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第三届代表大会入选论文

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第三届代表大会入选论文

时间:2024-01-15 09:39:10

相关推荐

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第三届代表大会入选论文

河洛文化之源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郝修海

论文要点:

⑴ 研究河洛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⑵ 河洛文化研究需回避误区

⑶ 河洛不是洛河

⑷ “洛”在河北岸的孟州

⑸ 河洛就是河落

⑹ 河是黄河的其中一段

⑺ 河洛文化的内涵

⑻ 尧、舜两帝居在孟州丘陵上

⑼ 陶寺是周成王弟弟虞分封的唐国之地

⑽ 司马迁是河阳人

⑾ 结束语

⑿ 中国公元前帝王即位年表

河洛文化之源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一)研究河洛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河洛文化”是轩辕黄帝开创的安民兴邦文化,经过—代又—代的传承、改进、提炼,形成了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这次在郑州市召开《第三届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更能增强全国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河洛文化”发源于中原,是最早中国的初始文化。《史记·天官书》说:“自山、河以南者中国。” “山”,指济源市到修武县这段太行山;“河”,指孟州市到武陟县这一段河。武陟县远古向北流或如今向东流的河水均称“济水”。孟州以西的黄河,古代一般都把黄字加三点水,称潢水或潢河。所以说:河洛文化在在太行山之南的黄河落到大平原节点处产生,是中国最早的初始文化。

(二)河洛文化研究需回避误区

如果只围绕《水经注》进行河洛文化研究,是在误区徘徊。我发现郦道元提供的“河洛文化”线索,不太准确。《河水五》,走到湨水入大河之处(现在是孟州市区)说:“河水又东,湨水入焉(yān)……昔,帝尧修坛河洛,择良议沈……即于此也。” 当他又写《谷水》时,在最后一段说:“洛水又东,北流入于河……尧帝修坛河洛,择良议沈。”郦道元引用的上述话,源于汲县魏襄王墓出土的一章,说的是尧帝七十年(即公元前1956年,尧帝在河洛处的故事。)郦道元引用的是同 ,白起手下大将司马错攻打垣邑与河雍邑,取得后合并为垣雍。此时,白起升职为武安君。《史记·白起传》说:秦昭王四十八年(即公元前259年),韩国与魏国委派苏代用巨资贿赂秦国宰相应侯。应侯在秦昭王面前说白起有篡位野心。秦昭王下命白起进京,免职后赶出咸阳城,出城十里,至杜邮,秦昭王又传令让白起自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根据秦国民众的要求,给白起将军平冤昭雪,将垣雍分治,垣又复称为原;河雍又复称为阳。将两个县名后增加一个“武”字,作为对武安君白起的怀念。分别称原武县、阳武县。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三年夏五月,河水冲毁弯道堤坝改道向东流,垣雍古城消失。解放后原武与阳武合并为原阳县。

郦道元错误的认为河阳更名为河雍。《水经注》在其它方面还有很多错误判断。所以,我认为应跳出误区,广泛釆纳东汉以前古人的著作寻找答案。

《竹书纪年》从黄帝元年(即公元前2275年),一直记录到魏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99年),各代帝王的即位天干地支非常清楚,各代发生的事件记载的也特别详细。《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 韩、魏、赵三国分晋后,“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所以,我依据六十年—轮儿的天干地支,精心整理出了《中国公元前帝王即位年表》,将附之于后,供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参阅。

公元1054年,宋朝欧阳修撰写《新唐书·艺文志》时还载有《竹书纪年》书,之后由于国家长期战乱,辽、金、元的史书不见有载。民国《王国维校补本原序》说:三百年来,临海的洪颐(yí)煊(xuān)、栖(qī)霞的郝懿(yì)行、闽(mǐn)县的林春溥(pǔ) ,圴保存有《竹书纪年》。

公元1773年,清朝在全国征集古书 7 9 33 7卷,用以组编《四库全书》,《竹书纪年》同时出现。而清朝学者朱右曾却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致疑。他在《朱右曾本原序》中说:“不知何年何人捃拾残文,依附《史记》规仿紫阳纲目,为今本之《纪年》”;他还说:周朝纪年,应站在周王朝的角度述事,可其中有:“我师伐齐。我者,晋也。”其实,朱右曾不知道,《史记·太史自序》说:“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 晋衰败司马氏史公“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司马迁的父亲太史公谈任职于建元(即公元前140年)至元封(即公元前1)之间。他写的《史记》就是利用祖先传的历史资料组编而成。朱右曾可能沒有阅过史马迁写的《太史公自序》,朱右曾私自更名的《今本竹书纪年》就是《竹书纪年》,是宝贵的历史参考书。

