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杜甫《登兖州城楼》审美赏析

杜甫《登兖州城楼》审美赏析

时间:2023-08-31 10:38:45

相关推荐

杜甫《登兖州城楼》审美赏析

《登兖州城楼》是杜甫二十九岁时作,是杜甫现存最早的一首五律诗。诗歌从地理和历史的角度来写,一方面表现了祖国的壮观美景,一方面回顾前朝的历史。诗人在观览与思考中,表达了登楼临眺时个人的感受。“兖州”在今山东省。“城楼”即州城南楼。全诗如下: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诗歌首联写道:“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东郡”,在汉代是兖州所辖九郡之一。“趋庭”用《论语·季氏》孔丘的儿子“鲤趋而过庭”的故事。“趋”的意思是“去,到……那里去”。当时,杜甫父亲杜闲在兖州作司马,他来省视,故日“趋庭”。“初纵目”即第一次登楼远眺。意思是说,我在来到兖州看望我父亲的日子里,初次登上城楼放眼远眺。这里指的是因探亲来到兖州,借此机会登城楼“纵目”观赏。“初”字确指这是首次登楼。首联点出登楼的缘由和时间。

颔联写道“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意思是说,飘浮的白云连接着东海和泰山,一马平川的原野直入青州和徐州。这里是写“纵目”所见形势。“海”指渤海(大海),“岱”指泰山,都在青州境。“兖”(兖州)、“青”(青州)、“徐”(徐州)等州均在山东、江苏一带。“浮云”、“平野”表现了兖与邻州都位于辽阔平野之中,浮云笼罩,难以分辨。“连”与“入”二字从地理角度加以定向,兖州往东与海连接,往西伸入楚地。诗人所见,就是辽阔的“海”和高大的“山”,在辽阔的平原中,雾气笼罩,这样的景象无不壮观,无不神奇。

颈联写道:“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 意思是说,秦始皇的石碑像一座高高的山峰屹立在这里,鲁恭王的灵光殿剩下的只是一片荒芜的城池。这里写纵目所见胜迹,并引起怀古之情。“孤嶂”指今山东邹县东南的峄山。“秦碑”指秦始皇登峄山时臣下“颂”德的石刻。“在”指尚在。“荒城”指曲阜故城。“鲁殿”指县东二里的汉景帝子鲁恭王所建鲁灵光殿,“余”指残存。一个“在”字和一个“余”字,表明了历史遗迹的存在。无论是“秦碑”,或者是鲁殿,都在“孤嶂”和“荒城”中经受历史长河之冲刷而残存。可以说,面对历史的遗迹,诗人内心激荡,不能不引起对历史的反思。

尾联写道:“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这是全诗的总结。“从来”意为向来如此。“古意”承颈联的“秦碑”而来。“多”说明深广。“多古意”即多存古人的思想意识。意思是说,我从来就有怀古伤感之情,在城楼上远眺,独自徘徊,心中十分感慨。诗人杜甫登楼远眺,怀古情思油然而生。其中,“临眺”与颔联“纵目”相照应。“踌躇”即因惆怅而徘徊。其中,“独”字用得很妙,突出了诗人“登楼”具有与众不同的感受。诗人“独”“踌躇”,可见历史遗迹引发了诗人思考,或许触动了诗人某种情怀——对历史的思考,对现实的反思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也很有特点:

首先,境界开阔,意蕴深厚。就诗歌中中间两联来说,颔联写景,承登楼远眺所见,是从空间写起,而颈联写所见历史遗迹,是从空间结合时间写起。这样,不但提高了诗歌的审美境界,而且抒发情感更为坚实有力。

其次,对偶手法的运用,提高了抒情表达效果。

这首诗歌一、二、三联均运用了工整的对句。比如,地二、三联“连”、“入”、“在”、“余”四字,通过对仗,将海岱连接,平野延伸,秦碑虽存,鲁殿已残等自然景观与历史胜迹,在动态中分别表现出来。

再次,虚实结合,境界高远。诗歌中,诗人所见为实写,比如“东郡”、“南楼”,“浮云”、“平野”,“孤嶂”、“荒城”,“秦碑”、“鲁殿”等。而由“临眺”引出“多古意”则是虚写。

第四,结尾含蓄蕴藉,引发读者人思考,从而实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