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孩子感冒发烧咳喘 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孩子感冒发烧咳喘 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时间:2023-08-01 22:38:23

相关推荐

孩子感冒发烧咳喘 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中医真的很实用。”

“总算心无旁骛不受干扰地看完了,意犹未尽。”

“时间太短了,应该让幼儿园老师和领导听听。”

“希望多讲一些这样的课,希望能走进校园。”

“孩子病了,我才了解的中医育儿,谢谢中医,谢谢普及中医的人。”

……

12月13日19:30~20:30,第一期《中医育儿说》顺利直播,以上是大家在看完直播后的部分留言。

本期直播,我们邀请当归中医学堂李永明校长和行知堂中医儿科团队高亮医师,和大家在线聊了聊“孩子感冒发烧咳喘那些事儿”。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有这样一个感受:

一个家庭中,孩子一生病,全家人都“发烧”。

然而,在临床上,儿科诊疗却一直都是一个短板。

每天凌晨甚至深夜,各个城市的儿童医院,都有许多家长排队等着给孩子挂号或者输液。

儿科医师不足、儿科医院爆满以及儿科诊疗方案不完善等问题,都亟需得到解决。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九年前,当归中医学堂李永明校长提出“中医育儿在路上”计划,并带领当归中医儿科团队,在全国各大城市举办了数十场“中医育儿公益宣讲”。

近两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家的距离变得更近了。于是,当归中医将“中医育儿在路上”变为“中医育儿在线上”,继续中医育儿宣讲的征程。

众所周知,中医学对于儿科疾病的认识、治疗和预防有很大的优势,而孩子健康了,整个家庭才会更好,这也是当归中医为什么一直致力于宣传“中医育儿”的原因所在。

大家知道:看病,是医生的事;而病,是永远都看不完的。

比看病更重要的,是怎么才能让孩子们少生病、不生病。

或即使生病后,也能通过正确的中医理念指导下的日常护理,或一些简单的对症治疗,让孩子好得更快一些。

其意义,可能比医生看病本身要大得多。

因此,“中医育儿在路上”或“中医育儿在线上”,并不是要教大家学习怎么给孩子“看病”,而是教大家怎么正确地“看待孩子的病”。

懂得孩子的病是怎么得的,准确判断孩子的病目前在哪个阶段,知道怎么运用正确的中医理念对孩子进行日常及病时护理,甚至必要时,运用所学的中医知识,酌情选用一些安全有效的中成药或中医方法,让孩子、家长都少遭一些罪,这是我们的初衷。

总而言之,学习一些常用中医育儿知识让孩子少生病、不生病,比孩子生病后该怎么治疗更重要;调整孩子日常饮食起居及家长心态让孩子尽快康复,比孩子生病后该用什么药更重要。

闲言少叙,书归正文。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中医育儿说》第一期直播“视频回放”,并附高亮医师撰写的《孩子感冒发烧咳喘饮食起居及用药建议》一文,供大家参考。

孩子感冒发烧咳喘饮食起居及用药宜忌

文/高亮

入冬以来,在线下门诊及网诊过程中发现,感冒、发烧、咳嗽甚至哮喘的孩子又多起来了,经现代医学检查后,多诊为流感、肺炎、气管炎、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等,但无论去医院还是门诊,找西医还是中医,大都不大容易好。

病因病机

究其原因,从中医角度讲,大多与孩子肺脾之气本就不太充足,近期气温骤降、风霾较大,家长容易给孩子穿得过多,而孩子们又没能适当节制饮食有关。

众所周知,孩子的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如饮食稍不注意,吃或喝得过多、过好或过杂,便容易导致脾胃消化不良,从而使孩子胃肠内形成积食、痰饮、水湿等邪气;而孩子的体质大都偏热,加上家长给孩子穿得又多,故这些邪气便极易化热;邪气化热之后,孩子的大便就容易变得秘结或不畅,便需要通过出汗来散热;汗出毛孔开泄,加上孩子的肌肤娇嫩、肺卫之气本就不甚充足,此时,若再不小心吹风受寒,便极易形成外有风寒束表,内有脾胃不足,且积食、痰饮、水湿及邪热蕴结的复杂证型,从而导致近期孩子感冒、发烧、咳喘迭经治疗却难以痊愈的情况。

饮食建议

针对这一情况,建议大家近期尽量给孩子以清淡、温和、易消化饮食为主,若发现孩子的舌头尖边发红或有小红点,舌苔白(厚)腻或黄(厚)腻,则以稀烂大米粥(苔白)、小米粥(苔少)或薏米粥(苔黄)、大白菜煮豆腐等(白菜为主,豆腐为辅,少放点油盐即可)最为适合,且不饿不吃,饿了细嚼慢咽地吃,且吃到七八分饱即可(注意:此时,不要担心孩子“营养不够”。须知,脾胃能消化吸收的,才是“营养”,而五谷杂粮、蔬菜、粥,才是最易消化吸收、最养人的,若一味地给孩子胡吃海塞肉、奶、蛋、水果等“营养丰富”之品,不仅不能消化吸收成“营养”,还容易使孩子胃肠内形成积食、痰饮、湿热等邪气,从而导致“祸起萧墙”)。

