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衣着的变化刻画东港的变迁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衣着的变化刻画东港的变迁

时间:2023-08-19 15:58:10

相关推荐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衣着的变化刻画东港的变迁

70年栉风沐雨,70年春华秋实。

70年,无论是对于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来说,都意味着变化、成熟和收获。70年,我们的祖国经历了风风雨雨,有荆棘也有花丛,有曲折也有坦途,沧海桑田的巨变仿佛是祖国母亲眼角的皱纹,闪耀着岁月的光辉。衣着,因其体现着不同时期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经济水平,可以看做是一种文化、一部画册和一首诗篇。今天,让我们一起透过百姓衣着的变迁去抚摸共和国的脉搏,去倾听港城父老乡亲的心声。

家住锦江社区的潘阿姨生于1948年9月,翻开她的影集,那一段段发黄的岁月仿佛跃然纸上。据潘阿姨回忆,1967年,她19岁,读初三。冬天买不起棉鞋,每天穿爷爷的棉鞋上学,老师发现她没有棉裤,送给她6尺布做棉裤,然而由于爷爷病危,家里又实在太穷,那6尺布就被母亲做成了给爷爷送终的寿衣,剩下的布头缝在潘阿姨毛裤的裤脚冒充棉裤给老师看。爷爷去世那天,潘阿姨是跑着回家把鞋穿回爷爷脚上的。

直到1973年订婚时,潘阿姨的未婚夫送给她一套军装和一件绿色的确良衬衫作为彩礼,25岁的潘阿姨才第一次穿上新衣服。

结婚的时候,潘阿姨月收入18元,在马家店买了一块灰色的棉布做了一套衣服作为结婚礼服。1979年,潘阿姨的月收入达到32块钱了,生活算是有了起色,但当时的东沟县并没有卖成衣的店铺,碰巧有一次去丹东学习,她在丹东买了一件蓝底白花的短袖衬衫,当时花了十几块钱,用掉了潘阿姨半个多月的工资。

“我对穿衣服不算太讲究,过去家里也困难,穿不起。后期好一点,也没去买过成衣,就是买点儿布料自己做。后来条件一点点好了,市场也繁荣了,美丽的服装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向往。从南方发过来一些衣服,我觉得合适了就买一下,衣服我不攒,我不穿了我就拿到农村给我弟弟他们干活穿。现在打开我衣柜你看看,我喜欢穿点红的,穿点粉色的。”锦江社区居民潘清告诉我们说。

据潘阿姨回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当时的东沟县一共只有大百和二百两家百货商店,大百的位置在黄海大街上,靠近中心岗,二百在老法院附近,出售的也只是花色单一的布料。起初,因为成衣难买、价格贵,人们多是自己在家做衣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

车春馥是一名从业的裁缝,中专学习的就是服装裁剪专业,1996年毕业后就在孤山镇开了一家制衣店,当时一天最多也只有一两套衣服的生意。2002年,她将店铺搬迁到了碧海路,生意也渐渐有了起色。近几年,车春馥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着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前来定制衣服的顾客大多不再考虑衣服的价格,而是更在意款式、剪裁和面料,这也使得车春馥的店铺每天顾客盈门,每年制作的衣服超过1200多套,用掉的布料超过2000米。制作过程中,车春馥负责设计、剪裁,裁剪和缝制交给雇佣的四个做工,即使这样还是忙得不可开交。

车春馥说:“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穿衣品味不断变化,衣服款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呈现多样化。”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繁荣,我市的服装市场也渐渐出现了百花争鸣的局面。走进黄海步行街,女装、男装、童装、家居服……各类的服装店比比皆是,新潮的款式、艳丽的色彩令人目不暇接。在黄海步行街南门附近的一家的老店里,店主林莉向我们讲述了黄海市场服装店的发展史。20世纪初,东港鲜有像样儿的服装店,卖服装的摊位都集中在黄海市场楼上,条件简陋。看准了商机的她率先将店铺开在了步行街一楼,结束了摆摊卖衣服的历史。

开店之初,为了引进时尚的服装,她辗转沈阳、北京、广州、义乌多地,那个时候,去沈阳只能坐大客车、走公路,冒险经过南天门;去广州要从丹东出发,坐一个星期的火车,危险不说,时间都耗费在路上,好在她精心挑选的款式很受消费者欢迎。现在,时代不同了,交通发达了,通讯业也发达了,一个电话、一张图片,就能让厂家把千里之外的服饰发过来,顾客们通过微信、抖音、快手也能第一时间看到新货的样式,看到喜欢的款式再到店里试穿,大大提高了成交率。

“那个时候服装店特别少,都是黄海大市场上面,款式特别单一,色彩也很单一,消费者试衣服也不方便,没有什么试衣间,在那拉个帘就试,都是挺简单的那种,现在穿衣服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搭配出个性、潮流的,比之前洋气多了。”服装店主林莉说。

如今置身繁华的东港路,不禁感叹,东港服装市场的那段青涩的年华恍如隔世。在落户东港整的千盛百货,风格各异的服装品牌按人群分布,富有特色的装潢、讲究的陈列让人感受到了与大城市无异的时代气息。目前,入驻千盛百货的品牌已经从最初的50多个增长到现在的80多个,会员人数超过7.5万,顾客年龄基本在15岁到50岁之间。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市经营服装类别的市场主体共14568户,其中,仅今年前6个月,新注册的经营服装类别的市场主体就多达1153户,服装零售业在我市服务业中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多。

从缺衣少穿到搭配挑选,从物质匮乏到随意购买,从花色单调到彰显个性,百姓衣着的变迁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发展、地区的进步和社会的繁荣,更让我们对今天的生活倍感珍惜。充沛的物质条件是由每一名勤劳的港城人民一砖一瓦创造起来的,是来之不易的经济财富,而吃苦耐劳的品质更是珍贵的精神财富,更加值得回味和发扬,这种宝贵的精神品质才是推动我市经济更繁荣、社会更和谐、人民更幸福的源源不竭的动力。


图文|林焕东 隋默冉

编辑|李依霖责任编辑|王荣洁

主管:中共东港市委宣传部 主办:东港市融媒体中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