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梦回幵山之二:“幵”字释义和幵山之状

梦回幵山之二:“幵”字释义和幵山之状

时间:2023-08-11 02:11:58

相关推荐

梦回幵山之二:“幵”字释义和幵山之状

“幵”字释义

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幵,平也。二干对构上平也。”就是说,幵字本意为平,那么,幵山是不是应该理解为“平山”?而这个所谓的平,是指“二干对构上平”,就是说,是两个对立上平的山头之象形。这就是说,幵山不是一个独山,而是两个(或多个)山头相平的山形,如燕子山之类。然而,我们所见到的幵山,又名张堌堆,也不知是取土还是盗墓原因,早挖了一个大坑,别说二山头相平之象,一山之象都成了传说。修建幵山公园时,才复土成“山”(堌堆),名张堌堆,据考古学者考证为商堌堆。就是说,至少我们无缘看到二山相平的幵山之形了,甚至连想都不敢想。

张堌堆上的幵山亭(图)

而在幵山公园新修的幵山遗址顶上,竖立着一个原本乾隆五年立的石碑“幵山旧迹”。开头写道:“邑境内有三山,而幵山居其一,考志云,幵山在城东南七里许,亦三山连峙,其状若椅。先大人爱其山,自号幵山人。”这就是说,在早清时代,还有资料能够证明幵山“三山连峙,其状若椅”的形状,而不是我们所想象的是一个孤山堌堆。就是说,幵山应该是三山连峙的总称,至于张堌堆是其一,还是像我们今天理解的和幵山同名同意,恐怕一时难考了。

乾隆五年的幵山旧迹碑

我们知道,堌堆本是远古商周时代古先人的聚居地,小者为堆(屯、岗台之类),大者为山,再大者称陵。“名字”的不同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发映出在进入阶级之后,此聚居地的族属及在整个堌堆群即古老菏泽济宁堌堆密集地区的等级及社会地位。如一般堌堆可能是平民类包括小地主那样的阶层的聚居地;而“山”,可能是类似于古之诸侯、方伯所居,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理解的山;至于陵,显然是王甚至古都城之所在地。而,幵山,又名张堌堆者,应该是与“张”有关的部族的聚居地,既然称“山”,应该是一种类似于张姓族人封国聚地。然而,作为部族之谓,幵族,却被释为我国古代羌族的一支,后之幵姓如宋代有幵度应该是其族后裔。这样看来,单县人似乎感觉有点儿“脸上无光”了,原来,幵山是古羌人之“山”,莫非古单县人为羌种?而单县之市标性动物“青山羊”恰恰是远古姜姓羌人的图腾,似乎也与之相印证。在两千年来的华夏正统文化中,“羌种”向来是西北戎夷之属,单县,自古号为周成王少子的封邑,根正苗红的姬姓子嗣封国、华夏正宗黄帝后裔,怎么一下子成了“羌种”?而特别是在所谓周少子臻封邑是一大乌龙时,再提及此事,是不是正坐实了单县本为“羌种”的史实?而古之大儒之所以考其为周成王名下,是不是为了避丑式的“冒篡”?按单县的方言说,就是“祖坟上冒烟(谐音冒焉)”,而且所冒者,还是“青”烟。说实在的,作为单县人,确实感觉有些不那么光彩,脸上挂不住。而单县当初命名“幵山公园”时,是不是考虑到了这层意思?还是说,二千多年的经史都错了,包括“幵”字的读音?如果是这样,我们倒要可以理解,单县人面对“学究”们纠正其读音之事,常常一笑置之,也许,在他们的血液里,理解“幵”字、幵山、幵人的真正缘由。

如此看来,对于“幵”,我们还真应该说道说道。

说文解字

凡幵之属皆从幵。古贤切〖注〗徐铉曰:“幵但象物平,无音义也。” 文一

说文解字注(作者段玉裁)以为“平也。凡岐头㒳平曰幵(齐头并进)。”但他也认为,“幵字,古书罕见。”甚至“许书无幵字”。或只是专指“幵山”之名,想必就是单县之幵山。而“后人加之山旁”,成“研”山,恐即是《禹贡》中的“导研及岐”之“研”,而此“研”山显然不是单县的“幵”山,但二者有没有传承或“迁徙”关系?同时,段玉裁又特别强调,此山形“必岐头平起之山也”,就是说一是多头(峰),其实《说文》本意只限“两头(峰)”(所谓分歧意有一分为二之意)。同时,他“岐头平起之山”,又容易引起后人误解,理解成平地平起之山,而非是山顶相平之山。(平顶山之来源?)而可贵的是,他又详实论述了“幵”与“岐”音义相通的关系:“用幵为声之字音读多岐。如汧,麉,?硏,姸,幵在先韵。”为“音(转音)之近者(转音较近的)。“如幷,幵刭(刭)字从幵。画然异字异音。今则絶不知有从井之字。以??代㓝。音义㒳失。而凡声幷声音之字尽失古音。得吾说存之。而后大略可证。象二干对勾。原作构。今正。上平也。干即竿之省。”

这就是说,从文字自身来说,幵曾为很多字诸如“岐”、“形”、“笄”字的“部首”或说“字根”。同时,字的变迁显然是远古人类文明进步和人类迁徙的轨迹,那么,幵字自身的变化历程到底反应了古之“幵”人怎样的迁徙路线或文明进程呢?再明确一点,就是说先周之古公亶父发迹地“岐山”同古之单父地的“幵山”(《吕氏春秋》称亶父)有没有渊源关系(或幵山即为“岐山”,亶父即为“单父”)?或只是一种巧合?同时,段玉裁还称:如“㓝罚字(㓝罚)本从井”,同“刭(刭,意为砍头;割颈)字从幵”是音、形、义截然不同的两个字,而“㓝”写为“刑”,与“形”同音,显然是失“㓝”的本意,音义㒳失。今人已不知其从“井”之实,甚至不知有从“井”之字。就是说,“幵”、“井”作为字根已为“开”所灭,或全“规范”为“开”了。(如此看来,上文《刑天操干戚向谁以舞》中的刑天实为㓝天)同样的道理,古之第一个夏王启,说夏后“开”者,会不会同样是夏后“幵”(或夏后“井”)之误呢?如是,显然是说夏人即幵人?这样看来所谓“羌种”之“幵”是最正统的华夏后裔了。问题是,“夏人”就一定象大儒所说,不曾为戎为羌吗?司马迁在《史记》就比较客观地说:“戎人是序”。他的真正意思或许是说,在整个华夏历史上,戎和中原正统永远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只是个族人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已,胜者居中原,为华夏正统,败者远逃或被“发送”边境甚至“国外”,称戎甚至蔑为“鬼戎”。周之先祖亦如此:“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其后三百有馀岁,戎狄攻大王亶父,亶父亡走岐下,而豳人悉从亶父而邑焉,作周”,亦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史记.匈奴列传》)。

而抛开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从“幵”、从“井”到“开”到底揭示了人类怎样的发展轨迹,或说以规范、篡解文字为手段而灭国去史?

下文《“幵”人考释》待续。

单县龙王庙观音禅寺收藏的民间石像

声明:图文皆金手原创(未注者一般文为原创,图源于网络),转载引用经授权并注明出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