可能就是搜集、挖掘、整理和济南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名人文化、泉水文化及乡邦文献了。

主持人:你出版和编校过不少和济南文化有关的专著,能不能从城市历史文化的角度,谈谈你对济南这座城市的理解?

刘书龙:其实,在上面提到的那篇征文中,我实际上就回答过这个问题:济南这个城市有着极其鲜明的“中庸”性格——面积不大不小,人口不多不少,生活节奏不快不慢;北依泰山,南临黄河,西接沃野,东近大海;既不算不上时尚新潮,也从不落后守旧;虽然没有北京、上海、深圳那些大城市的繁华与现代,但也没有那些城市中所有的拥挤和喧嚣;虽然没有苏州、杭州、扬州那些城市的纤巧与妩媚,但在醇厚朴实之中也不乏灵气和潇洒……

济南这座城市还有一大优点:极具包容性,不排外、不欺生,外地人、乡下人在这个城市里很少会被歧视和欺负。即使对那些在街头巷尾摆摊叫卖的小商贩、卖报人、收废品的人,乃至沿街乞讨者,这个城市都无比宽容。外来者在这儿可以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了这座城市的朴实、和谐,以及内心的舒适、放松。

主持人:您对济南文化有着长久的关注和研究,您认为,在今后的发展中,济南城市文化塑造的主题应该围绕什么展开?这种文化塑造工作的整体思路如何?

刘书龙:济南不仅有些举世独有的泉水资源,以及由泉水灌注而成的护城河、由泉水汇聚而成的城内湖,有山、泉、湖、河、城之胜,而且还有着国内其他绝大多数城市所没有的丰厚文化积淀和资源。我认为在今后的发展中,济南的城市文化塑造的主题应该紧紧围绕“天下泉城,人文济南”这一主题展开,打好泉水文化和名士文化这两张“王牌”,擦亮“济南名士多”(唐代大诗人杜甫语)、“济南潇洒似江南”(宋代诗人黄庭坚语)这两张“名片”,在老城区尽可能地恢复、营造并尽力维护保持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清代官员刘凤诰语)、“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近代文学家刘鹗语)、“济南山水天下无,晴云晓日开画图”(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语)这种独特的城市风貌,让更多的人因此而认同“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元代地理学家于钦语)这种论断,并因此而“羡煞济南山水好”“有心长作济南人”(金代文学家元好问语)。

一定要打好“文化济南”这张牌,要论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厚程度,济南或许比不上在古代曾做过都城的北京、西安、杭州等少数大城市,但我想在全国数以千计的大小城市中是绝对可以跻身前十的,在山东更是可以傲视任何一座城市的。济南在山东最突出的地位应该在于它是齐鲁的文化中心。

主持人:济南的泉水历史悠久,天下闻名,你认为,从文旅的角度来看,如何能进一步发挥和扩大泉水的影响?泉水的文化开发和保护之间应该葆有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刘书龙:我个人觉得济南泉水的知名度现在应该已经足够大了,现在外地人一想到济南,或者你和一个外地人一提起济南,他的第一反应很可能就是济南是泉城,有趵突泉。从文化旅游的角度来看,要想进一步发挥和扩大泉水的影响和感召力,关键是想方设法地增强泉水的可亲近性,在一些适合的场所,比如趵突泉和五龙潭公园内,以及护城河、大明湖沿岸多打造建设一些亲水平台,让本地人和外地游客能有更多的机会更加亲近地感受济南泉水的美好和魅力,而不应让大家和济南泉水的关系仅仅停留在只能用眼看的层面,而应该能给更多的游客提供用手足去感受济南泉水的纯净、用口舌去品味济南泉水的甘冽。

主持人:和南方一些城市相比,您认为,济南有哪些地方应该向它们学习?哪些地方完全可以向它们学习?

