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根治小儿哮喘 三程疗法用药清晰

根治小儿哮喘 三程疗法用药清晰

时间:2020-02-16 04:31:02

相关推荐

根治小儿哮喘 三程疗法用药清晰

哮喘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临床以阵发性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喉间哮鸣声为特征。婴幼儿及学龄期儿童最为多见。四季都可发病,但好发于春秋两季。疲劳、气候转变及吸入异常气味等均可诱发本病。积极治疗,多数患儿进入青春发育期可以痊愈。

本病包括哮喘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

【病因病理】

小儿哮喘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主要是痰邪内伏,且和体质有一定关系,外因则是指各种诱发因素而言,由于痰邪久伏,所以哮喘反复发作。

伏疾的产生,来源于津液,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有关。肺虚则卫外失固,腠理不密,易为外邪所侵,邪阻肺络,气机不利,津液聚而为痰;脾虚不运,生湿酿痰,上贮于肺;肾虚不能蒸化水液为清津测上泛为痰,聚液成饮。外因是诱发的因素,如感冒受冷、劳倦过度、饮食内伤、情志影响等。此外煤气、油味、花粉、灰尘等,也可诱发本病。

病理变化为外因诱发,触动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塞气道,气机升降不利而发为哮喘。急性发作期,病机主要在肺,而缓解期则以肺脾肾虚亏为主,并通过辨证分清属哪脏虚亏。

根治哮喘,三程疗法

作者/王士福

小儿患哮喘年久不愈复发者,多因患儿为过敏体质和免疫功能低下。中医名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为根治,必须发病时用中药治愈,症状完全消失后,还要继续服中药调理三个月至六个月,使后天脾胃健旺;体重增加后,再调理“先天之本”肝肾,方能根治。

第一疗程即发病时治疗小儿上感合并支气管哮喘。基本方余名为“金蓝黄紫龙葶定喘汤”:金银花60g,板蓝根60g,麻黄20g,紫菀30g,地龙90g,葶苈子30g,白芥子30g,苏子30g,贝母30g,枇杷叶30g。

加减法:喘甚地龙加至120g,加款冬花30g;哮鸣音甚者加射干30g;痰多加远志30g;稀薄痰加细辛30g,干姜10g(细辛余不敢多用?必须讲清:现药肆之细辛是用“杜衡”代之,非辽细辛也,有人用30g也无副作用,如遇真细辛,过3g可麻痹呼吸中枢致死。古人云:“细辛不可过钱。”言之有据,为医者不可不知);

痰黄稠者加瓜蒌30g,海浮石30g;咳重者加马兜铃30g,前胡30g,白前30g;久咳不止加元胡索60g立止,因元胡其有效成分为生物碱,具有西药“可待因”之功效,但久服不成瘾;咽部有疾患按余前言之辨证用药;鼻有炎症加辛夷30g,苍耳子20g,此药多用有毒,慎之!待症状完全消失后可转入第二疗程,以上之基本方中加厚朴30g,枳实30g,黄连15g,神曲120g。按:神曲较西药酵母制剂消化吸收为佳,其药理亦相同,是用六味助消化健胃行气中草药加面粉发酵而成。

服法:上药为细末,每次用3g,开水冲服,日三次。同时告知患儿家长三餐要注意营养合理搭配,服一月后患儿体重增加,此乃加健脾养胃药以恢复患儿“后天之本”也。

待患儿经三个月治疗、调养,症状不但完全消失,而且体重增加后,可转入第三疗程:第一疗程原方减量一半,第二疗程方之神曲再加首乌120g,五味子60g,山萸肉90g,枸杞子90g,共为细末。服法:每次3g,开水冲服,日三次。

作者介绍:王士福(1920~),现任天津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主任、教授。执教《内经》30余年,精于诸经典着作,并旁通经、史、训诂、版本学。喜读历代医案。临床非常重视药物配伍及有效量,主张味少量大而效高。

延伸阅读

【辩证分型】

1.寒性哮喘症状:咳嗽哮鸣,痰少色白多沫,形寒无汗,鼻流清涕,四肢欠温,舌苔白腻,脉浮紧稍数。

证候分析:风寒束表,引动伏痰,阻滞肺络,气机升降失常,故咳嗽气喘,哮鸣痰白多沫。兼有表证,故初起有形寒无汗,鼻流清涕等。肺气阻逆,胸中阳气不能宣发,则四肢欠温。舌苔白腻及脉浮紧稍数均为风寒挟疾之象。

2.热性哮喘症状:咳嗽哮喘,声高息涌,痰液稠黄,发热面赤,烦躁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浮滑数。

证候分析:外感风热与伏痰互结,或因风寒化热,传变而致,肺宣降失利,痰随气升,故咳嗽哮鸣,声高息涌。热煎痰液,故痰稠而黄。里热炽盛,则发热面赤、烦躁口渴,甚则便秘搜红。舌苔黄腻及脉浮滑数,均为痰热内阻,并兼有表证之象。

3.虚实兼夹症状:哮喘持续不已,病程较长,面色欠华,并可伴发热咳嗽,喉间有疾,舌质淡或质红,脉细弱。

证候分析:哮喘久发,可由肺及肾,虽有咳嗽发热,哮鸣气急等实证,但也可出现面色欠华,脉细弱无力,甚则头汗涔涔。舌质淡白为伤及肾阳,而舌质红者则为肾阴有损。

缓解期按患儿体质情况,辨证一般可分为肺虚、脾虚和肾虚三类,但也可呈肺牌两虚、脾肾两虚或肺肾两虚。肺虚者常表现为面?s气短,乏力多汗,易反复感冒,舌苦薄白,脉细无力;脾虚者常见食少便溏,肌肉松软,面华萎黄,舌淡苔少,脉缓无力;肾虚者可见畏寒肢冷,动则气短,面色无华,夜尿增多,舌淡苔薄白,或有花剥苔,脉沉细无力。

本文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儿科卷(下)》,作者:单书健 陈子华 徐杰 编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7月1日,第23-24页。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