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学地理 观世界】真正的大事:寒冷干旱的中国西北正在变暖变湿

【学地理 观世界】真正的大事:寒冷干旱的中国西北正在变暖变湿

时间:2018-08-28 19:42:47

相关推荐

【学地理 观世界】真正的大事:寒冷干旱的中国西北正在变暖变湿

【樊勇地理工作室】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地理组教师樊勇创办的公益平台,面向全呼和浩特市乃至全内蒙古的地理爱好者和地理教师提供优质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和新高考资讯的平台。

寒冷、干旱是中国西北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但科学研究表明,西北正出现变暖变湿的新趋势。中科院等机构的研究显示,降水增多在西北的中西部地区尤为显着,如新疆大部、祁连山区、河西走廊及青藏高原。此外,冰川融水量增加、河流径流量增加、湖泊水位上升等现象,也在西北大部出现。西北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是荒芜。近年来,增多的降水加速了西北增绿、减少了农作物生长季旱情。“近来,祁连山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波动上升,达到最大。指标升高面积占祁连山区总面积的39.8%。”在此气候变化背景下,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适种区正向北、向高海拔地区移动。

▲今年雨水多,8月莫高窟附近戈壁沙漠泛起绿意。

寒冷、干旱是中国西北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但科学研究表明,西北正出现变暖变湿的新趋势。

陈宝福是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的一名司机,长期往返兰州市区与机场间。近几年,他发现这段路变了。

“以前这70多公里路基本上都是荒山。最近几年雨水多,光秃秃的山都变得绿茸茸。下雨的时候看去,有点南方的感觉。”陈宝福说。

在离兰州千里之外的敦煌,干旱的气候使得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保存千年。然而今年莫高窟两度因雨暂时关闭,石窟周围的戈壁沙漠竟然长了草。

人们发现的星点变化,早已出现在科学家的视野之中。

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就敏锐地关注到西北降雨量增多的情况。他后来提出西北气候可能正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推断。

“此后30年的情况证实了这一推断。我们运用全球气候模式,预测这一趋势将持续到21世纪中叶。”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说。

记者从陕甘宁青等省份的气象部门了解到,1961年以来西北呈升温趋势,大部降水增多。2000年后暖湿化更为显着。

▲今年雨水多,8月莫高窟附近戈壁沙漠泛起绿意。

以甘肃为例,1961年至,平均每升温0.29摄氏度,降水东西有异,河西走廊每降水增加4毫米至12毫米。甘肃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摄氏度,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7.7%。

中科院等机构的研究显示,降水增多在西北的中西部地区尤为显着,如新疆大部、祁连山区、河西走廊及青藏高原。但在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增幅不明显,部分地区甚至略有减少。

此外,冰川融水量增加、河流径流量增加、湖泊水位上升等现象,也在西北大部出现。

自施雅风提出推断后,专家学者就开展了大量研究,试图解释为何西北会出现气候变化。

中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全球变暖驱动水循环加剧,可能是西北气候暖湿化的根本原因。

丁一汇说,对于西北而言,水汽主要来自阿拉伯海和印度洋。随着北极变暖,来自北冰洋的水汽也在增加。在气流作用下,三个地方的水汽集中到西北,水汽输送加强,西北降水增多。

甘肃省气象局副局长张强介绍,西北地区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更敏感,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也更显着。如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1973年至平均每升温0.45摄氏度,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平均水平。

西北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是荒芜。近年来,增多的降水加速了西北增绿、减少了农作物生长季旱情。

兰州区域气候中心的数据显示,甘肃省降水量为近60年第二,全年水热匹配好,农作物主要生长季旱情为历年最轻。甘肃省植被覆盖度为近最高,戈壁、荒漠面积减少,沙漠边缘外扩速度减缓,生态环境显着恢复。

兰州区域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韩涛介绍,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的综合评价指标。“近来,祁连山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波动上升,达到最大。指标升高面积占祁连山区总面积的39.8%。”

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适种区正向北、向高海拔地区移动。

看到这个商机,曾在城里经营酒店的何甲奇返乡创业,在海拔超1500米的天水市秦州区杨家寺镇建立农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现在高海拔地区也能种菜,错季上市菜价高,去年收入了146万元。”

▲今年雨水多,8月莫高窟附近戈壁沙漠泛起绿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宗省认为,从短期看,抓住有利机会适当增加农业种植规模,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

但不可否认的是,气候变化是“双刃剑”。

近年来,西北出现“旱涝并存并增”的新情况。以来,黄河上游连续经历两个丰水年,多个水电站防汛形势严峻,个别水电站泄洪数月之久。

与此同时,极端天气事件也在增加。“随着气候变暖,暴雨山洪增多,且分散性、突发性显着,造成的灾害严重。目前亟待提高灾害防范减灾意识。”张强说。

李宗省说,气候变化为西北带来新机遇,但西北干旱的本底环境不会改变,应协调好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关系,尽可能满足生态用水需求,以应对新挑战。

