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梨江福地陶公庙 茆港孤舟鸦灵桥

梨江福地陶公庙 茆港孤舟鸦灵桥

时间:2024-05-12 08:40:59

相关推荐

梨江福地陶公庙 茆港孤舟鸦灵桥

“浏阳河,弯过了九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冮……”九曲浏阳河中弧度最大、弯型最美的第七道弯就是榔梨街道所在。榔梨始建于晋朝,老街由八条街道衔接而成,从南至北分别为新街、半边街、黎家街、上福街(今上正街)、中正街(今下正街)、三仙街(今民主街)、仙后街(今下市街)和横街。老街两边的房屋大多是木质结构,临浏阳河畔都是木角吊脚楼,随着历史变迁,部分房屋有的拆除,有的重建,但仍有一部分保留着原来的风貌,见证着榔梨的沧桑变化。作为“千年古镇”,榔梨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浏阳河畔、临湘山上矗立的陶公庙是冮南最早的道教宫观,虽历经历史的沧桑洗礼,仍传承着当地不变的人文特质。阴历正月十三和八月十七相传为两位陶公菩萨诞辰,每年都要举行大型庙会,每次庙会持续10天左右,香火旺盛,游人如织,文人骚客、来往客商汇聚于此,孕育了榔梨源远流长的梨冮文化。要知庙会之繁盛,当地一句“榔梨人民不种田,两个生期吃一年”的民谚足以概括。6月,陶公庙会入选湖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浏阳诸山蜿蜒而来的余脉,浏阳河畔的临湘山海拔仅41.4米,只因陶公庙巍然耸立其上,故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又处城乡之交,闹中有静,是难得的乐静读书、参禅悟道的佳境。临湘山环境优美,景色宜人,西望则长堤接天,波光帆影。东眺则远山含岫,野树笼烟。更有小桥流水,野渡渔村,颇富冮南水乡情趣。前人取附近景点菁华,铺缀而成“梨冮八景”。“梨冮”,是浏阳河流经榔梨一段的别称,也是榔梨的代称。狮岭仙踪、鹅湖夕照、梨冮双渡、茆港孤舟、撑云石笋、夹岸桃花、东岗晚眺、古寺疏钟,此八景而随着世易时移,多已湮废,但尤足使人神往。可幸地是六朝遗庙陶公庙,历经腥风血雨之磨难,尚保存至今。陶公庙内有一古樟树,为长沙十大名树之一,树龄有800多年,虽腹空干裂,却依然葱茏苍翠,四季常绿,郁郁葱葱。镇历千年,树近千年,榔梨以树为名,至今古树也仍是榔梨的象征,见证着古镇枝繁叶茂、树大根深。

位于长沙县榔梨镇的陶公庙,又名陶真人庙,濒临浏阳河,枕靠临湘山,四周古木参天,风景十分优美,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为祭祀陶淡、陶烜叔侄而建,有“六朝遗庙,千年名山”之称。陶淡,字处静,为东晋长沙郡公陶侃之孙,隐居临湘山修炼道术,乡民尊为陶真人,为立此祠,千年以来香火旺盛。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建,光绪十九年(1893年)扩建,现在保存的大殿就是当时的建筑,三楹两殿,依山垒石四十八级,巍峨耸峙,俯瞰全街。1986年定为长沙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拨款修复山门和戏台。1990年交付长沙市道教协会管理,恢复宗教活动。1994年开始大规模修复工程,1996年补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庙主要建筑有山门、戏楼、石级、大殿及配殿,地5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整个建筑显示了我们祖先的高超技艺,无论屋脊、爪角、照壁、墙头、照梁、吊檐、踢脚、栏干、藻井、斗拱、门窗都恰到好处地运用堆塑、雕刻、彩绘等多种艺术手法加以修饰,显得金碧辉煌,古色古香,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山门的中门门额悬有“临湘山”一匾,山门两侧联云:“山中宰相,陆地神仙”。这副对联说的是:南朝陶弘景初仕齐,后入梁,隐居茅山,屡经礼聘不出。武帝时,囯家每有大事,辄往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晋人称陶渊明为“陆地神仙”,因其忘怀得失而得名。此外,左右山门分别横嵌“紫府”、“丹邱”门额,并嵌有“立德不朽,有仙则名”和“六朝遗庙,千年名山”的楹联。庙中古楼两边有一副对联:“世事何须认真,境过追维成梦幻;人生莫以为戏,眼前法戒当箴规。”戏台后面,还有一副对联:“凡是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个中哲理,令人深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古楼”二字即由光绪皇帝之师翁同龢亲书。陶公庙历来为人所重,庙内共21副楹联和20多块匾,皆为名人所著。大殿外檐正中的“德化无疆”匾,为朱熹于宋乾道五年(1169)题写。左侧“御菑捍患”匾,是民囯(1922)时任湖南省长的赵恒惕所题献;右侧“仙骨佛心”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由湖南布政使万贡珍题写。大殿内檐正中悬“钦颁祀典”大匾,上面记载着同治十一年十月由礼部颁敕封陶公叔侄封号“昭显”、“灵应”的圣旨。前殿有两列匾额,前列正中是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御书“民赖恩福”,右侧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湖南巡抚吴大澂题写的“三湘霖雨”;左侧是同年湖南布政使何枢题写的“慰满三农”。可惜这些联匾,连同庙内雕刻、堆塑、壁画均毁于“文革”。