(三)“河洛”不是“洛河”

“洛河”的“洛”字在三国以前写的是一个 ,两者组合的字。自晋朝以来,一直用这个“洛”字。而《三国志·魏书·卷二》记载:“《魏略》曰:‘魏于行次为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隹(zhuī)加水。” 当时应该是称谓“洺(míng)”。

公元281年,司马炎灭魏建立晋朝,设都于如今的洛阳。为了不让魏国之魂死灰复燃,掘其祖先的魏襄王墓。其中出土一大捆记载中国古代历史的竹简,命名为。

晋帝司马炎,发现《竹书》记载轩辕黄帝祭祀洛水七天七夜,终获“龙图出河,龟书出洛” ,轩辕将其供俸于明堂 。还载有:尧帝七十年,“洪水既平,归功于舜,将以天下禅之,乃洁斋修坛场于河洛。”

司马炎为了证明自己也是龙子、首都是先祖圣地,便将魏人使用的“洺(míng)”字,更改为“洛(luò)”字。遵循《春秋谷梁传》之言:“水北为阳”的定义,把城南的洺河改称“洛河”,首都为“洛阳城”。自此,印刷出版的新书和再版的古书,均使用规定的“洛”字。

“龙图”也叫“河图”,是五帝因统治需要,组织水性好的聪明人,跋山涉水用牛皮绘制的黄河水域地图,由于酷似天空上的闪电,故称“龙图”。

远古的人们将闪电称为“龙”,认为“龙”是主宰天下旱、涝、祸、福的神灵,故鼎力崇拜。《周易·坤》说:“阴凝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

“龟书”,是用长寿大龟的甲壳由巫师刻的“天书”,

把龟作为知事佬,证明自己是“天子”,有权统治天下众生。

舜帝以前,河洛处是深潭,潭中生长有大龟。有人会问:“现在为啥没有河潭了?”根据 《禹贡》记载:大禹“导河积石于孟津”,河潭是被疏导的河积石埋平了。如今在河洛处并行修了两座黄河大桥,桥墩基坑打深50米照样是鹅卵石,说明当年有河潭是真实的。

(四)“洛”在河北岸的孟州

《竹书纪年·帝癸》记载说:夏桀继帝位的第十三年(即公元前15),由河北岸“迁于河南”。迁的地方就是如今的偃师县二里头,帝桀在此初作辇车,与琬、琰两位山民女饰瑶台居之,“弃其元妃于洛”。说明,夏桀有十二年时间都在黄河北岸的“洛”称帝,第十三年(即公元前1517 年),开始在黄河之南的二里头定居,三十一年(即公元前1499年)被商汤推翻了政权,汤帝三年(即公元前1 4 96年)去世。《竹书纪年》说:桀去世时,汤帝宣布全国“禁弦歌舞”,以作悼念。

二里头至黄河北岸“洛”的直线距离是2 3公里,夏桀的原配妻子就弃居于此。周朝之初一直到元朝末期,该地均设河阳县(邑)。《竹书纪年》记载:周襄王二十年,曾“会诸侯于河阳”。

(五)“河洛”就是“河落”

说的“河洛”,实属“河落”。黄河从海拔四千八百米的青藏高原,—路弯弯曲曲的向下奔流落至平原,节点处就叫“河洛”。从黄委会绘制的《黄河主干河床落差图》看,“河洛”在如今

孟州市西虢镇至吉利区这一段。吉利区北面的丘陵半坡还残存有黄河淤积残留的鹅卵石,五千年前的河落地在孟州市顺涧村,其沟下8米处有黄河淤积的沙层作证,淤层向东至姚庄村受到丘陵阻挡后,向南拐,然后又向正东扩宽漫流,形成扇面型。流过武陟与荥阳后,河床频繁左右迁徙,北至天津、南至苏北,淤积成中国第二大平原,俗称“中原”。

远古的“河”,指如今向东至武陟县这段黄河,其它地方的所有河流均称水。根据《晋书》记载,洛阳吉利区以西,远古多称带有三点水儿的潢水或潢河。根据《水经注》记载,武陟县以东的黄河当年叫济水。

