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玄妙之技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理论的发展及书家形象 观念的深化

玄妙之技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理论的发展及书家形象 观念的深化

时间:2020-04-01 18:06:22

相关推荐

玄妙之技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理论的发展及书家形象 观念的深化

东汉时期出现了中国书法史上现存最早的书论——《非草书》,以后又有蔡邕《笔论》《九势》等,尤其是蔡邕的《笔论》,对于书写主体在书写时应具有的精神状态进行了探讨,在书家的研究中有重要的地位。

蔡邕《熹平石经》残石拓片

但是,书法在此时毕竟不是士人讨论的常态,人们对于书家的认识亦仅仅局限于“善书”、“能书”的层次。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理论的繁荣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

一种美的自觉在迅速成熟、规范,并慢慢地呈现出秩序化的趋势,这种变化使后人能够更为清晰地认识到在魏晋南北朝,甚至更早的时期书法发展的状况以及当时人们对于书法内容及其形式的认知。

《竹林七贤》竹雕笔筒(清中期)

从这些书论中可以看出,书家不再是仅仅停留在实用性书写基础上的“能”、“善”,而是更多的渗入书家的意趣、神采、格调、骨力、情性等,书法不再是单一的形式表现,而是更多地寄托了书家的生命意识及生命追求。

王珣《伯远帖》

书法理论是我们了解书家及其观念的重要依据。书法理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魏晋六朝书论现存共计约30余篇,对于书法的技法、本体、风格、意象、神采、意境等均有涉及,且许多见解颇深,其理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对后世书法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魏晋南北朝人的书法理论研究如此繁荣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的。

卫夫人小像

首先,魏晋南北朝承接两汉以来的善书风气,涌现了大批书家。书法在整个社会中,特别是在上层士人中间深受喜爱。士人竞相研习,以书自矜,关于书法高下优劣竞争的例子比比皆是。书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繁荣,带来了书法理论的研究深入,这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内在要求。

谢安《中郎帖》

其次,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流离、黑暗沉重的时代,充满着战乱与杀戮,“人生到此,天道宁论?”如何在有限的时日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最大的张扬,则成为魏晋六朝士人的一个重要的生命课题。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典论·论文》)

因此魏晋六朝士人把文章传于身后作为张扬个人生命价值的寄托。而书法理论的研究就属于这种使士人声名传于后的“文章”。

魏文帝曹丕

魏晋六朝士人深受玄学思想的影响,贵“无”、“虚”,尚清谈,重风骨,崇尚风神的人格美,而他们的这一切的追求,都能在书法中得到集中体现,反过来讲,书法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满足魏晋六朝士人对风神,人格美,风骨,精神美的追求,书法的繁荣亦必带来书法理论研究水平的长足进步。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书法在魏晋六朝得到士人的喜爱以及书法理论批评的繁荣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五石散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家对书法的认识与东汉时期相比有了较大的发展。

首先,对于书法的起源、“载道”功能及其诸体衍变的论述逐渐深入,并更具有概括性。

其次,书家对于书法内在的审美含义的关注进一步增强,如《四体书势》中对于各书体给以赞美,行文多用物象比拟书势,若鸿鹄高飞,若流苏悬羽,若黍稷之垂颖,若虫蛇之棼缊等等。

陈洪绶绘魏晋高士书写场景

虽然这种物象比拟是汉魏人为文的普遍方式,但是我们还是能从中体味到一种美的倾诉。这种对书法内在审美含义的挖掘尽管只是意象式的表达,并没有形成严格的系统理论,但是我们从中已经能够窥见这一时期人们对书法本质的探——隐藏在书法中审美的、艺术的元素在逐渐清晰起来。

刘勰《文心雕龙》

另外,书家对于书法中审美含义的认知带来了书法技法的深入探讨。卫铄在《笔阵图》中云:“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把书法的用笔提升到重要的地位。

王羲之在卫铄论书的基础上又作《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记白云先生书诀》,对于书法的点画、结字、章法皆有生发。

书法技法的深入探讨,显示了魏晋南北朝人对于书法的认知由宏观把握向微观深化的一方面,它肯定了书法技术层面的自身价值。

王羲之小像

这一时期,书家及理论家热衷于书法的品评,这固然是受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化、艺术氛围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的书法品评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书法与人与物的类比。

