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平安帖从古至今一直很受欢迎 被录于各书法著作 才能流传至今

平安帖从古至今一直很受欢迎 被录于各书法著作 才能流传至今

时间:2019-03-28 19:21:12

相关推荐

平安帖从古至今一直很受欢迎 被录于各书法著作 才能流传至今

王羲之草书《平安帖》(又称《告姜帖》)以三点零八亿元的高价成交,创中国古书画拍卖第二高价。此帖原为清宫旧藏,后流入民间。

王羲之草书《平安帖》最早被著录于北宋《绛帖》刻本。《绛帖》刻本为北宋潘师旦摹刻,是与《淳化阁帖》齐名的三大名帖之一,因刻于绛州,故名。《绛帖》刻于宋皇祐、嘉祐年间,以淳化阁帖为底本而有所增删。潘死后,其二子各得十卷。长子的十卷,因为负官钱而没入公库,绛州太守摹下十卷,谓之『东库本』。次子分到后十卷后,也重刻前十卷成一部,即所谓『私家本』。

故《绛帖》有公、私两本。『靖康之难』时,两本又转入官吏之手,金人又重刻之。因避庙字讳,称『亮字不全本』或《新绛帖》、《北帖》等。明清时多有翻刻。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元代及明代的翻刻本,有二卷,故宫博物院藏有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藏宋拓《绛帖》刻本中就有完整的草书《平安帖》如下:『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岁忽(第一行)终,感叹情深,念汝不可往。(第二行)得去十月书,知姜等平安,(三行)寿故不平复,悬心,顷异寒,(四行)各可不?寿以差也。吾近(五行)患耳痛,今渐差(六行)。献之故诸患,勿勿。力(七行)不具二夕,告姜等平(八行)安,寿故(九行)。』由此可见,此《平安帖》墨迹为残本无疑。

仔细观察宋拓绛帖中的《平安帖》刻本,发现摹刻十分精良清晰,点画矫健,结体美妍,飘逸洒脱,牵丝映带纤细流畅,贯气自然,甚至将原书第二行中的『情』字、第三行中『月』字和『书』字出现的渴笔开叉都毫发毕现地刻于石上,可谓完全忠实于原作的本来面目,最大程度地反映出羲之草书『飘若游云,矫若惊龙』之神采。

作为重要传世法帖的王羲之书法,被勒刻上石,当时潘师旦对底本一定做了精挑细选,雇用高手精雕细刻,故《绛帖》中的《平安帖》刻本的底本,应是完全忠实于王书本来面目的唐摹精本。比较此绢本墨迹与宋拓绛帖刻本《平安帖》,此墨迹的点画偏于肥软、板滞,此墨迹都与刻本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每个字的详细比对,见后文)。文徵明跋中所说的『验之毫发少异,疑即当时用以入石』,与事实不符。

北宋宣和二年夏秋间,内臣奉徽宗赵佶之命,编纂了《宣和书谱》,共二十卷,记载了徽宗时内府所藏的历代名家法帖。《宣和书谱》卷十五著录的王羲之《平安帖》墨迹有两个本子,一为行书,另一为草书,但没有记录两帖的帖文。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摹纸本王羲之行书《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有赵佶的题签及北宋内府收藏印(皆真),为宣和本无疑,其中的行书《平安帖》应是《宣和书谱》著录过的那件行书《平安帖》。此草书《平安帖》没有徽宗赵佶的题签及北宋内府收藏真印,故不是《宣和书谱》著录过的那件草书《平安帖》(即宣和本)。

在文徵明自家编纂的《停云馆法帖》中,刻有《平安帖》,比对绢本墨迹《平安帖》,刻本几乎是完全忠实于此绢本墨迹勒刻上石的。前隔水米体签题:『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平安帖』,同样刻得极为相似。

刻本只选取了墨迹上左下角三方的收藏印。可以确认此墨迹《平安帖》著录于文氏的《停云馆法帖》中。以后又被文徵明之子文嘉记入自家藏书画著录《钤山堂书画记》中,说明文徵明去世后此帖可能又被文嘉购回。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