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2 肾为气之根 筋为气之道

2 肾为气之根 筋为气之道

时间:2023-08-22 05:32:26

相关推荐

2 肾为气之根 筋为气之道

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如何提高疗效是我们终身追寻的目标,我从医之初,接受的都是教材上的理念,主要以肌肉筋膜为主,也运用中医经络的一些理路来治疗伤科疾病。在临床中运用肌肉、筋膜、神经理路来治疗伤科疾病虽然有不少患者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而随着从医时间的推移,接触的病种也越来越多,逐渐的就发现运用神经、肌肉、筋膜的理路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怀着悲悯苍生之心,抱着对一些疑难疾病破译的决心,寻求突破瓶颈的方法,我深入到浩瀚的中医典籍之中,走上了寻求医道之路。通过对于经典的学习,发现古籍之中对于我们中医骨伤医师来讲,在软组织疼痛的治疗领域无非就是“骨正筋柔”,其注重两个问题:一个是“筋出槽”,一个是“骨错缝”。也就是说对于软组疾病的治疗,中医注重的就是筋和骨的关系。

对于“筋”因为教材里面对中医描述的“筋”的概念是:能够产生力量有一定柔韧性的肉性组织,而且与关节有一定的联系。那就是骨骼肌、肌腱、韧带、肌筋膜、关节滑囊,当然也包括神经、血管。包括教材《中医筋伤学》里面也是以骨骼肌、肌腱、韧带、肌筋膜、神经等来讲解筋伤疾病的。且病名均按现代医学来命名。通过对中医经典的学习后,就促使了我对“筋”的进一步思考;“筋”到底是什么呢?“筋”是一个会意字,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个字的结构来了解它,“筋”字从竹、从力、从月(月字大家都知道在中医中就是代表肉字)。从这个字的本身大家都能够感受到筋是肉性组织,其可以像竹一样有一定的柔韧性,并可以产生一定的力量。正所谓“筋者,肉之力也。”在《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中提到“诸筋者皆属于节。”也就是说其居于关节周围。而且在《黄帝内经。痿论》中亦提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关节的活动与约束都要靠筋来完成。“筋”是约束并固定我们骨架的,是我们人体力量的来源。而“力”我们又叫“气力”,因为我们人体有无数的气,这个“气力”当中的“气”指的是我们人体的什么“气”呢?我们学习中医的都知道,中医强调人体注重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是“精、气、神”,我们人体要精充才会气足、气足神旺。只有精充、气足、神旺人才是真正的健康。由此可知我们人体要气足,前提是要精充;我们也有一个词语叫做“精力”,精力,这个词语大家是经常挂在嘴边的吧。小孩肾气充足,所以精力旺盛,而老人精力不足衰退,很容易疲乏。这里就回到了肾上,肾藏精,只有精充,人体的气才足,那么力量才大。《内经》里面提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这句话,不少注家把这句话翻译为男女的性生活方面去了,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对的。应该理解为力量的来源之官,人只有有了力量,你的肢体才会可以去做很多的技巧(运动技巧)。没有哪一个病怏怏的人,精力不旺盛的人,还能够去从事高难度的运动吧?人只有肾气充足,精力旺盛才会有力量和技巧,由此我们可以感知到肾才是力的根。

而我们肾气还会下注于足,肾气不足则脚无劲。肾气主要下注于足的什么地方呢?足跟;古人叫踵。我们有一个成语叫举重若轻。这个重,原意就是“踵”。举重若轻,轻轻一用力就可以了,很轻松的把重物举起来。还有一个成语接踵而至,跟着前面的足迹走。虽然现在这些成语的引申意义不一样。

我给大家表达的意思就是,我们古人把力量归于“踵”归于足后跟开始,所以也有力量是从足发起之说,而对于我们从事手法的,力发于足,止于手指。力要如何才能够正常到达手指呢?力要通过筋才能够传递到手的远端。而筋要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让力量传达到我们的手指远端呢?古人们一直强调“骨正筋柔,气血自流”。筋要柔,我们的气才会正常的流通,只有气传导到肢体远端才会形成力(气力),才会达到气到力行的目的。所以要想我们的力大(劲大)能够内透,前提是足到手指远端之间区域的筋一定要是一个相对松弛柔软的状态。这也就是胯松、身松、肩松、肘松、腕松。为什么这些地方一定要放松呢?筋是约束并固定骨架的,这些关节不松,那么这些关节附着的筋就一定不柔,也就一定不能让气正常的流通,那么力量也就得不到正常的发挥。