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

王子敬书如河、洛间少年,虽皆充悦,而举体沓拖,殊不可耐。

王献之

王羲之书法如谢家弟子,王子敬书法如河、洛间少年,这不是一种清晰可见的类比方式。或许,我们可以换一种理解方式,即这一时期的书法品评观念是以人的神采、气质、情性来类比名家书法。在这种类比下,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时期书家的书法风采与书家的鲜明形象。

崔子玉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绝望之意。

孟光禄书如崩山绝崖,人见可畏。

崔子玉

崔子玉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孟光禄书如“崩山绝崖”这是以物象类比书家书作。尽管这种类比方式由来已久,但是与汉魏早期论书多华丽繁复而空洞的辞藻不同,这里我们通过只言片语可以窥见一种意境。“孤松一枝”、“崩山绝崖”,蕴含着动与静,简而远的意境。通过这种意境我们可以想见书家的书法风采,更能据此想见书家的风采。

陆机《平复帖》

这一时期整个社会阶层对于书法是怀着极大热情的。人们热衷于讨论书法、品评书家,推崇技艺高超的书家,对于书法水平的高下相较毫不避讳。

羲之罢会稽,住蕺山下,一老妪捉十许六角竹扇出市,王聊问一枚几钱?云值二十许。右军取笔书扇,扇为五字,妪大怅惋云:‘举家朝餐,惟仰于此,何乃书坏。’王曰:‘但言王右军书字,索一百。’入市,市人竞市去。

有一好事年少,故作精白纱裓,着诣子敬;子敬便取书之,正、草诸体悉备,两袖及褾略周。年少觉王左右有凌夺之色,掣裓而走。左右果逐之,及门外,斗争分裂,少年才得一袖耳。

羲之书扇

市人竞价扇书、少年夺书裂衣,人们对高水平书家作品的喜爱程度可见一斑。这固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是至少说明了社会各阶层对于书家及其作品的认可。

卢循素善尺牍,尤珍名法。西南豪士,咸慕其风,人无长幼,翕然尚之,家赢金币,竞远寻求。

桓玄耽玩不能释手,乃撰二王纸迹,杂有缣素,正、行之尤美者,各为一帙,常置左右。及南奔,虽甚狼狈,犹以自随

王羲之尺牍《姨母帖》

卢循的书法水平极高,西南豪士,无论长幼,皆心慕手追,甚至不惜重金购求,这是何等壮观的书法盛况!桓玄本身就是一位书家,且身居高位。《书品》称其筋力俱骏,有相当高的水平,然倾慕二王,搜集二王纸迹,常置左右,甚至南逃时,性命尚不能自保时也不愿舍弃。

王羲之《兰亭集序》局部

书家及书家作品受到人们的推崇及喜爱超过了两汉,书家们相互学习、相互钦慕的例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比比皆是。

这一时期的书家把书法看成是自身神采、性情的延伸,人们对于书家书法水平的高下津津乐道,书家们亦不甘落后,他们乐于把书法展示与人前,对于水平的高下“耿耿于怀”。

羲之书云:‘顷寻诸名书,锺、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存。’又云:‘吾书比之锺、张,当抗行;张草犹当雁行。’羊欣云:‘羲之便是小推张,不知献之自谓云何?’又云:‘张字形不及右军,自然不如小王。’

谢安尝问子敬:‘君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答曰:‘世人那得知。’

张芝《知汝帖》

王羲之的“其余不足存”,子敬的“故当胜”皆是出于一种不输于人的“傲气”。书家们对于书法水平的争胜,似乎不符合传统中国士人温良敦厚的素质要求,但也正是这样,恰恰证明了魏晋人对于书法无止境的追求以及热爱。

王献之《中秋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书法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书家的形象进一步确立,以家学传承维系的书法高门世家的巨大推动,大量书家涌现出来。他们以其自身高超的书写技艺与独特的人格魅力,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推崇。

魏晋时期高士们的生活场景

同时,书家对书法的认知观念进一步发展,书法理论研究的繁荣,书法世家的涌现,这些都预示着书法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艺术门类被上层建筑及底层庶民所接受,促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的繁荣发展,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