尧帝执政以前,黄河由如今的郑州市顺淮河向东南注入大海;放勋废了哥哥挚的帝位后,在河北岸的怀山丘陵上挖窑洞居住,故称堯帝。由于连年大暴雨,怀川平原水灾成患。堯帝的叔父鲧,是大禹的父亲,他主动请命在怀山丘陵之北筑坝堵水,以控制洪水侵害怀川平原百姓。《山海经》说:“鲧窃帝之壤以堙洪水。”《竹书纪年》说:“夏道将兴,,。”《史记·封禅书》说:“青龙(址)于郊,草木畅茂。”鯀率领怀川民众一年又一年的筑坝,可水是一年又一年的涨高,连续堵了九年,将怀山与太行山之间修成了特大水库。由于水库没有溢洪道,大坝忍受不了重负而溃堤。数丈高奔腾的库水咆哮着冲向平原,一夜间怀川的房屋、人、畜、庄稼、树木全无。库水向东南冲至荥阳,与黄河汇合后打旋,形成荥泽湖,南面的河道严重堵塞,河水改为向北流入渤海,这段河当时不叫“河”,而称“济水”。西汉元光三年的春天,河水在转弯处冲垮东侧垣雍县的沙堤改道向东流,流至如今山东省顿丘东侧,又向北流入渤海。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继续称荥阳以东的黄河谓“济水”。所以,唐朝历史学家们将轵县更改为“济源”县。

《·帝尧》说:“洪水既平,归功于舜,将以天下禅之,乃洁斋修坛场于河洛。”《竹书纪年·黄帝》记载说:轩辕黃帝在河洛处为了寻找合适的龟甲刻书,由于经验不足,逮住的第一个龟被大火烧燋,之后,大龟不敢出水,在河洛处一直花费了七天七夜时间,才获得“龙图出河,龟书出洛”。“龙图”,就是绘制的黄河流域图,由于它酷似天上的闪电,故名龙图,也叫河图。舜“依尧故事”“乃设坛于河”。

五帝时期河洛文化的内涵有以下三点:

❶华北大平原的形成,主要是黄河每年平均携带上游十至二十亿立方的泥沙淤积而成,这片肥沃的大平原滋养着亿万族人代代生息不绝。所以,担任中原首领的帝王都要代表中原人民到黄河造平原的起点┈┈河洛(落)处祭祀表示谢意。

❷不是父王授权的元首,需要到河洛(落)处的大河潭中寻找千年大龟,因为长寿龟对天地变化知之甚广,想象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天庭授命的龙子。轩辕战胜炎帝后,族人举为元首,称帝时蚩尤就不服。据轩辕只好率亲信到河洛(落)处寻找千年大龟求证。耗时七天七夜方获龟甲刻书,龟定轩辕是天庭龙子,可以名正言顺的统治天下,这就是《龟书》的含意,尧帝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取得帝位。

❸国家面临内部混乱需要调整时,尧帝跑到河洛(落)处沈璧,结果国泰民安。尧帝七十年时,十几个儿子争权夺位,家国不宁。尧帝一气之下,跑到河洛[落]处将象征国家政权的玉璧沈入河中。为了家国安宁,谋臣四岳父建议尧帝的所有儿子均不继承帝位,由特别孝道的女婿重华接任,俗称“禅位”。之后,凡继位不顺,就到河洛处沈璧。据《竹书纪年》记载,夏芒继位时“以玄珪滨于河。”商汤任帝时,“至于洛观帝尧之坛,沈璧。”周武王去世,“成王少,周公旦……乃与成王观于河洛[落],沈璧。”又据《春秋左传》记载:鲁昭公二十四年冬,十月的癸酉日,“王子朝,用成周之宝┈┈珪,沈于河。甲戌,津人得诸[渚]河上。”

