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谈谈北镇庙的建筑年代

谈谈北镇庙的建筑年代

时间:2022-08-27 23:04:32

相关推荐

谈谈北镇庙的建筑年代

说到辽宁北镇县的北镇庙,这我可不陌生。应该说北镇庙和奉国寺是我古建寻访旅程中最早的两个景点,我第一次去北镇庙带的是胶卷相机。当时我可以说是什么也不懂,只是满怀着一腔热情,所以尽管这两个点儿都是精品,也都很有研究和思考的价值,但是对于早年的我来说,这两座大庙就好像给一个刚学英语的小学生送来一本纯英文版的《飘》东西是好东西,奈何当时的我真的消化不了。当时就觉得,这是明清建筑,都是垃圾,老子要看的辽宋古建。确实,早期的我因为受到各种毒害,对于明清建筑有天然的偏见。

第二次去北镇庙的时候我已经装备了数码相机,但还是卡片机,所以在黑乎乎的大殿内也拍不到什么东西,那时候的我也不懂修图,所以反过头来看前些年的照片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那时候我对古代建筑虽然多少有了点了解,但是我对于木构古建的掌握程度也就是看看外形和斗拱,至于里面更复杂的东西我还是不太明白。但单纯看外形和斗拱,我也开始对北镇庙产生了一些疑问,我当时说不清是什么疑问,但总觉得北镇庙的建筑都很怪,却也说不出来究竟怪在哪。

到了今天我终于可以明确阐述我觉得奇怪的地方,那就是,在我的印象里和几乎所有介绍材料上,北镇庙是一组明清建筑,但是,北镇庙建筑的外形却有些宋元建筑的味道,斗拱做法虽然是明清的做法,但斗拱尺寸却大的出奇,很接近宋元斗拱的尺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本人决定三访北镇庙,用单反相机和新的知识贮备来解决这个我去了两次都没弄明白的难题。

封面图是北镇庙御香殿,下图是北镇庙神马殿。单纯从这两座殿的外形上,对古建熟悉的朋友一眼就能感觉出来这两座大殿有浓重的宋元风格,简单点说就是戗脊非常的长,而山面相对比较矮。这种外形往往出现在早期的建筑当中,可以说时间越早,这俩特征就越明显。比如五台山南禅寺,比如福州华林寺。而明代中叶之后的建筑正好相反,是山面特别高,而戗脊特别短。

再看斗拱,上图是御香殿斗拱,下图是神马殿斗拱。简单点说俩特点,第一是粗大,第二是出挑特别大。这两样全部都是元代之前斗拱的风格。明清时代的特点就是斗拱发育不良,而出挑很短。可以说这两座殿宇斗拱的风格又与明清时代的一般做法完全相反。

这是北镇庙寝殿侧面的照片,从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两个柱头之间只有一朵补间斗拱。这种做法索性就是宋代的做法,明清做法往往是补间有四到六朵斗拱,密密麻麻,看着很挤。而这座寝殿的补间却只用一朵,看着很宽松。另外,从这张照片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来斗拱的尺寸达到什么程度,与柱子的高度比居然在1:3到1:4之间。

北镇庙正殿斗拱,普柏坊下只有一道阑额,而且,大家注意,普柏坊的宽度要比阑额的宽度还大。这又是一种元代之前的做法。

再看梁架部分。老实说这神马殿的梁架真的是非常夸张,两根梁之间的距离大到这种程度,中间站个人可能都没啥问题。

御香殿的梁架也存在这个特点,就是两根大梁之间的距离太大了。

这是北镇庙更衣殿内的梁架,这才是典型的明清梁架做法,两根梁之间的距离应该是一道缝隙,最多只能容纳下一根梁的高度。而神马殿和御香殿的两根大梁之间能容下三到四根梁的高度。两根梁之间有这么大的空隙同样是明代之前的普遍做法。

现在的材料上都说北镇庙的大殿最早建于明永乐年间,但是,在北镇庙的众多石碑当中却有一块元代的石碑,内容是皇帝加封五岳四镇。这块碑能出现在这,而石碑的内容居然还是皇帝加封北镇山神,所以我们可以很肯定的说,在元代这里绝对就有大型庙宇存在,否则,闾山山神都是朝廷加封为广宁王了,不能连座像样的坛庙都没有吧?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已经猜到了我的结论,就是,北镇庙现存的建筑或许可以追溯到元代,因为从种种细节上看,至少北镇庙现存殿宇的设计上沿用了很多元代之前的思路,殿宇整体外形非常接近宋元建筑。

但是,从现存诸殿的梁架做法、斗拱做法、门窗做法、柱础做法却都是典型的清代做法。虽然斗拱尺寸巨大,且出挑很大,但具体到做法上则全部都是明清时代的手法,丝毫看不出来任何早期建筑的特点和影子。这正是北镇庙奇怪的地方。形也就是说用明清时代的建筑技术,生生造出来几座符合宋元建筑理念的大殿,远看年代久远,近观时代很近。这种奇妙的混合自然会给我造成一种奇怪的感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手上也没有什么资料,所以只能瞎蒙。我蒙出来的结论就是,这是历代修缮的结果。

北镇庙不同于一般的民间庙宇属于国家祭祀体系内的庙宇。明清两代皇帝祭地,北镇医巫闾山作为北方幽州的镇山,是配祀土地神的。北镇山的山神是堂堂的贞德广宁王,不是一般的小神仙。北镇庙里现存的明清两朝皇帝派使者祭祀山神的石碑就有十几通。我看一块明代祭祀碑上,派遣使者的级别是辽东巡抚,督察院的副都御史。所以说在明代,祭祀使者都是国家省部级的大干部。到了清代,更了不得了,乾隆皇上亲自来过北镇三次,御香殿前头都是他的御诗碑,上面都是万岁爷的墨宝。

既然大干部甚至是皇帝频繁来到北镇庙,北镇山神又是国家级别的神仙,所以北镇庙被频繁的维修也就不奇怪了。毕竟大领导来了,资金也就跟着来了。我看北镇庙里最晚的修缮碑居然都已经到了光绪年间。。。

这就让我想到了河北正定隆兴寺那个非常怪异的山门,北宋粗大的斗拱中间夹杂着清代的小斗拱。这是为了应付乾隆皇帝的必然结果。清朝的工匠显然已经不会北宋的技术了,但皇帝要来,你也不能不对寺庙进行维修,所以只能赶鸭子上架,好在乾隆貌似也不懂古建筑。

这种思路就解释了为什么北镇庙斗拱的尺寸和出挑都符合宋元标准,但做法上却是清代晚期的做法。也就是说工匠们一方面要维持北镇庙诸殿元代以来的尺寸和度量,但技术上他们只有清代的技术,所以这种清代做法,元代尺玛的斗拱就诞生了。梁架的举高也是一个道理,元代大殿两根梁中间指不定填充了多少东西,但清朝的木匠们显然也掌握不了那么复杂的技术,只能简单的用柱子架高木梁,虽然这样做不是特别坚固,可是,如果考虑到当时那些木匠的水平和材料供应,好像也只能这么办了。

正是历代的频繁修缮才把北镇庙修成了今天这个样子。这种穿越混搭的风格正是清代木匠用“最新”技术修缮前辈作品造成的一种结果。

北镇庙可以说是元代或者明初建筑,但具体到做法上却都是清中叶以后的东西。这也都是明清两代官方屡次保护的结果。自然我们不能用马后炮思维来谴责并不具备现代文物修复和建筑史知识的古代先人。但是看着这些先人留给我们这个哭笑不得的结果,也真是有意思。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