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庆阳——华夏文明的源头系列之六:庆阳先民壮大后都去了哪里》

《庆阳——华夏文明的源头系列之六:庆阳先民壮大后都去了哪里》

时间:2018-09-10 02:24:04

相关推荐

《庆阳——华夏文明的源头系列之六:庆阳先民壮大后都去了哪里》

.1.21./「原创首发」/作者:窦彦礼/摄影:窦生满/编辑:杨永辉

泾渭流域的庆阳市华池县上里塬出土的中国第一件旧石器,与传说历史中的燧人弇兹氏文化相吻合。庆阳地区的地名记忆、民俗传承信息显示,华胥氏是燧人弇兹氏大鵹部落的继承首领,她是母系氏族时代的代表人物。

当代学者殷涵、尹红卿在他们编译的司马迁新世纪普及版《史记》的《五帝本纪》开卷写道:“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华胥氏开始,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是华夏初始文明的奠基者。

研究人员认为,中华文明历史分为四个阶段:以华胥氏为代表的万年三皇初始文明阶段。以黄帝为起始的6000年五帝邦国文明时代。以大禹为起始的4000年封建王国文明时代。以秦始皇为代表的2000年中华大一统帝国文明时代。

华胥,也称华胥氏,风姓,她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杰出的部落女首领。根据《山海经》的地理定位,根据大量古人类遗址,根据地名记忆和民俗传承,根据图腾文化传承脉络,根据史书记载的文化信息,华胥氏源于庆阳。约11代之后,华胥氏开始由庆阳向东迁徏,其迁徏脉络为:第12代华胥氏迁徏到会宁华家岭为第二站,第14代华胥氏迁徏到陕西蓝田为第三站,第15代华胥氏到山东鄄城为第四站。在这里,华胥氏驯化成莱麦栽培,形成莱文化,史书称莱夷,也叫东夷。华胥氏族群迁徙发展脉络涉及甘陕豫鲁4省,其文化、民俗、地名传承历史长达5000余年。

华胥氏向东迁徙的民俗遗迹有:合水葫芦城、西华池华始娘娘庙、肖咀胥妵姥姆庙、段家集华沟华胥庙、宁县盘克镇华仙沟华胥氏女娲元盇三圣母庙、平凉市华亭燕麦河华胥氏地名遗址、静宁文屏山燕麦娘娘庙、会宁华家岭华始娘娘庙、陕西蓝田华胥陵、华县老官台考古遗址、河南西华县女娲城华胥氏三圣母庙、浚县鵹山(大伓山)麦奶奶庙与三圣母庙,山东鄄城鵹山华胥氏由燕麦采集到莱麦栽培文化遗址、泰安徂徕山华胥氏文化印记、莱芜市雪野镇华胥娘娘庙、沂源县扁扁洞华石屋与华始姥姆庙、淄博市临淄区后李8500年莱文化考古遗址、青州市谭坊镇香山麦姑庙、昌乐县乔官镇华胥氏麦姑庙、安丘市青云山华胥氏麦姑庙、胶州市大店村麦姑庙、青岛市即墨区蓝村镇麦姑庙、烟台市芝罘区白石村7000年莱文化农耕遗址、莱阳市高格庄天后圣母宫、蓬莱山华胥氏天后圣母宫等。

公元前7724年,伏羲女娲氏在榆中祭告天地,建立天下部落联盟政权,史称“人皇”伏羲,被后世尊为天下第一王。伏羲氏与居于华家岭的华胥氏派遣先民,对天下地理山川经过勘察,决定沿渭水由西向东发展。从华胥氏、伏羲氏向东发展的脉络中发现,伏羲氏与女娲氏虽然合婚,但部落并没有合二为一。向东发展的第一站,华胥氏部落由华家岭东移至庆阳西南的华亭县作短暂停留,故名“华停”;伏羲氏居于太白山;女娲氏居于凤县。第二站华胥氏居于华山、蓝田一带,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传说、民俗、地名资源。

蓝田有华胥镇,华胥镇有全国唯一的华胥陵,并且留存有华胥、伏羲、女娲等很多历史文化遗迹。其周边有华山、华阴、华阳(洛南)、少华山、华州(华县)、翠华山、天华山,传说黄帝曾经梦游华胥国。渭河北岸西安阎良的荆山,传说是黄帝铸鼎建立部落联盟的地方,其核心区叫“中华原”。紧邻“中华原”的富平曾设置“中华郡”,古代富平县驻地就是今天的华朱乡,这里还有华阳原。已经发掘出的“中华原”古碑和历代地方志均有确凿记载。其周边还有华池县(三原县)及华王村、华原县(耀县)及华原。这些以“华”命名的地名,记录了华胥氏从庆阳迁陡到蓝田以后的生息、繁衍、发展的核心区域,印证着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特别是华池在庆阳和蓝田两个地方重复出现,说明我们先民的怀旧之情。另外,华胥陵、华胥镇、中华原、中华郡等地名,都成了后来中华民族的标识地。