(八)尧、舜两帝居在孟州丘陵上

老、中、青同朝的三代人。尧率群臣到河洛处沈璧、求《龟书》、绘《河图》,是他的居住地离河洛处非常近。《汉书》及所有史书都认为:“冀,自古尧之都也。”周公写的《周礼》说:冀在河内。孟州就在河内的河边。夏朝以前没有文字,只有口口相传。所为“冀”,远古就是“脊梁”,在如今孟州西部的丘陵之脊。“冀”在黄河北岸,而不是在河北省。《三国志·魏书二》记载:河北省的冀州,是曹操在邺城于“建安十年始定”的冀州。《孟子》说:尧时暴雨成灾,洪水泛滥中国。上居于洞穴,下居于大树上的巢。尧住的地方就在怀山丘陵脊梁上的土窑洞中。堯帝者,土窑洞之帝也。《易》说:“怀,万邦也。”《尧典》说:“尧曰:‘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壤陵……有能俾乂?’”怀山,是太行山与邙山之间177平方公里的土山,是壤陵而不是襄陵。《山海经》写的就是“壤”,所以《尧典》说的是“怀山壤陵”。说:尧“率舜等升首山。” 这个山是而不是“首阳山”。“首山”,就是孟州西部怀山之首。

孟州市区是大中原初始地,海抜高度为105米,而怀山之首是305、9米,顶部的土圜(huán)丘,就是尧帝禅位的祭祀天坛,是龙马口衔龟甲,背负河图,沿坛而上的地方。

《竹书纪年》还记载:舜称帝十四年,将天下划分为九个州分于其子,正在隆重举行庆典时,会场被突入其来的狂风暴雨所摧毁。舜帝为了问天原因,依照尧帝过去的祭祀方法设坛祭天。“至于下昃(zè),荣光休脱,至黄龙,负图长三十二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其文言当禅禹。”舜帝 当场“遂让禹”,“于是八风循通,庆云丛集,蟠龙奋迅于其藏。”唐朝历史学家们根据这个依据,把怀山最高处的土圜丘定名为“龙台”。龙台丘陵之东的村庄原名韩王城,同时更名为“龙台村”。龙台村是尧都,并非虚构。村的东北角有“龙山文化大灰坑”,村中间有一座大庙叫“皇极寺”,皇极大殿却没有任何神像。联想北京的故宫和开封的龙亭也没有神像。《洪范》说:“皇极,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赐庶民。”说明“皇极寺”是远古的皇宫。传说“皇极寺”在东汉时曾重修过,查《后汉书·五行志》,得知载有:“皇极惟建五事克端”之事 ,大殿遗址中心位置如今空旷尚存,村民集资竖4米高碑标记。龙台村曾挖出过银库,村的四周自古有方方正正4公里长的土城墙及城壕。所以说;怀山丘陵上的龙台村是尧、舜之都并非虚构。

(九)陶寺是周成王弟弟虞分封的唐国之地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发掘的几个大墓不是尧墓,他们拣到块陶片,上有很象“父”字一样的朱砂迹,是当年巫师在墓中撒朱砂粉时,手指上留下的朱砂粉擦到陶片上所致,根本不是尧字,也不是“文”字。清朝以前的“堯”字,上头是宽宽厚厚的三层土,下面是象征窑洞口的形状。说明尧帝不是在平地建造都城。

《史记·晋世家》清楚的说:“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梦,天谓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命之曰虞。武王崩,成王立……于是遂封……在河汾之东,方百里。”周初汾河之东为唐国。据《竹书纪年》记载:周成王“十年(即公元前1035年),王命唐叔虞为侯。”

陶寺村挖出来的几穴大墓,分别是唐虞墓、儿子燮(xiè)侯墓、孙子武候墓、第四代成候墓、第五代历候墓、第六代靖候墓、第七代釐候墓、第八代献候墓、第九代墓、还有一个是穆候弟弟墓。仇,因不满叔叔殇(shāng)称为侯王而逃至翼城。《竹书纪年》记载:周幽王元年(即公元前781年),仇“杀殇叔,晋人立仇是为文侯。”有人将其说成舜杀尧帝夺了帝位,纯粹是张冠李戴、颠倒黑白。穆候之子仇杀了殇叔之后,返回翼城立国号为晋,称文侯。《竹书纪年》说:“唐迁于晋,作宫甚美”。所以说:山西襄汾县陶寺村的墓根本没有尧帝墓,陶寺遗址是唐国侯府遗址,始于公元前1045年,止于公元前781年,侯府寿命为294年。

