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南响堂山的小砖楼

南响堂山的小砖楼

时间:2020-12-19 13:12:59

相关推荐

南响堂山的小砖楼

我之前曾经研究过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传统中国,砖石建筑始终不流行,最后我看一位高人的解释才明白,主要还是技术问题和材料问题。简单点说就是中国古代的粘合材料不行,最开始用的是黄泥,后来用的是石灰,一些预算比较充沛的工程还有糯米汁。但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终究还是不如今天的水泥,所以中国古代的砖墙一般都不太结实,没法像柱子一样承重。城墙通常用夯土外面包一层砖。殿宇和住宅,一般都是木结构,砖墙往往只起到格挡的作用。当然及穷的人家也住土坯房,用土墙承重。这种房子下大雨都容易塌了,但这并不要紧,反正住这种房子的人,命也不值钱,塌就塌呗。。。

而在西方世界,因为古代西方人可以用火山灰配合石灰,做出一种类似于现代水泥的东西,所以他们的砖石建筑很发达,砖石墙壁可以承受很大的重量,还可以架设木梁铺设楼板。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近代欧洲的王宫都是别墅城堡,很少有中国皇帝这种大型四合院。当然一般老百姓也有住土坯房和石头小屋的。反正中外世界,穷光蛋的生活都是那么回事,咱们讨论的还是那些上档次的建筑。

这个理论在邯郸峰峰南响堂山的三座小砖楼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先交代一下这个南响堂寺。邯郸的南北响堂山石窟是大大的有名。这两处石窟都有寺院。北响堂石窟的寺院是常乐寺,这个寺院目前是遗址状态。南响堂山的寺院保存的还比较完好,从外观上看,应该是明清建筑。今次要说的这三座砖楼就是这座寺院最后的院落。

南响堂寺从南到北依山而建,逐次上升。最后的高台上有三座砖楼。坐北朝南一座正楼,东西两厢,两座配楼。楼高都是三层。但正楼面阔五间,桁架似乎是七檩。两厢的砖楼面阔只有三间,桁架似乎是六檩。

这三座砖楼我推测在早就是寺庙的生活区,现在虽然一层都供奉佛像,但也还有一定的生活功能。

南响堂寺全貌

正楼

如果按照西方人的思路,应该是在利用两堵高墙承重,两墙之间架设横梁,在衡量上铺设楼板,分出二层、三层。最上面用木桁架搭出屋顶。可是,这是西方人基于他们的技术条件设想出来的思路。而中国明清时代的这三座砖楼却根本不是这个思路,中国人的思路在西方人看来或许特别怪异。

西配楼

西配楼

正楼一层

真相居然是,这三座楼的一层都是砖石垒砌的拱券,进去跟窑洞一样。看拱券的高度,所谓的二层压根也不存在,而在拱券的顶上,直接按照中国传统木构硬山的做法,建造一座硬山小殿。这样从高度上看似乎是三层,但实际上,内部的结构只有两层,并且第一层内部无法与上面沟通,只能依赖外面走廊上的木楼梯上下。这实际上根本就是在一座砖台的上面建了一座硬山小殿。只不过这个转台是中空的,里面有一个拱券垒砌出来的空间。如果这么看,这与当时的城楼做法倒是如出一辙,与西方同时期的砖楼有非常大的区别。楼上硬山的砖墙还是起到了格挡作用而无承重作用。楼下承重的部分实际上还是这条拱券,而不是单纯的砖墙。

走廊之结构

这种砖墙所能承受的木梁也仅仅只有这么粗,这么长。这种木梁显然无法用来承托室内的楼板,只能用来承托外面狭窄走廊的楼板。

楼梯

砖砖楼的木梯子。与今天的楼梯差别很大,也简陋很多。另外,由于大通柱不够长,下面用石头垫了起来,这个也是中国建筑发展到后来的一种进步。

从这三座砖楼的建造来看。中国人到了明清时代,因为木材资源的日益匮乏,砖产量的提高,已经不再排斥砖石建筑,尤其在一些土地比较紧张的山区,也乐于建造砖楼来增加生活居住的面积。但是呢,因为技术和材料的限制,无法像今天的人这样建造楼房,所以只能开动智慧,发明了“下窑上硬”的建筑形式。这个应该是古人智慧的一个体现,说明中国人其实很聪明,善于利用手中有限的条件,并把这些条件发展到极致。但是奈何技术的限制,无论脑袋再怎么聪明,也终究还是停留在一个比较原始的阶段,直到洋鬼子带来了洋灰这种高级玩意儿。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