刘书龙:和南方一些城市相比,比如说苏州、杭州,济南还是有很多地方向人家学习的:

一是如何能更好地向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宣传展示济南丰富的“山、泉、湖、河、城”这些方面的旅游自然资源及其特色。

二是如何能在前者的基础上向游客展示依附或者说隐藏在 “山、泉、湖、河、城”这些特色旅游自然资源背后的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资源,比如历代文人墨客题咏济南山水风物之美的诗文作品成千上万,其中不乏倾情赞美之句,如何把这些诗文搜集整理出来,并以合适的方式呈现给广大游客,让广大游客在来济旅游时能超越“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的境界,达到“看山不仅是山,看水不仅是水”的境界,让济南旅游从单纯地看山看水看古迹式的观光游走向观光游和文化游相结合的深度文旅游模式。

我这十几年来一直在致力于搜集整理历代文人题咏描写济南山、泉、湖、河、城的诗文作品,截至目前,已辑得历代三四千人写济南山水风物的诗文作品数万首(篇)。我期待着将来能有机会,将这些诗文作品以《济南诗汇》(拟分历下卷,历城、天桥、市中、槐荫卷,长清卷,章丘、平阴卷,莱芜、商河、济阳卷)和《济南文征》的形式分门别类地呈现给大家。我觉得这项工作做完之后,可以让人们更加真切地领略品味济南山泉湖河城的美好与诗意,可以更加充分地展示并证明济南人文底蕴之丰厚。

三是我觉得为了更好地延续济南几千年的历史文脉,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宣传、普及济南的历史文化,展示济南历史文化的厚重性、多样性和独特性,为济南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促进济南的文化建设,打造济南除“天下泉城”之外的另一张重要城市名片——“人文济南” “文化济南”,以文化软实力来提升济南的城市竞争力,彰显济南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为在济南生活、学习、工作的人们和济南历史文化研究者提供更多的文献便利, 我觉得济南应该尽快地将《济南文献集成》(或曰《济南地方文献丛书》《济南文库》)的整理出版工作提上议事日程。通过《济南文献集成》(或曰《济南地方文献丛书》《济南文库》)的编纂、点校、整理和出版,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济南历史文化文献进行一次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填补济南建国后一直没有集大成地方文献丛书的空白和缺憾,使大量普通人难得一见的珍本乡邦文献流通于世,为乡邦文献延一线传承之脉、作一勺续命之汤,为研究济南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这样一套大型的《济南文献集成》必将会成为我市历史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有利于增强我市的文化软实力,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可能会成为济南历史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这套《济南文献集成》也将成为济南市除了山、泉、湖、河、城以外又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编撰、点校、整理一套大型的《济南文献集成》,这已是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使命和义务。当然此项工作要想真正取得实绩,肯定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

大家都知道,盛世崇文,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的灵魂,对于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而言,文化的振兴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综观历史,高楼大厦终有陈旧圮坏之时,叱咤风云之士终为泥土,唯有文化可以长久地留在历史时空中,留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灵里。

也正因此,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外地许多省份和城市都十分重视地方历史文化文献的整理再版工作,由政府出资,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整理再版了一批以《XX地方文献丛书》《XX地方文献丛刊》《XX地方文献集成》《XX文库》《XX全书》等为丛书名的系列地方文献,比如南京市为了大力传承、弘扬南京历史文化,早在就由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组织相关专家和研究人员开始组织整理出版《南京稀见文献丛刊》,截至,共搜集整理出版南京历史上稀有的、珍贵的经典文献12辑58册94种。底南京又启动了《金陵全书》编纂工程,并将其作为“文化南京”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列为“南京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特色品牌”。该项目从12启动,到1月,《金陵全书》已出版了400册,总字数3.2亿字,总页数32万页,总厚度20米,总投资额达6000万元。《金陵全书》的出版,堪称是南京历史上的文化盛事。广州市早在就投资2000万元组织开始编纂《广州大典》,并将其列为广州市“十一五”、“十二五”时期的重点文化工程,由时任市长陈建华担任主编,旨在系统搜集整理和抢救保护广州文献典籍、传播广州历史文化。5月1日,《广州大典》首发,共收录4064种文献,编成520册,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扬州市早在就启动了《扬州地方文献丛刊》的整理出版工作。该项目先后相继被列为江苏省和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至今已持续了,陆续整理出版了数十种文献,内容涉及扬州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丛书陆续出版后,获得了大量好评。此外,由扬州市委市政府组织编纂的大型地方文献丛书——《扬州文库》也已于6月出版,并于7月中旬举办的第五届江苏书展上集中展示,得到江苏省委领导的肯定和专家学者的褒扬。《扬州文库》是扬州空前的大型典籍汇编出版工程,也是一项体现城市学术底蕴、文化品位和综合实力的标志性文化工程。扬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此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主任的高规格的编纂工作委员会;市委宣传部主持编委会常务工作,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全力支持,确保了文库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扬州文库》的编纂出版,对于扬州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城市形象宣传以及古城保护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等均具有重要价值。苏州市委、市政府早在数年前就围绕建设“文化强市”, 在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的直接倡导和大力支持下,启动了《苏州文献丛书》的整理出版工作,《苏州文献丛书》已出版2辑共22种20多册,第三辑也即将出版。无锡市早在就从文化战略的高度,为了纵览无锡文化的历史渊源,解读无锡文化的个性特质,透析无锡文化的人文精神,对无锡文化进行全面发掘、整理和总结,组织出版《无锡文化丛书》,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并于再版印刷。紧接着又由市委宣传部启动了全面整理出版无锡地方历史文献的《无锡文库》的工作,并将其作为无锡市的一项重点文化工程进行推进。到底《无锡文库》(共5辑)的编纂整理出版工作完成,共收录整理无锡建国前的地方文献347种共100册。这套丛书出版后在社会上获得良好的反响,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评价……