《竹书纪年》说:尧帝禅位后,“九十年游居于陶……一百年陟于陶。” 郦道元写《水经注》时,山西省襄汾之地还没有“陶寺”这个地名。尧帝游居的“陶”是《尚书·禹贡》记载济水南岸“陶丘”。《汉书》清楚的告诉我们:“黄帝葬于桥山,尧帝葬于济阴,丘垅皆小,葬具甚微。”《墨子》说:尧帝埋葬时,只有上下被褥与衣服三大件;棺是圆木劈开,挖空后合在一起,用藤条束捆埋入地下的。而陶寺出土那么多贵重器皿,还有十分规矩而又精致的铜齿轮,这些葬品根本符合尧帝时代的生活条件。《帝王世纪》也说:尧葬济阴成阳西北四十里。

(十)司马迁是河阳人

《史记·太史公序》记录:司马迁“见父于河洛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 “河洛”就是“河落”,是黄河落至平原的节点处,在河的北岸,参阅《竹书纪年·帝癸》—章:“桀帝,十三年(即公元前15)迁于河南……弃其元妃于洛。”

《史记·太史公序》说:“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 司马迁生于皇家大院,故曰:“生于龙门”。由于父亲是“天官”而不治犯了王法的民众,被罢官要求迁出皇宫,当时,正好司马迁出生,所以起名叫“迁”。太史公叫司马谈,带领全家老小投靠时任河内太守的司马卬(áng),居住于河阳县西部。故司马迁说:自己“生于龙门,耕牧”。他说的河就是吉利区边的黄河,山就是怀山。《春秋谷梁传》曰:“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司马迁耕牧的“河山之阳”,就是“河阳”。河阳是西汉行政县治,是孟州市的前身,吉利乡由于建大型国家级石油冶炼企业,划归洛阳市管辖。司马迁一家具体居住地址,就是如今吉利区的白坡村,此村原名“坡”,村前与村东就是“河洛”之地。“白”是白面书生;“白司马坡”就是白面书生司马卬(áng)和司马谈等等司马家族居住的村庄。由于战争,河阳县早已更換了四茬人,本村已没有司马姓氏。《新唐书·太宗》记载:公元637年9月丁亥日,河涨毁灭河阳县中潬城,唐太宗李世民去抚慰灾民,就住在白司马坡大户人家。

孟州前身为河阳,其南庄镇有很多司马卬后代墓葬,还有司庄、司家沟等等与司马家族有关的村名,所以说,司马迁是河阳人,而不是陕西省韩城人。

(十—)结束语

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历史文化的积淀、传承、创新与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兴旺,文化必然兴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华文化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知道,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与源,才能稳健而又髙速的实现复兴中华民族强国之梦。

中国公元前帝王即位年表

我依据《辞海》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收录的《竹书纪年》,精心整理出以下帝王即位年表供老师们参考:

