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刘备打荆州 是为关羽报仇吗

刘备打荆州 是为关羽报仇吗

时间:2023-05-15 15:13:18

相关推荐

刘备打荆州 是为关羽报仇吗

有很多人说刘备是个伪君子。

鲁迅在评价《三国演义》时写道: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

显然罗贯中的笔法造成了非常大的误解。

而刘备,从不是一个只会哭哭啼啼的好好先生。

《三国志》中记载: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刘备并不是一个读书人,他更似是一个义气深重,爱结交侠士的江湖豪客。他并不像曹操身边有陈群、荀彧可以领袖士族,也没有孙权一旁的张昭、顾雍为他团结士人。刘备身边,多是关羽张飞这样的豪侠,或是黄忠魏延赵云这样出于行伍的兵将。

刘备本身就是个老兵,虽然很能折节下士,但其实他与文人的相处非常的一般,甚至十分讨厌一些清流名士。例如蜀中名士许靖在刘备兵围成都时,逾城而降。刘备对此非常不以为然,根本不想用他,还是在法正的劝说下才勉强禄以高位。刘备一向喜欢的是像陈登这样的湖海豪气之士,而对求田问舍的许汜之流,是万分鄙弃的,甚至往往都懒得去假以辞色的做一些表面功夫。对于一个志在天下的政治家而言,足见其性情之豪直了。

周瑜和陆逊给孙权写信时,说刘备是“枭雄”。

《三国演义》中有张翼德怒鞭督邮这一回,其实是冤枉了。这事呢是刘备自己干的:

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

求见督邮不遂,《典略》记载道:备恨之。随后直入府邸,打了人两百杖,接着直接弃官亡命。年轻的刘备活脱脱一副江湖人士的任侠戾气。而且刘备的性子可谓老而弥辣,其在新野纵马,年近半百,仍然感叹自己髀肉复生,豪气不减当年。

说刘备是枭雄,是他确实不乏狠辣手段。彭羕撺掇马超谋反,刘备并不废话,直接杀了。

当他真动了杀心,诸葛亮也未见拦得他住。如刘备对待张裕。两人素有嫌隙,张裕曾笑话刘备嘴上无毛,阴喻讽刺。后在攻打汉中一事上与刘备不对付,又私下和人说:“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终于触怒了刘备。《蜀志》记载:

先主常衔其不逊,加忿其漏言,乃显裕谏争汉中不验,下狱,将诛之。诸葛亮表请其罪,先主答曰:“芳兰生门,不得不鉏。”

芝兰生于阶庭,亦不得不除。偶有的枭雄心性,确然无疑。

所以刘备并不是一个温良恭俭的读书人,而是一个身上江湖气更重的,一言不合就可以提剑上马去干他娘的这样的脾气。

但纵观刘备一生,他极讲义气,重感情,待人真诚,所作所为绝对称得上一个“仁”字。

早年和田楷屯齐,袁绍打公孙瓒,他立马去帮忙。

孔融在北海被黄巾军围困,刘备发兵去救。

曹操为父报仇,在徐州搞大屠杀,刘备身边就千余士兵,照样来帮忙。陶谦病危要让徐州,刘备是真推辞不受过的。

义不容辞,当仁不让,一副扶危济困的侠客做派。

刘备早年没什么基业的时候,四处奔波。曹操、袁绍、刘表、公孙瓒、吕布都希望他做雇佣兵,因为他很能打,又讲义气。他归附过很多人,除了逃离曹操,从来没回头对旧人捅过刀子,更没有什么屠城的类似举动,这在那个乱世,可说难能可贵。曹操、吕布们,就根本做不到。

在荆州,刘表病重时,《英雄记》中记载:

表病,上备领荆州刺史。魏书曰:表病笃,讬国于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而后,刘琮请降曹操,众人劝刘备劫将琮及荆州吏士径南到江陵,取荆州。刘备答曰:

刘荆州临亡讬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

《典略》记载:备过辞表墓,涕泣而去。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无论是利益还是危亡都没能动摇过刘备的恩义二字。滴水之恩,亦涌泉报之!

