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南京条约》签订后 看到清政府这样对待条约 英国人疯了

《南京条约》签订后 看到清政府这样对待条约 英国人疯了

时间:2018-09-24 11:49:55

相关推荐

《南京条约》签订后 看到清政府这样对待条约 英国人疯了

来源:《英才》,2月

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在炮口下和外国签订了多个条约。可是令外国人疑惑的是,签约的时候,清朝大臣态度似乎并不是非常认真。在《南京条约》的谈判中,“中方没有翻译,对约文的英文本全不过问;而对中文本的字句也不做仔细的斟酌。”

英国人利洛在《缔约日记》中对这些谈判大吏们做了这样的描述:

在欧洲,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的字句与语法。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很容易看出他们所焦虑的只是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赶紧离开。因此等他承认条约以后,就要求大臣将运河中的船只转移到江中。

在《天津条约》的谈判中,外国人记载:“全权大臣们没读完条约就签了名,他们已经习惯了不加反驳地就签名,以至于可以让他们签署任何条约。”

更让外国人想不到的是,条约签订之后,朝廷就把它们“藏之金匮”,秘而不宣。

签订《南京条约》

按理来说,一国与外国签订了重要条约,自然应当下发各级官员特别是外交部门了解并且执行。但是我大清独不然。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并未上缴朝廷供呈御览,也并未向下颁发。很多外交官员也不了解条约的具体内容,很多人将另一个《通商章程》误认为是被称为“万国和约”的《南京条约》。

之所以如此,当然是因为这个条约太丢面子。

堂堂天朝在人家的炮口下被逼签了和约,而且和约的内容更是不同寻常。清方在条约中不得不称“英夷”为“大英国”,称夷人头领为“大英国君主”。这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江苏布政使李星沅获悉《南京条约》的内容后,气愤不已,说条约中“夷妇与大皇帝并书”,并且强调中英两国“官员平行”等内容,实在令人无法接受,深忧“千秋万世何以善后”。

所以朝廷决定,条约内容能不发就不发,尽量缩小知情人的范围。

与此类似,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朝廷也未下发。各地办理洋务的官员反而是从洋人那里得到的条约具体内容。

《北京条约》签订之后,咸丰皇帝虽然降谕“将条约内各事宜,通行各省办理”,但也没有颁发全部条约内容。不过此时,洋人已经了解了北京政府处理条约发布的独特做法,所以他们决定主动替大清朝廷颁发。

《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两国便自行刊刻《通行各省条约告示》1050 张,条约文本1280 册,由英、法两国外交官“带往各省,交该府尹督抚宣布”。由外国外交官到各省交发布条约,这是人类外交史上的一大奇闻。

然而,英国人这一出奇的举动遭到我爱国官民的顽强抵抗。比如英国驻厦门领事金执尔接到条约告示各件之后,三番五次跑到当地道台衙门,要求道员向百姓公示条约。但是道员拒不同意。

这些条约在官僚体系内布层层公布尚可,因为官员觉悟较高,能够体谅朝廷苦心。但内容一旦为普通民众所知,岂不大扫我朝廷的光辉形象。因此“该道总以示否无关紧要”,不予理睬。直到接奉总督之命,才不得已在衙门前面悬挂条约告示,但是在悬挂时故意将条约裁开三四段,以尾为首,以首为尾,“使百姓无从阅明。”

《冷门历史》持续更新中

快来听最爱君讲历史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