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华师附小“移动课堂”一夜爆红背后彰显了哲学的胜利

华师附小“移动课堂”一夜爆红背后彰显了哲学的胜利

时间:2022-04-08 00:47:13

相关推荐

华师附小“移动课堂”一夜爆红背后彰显了哲学的胜利

上个周末,华师附小四一班的老师、孩子和家长们经历了一个疯狂而又幸福的夜晚。5月27日这天,他们在华中师大教育学院举办的《基础教育实践论坛》第30期上进行的演讲活动的报道,登上了搜狐网教育的头条,访问量不断狂飙式上涨,一夜之间直逼100万,打破了搜狐网点击率的周记录,创造了一个教育界的神话!

在最初的不可思议与狂喜冷静下来之后,我们作为这个神话故事的创作者或亲历者,要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第1,我们为什么会一夜爆红?这个神话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第2,红起来之后,我们下一步又该往哪个方向走呢?是停在原地,继续躺在这个记录上吃老本吗?

这就需要我们站在哲学的高度进行反思,并进行理性的总结。否则我们就会迷茫,既不知道是我们是怎么红的,也不知道下一步我们该怎么走。所以我今天报告的主题就选择:《“移动课堂”一夜爆红背后彰显了哲学的胜利》,来帮助更多的人去理解这个神话是如何诞生的,并使得更多的人可以步我们的后尘,也可出创造出属于他们的神话!

今天的发言的要点:

第一,对“移动课堂”或“生本课堂”的哲学评价

这种‘以生为本’的教学方式,将课堂的自主权与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构成了对传统的‘以师为本’的课堂教学方式的一种“哥白尼式”的改变,极大地释放了学生发展的潜能,提升了他们的自信与自觉,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也是对教育得本质与本性的一种深度回归。

班主任陈老师对我说,我儿子徐景明原来在班上看她的眼神是害怕的、躲躲闪闪的,现在是仰首挺胸的,是自信爆棚的。这就是“学生讲堂”给我的孩子带来的迅即改变。昨晚吃饭,他说“我是星宝了,你和爸爸都跟着沾我的光。”

第二,“移动课堂”或“生本课堂”的哲学精髓是前者“动力学的教育学”,而不是“静力学的教育学”,前者是“唯兴趣论的”、“唯发展论的”、“唯成长论的”;后者是“是“唯学科论”、“唯知识论的”、“唯考试论的”。

“动力学的教育学”:追求的是学生自因的、自主的、充满活力地发展自己,它的优越性是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让学生充满自信、充满了无尽的好奇心、燃烧着旺盛的求知与探索的热情,并且勇于表达、大胆追求自己的成长进步。如同过程教育哲学家怀特海所说,“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具有最大的教育价值”。

就像今天的“移动课堂”或小学生讲堂,重视的是发现学习,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内容、自我讲演与营销,全程主角,教师和家长沦为站在他们身后的配角。真正做到了将课堂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实现了教学方式的一种“哥白尼式”的变革。

“静力学的教育学”缺陷则是:强调的是一种“外力决定论”,传统的教育都是“以师为本”的,由老师选择教学内容、主导教学进展;学生全程被动跟进。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机械的、惯于定势的学习,是受压抑的、没有个性的,也是感到痛苦和无奈的。

第三,“移动课堂”这种“以生为本”的教学改革一定会促成学生在立足于“个人自主”的基础之上,去追求过一种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生活”( the meaningfullife ),以实现个体潜能的最大化的发展。

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哲学家约翰·怀特教授认为,学校教育的目标不是分数、不是掌握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不是考试得高分,而是引导学生去寻找、去发现一种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生活”,去过一种“幸福的和有成就感的人生”。

怀特教授说:如果我长大后是去当一个文学家或者哲学家,我干嘛要学习高等数学、学习微积分?学了很多对我的人生没有任何实际用处的学科知识,有这个必要吗?

他认为:有意义的生活才能给予学生最多的满足感、成就感(fulfillment )、才是真正的“良好生存”(well-being),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或者说“繁荣兴旺的人生”(flourishing life)。

这意味着,在学校压缩常规课程之外,学校有责任为学生准备去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打开无限的可能与机会之窗,让学生自己去接触、去观察、去比较、去体验、去发现未来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生活”为何。

比如:通过这次演讲,我们欣喜地发现孩子们似乎发现了、找到了自己未来要过的有意义生活的模样:我的儿子徐景明对机器人情有独钟、刘梓辰同学极有可能是未来的F1赛车高手、曹琪涵同学搞不好就是下一个“撒贝宁”······

第四,“移动课堂”/或“生本课堂”一定会“倒逼”那种“以考试为中心”的学校培养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

怀特: “国际批判考试联盟”(ICE)的宗旨是:一方面批判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考试制度,认为它带来了焦虑、痛苦、挫折与绝望,也限制了学校课程的开设,捆住了师生的手脚,是他们陷入被动与无奈;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对考试制度的更好的可替代方式。

陈祖兰老师的实践与国际先进的教育潮流完全契合,体现了中国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有很高的思想觉悟与实践智慧,她是我们中国教育工作者的优秀代表,她所作出的独到贡献令人钦佩!

第五,“移动课堂”也如同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的系统科学哲学和过程哲学家怀特海的思想所说的那样,让学生、教师和家长真正实现了“三位一体;让大学、小学、社会媒体等多元力量分工合作、互助协同;正是上述多方力量的综合集成,才实现了系统最大化的“整体涌现”,才有了10几个人的弱小力量却爆发出100万访问量的威力,创造了“原子弹”级别的教育神话,它的“加乘效果”数倍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最后,让我再次感谢华师附小的老师和同学们的精彩讲演,真心感谢他们给我们带来一次“不忘教育的初心”的反思机会,以及对“教育的本质与本性问题”的非常有冲击力的启发。

以上是我作为“移动课堂”的亲历者与教育神话的见证者,所发表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谢谢大家指正!

作者简介:杨杏芳,高等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一站博士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科技哲学二站博士后,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