来源:参考消息(ID:ckxxwx),记者:新华社任卫东,谭飞,张玉洁,图片:敦煌研究院孙志军 摄

本期编辑:石磊、杨翘楚

附:关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例题分析

例题分析

例题分析

文字信息来源于:人民日报

地理知识总结来源于:本人使用的教学课件,转载标注。

大家都在关注:(超链接,点击直接进入)

【学地理,观世界】为什么东北地区有肥沃的黑土地?

【学地理,观世界】水库泄洪

【学地理,观世界】泥石流都听说过,但冻融泥石流见过吗?

【学地理,观世界】北极放大效应:海冰融化加快,高温肆虐全球!

【学地理,观世界】世界首条环岛高铁 ——纪念海南省成立三十周年

【学地理,观世界】台风“山竹”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地理知识

【学地理,观世界】电影《金蝉脱壳》背后的地理知识

【学地理,观世界】港珠澳大桥开通背后的“地理眼”

【学地理,观世界】高考考试时间背后隐藏的地理知识,让你开眼界。

【学地理,观世界】一碗兰州拉面中的地理知识

【学地理,观世界】中国的“大国工程”

【学地理,观世界】你熟悉的水库,还有你不熟悉的水库

【学地理,观世界】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学地理,观世界】从地理角度看冬奥会举办地如何选择?

【学地理,观世界】从地理角度说说情人节的“花卉”

【学地理,观世界】绚丽头巾下的百样气象风情

【学地理,观世界】传统建筑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地理,观世界】攀枝花 干热河谷中的热带水果王国

【学地理,观世界】新疆百里风区和三十里风区

【学地理,观世界】“3.23”世界气象日

【学地理,观世界】南方有嘉木 何地出好茶?

【学地理,观世界】南方瘴气消退与人类活动、环境演变的关系

【学地理,观世界】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八大菜系分布成因解释

【学地理,观世界】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

【学地理,观世界】南半球为何无强国?

【学地理,观世界】一季度我国共发生哪些自然灾害?(附:灾害地理精讲)

【学地理,观世界】智利的车厘子为什么是海运,而不是空运?

【学地理,观世界】荷兰建"海上漂浮农场"

【学地理,观世界】特殊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式

【学地理,观世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真机试飞成功!

【学地理,观世界】探访壮观的飞机坟场

【学地理,观世界】北极海冰4月创同期新低,这将影响你我

【学地理,观世界】让舌尖感受不一样的“气候”

【学地理,观世界】顶尖的高水平运动员选择高原为训练基地观世界

【学地理,观世界】为什么北方人的夜生活约等于零

【学地理,观世界】从吃肉理解什么是地理思维

【学地理,观世界】文明是沙漠的馈赠

【学地理,观世界】韩国为什么能粮食自给自足?

【学地理,观世界】陆地那么大,中国为什么要到海上发射卫星

【学地理,观世界】江淮地区今年入梅偏晚 预计7月进入梅雨季节

【学地理,观世界】东北是如何喂饱中国的?

【学地理,观世界】火星,明年我们去看你!

【学地理,观世界】气象对战争影响有多大

【学地理,观世界】中国史上最大工程即将开工---西部调水工程

【学地理,观世界】为什么中国这么急着垃圾分类?

【学地理,观世界】当蒙古人学会捞鱼……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学地理,观世界】学会这几招 你也能预报天气!

【学地理,观世界】为什么西方人很少吹空调?

【学地理,观世界】人体长寿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学地理,观世界】贵州,多灾多难

【学地理,观世界】没有人类的地球,将会如何?

【学地理,观世界】探访世界上的地下城:蒙特利尔(加)VS库伯佩迪(澳)

【学地理,观世界】中国(重庆)气候旅游目的地评选

【学地理,观世界】假如把地球46亿年历史压缩到一天

【学地理,观世界】陕西菜为什么没入选八大菜系?

【学地理,观世界】地理老师看受伤的“地球之肺”----亚马逊热带雨林

【学地理,观世界】印尼总统:这次真的要换首都了!

【学地理,观世界】甘肃张掖现火烧云,它是如何形成的?

【学地理,观世界】用气候变化视角来“读”上下五千年,结果让人震惊了!

【学地理,观世界】新疆,为什么造了这么多铁路?

【学地理,观世界】甘肃,特别美。

大家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扫一扫上面二维码或添加公众号关注。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喜欢本文,请随手点赞,欢迎分享朋友圈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