现陶公庙前已经辟出一片宽阔的广场,从陶公庙前广场通往榔梨老街,有一座单孔石拱桥,桥上书“雅林桥”三字,仔细察看桥梁的围栏与下面石头的颜色,明显可以看出是前后两次修建的,原来此桥是在一座古桥上加高三米而成——这座古桥,就是大名鼎鼎的省保文物:湖南长沙榔梨鸦灵桥(清)。鸦灵桥位于榔梨镇庙前涧,始建于清初,为单孔石拱桥,砌石规整,桥面今建有围栏。其地为梨冮八景之一“茆港孤舟”所在,原涧水较宽阔,未建桥之前,过客往来全凭扁舟一叶。其畔垂柳婆娑,鸣禽宛转,春风秋月,野渡孤舟,宛如仙境。岸多芦茆,故旧称茆港。明嘉靖时(1522—1566)始建木桥,时兴时废。清初由长桥柳氏出资造石桥,落成曰有无数乌鸦步桥而过,乃名“鸦灵桥”。每至夕阳西下,倦鸟归林,宛转翱翔,生机蓬勃。民囯诗人唐景森作有《茆港孤舟》诗:“源导孙山外,鸦灵亘此桥。片帆何处泊,风雨暮潇潇。”现在,茆港里已筑有拦河坝,从梨冮来的水平缓地流入浏阳河,再也不可能有孤舟停泊进来。月白风清,涟漪浅泛,桥影含月,垂柳拂堤,登桥远眺,构成了一幅“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画面。走过“雅林桥”,欣赏够了围栏上面荷花石刻的美貌,就到了榔梨老街。没有经过修缮,旧旧的老街。只有4~5米宽,长也不过500米吧。老街两旁的房子有很多是木门,有的门口长了草,青翠的,很有生命力的样子。让人疑心这里的房子很多是无人居住的。二楼的窗户有些还是老式的木窗,有雕刻花纹的。

路人在鸦灵桥打听附近古桥情况时,好几位老乡推荐了双桥——史载榔梨“原仅有正街和横街各一条,正街南起花园港未嫁桥,经鸦林桥绕临湘山,北抵双桥,全长一点六公里;橫街西起正街小码头,向东伸延至龙王坪,全长零点四公里,街道狭窄,仅通轿马”(《湖南省长沙县地名志》,1982)。榔梨双桥位于古镇西北,一高一低,高者进一步加高改建成了公路桥,古意全无;低者在高桥附近的田间地头,更具沧桑感。

走在榔梨的古老街道上,感受魏晋以来的悠悠古韵。香烟袅袅的陶公庙、色彩斑驳的墙壁、临河而建的吊楼、青石板铺成的巷陌、麻石休憩的拱桥,古民居、古街道、古桥、古码头……这一切都不由得让人感叹,榔梨是一张历史的底片,一支幸福的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