后来,伏羲氏移居牛鸠原,女娲氏移居枣香河一带(过去属于华州,今在河南境内);之后伏羲氏经汝阳县大安乡盘古洞到王屋山,女娲居于汝阳县的西泰山,辞世后葬于风陵渡。今河南泌阳县有盘古山、盘古庙;河南西华县有女娲城,有盘古寨,可见伏羲、女娲原始部落各自独立,虽然代代通婚,并没有合二为一,同时证实伏羲与盘古是同一部落的两种称号。这就是女娲造人的第一支脉。

女娲造人的第二脉络是随华胥氏东迁山东泰安的女娲氏西貘后裔,在泰山民俗文化中称为“碧霞元君”,同于庆阳女娲娘娘的碧霞仙子称谓,其族演变了东岳泰山文化,被无限放大为东岳大帝,历代帝王封禅,被视泰山碧霞元君演绎的东岳大帝为华夏正统文化的象征。其后裔在东夷地区形成了8000年前的太阳神文化与流传遥远的扶桑文化。据考证,华胥氏距今9000年前后,在山东鄄城栽培野燕麦成功,称为莱麦。所以在山东留下了莱芜、莱州、莱阳、莱西、莱山、蓬莱山等带“莱”字的地名。

女娲造人的第三脉络是女娲氏西貘族于8000年前,发展于西峰蒲河一带,为了便于与盘克上典族的天鼋伏羲氏通婚,西貘族一支东居桥山山脉,留下了洛水源头被称为“若水”的地理记忆,之后发展于华池的乔川、乔河一带,史称“有蟜氏”,其族传承的是女娲氏的蛇图腾,并留下了“桥山”地名。7000年前的炎帝生母任姒即有蟜氏之女,6800年前第一代轩辕生母附宝也是有蟜氏,4100年前大禹生母修巳亦是有蟜氏,大禹儿子夏启生母女娇也是有蟜氏,可见有蟜氏桥山西麓的庆阳境内存在4000年之久。合水固城川出土有蟜氏6800年前的骨针,宁县金村乡九曲村有女娇山圣母庙遗址和女娇陵墓,今人称“冢子峁”。女娲氏是炎黄母族,是中华民族发展繁衍中的主要支脉,海内华人都自称为炎黄子孙。

女娲造人的第四支脉,系6400年前经陇南流往西蜀的纵目蚕丛部落,其后裔留下了4500年前的广汉三星堆文化,其出土的青铜扶桑树与玉凤图腾就是镇原太阳池婼木扶桑文化的证据

女娲造人的第五支脉,是6000年前的蒲河西貘族经湟水流往河西走廊的婼羌民族,其后裔月氏民族发展到西域,立都敦煌。其分支后裔发展了黑水国,在河西走廊留下了黑水、弱水地名;发展了且末古国、婼羌古国、楼兰古国、大宛古国、康居古国等,开拓了5000年前月氏道的玉丝贸易通道。

西貘族留下了影响深远的西王母文化,随西貘族的西迁,把庆阳婼水、黑水与昆仑山、合鵹山地名及西王母文化带向月氏道及至西域。之后蒲河女娲氏的西貘族又走出了少昊金天氏与颛顼族,立都于山东青州与河北高阳县。颛顼移都河南帝丘,为纪念母亲菖蒲,改庆阳婼水为蒲水,给河南帝丘为蒲阳,今人写作“濮阳”。

女娲氏的繁衍血脉除以上发展脉络外,还有与西戎族融合的分支翟族,居于镇原翟池一带,其后裔融合于西戎草原部落者称“北狄”,融合于西羌部落者称“西氐”,西氐随西羌发展于陕南、陇南及至西蜀。

女娲氏的西貘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地融合于华夏民族,与上典天鼋族、少典雷公族、黄帝轩辕族成为同根共生的同胞兄弟。

华胥氏走出庆阳,经陕西、河南到山东,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悠久的东夷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存在6000余年,其古莱国、东莱国,一直延续到商周时代。早在7000年华胥氏在莱阳、蓬莱山一带又被演变为护佑出海渔民的妈祖,及至今日,妈祖在东南沿海及东南亚国家被奉为海神,有谁知其源头却在今日的庆阳华池玄圣山。

作者简介:窦彦礼,1951年生,甘肃宁县观音庙人,庆阳市西峰区副处级退休干部,中华人祖图腾文化独立学者,毕业于兰州大学新闻刊授学院。执着于文史研究,先后在全国30个省市数百家图书馆,翻阅地方文献资料数千部,迂回往返数十万里考察了全国各地的旧新石器遗址,出版《中华窦氏四千年》《大唐姻亲》《大汉雪耻》《上古庆阳》《丝路先声》等500余万字,是第一个提出黄土高原泾渭流域黄色人种进化史研究的学者。其作品立足于田野调查,遵循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较为科学地把黄河流域旧新石器时代的古传说、古民俗、古民族、古姓氏、古地名、古文字、出土文物、考古遗址,融合于考古学基础上的三皇五帝传说历史,把传统概念上的中华文明5000年推进到1万年,将史书中2000年一带一路文化推进到5000年前的月氏古道,将千古流传的神话人物,还原为《中华人祖》。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内容来自今日头条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