同时,若孩子不口渴的话,也不必强行给孩子喝水(注: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养生,水喝到身体里也得先靠脾胃来消化吸收,若喝得过多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亦容易形成痰饮、水湿等邪气);若渴,则可相应少喝点好消化吸收的大米汤(苔白)、小米汤(苔少)或薏米汤(苔黄),且喝到不渴即可。

起居建议

此外,若天气不好时,建议让孩子多在屋内休息或玩耍;天气好时,则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能见到土地的地方更佳,以接地气),但宜尽可能避开人群过多的地方。

同时,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都不宜给孩子穿得过多或过少,而应以手脚温和、背部不出汗为度(若孩子手脚凉,说明穿少了;若背部出汗,则说明穿多了);若孩子出汗后,则一定要及时擦干,并注意谨避风寒。

切勿乱治

常言道:“三分治病七分养”、“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

如能严格按照上述方法安排孩子的饮食起居,孩子便不容易生病。

若即便如此,孩子还是不小心生病了,大家也不必慌张。

此时,不可再给孩子乱吃肉、奶、蛋、水果、冷饮、零食、凉、辣、粘、油腻等不易消化食物,也不宜再给孩子捂得过多,更不宜不经辨证乱用中西退烧药、退热贴、止咳平喘药、开塞露或甚至点滴或内服抗生素或激素等。

否则,容易徒伤孩子的胃气津液,并增加体内的痰饮、水湿等邪气,从而导致疾病迁延难愈。

按笔者上文说的饮食、起居进行调整,并配合恰当的中药治疗,大多可较快痊愈。

治疗建议

治疗方面,针对近期孩子的感冒、发烧、咳喘等问题,笔者个人经验,汤药可辨证酌情选用轻剂大、小柴胡汤、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葛根汤、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麻杏苡甘汤、白虎或白虎加术汤、栀子豉汤、柴加龙牡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葛根芩连汤、柴胡陷胸汤、半夏厚朴汤、《外台》茯苓饮、五苓散及竹叶石膏汤等,并根据具体证侯及孩子体质酌情予以加减,疗效比较肯定,供广大中医同仁参考。

至于中成药,则可辨证按说明酌情服用含蔗糖小柴胡颗粒、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藿香正气胶囊、小儿麻杏止咳糖浆、橘红颗粒及二陈丸等,相对比较适合。

若孩子尚小,服药不便或不愿服药,则可在汤药内酌情加点冰糖,或将冰糖当着孩子的面放到碗底,告诉他喝完药就可以吃到冰糖了;如还喝不下去,则可用吸管(亦可用孩子平时喜欢喝的饮品外包装伪装一下)或喂药器试试;若仍不行,则可试着灌一下,但不可捏鼻子,以防呛着;若无论如何也喝不下去,则退而求其次,用卫生棉球蘸更加浓缩(或少量开水兑相应中成药)后的药汁贴肚脐,用创可贴固定,一次15~20分钟,通过脐血屏障吸收;若肚脐也不让贴,则只好再退而求其次,用熬好的药汤兑热水泡脚或泡澡,通过皮肤吸收,泡至微微汗出即可(汗出后须注意避风),也能有效,但效均不如喝。

此外,若在生病过程中,孩子一直不出汗,则服药或用药后,可适当覆被捂汗,以微微出汗为度(切勿大汗),并及时擦干避风;如出汗,则无需再捂汗。

注意事项

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有感冒发烧、喷嚏流涕、咳喘甚至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未必都是坏事。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孩子感受内外邪气之后,正气奋起抗邪,欲祛邪外出所致。但因此时孩子体内的邪气太盛,正气又较弱,正气祛邪也无力,所以才持续表现出这些症状。故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大可不必一见这些症状便慌了神(尤其是发烧),而应对这些症状及疾病的本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此,便不致于一见孩子生病就六神无主,甚至迭经乱治而贻误孩子的病情了。

上文我们提到了一些汤药及中成药的用药建议,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汤药还是中成药,都不可在辨证不明的情况下贸然给孩子内服或外用,而应在确定辨证准确或经附近有经验的中医师仔细辨证后指导下使用。如使用这些药物后,孩子的各项症状并无好转,反而有加重的趋势,则应尽快找当地有经验的中医当面诊治。

此外,近期孩子的感冒、发烧、咳喘大都比较复杂,故即使找医师诊治,治疗也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大家切不可急于求成,甚至过度焦虑。

在治疗过程中,若孩子出现体温升高、寒战身抖、出疹、嚏涕增加、流鼻血、咳嗽加重排痰、呕吐或腹痛、腹泻等情况,皆是正气逐渐恢复,与邪气剧烈斗争,邪气将被祛除的好现象,此时家长不必过于焦虑,遵医嘱继续准确用药,并严格配合好饮食起居,待正胜邪退之后,孩子的整体状态便会慢慢变好,疾病自然也就进入坦途了。

最后,经过正确治疗及饮食起居调理后,即使孩子的感冒、发烧、咳喘等症状已暂时痊愈,也不宜立即给孩子大吃大喝或安排外出游玩等,而应继续按上文提到的方法清淡饮食几天,并注意好日常起居,以防止疾病复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