而我们人体“筋”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是肌肉、韧带、血管、神经吗?通过我二十余年临床感悟,我认为古人说的“筋”并不是指的这些肌肉、韧带、神经等所谓的柔性组织;而是我们人体的特殊组织,“筋”和我们的经络一样,平时隐而不显,只有当我们人体出现病变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筋”的存在。筋为肝所主,我们什么情况下最容易看见或者感受得到筋的存在呢?比如我们人体的脖子,平时看着可能会比较光滑圆润,如果平时用手去触摸,可能也只会触摸到几条肌肉,且肌肉圆润饱满。而当我们生气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脖子好像有绳子捆绑一样,有的比较瘦弱一点的人,你会看见颈部除了胸锁乳突肌外,还有无数条显而易见的“筋”凸显出来。这些筋,并不单纯是我们颈部的肌肉,而是多条类似肌束的东西,而这些凸显的筋并不完全在我们的肌肉范围之内。

另外我们简单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头部有一个小筋叫“太阳筋”,这条筋在什么地方呢?不是在我们的太阳穴部位,而是在太阳穴的上方;我们人体正常的时候我们感受不到太阳筋的存在,而当我们头痛,特别是偏头痛的时候,我们在外明显会看见太阳筋区域有凸起,用手触摸太阳穴上方,也会触摸到一条纵形的条状物,这就是我们的“太阳筋”。我们人体脊柱为“粱”,是我们人体的“脊梁”,而脊柱的前方也紧贴着一条筋,叫“伏粱筋”;而我们的中医病名中也有一个病名叫“伏梁”,虽然书中说这个病是腹部积聚类疾病,且不可医治。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疾病不能治疗的时候,说明我们病发展到后期。而我们人体,腹部要柔如棉,平时健康或者初病之人,我们腹部是柔软的,深压到脊柱也不会触摸到条索状的筋索。而久病之人,我们深压脊柱,会顺着脊柱触摸到条索状筋索,这筋索我的理解就是“伏梁筋”。

我们中医有皮、脉、肉、筋、骨五种组织,这五种组织是分层的,骨为最内层;“筋束骨”筋是骨外面的一层组织,平时隐而不显,以膜的形式依附在骨的表面,而当身体有疾时就会以筋的形式凸显于外。大家都听说过《易筋经》,这本书目的就是修炼我们的“筋”的,就是要我们要把筋练得柔软,只有筋柔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所谓“筋长一寸延寿十年”;大家周边都会有老年人,都会看见长寿之人,九十多岁还健步如飞,这就是因为他们的筋柔啊。这也是《内经》里面提到的“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学习经典我们也要知道倒装句,为了强调、突出词语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叫做倒装句。这“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这句实际上就是一个倒装句,目的是告诉我们,我们要筋柔、精充、神旺,靠的是我们的阳气是否充足。而《内经》里面还有一句化叫做“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句话说的就是我们人体寿命是否长久,和我们的阳气离不开关系,寿命的长短取决于我们人体阳气的多寡。而这个阳气指的就是我们的元阳,也叫元气。之前我们说到筋是依附在骨上的膜,而《易筋经》里面提到筋与膜是一体的,练筋既是练膜,练膜就是练气,而练筋的首要就是练气,通过练筋来保正气,守中气而达到培补元气的目的;由此说明筋是气的一个通道,是我们元气循行于全身的通道,我们人体筋无处不到,我们的元气也无处不到。在《灵枢。筋经》里面,对于筋的疾病治疗原则有一个大的原则,叫“燔针劫刺”,其燔针的目的就是温阳,扶阳。也进一步说明了筋是我们元气的通道。

由此,我归纳为一句“肾为气之根,筋为气之道”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