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最新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精选9篇)

最新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精选9篇)

时间:2022-05-21 01:35:21

相关推荐

最新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精选9篇)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地理

总结是对过去经验的积累和借鉴,可以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要写一篇凝练而全面的总结,可以使用一些表格、图表或统计数据,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总结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一

1、合理利用水资源(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区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围推广,原因是成本太高)。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开发沼气、风力发电)。

5、控制人口增长。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二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

2.热力环流(最简单的大气运动)。

海陆热力环流: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3.大气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压线。影响风速,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还会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

风向:高压低压。

风力(风速):等压线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三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四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

死亡率。

概念。

指某地在一个时期(通常一年)出生人数与该时期平均人口之比,它反映了人口的出生水平。

影响因素。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发达国家的人口现状。

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人口增长的特点。

时间段。

20世纪70年代中期,步入现代型。

20世纪70年代以前。

20世纪70年代以后。

人口自然增长率。

较低。

人口增长速度。

缓慢。

趋于缓慢。

人口数量。

较稳定甚至下降,如俄罗斯、德国。

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完善,生育观念的转变。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人口死亡率下降。

很多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5、人口发展不同于人口再生产,还包括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三方面的内容。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五

(3)近现代特点三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原因: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及行为的变化)。

4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1社会经济因素。

2制度因素。

3计划生育因素。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六

本部分内容主要考点有: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

常见考点考法。

常见误区提醒。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七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人口迁移理论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为"推力"和"拉力"两方面。"推力"是消极因素,它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拉力"是积极因素,把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2、不同时期、地区的国际人口迁移。

大洲。

人口迁移流向变化。

大洲。

人口迁移流向变化。

"二战"前。

"二战"后。

"二战"前。

"二战"后。

欧洲。

净迁出区。

净迁入区。

亚洲、非洲。

净迁出区。

净迁出区。

拉丁美洲。

净迁入区。

净迁出区。

北美洲、大洋洲。

净迁入区。

净迁入区。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

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

旧大陆。

(亚非欧)。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

世界大战。

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

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

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

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4、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

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

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八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2.晨昏线的判读在日照图上。

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

一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

二是根据昼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18时是昏线。

3.晨昏线的特点。

(1)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正球体,同时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昼半球与夜半球的面积应相等,即晨昏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为0,昼半球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小于0。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

(5)晨昏线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4.晨昏线的移动。

一般地,如果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晨昏线在如图1~3范围内移动。1、2、3分别表示冬至、春秋分、夏至日时晨昏线的位置。即3月21日与9月23日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导致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摆动幅度,导致北半球昼最长,南半球夜最长;12月22日摆动幅度也,导致南半球昼最长,北半球夜最长。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九

本节课处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最后一节,上承岩石圈和大气圈相关知识,主要内容涉及水圈,水既是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组成要素之一,又对人类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体现了地理学人地关系主线。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地理意义。

从本条标准的内容要求来看,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水循环的环节是指实现水循环运动的途径,包括: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高一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水平层次不齐,地理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仍存在重识记而轻理解的倾向。

(1)认知目标。

使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使学生理解水循环地理意义。

(2)能力目标。

学生学会读图,掌握读图方法,能绘制简单示意图,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学生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3)情感目标。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意义。

微课教学法、分层推进设问法、

自主合作探究。

1、多媒体课件。

2、导学案。

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师生活动。

主要评价方式。

参与式导入。

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