编纂出版类似丛书的城市还有很多,限于篇幅,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各地之所以要纷纷启动大型地方文献整理项目,既是当地人民群众提升文化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当地党和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视,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能,地方文献的整理与保护也是整个中华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献与其他类型的文献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多元、多层级的文献体系,系统梳理、全面了解、积极保护、广泛传播一个区域的优秀历史典籍,既是追寻根脉、继承传统的切实作为,也是宣传地方文化特色,推动地方文化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新动力的有效措施。

众所周知,济南是一座历史悠久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济南就不仅是一片湖泉灵秀的名胜之地,而且还是一个名家辈出的人文荟萃之区。济南的魅力,从来都不仅仅在于她秀美的自然风光,而且更在于她那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璀璨夺目的人文光辉,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文人气息,而能传承、支撑济南这丰厚的人文底蕴的,不仅有那些名人游踪遍布、题咏成百上千的众多名泉、名山和明湖,以及那些分布在名泉边、明湖畔、众山间的古迹石刻,而且还有数以千记的古代及民国济南籍文人、先贤著述及与大量非济南籍人士所著的、和济南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文献。济南历史文化的繁盛,文献的绵延不绝,其数量之巨、卷帙之繁、内容之广、版本之多、价值之大,令人惊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留存下来不同版本的济南文献数以千计,民国单篇文献更是数以万计。尤其是有清一代,济南文人辈出,著述纷呈,有关济南地方历史文化的撰述不断出现,蔚为大观。这些文献和著述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描绘、记录了济南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人文胜迹,对于研究济南历史、弘扬济南传统文化,对于济南当前的社会经济建设、文化繁荣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无疑具有独特的价值。因此,全面、系统、完整地挖掘、整理、传承、弘扬济南留给全人类的这些不朽作品,显得格外重要。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文献除为数有限的几种外,绝大部分尚未经全面系统地整理,还有为数重多的大量济南地方文献一直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及私人藏书者手中,有许多珍贵典籍、名人手稿不为济南人所知,使欲读欲用者欲窥其详而不得,阅读、利用、研究起来极为不便。可以这么说,济南作为一个经济强市,在这方面已经远远落后江、浙、广、闽等南方省份的城市数十年。因此,我觉得:尽快将整理出版一套大型的《济南文献集成》(或曰《济南地方文献丛书》)提上日程,这是当前“文化济南”建设过程中最亟而向南方一些城市学习的一件事儿。

主持人:济南的山水有着其他城市不可取代的独特景观和旅游价值,你对济南文化旅游的前景如何看待?

刘书龙:我非常看好济南文化旅游的前景啊!可以这么说:济南文化旅游目前还是一座有待挖掘和开采的富矿,将来大有可为。济南的湖泉山河城虽然有着其他城市不具备的独特气质和旅游价值,对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极具吸引力,但是这些游客到了济南之后也一般只是看泉是泉、看山是山、看湖是湖,很少有人知道在那泉、那湖、那山背后还有着那么丰富的文化内蕴,不知道古往今来曾有过成千上万的文人墨客游览、描写、题咏、赞美过那泉、那湖、那山。下一步,我们是否应该考虑应该通过怎样的适宜的方式和手段,把附着在那些泉、湖、山上的文化内蕴展示给游客们,让他们看泉不再仅仅是泉,看湖也不再仅仅是湖,而且还能感知到、了解到与那些泉、湖、山密切相关的文化气息,那些诗,那些文,那些画,那些人,那些故事……

主持人:赵林云

来源:济南市旅游宣传推广中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