《三国志》记载:

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

刘备答道: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别人既然信任我,那我一定就要对得起他们,无论要因此付出任何代价!

对于安土重迁的国人来说,我不知道能让十余万人相随流徙、背井离乡是一种怎么样的仁。我只知道在面对曹操谴精骑日行三百里的追击,刘备用行动回馈了百姓的信任,他没有独自逃命,而是拖着百姓,始终不离不弃,一起日行十余里而不悔。

不乘隙袭荆州,是放弃了最好的求生之路。

带着百姓赶路,是让自己深陷囹圄。

急去江陵,是他最好的做法,但他没有这样。

说到底是一个不忍,是一个仁善。

习凿齿言道: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偪事危而言不失道。

一个人的真正性情,平时可以伪装。

但是到了生死存亡,危难旦夕的俄顷之间,犹然能守信重义,置生死于度外者,这还不是仁善的君子吗?

黄权和刘备君臣倾心,夷陵战败后,黄权无奈降曹。蜀中有司要拿黄权家眷问法,刘备说到:

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他是被逼无奈才这样的,是我对不住他,这没关系。而后待之如初。

曹丕曾想反间黄权,骗黄权说其家眷被处死,黄权从容不疑,他太了解刘备的善良了。

糜芳投降孙权害死关羽,糜竺自缚请罪,刘备说是你弟弟犯罪,与你无关。

再说诸葛亮,刘备临行: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以陈寿晋臣身份,尚且忍不住说:

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尔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诚以报先帝之殊遇啊。

君臣相宜,在这里无出其右,刘备之重情义,毋庸言之。

关羽荆州败亡后,刘备倾国之力伐吴。很多人说刘备是为关羽报仇,更多人说刘备只是用为借口拿回荆州,觉得打不过曹魏,还收拾不了孙权?

《三国志》记载: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三国志》同时记载刘晔对曹丕说:

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刘备关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

根据陈寿的记载,刘备对于关羽的死是极其愤怒的。刘关张三人早年“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关羽在身陷曹营时仍是还情之后飘然远走寻兄,千里走单骑;在刘备决意伐吴,诸将皆劝的时刻,也唯有张飞,阆中点兵,等着刘备一同进发。这不得不让人相信,这三个人的感情,是真的可昭日月。

吕思勉先生在《吕着三国史话》中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演义里说刘关张三人是兄弟,刘备出兵帮兄弟报仇,这是个笑话。因为能做出一番事业的人,意志必较坚定,理智必较细密,断不会轻易动于感情。况且感情必是动于当时的,时间稍久,感情就慢慢衰退,理智就慢慢清醒。关羽失败与刘备伐吴时间相距一年半,还有轻易动于感情之理吗?

我非常尊重吕思勉先生,但我对这样的说法极其不以为然乃至于愤慨。

刘备之重情重义,上文所述多有。能做出如此多感情用事而置己之不顾的人,能叫做不轻易动感情吗?而刘备的基业也恰恰源自于他这种容易感情用事、所谓的“不理智”、“不政客”的行为,这恰恰是他独一无二的人格魅力。况且江陵与成都相去几许?在那个时代,信息的传递不需要大量的时间?发兵打仗,粮草辎重不需要提前安排?拿一年半的时间说事,可谓殆哉!

人们只会说,作为一个政治家,是不会有这样意气用事,感情冲动的行为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出自于政治的考量。

但,政治家就都没有情感吗?

换言之,这般重情义、不理智的政治家难道不会更加的让人心为之折吗?

火烬灰飞,往事如烟。真相究竟如何,大家众说纷纭,我也在读书的成长中或多或少的有过疑惑。

但后来,我更愿意相信,刘备打荆州,就是为了他的兄弟,为了他三十年的情谊,义无反顾的选择去报仇,去雪恨。

虽千万人,吾往矣。

我更愿意相信,这样穿越时代、心比金坚的感情才是历史的脊梁。

不可思议,就不能相信吗?你所不理解的,就不能是真的吗?不合常理的,就一定是不对的吗?

无论是今天查阅《典略》的我,还是七八岁时手捧《少年版三国演义》的我,念及这样的感情,都是一般的热泪盈眶。

这一拜,生死不改。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