中国公元前帝王即位年表

黄 帝 都 有 熊 丙寅年即位 公元前2275年

颛顼帝 都 濮 丙午年即位公元前2175年

喾 帝 都 亳甲子年即位公元前2097年

挚 帝都 亳 丁卯年即位公元前2034年

尧 帝都怀山丘陵 丙子年即位公元前2025年

舜 帝 都怀山丘陵 己未年即位 公元前19

禹 帝 尧都改冀迁阳城壬子年即位 公元前1869年

启 帝 都怀山冀城 癸亥年即位 公元前1858年

太康 帝 都地斟寻癸未年即位 公元前1838年

仲康 帝 都地斟寻己丑年即位 公元前1832年

相 帝 都 商 戊戌年即位 公元前18

少康 帝 都地不清 丙午年即位 公元前18

杼 帝 都 原 己巳年即位 公元前1792年

芬 帝 都地不清戊子年即位 公元前1773年

芒 帝 都地不清 壬申年即位 公元前1729年

泄 帝 都地不清 辛未年即位 公元前1670年

不降 帝 都地不清己亥年即位 公元前1642年

扃 帝都地不清戊戌年即位公元前1583年

廑 帝 都西河 己未年即位公元前1562年

孔甲 帝 都西河乙巳年即位 公元前1552年

昊 帝 都地不清 庚辰年即位 公元前1541年

发惠 帝 都地不清乙酉年即位 公元前1536年

癸桀 帝移黄河南 壬辰年即位 公元前1529年

成汤 帝 都 亳 癸亥年即位公元前1498年

外丙 帝 都 亳 乙亥年即位公元前1486年

仲壬 帝 都 亳 丁丑年即位公元前1484年

太甲 帝 都 亳 辛巳年即位公元前1480年

沃丁 帝 都 亳 癸巳年即位公元前1468年

小庚 帝 都 亳 壬子年即位公元前1449年

小甲帝 都亳 丁巳年即位 公元前1444年

雍己帝 都 亳 甲戌年即位公元前1427年

大戊帝 都 亳 丙戌年即位公元前14

仲丁帝 都 嚣 辛丑年即位公元前1400年

外壬帝 都 嚣 庚戌年即位公元前1391年

河亶甲帝都 相 庚申年即位公元前1381年

祖乙帝 都 耿 己巳年即位公元前1372年

祖辛帝 都 庇 戊子年即位公元前1353年

开甲帝 都 庇 壬寅年即位公元前1339年

祖丁帝 都 庇 丁未年即位公元前1334年

南庚帝 都 庇 丙辰年即位公元前1325年

阳甲帝 都 奄 壬戌年即位公元前13

盘庚帝 都 奄 丙寅年即位公元前13

小辛帝 都 殷 甲午年即位公元前1287年

小乙帝 都 殷 丁酉年即位公元前1284年

武丁帝 都 殷 丁未年即位公元前1274年

祖庚帝 都 殷 丙午年即位公元前12

祖甲帝 都 殷 丁巳年即位公元前1204年

冯辛帝 都 殷 庚寅年即位公元前1171年

庚丁帝 都 殷 甲午年即位公元前1167年

武乙帝 都 殷 壬寅年即位公元前1159年

文丁帝都 殷 丁丑年即位公元前1124年

乙 帝 都 殷 庚寅年即位 公元前11

辛 帝都 殷 己亥年即位 公元前1102年

周武王都 丰 辛卯年即位公元前1050年

周成王 都 丰 丁酉年即位公元前1044年

周康王 都 丰 甲戌年即位公元前1007年

周昭王 都 丰 庚子年即位公元前981年

周穆王 都南郑己未年即位 公元前962年

周共王 都南郑甲寅年即位 公元前907年

周懿王 都槐里丙寅年即位 公元前895年

周孝王都汧渭辛卯年即位 公元前870年

周夷王 都汧渭庚子年即位 公元前861年

周历王都 彘 戊申年即位公元前853年

共 和 都地 庚申年即位 公元前841年

周宣王 都东都甲戌年即位 公元前827年

周幽王都 彘 庚申年即位公元前781年

周平王 辛未年即位公元前770年

周桓王 都雒邑壬戌年即位 公元前7

周庄王 都雒邑乙酉年即位 公元前696年

周釐王 都雒邑庚子年即位 公元前681年

周惠王 都雒邑乙巳年即位 公元前676年

周襄王 都雒邑庚午年即位公元前651年

周顷王 都雒邑癸卯年即位 公元前6

周匡王 都雒邑己酉年即位 公元前6

周定王 都雒邑乙卯年即位 公元前606年

周简王 都雒邑丙子年即位 公元前585年

周灵王 都雒邑庚寅年即位 公元前571年

周景王 都雒邑丁巳年即位公元前544年

周敬王 都雒邑壬午年即位 公元前5

周元王 都雒邑丙寅年即位 公元前476年

贞定王 都雒邑癸酉年即位公元前468年

周考王 都雒邑辛丑年即位公元前440年

威烈王 都雒邑丙辰年即位公元前425年

周安王都迁垣庚辰年即位公元前401年

周烈王都不清楚丙午年即位公元前375年

周显王都不清楚癸丑年即位 公元前368年

慎靓王都不清楚辛丑年即位公元前3

周赧王 都不清楚 丁未年即位公元前3

秦魏韩赵楚燕齐争霸 丙午年即位 公元前255年

秦始皇都咸阳庚辰年即位公元前2

秦二世都咸阳壬辰年即位公元前209年

秦子婴 都咸阳乙未年即位公元前206年

汉高帝

汉惠帝都长安丁未年即位 公元前194年

吕雉皇后 都长安 甲寅年即位 公元前187年

汉文帝 都长安壬戌年即位 公元前179年

汉景帝 都长安乙酉年即位 公元前156年

汉武帝 都长安辛丑年即位 公元前140年

汉宣帝 都长安戊申年即位 公元前073年

汉元帝 都长安癸酉年即位 公元前048年

汉成帝 都长安己丑年即位 公元前032年

汉哀帝 都长安乙卯年即位 公元前006年

汉平帝 都长安庚申年即位 公元前001年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